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治:知識分子就應該挑戰(zhàn)強勢者] 專門挑戰(zhàn)強勢的人

發(fā)布時間:2020-03-25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在各種文學獎八仙過海的當下,剛剛過去的首屆“在場主義”散文獎年度大獎以高達30萬元的獎金額創(chuàng)下中國文學界單項獎的最高紀錄。獲獎者林賢治,是一位堅持獨立寫作且不招主流文學獎待見的民間寫作者,多年來他被外界認為偏狹、憤怒,而且固執(zhí)地恪守魯迅的教誨“我是站在溝里,我不站出來”。
  
  2010年11月8日,首屆“在場主義”散文獎頒獎典禮在廣州大學城華南師范大學舉行,林賢治以散文集《曠代的憂傷》獲得“在場主義”散文獎年度大獎。
  “在場主義”散文獎年度大獎以高達30萬元的獎金額,創(chuàng)下迄今為止中國文學界單項獎的最高紀錄。由孫紹振、陳思和、丁帆、劉亮程等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在授獎詞中說:林賢治的散文集《曠代的憂傷》,為我們描繪了眾多思想者的畫像,勾勒了一幅人類自由精神的價值譜系。
  對熟悉林賢治作品的讀者來說,來自民間的獎項頒給這位自居邊緣的民間寫作者,是實至名歸。而對一向堅持獨立寫作的林賢治本人來說,獲獎也完全是個意外,但他表示自己很高興能得這個獎。他所恪守的,正是他所熱愛的魯迅的教誨:我是站在溝里,我不站出來。
  
  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是永遠不滿意的
  南都周刊:你說過,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你惟一熱愛的一個人是魯迅。
  林賢治:為什么說魯迅是惟一的?是因為在中國知識界,他的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深邃,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不過魯迅所處的時代,言論還是比較寬松的。那個時代,不管是真共和還是假共和,它們都打著共和的旗幟。因此,政府對于學生和民眾來說,是處于弱勢的,至少不是太強勢,不是毫無顧忌。比如你敢去燒政府官員的住宅,而且也沒有什么大事?傊,“五四”那個時代是讓我神往的時代,我的身上大約有很多無政府主義的東西吧。
  南都周刊:魯迅的文字多是有時效性的,你覺得他現(xiàn)在過時了嗎?
  林賢治:一些時評如《偽自由書》有一些內(nèi)容會成為歷史,但是其中的思想內(nèi)涵是超越時代的,何況,歷史有很多相似的東西,雖然時代變了,但還是有傳承、相似的一面。歷史不會因改朝換代而完全斷裂,文化有傳承性。魯迅的《野草》、他的文化隨筆,從哲學到美學,其價值都是永恒的。至于抵抗強權(quán)這一點,魯迅的書就是弱者的武器,潛在的社會價值難以估量。
  南都周刊:你對魯迅時代的知識分子和我們當下的知識分子,怎么看?
  林賢治:魯迅那代呢,有人道主義、有人文關(guān)懷,但在我們這里,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政治運動,它是被撕裂的。我們今天說維權(quán)維權(quán),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都在講,知識分子也在講,其實是代言,代農(nóng)民工、拆遷戶、貧困生、弱勢群體說話。當然這是很難得的。但是不要忘了,知識分子在總體上也還是“弱勢群體”。譬如說,“輿論監(jiān)督”天天說,我們做到了嗎?我們的理論、我們的思想觀點能否完整地表達出來―卻沒有多少知識分子去爭取我們應有的權(quán)利。這樣就變得很可笑,我們可以支持別的群體和個人去維權(quán),自己的權(quán)利卻不曾主動去維護、去爭取。比起魯迅那一代,我們這代人當前最缺乏的就是人文關(guān)懷,知識結(jié)構(gòu)的缺失還容易填補―出國啊、念博士什么的―但是,普遍的人文關(guān)懷需要有一個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需要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積淀與培養(yǎng)才會形成。
  南都周刊:你向來關(guān)注知識分子與權(quán)力及大眾社會的關(guān)系,從《午夜的幽光》到《曠代的憂傷》到《紙上的聲音》,都關(guān)乎知識分子的種種。你對知識分子的定義是什么?
  林賢治:知識分子表現(xiàn)出對公眾社會、對人類命運的關(guān)懷,這是第一點,為什么我們說某些作家是知識分子作家,是因為他的作品是直接和人類命運相關(guān)的。第二點是反抗意識、批判意識,這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特性,如果說他總是唱贊歌,“形勢大好,不是小好”,沒有批判,就不配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對于現(xiàn)實是永遠不滿意的。沒有至善至美的境界,哪怕一萬年過后,都不可能至善至美,因為不能至善至美,就有使我們不平不滿的地方,知識分子最關(guān)注的就是這個地方。知識分子對種種黑暗面的批判是很突出的。魯迅作《文藝與政治的歧途》的演講,在談到文藝家和政論家的分歧時說,開始反抗舊制度的時候,文藝家和政論家是比較一致的,政權(quán)建立后,政治家就要維持現(xiàn)狀,維穩(wěn)了,但是文藝家還是不滿意,他們永遠都是不滿意的。
  南都周刊:就是說,站在弱者的立場上,做永遠的反抗者?
  林賢治:知識分子就應該站在弱者的立場上,挑戰(zhàn)強勢者。我覺得,“反抗”這個字眼很合適,就是弱勢對強勢。第三點就是不是集團作戰(zhàn),立足個體,知識分子不依仗集體的力量。即便他在一個組織里面,他也只能夠在一個組織結(jié)構(gòu)十分松散的集體里生存。他的生存狀態(tài)一旦在組織嚴密的地方,個人性就出不來了,他要保持浪游性,他的精神是自在的。《日瓦戈醫(yī)生》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在巴黎召開的一個國際性作家會議上說,作家不要談組織,沒有組織。我覺得就是這樣。知識分子的存在方式、言說方式,往往不能為這個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同。其實這也很正常。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知識分子。
  南都周刊:如果按你的定義的話,我很難在當下找得出幾個來。
  林賢治:現(xiàn)在有些人看著是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但是如果他是寄存在一個組織嚴密的地方,受這種組織支配的話,我認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
  南都周刊:你說權(quán)力是創(chuàng)作的“天敵”,哈維爾當了總統(tǒng)也還寫作呢。
  林賢治:他那個是推動國家的恢復,怎樣擺脫一個他們稱為“后共產(chǎn)主義時代”的時代,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傾向是完全一致的。他不受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他的寫作不會因權(quán)力、政治而使文學脫離自然發(fā)生的狀態(tài)。
  南都周刊:你推崇個人主義嗎?
  林賢治:魯迅對許廣平表白他的思想是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相消長,個人主義在這里同唯我主義是不同的。中國多的是魯迅說的“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缺乏的就是個人主義。
  
