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我們的視覺記憶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畢竟,觀眾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們總是相信“眼見為實”。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憶,很多其實來自我們的視覺。今天的人們,已經(jīng)很難想象當年眼睛的饑渴。
  
  大師與碟
  
  “今天我們放的是安哲羅普洛斯的片子《一生何求》,這部片子獲得了1997年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备穹亲诘谝慌,點起一根香煙,眉頭皺著,就好像要經(jīng)歷一次煎熬。
  2000年12月的那天下午,陰云如晦,華東師范大學文附樓214教室散落著十幾位還算耐心的學生。電影影像具有濃重的懷舊意味,格非不斷地試圖將彩色電影的原貌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但不幸的是那臺老式錄像機沒有絲毫憐憫之心,于是他只能聳聳肩膀,向學生們表達歉意――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觀看一部冷冰冰的黑白影片也許正是命運的安排。
  2000年的時候,DVD還未普及,又不能指望電視臺播放伯格曼和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對于電影大師作品的好奇和渴望讓各種觀影小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但是由于空間的逼仄,常常只有圈子里的朋友才能在那個狹小的放映室里找到一席之地。此外,到大學專門機構里混跡于學生之中是另一種解決電影饑渴的方式。打聽好播放電影的時間,做一個旁聽生也是不錯的選擇。現(xiàn)在在《新京報》工作的記者殷志江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對記者回憶說:“這是我在格非那里看到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大師碟(準確地說是大師錄像帶)。格非作為一名先鋒作家太出名,我們這些文青小時候都比較關注他的一言一行,所以知道他在華師大還教電影課,其實就是放大師電影,我就跑去碰運氣,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他自己的學生卻因為忍受不了那些‘悶片’,而紛紛翹課。所以空座位很多,也沒人管你,也沒有人收費。雖然兩臺錄像機看上去實在是很懷舊,但是仍然讓我一見難忘?上У氖,放完這一部電影,他就去清華任教了,我只好花錢去買DVD片子,雖然當時我還沒有買DVD機器!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看大師碟買大師碟成了都市小資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一環(huán)。2001年還在復旦讀研究生的秦玉蘭是個淘碟迷,她對記者說:“我得承認,相對于那些動不動就一麻袋一麻袋往家里搬影碟的發(fā)燒友們,我只能算個蹩腳的、不上檔次的業(yè)余電影愛好者。多年以來,我對電影的熱情時斷時續(xù)、若即若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多少值得我看的影碟。在孫孟晉把他認為出色的DVD推薦給電波那頭的聽眾以前,在《看電影》等專業(yè)雜志把碟評寫得技術與藝術同等出色之前,我把選購影碟的籌碼都壓在伯格曼、費里尼和安哲羅普洛斯等少數(shù)幾個導演身上,也就是說我一度考慮成為某個導演的收藏專業(yè)戶,即使那位導演的作品在當時連影子都摸不著。但是2001年讓我的如意算盤落了空,當那些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的杰作仿佛在一夜之間從地底下冒出來的時候,坦率地說,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把錢花在楊德昌身上好呢,還是為戈達爾筋疲力盡。我也不肯定該不該感謝多如牛毛的盜版販子,他們是一群真正懂得電影的人,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往往只有小學或中學的文憑,并且法制意識淡薄!
