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周刊的歷史,新聞的未來_瞭望新聞周刊和東方周刊區(qū)別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5月,大名鼎鼎的美國《新聞周刊》被插上草標,待價而沽。這本77歲高齡的新聞雜志,不僅在全球范圍內(nèi)有過400萬份的發(fā)行量,而且曾12次摘得美國出版業(yè)的最高獎項“美國雜志獎”,在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上名列第78位。這份影響巨大、品質(zhì)精良的雜志,與《時代》周刊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并稱“美國三大周刊”,素有“嚴肅新聞的裁判”之美譽。
  
  “時事”造英雄
  
  就在《時代》周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之際,國際部主任托馬斯•馬丁突然辭職,他決定接受麥克勞―希爾出版公司的邀請,效仿《時代》周刊,創(chuàng)辦一本新的時事新聞類周刊。1933年2月17日,新鮮出爐的《新聞周刊》創(chuàng)刊號被擺上了報攤。它的封面讓人印象深刻,是根據(jù)當周最重要的七則新聞,精選出的七幅新聞圖片。這本新雜志的定價不貴,零售每期10美分,只要花上4美元就可以訂閱一年。經(jīng)過一段時間打拼,《新聞周刊》有了一批固定讀者,發(fā)行量從5萬份增加到25萬份。
  然而,作為“復(fù)制品”,《新聞周刊》一直無法走出《時代》周刊的影子,雖然經(jīng)過改版,甚至改過名字,境況卻一直不好不壞。1957年,當本•布萊德利――這個未來的著名報人――走進《新聞周刊》的辦公室時,似乎看到了一個“商會的附屬機構(gòu)”:主編“整天沒精打采”,作為一刊之靈魂的社論版“沒有活力,也沒什么長遠目標”。所以,當布萊德利聽說母公司準備賣掉《新聞周刊》時,并沒有像同事們一樣惶惶不安,而是給《華盛頓郵報》的發(fā)行人菲利普•格雷厄姆打電話,鼓動這位精明能干的出版人收購《新聞周刊》。1961年3月,《新聞周刊》得遇明主,華盛頓郵報公司為其重新打造了一支編輯與經(jīng)理團隊,這一舉措使它走上了通向成功的應(yīng)許之路。
  《新聞周刊》的崛起,最應(yīng)該感謝的還是被稱為“狂飆時代”的1960年代。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先后遇刺,貓王、搖滾樂、性解放、越戰(zhàn)……美國社會陷入了罕見的紛亂而多元的狀態(tài)。此時,以梳理頭緒、提供觀點見長的《新聞周刊》進入了黃金時代。《新聞周刊》正是因為在越戰(zhàn)和美國流行文化上的表現(xiàn)而被貼上了“自由派”的標簽,他們常常制作出有關(guān)越戰(zhàn)、民權(quán)和流行文化的封面吸引當時的年輕人。早在1964年,《新聞周刊》就很“前衛(wèi)”地以“披頭士”做封面。在越戰(zhàn)的問題上,《新聞周刊》以批評的態(tài)度來對抗贊成越戰(zhàn)的《時代》周刊;在新聞報道和評論上,《新聞周刊》也更為犀利、更有深度,并且一改《時代》周刊墨守了數(shù)十年的“不署名”行規(guī),開始刊登署名文章,把編輯與記者“明星化”。
  就這樣,《新聞周刊》大肆侵蝕著《時代》的讀者與廣告商,到上世紀60年代末發(fā)行量已逼近200萬份!而《時代》周刊與《新聞周刊》的“較勁”也一直持續(xù)至今。今天的美國人,每個周一都會眼巴巴地等著看《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如何“斗法”。
  
