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 收藏主頁的過程
發(fā)布時間:2020-04-0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在全民收藏熱的背景下我們來分析收藏家的傳奇故事,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道理:所謂的人與器物的緣分,其實就是知識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 今天,中國正在經歷第四次收藏大潮,它的鮮明特征之一就是許多人將藝術市場當作另一個股市,頭腦一熱就沖進去,而且相信自己買來的東西一定會成倍地升值,說不定就一夜暴富。一些媒體在其中也充當了煽風點火的角色,從中央臺到地方臺,至少有十多家電視臺推出了鑒寶欄目,雖然泡沫飛揚,則老百姓對財富故事向來興趣濃厚,故而收視率一路攀升。但市場的現(xiàn)狀卻是殘酷的,今年春拍開槌前夕,記者在拍賣公司和收藏家協(xié)會等機構舉辦的免費古玩鑒定會上看到,蜂擁而至的民間收藏愛好者拿來請專家掌眼的古玩,99%以上都是近年新仿的贗品。有一個民營企業(yè)家在"高人"指導下投入3000萬元收進了一房間古瓷器,但經真正的行家鑒定,全是贗品。受此打擊,老板的臉色迅速白成一張紙,豆大的汗珠刷刷地從臉頰上滾落。
那么市場上是否有幸運的淘寶者呢?永遠有。問題是,所謂的幸運,其實是由尋寶人的眼光決定的。金曉東是上海收藏圈內的幸運者,他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亂世淘寶,鄭逸梅指點迷津
上世紀70年代,金曉東調任文匯報記者,住在報社宿舍的他常在周日一大早去人民廣場,會看到一些農村來的小販天蒙蒙亮即在燈下擺地攤,每人面前鋪一張報紙,五花八門的舊貨中也會夾雜著一些古舊瓷器?吹搅岘嚳蓯矍覂r格便宜的,就順手挑幾件回去賞玩。
后來金曉東拜訪了文史專家鄭逸梅老先生,鄭老告訴他,武定路新閘路口也有一個自發(fā)形成的舊貨市場,每天中午擺出來。他跑去一看,果然有十來個小攤擺成一排,攤頭上散亂地擺開了紅木鏡框、紅木座子、瓷器和書畫等。于是他也抽空就去逛逛,撿了不少漏。
當時大家的工資都差不多,40多元而已,尚未成家的金曉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將零花錢全扔在收藏愛好中了。亂世中的舊貨價格便宜得驚人,清代的壽山石印章,開價2元,還價至1元即可拿下。陳光明款的紫砂鼻煙壺,也能以區(qū)區(qū)1元錢拿下。有一次金曉東在攤頭上看到一件黃楊木雕,刻工非常精細,人物毫發(fā)畢現(xiàn),雖立在掌中不足三寸,卻是李白手執(zhí)金樽舉頭邀明月的典型造型,大師風范,惟妙惟肖。再細看之下,座子上刻有落款:朱子常。金曉東心里一熱,朱子常!不就是清代著名的黃楊木雕高手嗎?當即詢價,攤主開價20元,金曉東殺到10元,成交。
黃楊木雕,朱子常遺珠塵土
朱子常出生于清光緒二年,溫州人。其父朱蓮川是繪畫藝人,外祖父和舅父陳汝斌均是泥塑藝人。朱子常5歲喪父,9歲學藝,拜大舅父陳汝斌為師學塑佛像,后又從姑父潘雨庭學習泥塑藝術。朱子常在10歲時便捏成"三十六尊仙官",20余歲又學會了雕花技藝和髹漆畫。23歲后,朱子常又開始涉足龍燈木雕和木偶頭面的雕刻,在35歲時,以黃楊木雕人物作品《濟癲和尚》參加南洋第一屆勸業(yè)會國際比賽,榮獲優(yōu)等獎,1915年,以黃楊木雕作品《捉迷藏》組雕在美國國際巴拿馬賽會上獲二等獎。從此,朱子常名聲鵲起,成為近代中國一流的黃楊木雕大師,人稱"倫仙"。
清代以前,黃楊木雕一般是作為南方家具的裝飾而存在的,作為獨立的工藝品種并使之成為一個專業(yè),脫離民間雕花人物的固有模式,且雕工更為寫實、精致,更具欣賞性,形成獨特的風格,則要歸功于朱子常。