  
  電影:從第三代到第六代
  
  這些淘碟一族在對西方電影大師頂禮膜拜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電影三十年的發(fā)展歷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電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8年,盡管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但是十年動亂流血的傷口、充滿猩紅的過去仍然在困擾著那些經(jīng)歷過艱難歲月的人。第三、第四代導演是一群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從《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戴手銬的旅客》、《天云山傳奇》、《小街》、《牧馬人》一直到后來的《芙蓉鎮(zhèn)》,他們延續(xù)了老一代電影人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那些沉重苦澀、人性被禁錮的歲月又重新在銀幕上被呈現(xiàn)出來。特別是“第三代”的佼佼者謝晉,他的電影反思民族歷史,與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活同步前行,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的謝晉時代!皽I飛頓作傾盆雨”――一種完全不同于周星馳影片的體驗――對于當時觀看這些電影的“傷痕一代”來說,這就是電影的全部意義。
  
  80年代中期,恢復高考畢業(yè)后的第一代年輕人開始走上歷史舞臺。第五代導演是中國電影后50年的核心力量,正是他們,實現(xiàn)了中國電影在國際頂尖電影節(jié)上的“零的突破”!拔沂窃谖覀?nèi)宙?zhèn)上的電影院里看的《紅高粱》,也不是我要去看,年紀還小,不懂什么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我爸拉著我們?nèi)胰タ吹。我當時和大多數(shù)男孩子一樣,迷的是《少林寺》這樣的功夫片,”殷志江記憶中第一次看第五代導演的影片并沒有給他留下太多的印象,“《霸王別姬》去電影院看了兩遍,但是依舊沒有什么感覺。直到我后來買了張碟,重新看,才發(fā)覺陳凱歌確實拍得真不錯!
  除了張藝謀和陳凱歌,殷志江印象很深的另一個導演是一直堅持藝術片理想的田壯壯。他早期的兩部以西藏為背景的電影作品《盜馬賊》和《獵場札撒》都讓他熱血沸騰。田壯壯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起當時拍《盜馬賊》的初衷:“說心里話,我們這幫人是有‘文革’情結的!母铩榻Y中最核心的是對政治極權的反思,但那時候是不可能在電影中有話語權的,就想到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可能會有個借題發(fā)揮的故事。再有一個坦白講,是受電影大師的影響,對影像的追求讓我選擇這些地方,因為這些地方的影像會更震撼你。正好這個時候北京辦了一個國際電影交流會。這是畢業(yè)后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次影展,馬丁?斯科塞斯和今村昌平等都來了。我就帶著寫《盜馬賊》小說的這個甘肅作家去洗腦,讓他耳濡目染,看這些美國、歐洲、日本的電影,然后跟大師們一起開座談會,那段時間對我來說特別有收獲。就這么著我們拍了《盜馬賊》!
  田壯壯還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更多的第五代卻很快蛻變?yōu)閵蕵肥袌龅拇篦{,他們努力要拍攝中國人自己的大片。大片的概念隨著《真實的謊言》、《生死時速》、《泰坦尼克號》等好萊塢引進大片的票房神話而深入人心。在此之前,一些外國影片只能以“內(nèi)參片”的形式在少數(shù)電影院(如上海的新光電影院)面對少數(shù)觀眾。兒童作家秦文君曾經(jīng)向記者描述過當初如饑似渴觀看內(nèi)部電影的景象:“最瘋狂的當數(shù)80年代初期,當時有一大批好片子在‘英國電影回顧展’為首的一系列外國電影周中亮相。記得有一次,我的早場電影是在新光看的,散場后小跑著奔向另一個劇場,隨后又是另一家;就這么一個接一個趕著場子看片子。姿態(tài)比跑片員還心急火燎。其間還旁若無人,一手拎著水瓶,一手拎著小食,像是唯恐在顛沛流離中饑渴交迫,昏倒在去下一個電影院的途中。那天的夜場電影恰巧又是到新光看的;丶液蠡仡欉@一整天的行程,發(fā)現(xiàn)竟在上海地圖上走出一個大大的圓。”
  
  “內(nèi)參片”不是電影院放映的主流,正規(guī)電影院里除了包場觀看的主旋律影片,最能吸引觀眾的就是香港電影。從1977年開始,內(nèi)地的電影院開始放映香港電影,一代人的恐怖電影記憶是從《畫皮》開始的。1983年,電影《鼓手》在觀眾中引起轟動,這時候的張國榮還是如此陽光、如此燦爛。由李翰祥來故宮拍攝實景的清裝宮闈片《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也大受歡迎,梁家輝因此得了影帝之后就失業(yè),而劉曉慶也走上內(nèi)地女星一姐的地位。1985年之后,內(nèi)地開啟了“錄像廳”時代,有的錄像廳有越俎代庖取代電影院的趨勢。香港警匪片、武俠片和喜劇片是錄像廳的常客,《英雄本色》系列、《賭神》系列、《倩女幽魂》系列、《逃學威龍》系列……還有臺灣的瓊瑤片也開始登場,周潤發(fā)和周星馳,林青霞和秦漢,老片新片,紛至沓來,由不得細嚼慢咽。到了90年代初,國產(chǎn)電影很不景氣,《黃飛鴻》、《東方不敗》、《新龍門客!返雀燮皆趦(nèi)地電影院摧城拔寨,爭奪票房。同時博得大眾特別是小資們青睞的還有一個名叫王家衛(wèi)的戴著墨鏡的香港導演,他的小情小調最終成就了張曼玉和梁朝偉兩大天皇巨星。不過,由于VCD的沖擊,很多港片公開上映時的票房并不是很好,比如被引為經(jīng)典的《大話西游》,1995年在大陸上映時票房低得可憐。