  文章越是發(fā)不了,我的情感就越飽滿
  南都周刊:是什么讓你甘于邊緣,不進圈子、不抱團,堅持獨立的寫作?
  林賢治:作為一個寫作者,你必須遠離圈子,這是基本要求。被邊緣化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在這個媒體時代――約你的稿,一次、兩次,你都不接,甚至反對媒體,于是結(jié)果就被媒體所拒絕了,甚至包圍起來。我認為寫作者必須把這種情況看成是一種常規(guī)。我有一篇文章叫《包圍凱爾泰斯》,你看他用10年的時間寫了《無形的命運》,花了3年才出版,13年之后才出來,一個人有多少個13年?出來之后,國內(nèi)的評論界、媒介保持沉默,沒有人理他。他很沮喪,就不寫了,去翻譯德語文學,德國人也翻譯他的作品,后來就被西方知道了。如果不是德國人翻譯他的作品,就沒有凱爾泰斯,沒有他那個諾貝爾文學獎。凱爾泰斯得諾獎的時候74歲了,他是非常平靜的。我說,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媒體都忘記你了,好,讓他們?nèi)グ?你還是要寫你的東西。所謂“包圍凱爾泰斯”,意思就是拒絕外部的拒絕,甘愿自我邊緣化。
  南都周刊:這么多年來,你是如何捍衛(wèi)個人精神的獨立的?
  林賢治:對自由的表達和維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我認為,我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但是,跟你們南都報(南方都市報)的那些社論時評不一樣,我的方式大體上是文化隨筆之類,顧左右而言他,講的多是別人的歷史,別人的事。我相信這個世界的相關(guān)性,歷史也有相關(guān)性,時間上的、空間上的,因此,我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一種隱喻,擴大一點的隱喻。我一直認為,精神性是第一位的,題材是第二位的。你是怎樣一種存在,就會反映到你的作品中去。
  南都周刊:如果具體解釋一下精神性,你看重的是高度還是純度?
  林賢治:它是構(gòu)成精神主體的不同維度。當然,大思想家、大知識分子,精神構(gòu)成比較復雜,但是你所說的純度呢,這個純不是單純,而是最基本的東西。不管多么復雜,他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堅定的、鮮明的精神指向,這里是同一的構(gòu)成,存在著一對多、多對一的那種關(guān)系。
  南都周刊:時評在中國是個很獨特的現(xiàn)象……
  林賢治:南都報、南方周末里面,有些人做得很不錯,這是你們媒體的一個工作。而我呢,我這種寫作者,我的生存方式、寫作方式是跟各位不一樣的。所以,現(xiàn)在看中國,得看這個改革開放是什么意思?已經(jīng)改革到了什么程度?要改革到什么程度?不管是搞媒體、搞文學還是搞考古的,我覺得都應該關(guān)注。弄文學的人,我覺得關(guān)注得非常不夠。
  
