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政治學] 政治學專業(yè)
發(fā)布時間:2020-04-03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遠隔重洋發(fā)生在日本的核事故,卻觸發(fā)了一場讓中國成為國際媒體笑柄的“搶鹽”風潮。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在內(nèi)的多個大城市,以及一些偏遠的縣城和山區(qū),市面所見的食鹽都在幾日甚至一日內(nèi)被搶購一空。群眾口耳相傳,日本地震導致核電站輻射泄漏,很快禍延中國,碘片可以預防輻射,而鹽中含有碘……
這場風潮讓人想起2003年非典爆發(fā)之初,地方政府試圖掩蓋疫情時,民眾爆發(fā)的“搶醋”、“煲醋”風潮。
很多人以民智未開解釋“搶鹽”的理由,或以愚夫愚婦的行為一笑而過,我卻想起讀過的一本書――哈佛大學孔復禮(Philip Kuhn)教授所著的《叫魂》(Soulstealers)。
清朝乾隆年間,民間因為一種“叫魂”的妖術引發(fā)了廣泛的恐慌。相傳,如果術士們對某人的名字、毛發(fā)或衣物作法,便可偷走其靈魂精氣,使其為術士所奴役,當事人會因此大病甚至死去。想不到,這樣一個被現(xiàn)代人理所當然視為荒誕的謠言,當年竟影響了12個省份百姓的日常生活,弄得人心惶惶。
乾隆治下乃公認的盛世,為何這種關于妖術的無稽之談會風行不止?這一切就好比今天的中國。正值大國崛起、國力大為改善之時,一個有關核幅射的謠言,就讓多座城市不得安寧。
普通人會以一句民智未開簡單概括的現(xiàn)象,孔復禮鍥而不舍地追查了背后的原因。他提出了一個復雜的解釋架構,牽涉到眾多問題,包括:乾隆的管治權術及邏輯、清代中業(yè)社會的潛在危機、情境邏輯下百姓的理性行為以及官僚體制的運作等等。因為篇幅關系,本文不能一一道來,在這里卻想提其中一個――社會或經(jīng)濟焦慮,是人們對妖術恐懼的根源。正是因為民眾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周圍種種看不見的趨勢的威脅(也許是人口的過度增長,也許是擔心市場力量上下浮動會“偷走”他們的生計),才會對恐懼異常敏感。
一言以敝之,《叫魂》一書最大的教訓和啟發(fā)就是,任何能夠引起社會大規(guī)模躁動的謠言,除事件本身外,往往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和政治脈絡。
尋常人可以用一句“民智未開”把事件輕輕帶過,政府決策者可以嗎?
當然不可以。
“搶鹽”風潮顯示,雖然今天中國人把“大國崛起”掛在嘴邊,但其實很多人嚴重缺乏安全感,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讓他們躁動不安。
不安全感部分來自于生活的壓力,例如通脹肆虐、百物騰貴、物資供應緊張,這些都是造成人心虛怯的因素。黎民百姓平常已有搶購和儲存物資以防短缺和物價哄抬的習慣,再加上人浮于事、居住條件惡化等原因,就如孔復禮所說,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活遭遇周圍種種看不見的威脅,便會產(chǎn)生焦慮及締造謠言的土壤,搶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缺乏安全感的另一根源,是民眾對政府、公權力、制度缺乏信任。當民眾認為公權力不足以倚賴時,只得自求多福,萬事靠自己。“搶鹽”就是這種心態(tài)的典型產(chǎn)物――“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港人稱之為“just in case”。相比中國,這次核事故的所在地日本反而沒有出現(xiàn)“搶鹽”風潮,有人將此現(xiàn)象歸因為當?shù)孛癖娝刭|較高,但請注意,根本原因是當?shù)厝嗣駥φ椭贫认鄬Ω刨嚒?
此外,中國是一個謠言容易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國度。當政府長期壟斷媒體、審查并篩選新聞,久而久之,公眾便會慢慢察覺到,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宣傳功能遠遠大于其報道和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功能,因而會習慣從其他渠道尋找新聞、收聽消息,以填補官方和媒體留下的空白。結果,口耳相傳、道聽途說,一個官方描述以外的公眾認知世界便會慢慢形成。
總體而言,正如孔復禮所說:謠言的背后,其實是向當政者發(fā)出有關社會未來發(fā)展的警告。雖然我們沒有預見未來的水晶球,但是構成未來的種種條件其實就存在于我們的四周,只是加上了密碼而已。
“搶鹽”風波在香港亦有發(fā)生。雖然相比國內(nèi),持續(xù)時間較短,規(guī)模也較小,但這已向特區(qū)政府提出了警告。當香港自以為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以至政府透明度、新聞自由都比國內(nèi)好時,港人對謠言的免疫能力,并沒有比國內(nèi)真正高出很多。
“搶鹽”風波向決策者展示的是,港人一樣深深感受到生活的種種壓力。通脹、樓價肆虐,在香港一樣存在,一樣讓人心虛怯;另外,特區(qū)政府近年民望低迷,成為一個弱勢政府,市民對政府、公權力、制度一樣缺乏安全惑。
如果一眾高官加入恥笑群眾“搶鹽”的行列,認為那不過是愚夫愚婦的愚昧行為,大可不理,不去冷靜反思背后的社會及政治意義,并及早為政府的政策和管治作出檢討和補救,等到病入膏肓,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