  不僅是港片,90年代初,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跌至低谷,觀影人數(shù)驟減,票房爆跌,影院關門。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jīng)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制片方35%,發(fā)行方17%,放映方48%),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fā)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qū)電影事業(yè)。當年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準了這個建議,允許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和表現(xiàn)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于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華納出品的《亡命天涯》作為首部進口分賬大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鄭州、廣州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并以2500萬人民幣的票房佳績在全國創(chuàng)造了大片的第一個消費奇跡。1995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成龍電影《紅番區(qū)》是大片放映的又一重要時刻,中影公司與成龍合作,使《紅番區(qū)》在香港與中國內(nèi)地同步首映,中國觀眾看超級大片終于實現(xiàn)了“零時差”。
  隨著中國加入WTO,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宣布進口分賬大片從以前的10部增加至20部,進口影片的總數(shù)量也達到50部。面對好萊塢大片的凌厲攻勢,國產(chǎn)大片也一直在尋求一條市場的出路。從張藝謀的《英雄》到吳宇森的《赤壁》,一場場快意恩仇的江湖廝殺呈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熱鬧,眼花繚亂,但也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反正都是大制作、大投資、大明星,演員混個臉熟,群眾看個熱鬧,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中國式大片墻內(nèi)開花墻內(nèi)香,票房大賣的同時,口碑卻越來越差。
  在第五代之后,第六代導演開始擎起藝術電影的大旗,依然小眾,并且依舊孤獨。自1990年張元獨立制作低成本電影《媽媽》以來,中國獨立電影制作領域已經(jīng)歷了坎坷的18年。這些嚴肅和深刻的作品,對觀眾形成了視覺沖擊。但其中的很多影片,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還只能從盜版DVD中一窺它們的廬山真面目。當賈樟柯、王小帥、王全安、王超、張元、章明、婁燁、朱文、王光利等人的作品在國際上頻頻獲獎時,其實普通觀眾并不是太了解他們和他們的電影。即使是拍攝一部小成本的電影,花費也常常讓劇組不堪重負。朱文拍《海鮮》的花費是100萬人民幣,光轉膠花的錢大概就有四五十萬元。而王光利的《橫豎橫》籌資80萬,可以說是將成本壓低到了幾乎不可能的程度,最后為了電影順利完成,制片、導演、編劇都沒有拿工錢。
  《十七歲的單車》和《青紅》的女主角高圓圓,對記者說了一個多少有些悲壯的故事,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第六代導演風光背后的窘境:“拍《青紅》的時候,王小帥面臨著經(jīng)濟上的巨大壓力,有很長一段時間劇組其實根本就沒有錢了。拍完一天之后我們心里都會打鼓,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開工,因為拍到一半就夭折了的片子我們碰到太多了。王小帥幾乎每天都要打電話去討錢。同時經(jīng)常會有討債的人跑上門來。車禍后打著石膏的制片主任就拍著保險箱,信誓旦旦地對他們說,這里面都是錢,還怕不還給你們?(其實里面只有幾千元)這樣才蒙混過關。有一天,王小帥自己發(fā)著燒,仍然跑遍了貴陽所有的取款機,給工作人員發(fā)了幾百元錢。他在攝像機前的狀態(tài)挺震撼我的,如果我在這樣的壓力下,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心演好戲,能投入到角色之中去!睂Υ耍跣洷救朔炊X得經(jīng)濟方面的問題并不是太有所謂,他輕描淡寫地說:“這是很正常的事!