金曉東當時購得的這件木雕擺件,現(xiàn)在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了。去年北京嘉德拍賣公司上拍一件朱子常的黃楊木雕《送子觀音》,大小與金曉東那件相似,結果以55萬元成交。行家估價,金曉東的那件,決不會低于《送子觀音》。
當下,朱子常的黃楊木雕作品在市場上一尊難求,是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無上妙品,而金曉東一人即擁有4件。記者在他家里還見到兩件朱子常的作品,題材均為"黛玉葬花",高半尺左右,雕刻得非常精細,衣紋流暢,身段優(yōu)美,神態(tài)自然,眼睛和嘴角的刻畫更是細致入微。這般高超的雕刻功夫,非現(xiàn)代工匠所能比美。
立雪程門,尚業(yè)煌傳授秘訣
有一次文匯報的資深記者鄭重得知金曉東有此雅好后,就悄悄透露一個情報:"虎丘路88號有一位上海博物館的很有名的古瓷鑒定老法師,名叫尚業(yè)煌,上海博物館建館以來的文物,大概有一半是他從民間征集的,眼光好得很哪,你應該去拜訪他,向他請教。"
金曉東立即登門拜訪,此時的尚業(yè)煌不過四十出頭,正是做事業(yè)的年齡,可惜那時候社會上視傳統(tǒng)文化為糞土,將文物古玩當作封資修的東西棄如糞土。看到金曉東有立雪程門的誠意,就逐一指點,使當時苦于沒有文字資料的金曉東掌握了不少鑒賞知識。比如尚業(yè)煌對他說:"收藏的起點要高,盆碗之類的生活器具可以不收,一只罐等于三只碗,一只碗等于三只盆,實用類的器具不如文房案頭清供類的器具。比如爐、硯、洗、筆架山等,不僅做工精,用料好,還能完美地表達傳統(tǒng)文人的審美情趣,有緣遇到不妨多收些。精美的大器也應當收。與其買十件大路貨,不如集中財力收一件精品。"
尚業(yè)煌這番話是經驗之談,使金曉東茅塞頓開,對他日后的收藏具有指導意義。
尚業(yè)煌對高年份的陶瓷器特別關注。他認為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特別鐘情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高古陶瓷,而對明清的瓷器往往不屑一顧。當時市場上確實也時常冒出一些高年份陶瓷,但人們往往因為它看上去蓬頭垢面而不予垂青,而金曉東抓住機會,瞅準價格便宜果斷收進。
北宋梅瓶,老法師夜不能寐
看到金曉東進步很快,悟性極高,尚業(yè)煌又介紹他去拜訪另一位古瓷收藏鑒賞家秦廷木或。秦是一位私人醫(yī)生,家住北京西路,以收藏古陶瓷而在上海收藏界享有盛名,與收藏青銅器的李蔭軒齊名。
在秦廷木或家中,金曉東看到了不少遺世珍寶,秦對磁州窯和元青花情有獨鐘,研究精進,陸續(xù)收藏了數(shù)十件精品,這在元青花尚未被國內文物界所充分認識的上世紀70年代末,是相當了不起的。從此,金曉東受秦先生的影響,對磁州窯古瓷器特別關注了。
在尚、秦兩位先生的悉心指點下,輔之實物參考,金曉東的鑒識水平突飛猛進。三五年后,他就可以大膽地尋覓高古陶瓷了,也認識了一些古董商販、舊貨店主,建立了彼此信任的關系后,店主也會將好東西留著讓他來挑。所謂機會只給慧眼人,在收藏這一行內莫不如是。
30年里,金曉東收藏了30余件中規(guī)中矩的宋金時期磁州窯大器,記者在他家中欣賞到一件白底開光人物大罐,還有一件高54厘米的黑釉剔花牡丹紋開光梅瓶,都是一般博物館都沒有的珍品,無論器型還是繪畫,都忠實地傳遞了那個時代的風格特征和人文理想。那件金代的黑釉剔花梅瓶,是他在東臺路一家古玩店里看到的,他與店主較熟,就拿著去請教尚業(yè)煌。尚一看就眼睛發(fā)亮,忙問:"什么地方弄來的?這精美的東西,我至今只見過兩件,連上海博物館也沒有。你千萬不能放手!"