  我的作品就是“自由”兩個字
  南都周刊:你曾說過自己是個偏狹的人,還有人說你是“憤怒”的。但我個人認為你是一個深藏激情的人,你是如何保持這種詩性激情的存在并用它呈現(xiàn)你對社會、對人民、對知識分子和文學本身的認識?
  林賢治:我覺得激情是否具備跟一個人的生命氣質(zhì)有關(guān),這個是先天的,有的人他的性情中有火的成分,有的則很理性,我覺得有很大的關(guān)系,這是一種物質(zhì)生命的構(gòu)成,不是刻意的保持。我的經(jīng)歷給了我很多的積累,哪怕這個火沒有燒起來,但是這個柴是在經(jīng)年累月不斷地積累。我個人的經(jīng)歷,從17歲,就遭受過所謂“左”的思想路線的壓制,我那個時候就開始寫“思想?yún)R報”,我的家庭情況,農(nóng)村的貧窮、落后,充滿病苦的環(huán)境,當然還有現(xiàn)存的體制,面臨的問題等等,它們所帶給我的構(gòu)成命運的一切,是我所不能回避的。激情這東西,一個是你本來具備的,一個是你不能回避的。我的作品發(fā)表時常常遭到刪改,甚至發(fā)表不了,像剛剛出版的《烙印》,出版周期居然長達6年。不可理喻。我常常高興不起來,覺得傷痛、無奈,這種東西肯定會給我?guī)硪恍⿷崙?激情自然產(chǎn)生。文章越是發(fā)不了,我的情感就越飽滿。不過,我能在激蕩中保持一種平靜、一種平衡。我把這一切看成是正常的,畢竟是社會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南都周刊:這種平靜是動力嗎?
  林賢治:是啊。我只是想今天能寫什么,明天寫什么。我不在乎這個東西能否發(fā)出來,別人有什么樣的評價。
  南都周刊:我覺得你關(guān)注得更多的是人的尊嚴和人的精神性的成長。
  林賢治: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嘛,缺乏嘛,個人的尊嚴和人的精神哪里有?我們最缺乏的就是這個,對吧?我論散文的精神,就是自由精神。你有嗎?你具備嗎?所以,我們考慮問題,要想到這個最根本的東西。因為文學是精神創(chuàng)造,波普爾所謂的“世界3”,就是創(chuàng)造的世界。我的作品,其實寫來寫去還是“自由”兩個字。
  南都周刊:這個時代已不需要想象,能想象的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
  林賢治:不。仍然需要想象。我最近發(fā)表的文章《烏托邦、革命與知識分子》就說這個問題。
  南都周刊:你覺得韓寒是知識分子嗎?
  林賢治:公共性、批判性、獨立性都具備。他有他的敏銳性、勇氣,他有他的言說方式,他是機智的。只是欠缺一定深度,這與知識的廣度和厚度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
  南都周刊:艾未未,你怎么看?
  林賢治:他搞行為藝術(shù),汶川地震問題也關(guān)注,他有他獨立的貢獻。我敬重艾未未、韓寒他們。中國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本刊記者洪鵠、實習生吳桂霞對本文亦有貢獻)
  
  林賢治向來關(guān)注知識分子與權(quán)力及大眾社會的關(guān)系,從《午夜的幽光》到《曠代的憂傷》到《紙上的聲音》,都關(guān)乎知識分子的種種。
  
  《曠代的憂傷》
  作者: 林賢治
  定價: 26.00元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紙上的聲音》
  作者: 林賢治
  定價: 35.00元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知識分子 強勢 挑戰(zhàn) 林賢治:知識分子就應該挑戰(zhàn)強勢者 知識分子就應該挑戰(zhàn)強勢者 知識分子就該挑戰(zhàn)強勢者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