  1989年,王小帥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yè),早期醞釀的幾部片子后來都沒有繼續(xù)下去。1990年,他到福建電影制片廠報到。結果,他先后寫了5個劇本都沒有通過,他發(fā)現(xiàn)再等待組織給他機會,他的電影就永遠拍不成了。要像第五代導演那樣用國家的資金拍片是一個非常渺茫的事情。早期的坎坷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王小帥們的電影總是那么陰冷。在《十七歲的單車》中,阿桂扛著被砸爛的自行車,邁著多少有些蹣跚的步伐走過北京街頭的鏡頭,讓許多西方影評人評價為“震撼人心,完美無瑕”。
  在“第六代”電影人不同路數(shù)的敘事中,有一個關鍵詞是不能被忽視的,那就是“城市”。面對城市的推土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居民開始心理失衡,一方面是麥當勞文化的誘惑所引發(fā)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則是融入都市過程中的種種挫折導致了他們的失落和迷惘。賈樟柯的《小武》、《站臺》和《三峽好人》等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農(nóng)村與小鎮(zhèn)居民面對都市化浪潮時的價值失衡。小武被捕后在大街上抽煙時冷漠的表情,旁觀者對于小武仿佛魯迅筆下“看客”般的漠然,如此真實。
  
  電視。簢藵u已醒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睜開眼吧,小心看吧,哪個愿臣虜自認……”進入80年代,一首慷慨激昂的粵語主題歌讓早年在上海灘默默去世的武術拳師霍元甲成為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偶像。他用迷蹤拳痛打俄國大力士,拳法出神入化;他培養(yǎng)了三位弟子,都是真的漢子,其中一位腳法出眾;他和趙倩男的愛情郎才女貌至情至性……這一切都讓所有只記得樣板戲的內(nèi)地觀眾圍著9英寸黑白電視機看得目瞪口呆。《霍元甲》是內(nèi)地引進的第一部港臺劇,雖然霍元甲的扮演者黃元申遁入空門,但是《霍元甲》之后的兩部續(xù)集《陳真》和《霍東閣》仍然讓觀眾為之瘋狂。
  不久前熱播的黃曉明、孫儷版的《新上海灘》,可以說是對1982年曾引發(fā)萬人空巷的港劇《上海灘》的一種紀念。而帥到極點的“黑老大”許文強和美麗溫婉的馮程程也成為那個時代人們永恒的記憶。TVB劇集自此開始伴隨我們成長。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香港電視劇也以錄像帶形式在私下里流傳。除了富裕起來的家庭,各式各樣的錄像廳也會熱火朝天地播放港劇,《八仙過!、《楊家將》和翁美玲主演的《十三妹》、《射雕英雄傳》都曾經(jīng)讓那個年代的少年神魂顛倒。80年代港劇以古裝武俠片見長,至今仍有不少鐵桿粉絲搜尋《射雕》、《天龍八部》、《絕代雙驕》等劇集的DVD以求收藏。
  1992年,在內(nèi)地各家電視臺播出的《義不容情》成就了溫兆倫的輝煌。這位之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反派演員,用他讓人咬牙切齒、恨之入骨的表演奠定了其香港第一反派小生的地位。其中陳百強演唱的主題曲《一生何求》也讓人無限懷念。從《義不容情》開始,我們在熒屏上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時裝港劇,比如《人在邊緣》、《我本善良》、《大時代》等等。鄭少秋、汪明荃、劉德華、黃日華、黎明、陳松伶、歐陽震華、郭靄明、蔡少芬、宣萱、林保怡……一代又一代TVB明星用他們近乎千篇一律的表演和嗓音(配音的緣故)征服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鄭少秋是港劇的一線小生,但他受到內(nèi)地觀眾追捧卻是因為臺灣電視劇《戲說乾隆》,一種全新的歷史劇表現(xiàn)方式讓我們大開眼界,爭議是評論家的事,觀眾只知道鄭少秋和趙雅芝還是像在10年前的《楚留香》里面一樣郎才女貌。