大眾文化中的階級與性別
發(fā)布時間:2020-05-2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大眾文化是普遍存在于我們社會當中的,它反映著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們在對它的具體探討中,可以透視出中國的一些社會問題。我希望我的講座能夠吸引更多的青年來關注大眾文化。
我對于九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的基本構造有著一些特別的感受和體驗,從我對它的評估中可以看出我的基本社會立場和姿態(tài)。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突出的一個現實就是階級的重構和建造,事實上這一個階級的重構過程也是性別的重構過程。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也參與過關于女性主義的一些討論,對女性主義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闡釋,在這些討論中,我發(fā)現,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階級的重組是始終和性別的重組聯系在一起的。
這樣一個問題進入我的思考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造成我的困惑,這種困惑是內心和表達上雙重的。我常常被標上女性主義的標簽,但是我在近年來一直拒絕以這樣一個女性代言人的身份登臺,原因在于進入九十年代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最先考慮和警醒的的問題是代言的問題,我們是為誰代言,誰給了你代言的權利,你應該怎樣代言。作為我就應該考慮如何來代表中國如此多的女性,我是否能代表她們。95年以后這個階級與性別的問題成了我關注的核心命題,構成了對我這種女性主義者的反省,我的女性主義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可能扮演怎樣的角色,曾經扮演過怎樣的角色。我總是發(fā)現我在代表女性這樣一個角色發(fā)言時,在處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問題時我很強有力,但是當我面對整個中國社會,中國大眾文化,中國變遷的歷史時,我的女性主義就隱退了,我此時首先關注的是階級現實,尤其是階級重組的現實。面臨這樣的兩個問題,似乎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我想從具體的實例中來談談現在社會中階級與性別的關系。
大家都知道《漂亮媽媽》這樣一部電影吧,在這部電影的上映前,導演就說過這是一部反映下崗女工的電影,但事實上我們發(fā)現,這其實是一個反映母愛的電影,雖然它也從一些方面體現了下崗女工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更多的是被女性母愛這樣一個問題所遮蔽。更有趣的是,在對下崗工人這樣一個報道中,我們時常會看見的是加上前綴和后綴的女工下崗和下崗女工,但是,現實生活中只有女工下崗嗎?下崗男工在哪兒?在這個社會變遷中男性在哪兒,似乎這只成了女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階級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很難從女性的角度去討論,如果只是從性別這樣一個方面來看,我想是極其不夠的。
在現實運行著的文化邏輯中,社會上存在著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修辭學,這樣一個修辭學它總是用一種修辭的方式去對中國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命名,而這種命名不是體現了社會問題的真面貌,而恰恰是遮蔽了許多東西。我們再來看看下崗問題,事實上下崗問題,是一個極其明顯的失業(yè)問題,但是我們卻用了下崗這樣一個問題來遮蔽我們一直在歷史或者說情感上都不想承認的失業(yè)問題。而我們在這樣的問題中會很有趣的發(fā)現,下崗問題還跟女性扯上了很多關系。在許多媒體討論下崗問題時,一些非常時尚的媒體提出了這樣一個新鮮的名稱“全職太太”,似乎是想把下崗和“全職太太”聯系在一起。但是事實上我們會發(fā)現所謂的全職太太都是一個極其的特殊階級的問題,跟下崗的問題和下崗的階級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一種很明顯的社會修辭學。
這樣一些例子都讓我看到單純的女性問題是不能讓我深入討論的,面對中國的現狀,尤其是社會修辭學的進入,讓我們必須要獲得一種特殊的角度 才能發(fā)現被遮蔽的一些東西,而這種特殊的角度就是階級和性別的結合。我想這是一個人文學者所必須具備的。
當你站在階級的立場考慮問題時,我們總是說性別的問題也就是階級問題,而當我們站在性別的立場考慮問題時,會發(fā)現我們所討論的性別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屬于一個特定階級的。他們二者都是這樣聯系著的,對于我們文化人來說這是一個二難的選擇。事實上,階級和性別這樣一個相互遮蔽的關系有著它的歷史和淵源,我們在考慮他們的時候是不能忽視的。而且這樣一個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社會存在的,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著這樣的困惑。
階級和性別的問題在社會中無時無刻的影響著我們,而作為一個大眾文化的研究者我不能不去關注和考慮這個問題。況且大眾文化比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更加強有力地建構著中國的社會現實。我們能夠從大眾文化中跟深切的看到階級和性別的問題是相互關系的,相互偽裝的,是相互遮蔽的,是交錯著進行的。我們曾經擁有的女性主義可能有著偏頗和某些誤障,需要的是批判性的眼光來思考,來討論我們的性別問題,以及和性別問題相關聯的階級問題。
主講人簡介:
戴錦華,女,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同年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993年調入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1995年在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主持成立文化研究室,任副教授。同時受聘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兼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兼職副教授。
主講人寄語:
我所謂的借助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資源所從事的社會批判,包括對跨國資本和消費主義的警惕,包括對現代性話語的反省--對第三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反省和批判性思考,同時保持著對中國社會現實和其中復雜的權力結構的清醒認識。我想說的是,反省現代性、檢討中國的現代性話語的擴張過程、檢視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拒絕現代化,要求歷史“倒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