有了老師這句話,金曉東底氣大增,忙回來與店主一番討價還價,遂以4.8萬元成交,這在80年代初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尚業(yè)煌事后得知金曉東成功購得,居然激動得兩個晚上沒有睡著。
唐代瓷罐,馮驥才驚呼神品
3年前金曉東還從地攤上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件宋代的越窯刻花粉盒,刻的是鳳穿牡丹圖案,器型大氣,底足稍有外撇,釉色滋潤如玉,盒蓋上的花紋筆觸肯定,洗練傳神,北宋時的工藝與氣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當機立斷地2200元購得,現(xiàn)在這樣的越窯粉盒,在國內拍賣會上,起拍價就要在10萬元以上。
他還讓記者見識一件唐代越窯開成四年襄陽故夫人羅倩墓志罐。方口圓底,蜜黃色釉,高21厘米,上刻銘文280多字,文采流麗,書法雋逸瀟灑,疏瘦勁煉,是唐代書法大家褚遂良體。如此精彩的唐越窯器,在今天南方的省級博物館也難得一見啦。這件古瓷的品相、釉色、字體風格超過《中國古瓷全集?隋唐卷》第88號與第95號的那兩件青瓷墓志罐。前不久馮驥才到金曉東家欣賞了這件帶年號的瓷罐后也贊不絕口,稱其"真是神品"!
在金曉東家中記者還看到了一件生動可愛的北宋永和窯藍綠釉伏聽俑。2004年上海博物館舉辦周秦漢唐文物大展,展品中有一件褐釉伏地跪拜俑,器形較大,但色彩單調,而金曉東收藏的這件色彩鮮亮,殊為難得。這件瓷俑長13厘米,文官俑身穿藍袍,帽、鞋、腰帶與衣領飾以綠釉,再用黑釉勾眉眼,顯得格外生動傳神。據(jù)金曉東說,臺灣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類似的一件,卻是青白瓷素胎,底部刻有"政和七年"四字。他的這件色釉藏品反映了一個歷史事實:北宋政和年間,江西永和窯已經與唐代鞏窯、洛陽等地一樣,已經出產了南方的顏色釉瓷。此俑為元代景德鎮(zhèn)使用青花藍料裝飾瓷面提供了一個承前啟后的佐證。
總結自己30年來的收藏體會,金曉東說了一句值得收藏愛好者們記取的話:"收藏實際上是一個發(fā)現(xiàn)美、享受美、學習美的歷程。"
他還說:"現(xiàn)在有些老板在暴富之后以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的氣勢殺入收藏界,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看到它們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古玩的文化價值,不懂得欣賞與理解,買來后朝保險柜里一鎖。這樣的人,其實是金錢和器物的奴隸,只能滿足一下占有欲。真正的收藏家,應該通過學習研究,把文物古玩的價值充分發(fā)掘出來,讓更多的人一起來欣賞,一起追尋古人的美學足跡,為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足夠的文化資源。"
相關熱詞搜索:過程 發(fā)現(xiàn) 收藏 收藏是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 發(fā)現(xiàn)力max收藏 發(fā)現(xiàn)收藏分享好站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