說到臺灣電視劇,經(jīng)歷了從早期《一剪梅》、《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舊式苦情戲到《流星花園》F4帶起的偶像劇流行風潮。1984年的《一剪梅》成就了兩個人,男主演寇世勛(至今他仍在內(nèi)地接戲,成為臺灣明星勇闖大陸第一人)和主題曲演唱者費玉清(雖然費式老歌很多,但是在大陸開演唱會,《一剪梅》是他必唱曲目)。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臺灣電視劇,還有瓊瑤劇,從《幾度夕陽紅》到《一簾幽夢》,還有與大陸合拍的《六個夢》,劉德凱、劉雪華、馬景濤、陳德容、蔣勤勤……電視機前的觀眾見證了又一代瓊瑤明星的誕生。90年代中后期,臺灣電視劇曾經(jīng)有過一段低潮,沒有什么經(jīng)典作品讓人留下印象。直到新世紀,《流行花園》開臺灣偶像劇風氣之先,在內(nèi)地引起轟動。臺劇重新占領內(nèi)地熒屏失地,比如湖南衛(wèi)視剛剛在10點檔播完臺灣偶像劇《公主小妹》和《微笑百事達》,安徽衛(wèi)視前不久播出了林志穎主演的《放羊的星星》,現(xiàn)在正播《換換愛》。
  近年來,香港娛樂工業(yè)逐漸衰弱,TVB的當紅明星幾乎都是年過三十的“舊人”,香港導演紛紛北上內(nèi)地拍片。而日劇韓流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血疑》、《排球女將》、《姿三四郎》和《阿信》是日劇的先聲,山口百惠曾經(jīng)是一代人的夢中情人;日本動漫也占領過小孩、大小孩和成年人的眼球,不管是《聰明的一休》、《花仙子》還是《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伴隨著臺灣版配音,風靡內(nèi)地。雖然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日劇在中國熒屏上銷聲匿跡,但后來《東京愛情故事》、《戀愛假期》等偶像劇連同木村拓哉、常盤貴子等偶像明星又重塑日劇輝煌。韓劇的流行是90年代以后的事,從1993年第一部亮相內(nèi)地熒屏的韓劇《嫉妒》到2005年湖南衛(wèi)視花重金引進的《大長今》,韓劇經(jīng)歷了從默默無聞到熒屏大熱的冰火兩重天!抖緫俑琛、《我叫金三順》等等韓劇精品不僅讓韓國明星紅透中國,也掀起韓國服飾和韓語流行風尚!洞箝L今》之后,國內(nèi)熒屏韓流泛濫成災。不過,近兩年,人們又開始厭煩于韓劇的千篇一律和喋喋不休。
  有點出人意料的是,雖然好萊塢大片堂而皇之進入中國搶占市場,但美劇卻只是在私下里流行。最早引進國內(nèi)的美國電視連續(xù)劇是《神探亨特》,亨特一句“你有權保持沉默,否則你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陳堂證供”成為當時青年人模仿對象。肥皂劇的概念隨著《成長的煩惱》流傳入中國,也成為日后《我愛我家》、《家有兒女》等國產(chǎn)情景喜劇的模本。另外曾經(jīng)流行過的一部美劇是《鷹冠莊園》,但或許因為語言翻譯的原因,到《根》以后,就很少有引起全國觀眾追看的美劇了。即使前不久,央視8套重金購買熱門美劇《絕望的主婦》,仍沒有出現(xiàn)預期的收視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南美電視劇也曾伴隨改革開放后的春風吹進過中國大陸,巴西電視劇《女奴》曾風靡中國各地,最近傳出女主角“伊佐拉”將來中國拍攝中巴合作電影。還有墨西哥電視連續(xù)劇《卞卡》、《誹謗》等,也曾掀起過收視熱潮,但終因劇情拖沓、劇集超長而逐漸被淘汰。
  和海外電視劇相比,早期中國內(nèi)地電視劇的簡陋真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1981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第一部電視連續(xù)劇《敵營十八年》。因為主角江波的國民黨軍裝沒時間特別趕制出軍裝褲子,只好將人物的全身鏡頭改為半身鏡頭。
  1982年,由葉辛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蹉跎歲月》真正開啟了當代中國電視連續(xù)劇時代。每當電視劇的主題曲響起時,多少知青含著熱淚在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前守著電視,讓逝去的艱苦歲月再一次浮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由梁曉聲小說改編的《今夜有暴風雪》和后來的《雪城》也是這個時期知青題材電視劇中的翹楚,一種悲傷又緬懷的情緒吸引了眾多觀眾,還引來主題曲《心中的太陽》(劉歡)的廣為流行。
  1988年春晚之后播放的兩集《西游記》轟動全國。《霍元甲》還不過動動拳頭,《西游記》卻敢于上天遁地,雖然特技和色彩與同時代的港劇《八仙過海》相比仍有差距,但是演員賣力的演出還是使得這部電視劇成為經(jīng)典之作。改編自四大名著的另一部電視劇《紅樓夢》隨后播出,優(yōu)柔寡斷的林黛玉和天真無邪的賈寶玉的愛情故事同樣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并被認為是不可超越的。
  1992年,在《渴望》(中國第一部室內(nèi)劇)中嘗到甜頭的王朔又與馮小剛(王朔在小說中經(jīng)常調侃的對象)一起攜手打造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這部京派喜劇一經(jīng)播出,李東寶、葛玲、余德利和牛大姐立即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給中國電視劇帶來清新的風。北京電視劇制作中心還拍出了《過把癮》、《北京人在紐約》等經(jīng)典作品,與之風格相異的,上海也拍出了《孽債》、《上海一家人》、《兒女情長》等海派家庭劇。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講話令人激奮。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電視劇制作領域就開始了后來被稱為“制播分離”的嘗試,使得電視劇從數(shù)量到質量都有了提高。1999年11月信息產(chǎn)業(yè)部和國家廣電總局的82號文件使“制播分離”成為熱門話題,央視率先推出改革,地方大臺紛紛效仿。另一方面,著名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提供商“光線傳媒”也在同年成立,1999年至2000年上半年誕生了一大批民營電視公司。為扶植國產(chǎn)電視劇,廣電總局對引進劇開始有所限制。比如數(shù)量,還有播出時間等,正是這一切推動中國內(nèi)地電視劇開始大踏步前進。
  于是,我們看到了熒屏上有《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訪》、《鐵齒銅牙紀曉嵐》等正說、戲說歷史劇,也有《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亮劍》、《士兵突擊》等新戰(zhàn)爭題材劇,還有張紀中的系列金庸劇,海巖的系列情感涉案劇等等,已形成品牌。這兩年,港臺影星紛紛進入內(nèi)地,合拍劇也成為流行。
  “制播分離”帶來了中國電視劇制作規(guī)模的大發(fā)展,但隨著電視劇制作的門檻放低,其數(shù)量逐漸泛濫成災,其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在“劇變中國――中國電視劇改革開放30年”論壇上,以清宮揭秘劇聞名的尤小剛導演對于當下泛濫的電視劇生產(chǎn)提出了自己猛烈的批評:“現(xiàn)在全國每年生產(chǎn)13000集電視劇,量大到這個程度已經(jīng)不是好事了。這里面有60%的浪費,這個浪費是巨大的!蹦壳叭珖磕陮﹄娨晞〉目傂枨罅坎怀^8000集,其中只有1000多集是賺錢的,粗制濫造成了目前電視劇制作的瓶頸,也是觀眾流失的重大原因。
  目前,盡管有相關政策保護,國產(chǎn)劇綜合競爭力依舊弱于引進劇,引進劇收視份額逐年擴大?梢娊(jīng)過一個輪回,引進劇重新占領我們的眼球已是不爭事實。那么已經(jīng)規(guī);l(fā)展的國產(chǎn)劇,怎么才能提高品質,恢復失地呢?畢竟,觀眾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關熱詞搜索:三十年 視覺 記憶 三十年:我們的視覺記憶 視覺記憶訓練 視覺記憶圖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