  “自由派”的歷史初稿
  
  菲利普•格雷厄姆有一句傳世名言:新聞,是歷史的初稿。如果把這句話用到《新聞周刊》上,則應(yīng)該改成:新聞,是“自由派”眼中的歷史初稿。
  菲利普•格雷厄姆在收購《新聞周刊》時便立志讓它能與《時代》抗衡。當時的《時代》周刊將讀者定位在傾向保守主義的中上收入者,而《新聞周刊》想與《時代》周刊分庭抗禮,就必須另尋出路。為此,格雷厄姆特意聘請了美國當時最著名的政治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為《新聞周刊》寫稿。李普曼早年曾創(chuàng)辦自由派報紙,后來直接參與了許多重大的國務(wù)和外交事件。正是像李普曼這樣“高質(zhì)量”作家的加盟,大大提升了《新聞周刊》的品質(zhì),也使《新聞周刊》在自由派知識分子中聲名鵲起。
  《新聞周刊》傾向民主黨的基調(diào),也是20世紀60年代確定的。直接促成《新聞周刊》易主的本•布萊德利,不僅是民主黨的鐵桿粉絲,更與時任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的交情非同一般。當布萊德利的第三個孩子即將出世時,肯尼迪總統(tǒng)甚至派了白宮特工到他家充當臨時保姆。布萊德利任《新聞周刊》部門主管時,給雜志帶來了其活躍的個人風格,他厭惡純粹的資訊,更厭惡沉悶刻板,整天督促年輕的記者寫出“好玩的東西”。布萊德利在回憶錄中說:“仿佛就在一瞬間,《新聞周刊》清洗了所有親共和黨、重商主義的成員,開始走上全新的發(fā)展道路!
  《新聞周刊》從不掩飾自己的自由派傾向,所以當《新聞周刊》遭遇“新保守主義”的小布什,就如同“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
  就在9.11事件一周年之際,《新聞周刊》別出心裁地做了一期封面文章,采訪了13個普通美國人的“一年之后”,通過美國人受到9.11影響的生活細節(jié),思考全球反美情緒日益高漲的原因,狠狠地批評了布什政府所奉行的單邊主義。而在伊戰(zhàn)打響后,《新聞周刊》還報道了美國“黑水”公司保鏢在伊拉克濫殺無辜的消息!缎侣勚芸愤指出:“如果說薩達姆是個惡魔,那也是美國制造的!
  這些一馬當先的左翼言論,也讓《新聞周刊》栽過大跟頭。2005年5月9日出版的《新聞周刊》引用“消息人士”的話,稱軍方即將公布一份報告,指出古巴關(guān)塔那摩美軍基地中有審訊官把《古蘭經(jīng)》撕碎丟入馬桶。這種褻瀆《古蘭經(jīng)》的行為,立刻引發(fā)了穆斯林世界的震動。
  白宮的反應(yīng)竟比穆斯林更為激烈,時任美國國務(wù)卿的賴斯表示“很憤怒”,五角大樓更是兩手一攤,說沒找到報道中提到的報告。陷入尷尬之中的《新聞周刊》只得派記者重新核實這條報道的真實性。當記者再次找到那位“消息人士”時,對方卻突然改口,這使《新聞周刊》陷入了“死無對證”的境地,主編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發(fā)表了致歉信:“由于五角大樓的否認和消息來源改變立場,惟一負責任的做法就是不再堅持我們的報道。”
  這是《新聞周刊》創(chuàng)辦以來遭遇的最大的信任危機,而白宮與五角大樓在此事中的過度反應(yīng),讓很多人慨嘆《新聞周刊》是不幸撞在了“派系斗爭”的槍口上。
  美國的大眾報刊發(fā)端于形成兩個主要政黨的時期,雖然在市場經(jīng)濟的刺激下很快就結(jié)束了赤裸裸的“各為其主”的功利做法,但時至今日,政治派系的影響依然若隱若現(xiàn)。1972年,與《新聞周刊》同出一門的《華盛頓郵報》,憑借對“水門事件”的跟蹤報道扳倒了共和黨總統(tǒng)尼克松。而20多年后輪到民主黨總統(tǒng)克林頓的“拉鏈門”事件發(fā)生時,《新聞周刊》就“寬容”多了。
  1998年初,《新聞周刊》記者艾西科夫追蹤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已近一年,眼看著一篇有可能使白宮易主的稿子即將與讀者見面,但《新聞周刊》高層竟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鐘把這篇稿子給“斃”了。執(zhí)掌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凱瑟琳•格雷厄姆對此的解釋是:“因為我們無法在雜志截稿前直接與主要知情人談――包括克林頓總統(tǒng)本人……在情況明晰之前,我們不作超前報道。”
  盛怒之下,艾西科夫和編輯部同仁拿著稿子另尋出路。1998年1月17日,名不見經(jīng)傳的博客寫手德拉吉發(fā)布了那條震驚世界的帖子――“一個白宮實習生與美國總統(tǒng)有染”。一夜之間,“德拉吉報道”這個博客網(wǎng)站成了全美最紅的媒體,后來這件事甚至被認為是新媒體崛起的里程碑。直到此后四天,《新聞周刊》才通過AOL(美國在線)發(fā)布了這個消息。
  不過,雖然《新聞周刊》有點兒偏袒民主黨,卻從未因此喪失基本的新聞原則和職業(yè)道德。1977年,卡特當選總統(tǒng)后曾召集《華盛頓郵報》和《新聞周刊》的編輯們舉行會議,他想讓華盛頓郵報公司為他指定一個可以“告以真相”的人,在這個人面前,他可以完全放松,不管說了多么過火的話都不用擔心會在《華盛頓郵報》或《新聞周刊》上披露出來。這個要求被當場拒絕,以至于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無奈地對丈夫說:“看到了吧,吉米,我說過他們是不會幫我們的忙的!
  
  數(shù)字化時代里的“全媒體”轉(zhuǎn)型
  
  當Yahoo、Google向紙媒步步逼近的時候,人們依然覺得,一個普通人+一臺個人電腦就能播發(fā)震撼全美國的獨家新聞,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很快,德拉吉就以這種方式曝光了克林頓的性丑聞。單就這件事而言,可以說是當年《新聞周刊》高層的決策失誤,給了新媒體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
  時光荏苒,又是十年。媒體已不再是具備大量資本、技術(shù)和專業(yè)工具才能從事的行業(yè),甚至連電腦都不用,只要有一部手機,任何人都能變身為記者。
  新媒體的沖擊,再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期刊業(yè)陷入了寒冬:與《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鼎足而立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由周刊改成了月刊,老牌的《大西洋月刊》則變成了雙月刊,《商業(yè)周刊》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彭博傳媒公司,《電視周刊》以象征性的一美元易主,《讀者文摘》更是由于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無動于衷而最終破產(chǎn)。重壓下《新聞周刊》不斷改版、幾度裁員,但仍沒能挽回頹勢,發(fā)行量一路下滑,到2009年已經(jīng)跌至260萬份。
  在一片愁云慘淡中,《經(jīng)濟學人》的發(fā)行量卻以秉持“內(nèi)容為王”的主旨逆市上揚。《新聞周刊》不愿坐以待斃,決心向《經(jīng)濟學人》靠攏。2009年6月8日的《新聞周刊》,請喜劇演員斯蒂芬•科爾伯特做客座主編,負責當期的伊拉克?。《新聞周刊》主編對全新改版的雜志似乎頗有信心,他說,《新聞周刊》帶給你智慧上的滿足和視覺上的飧宴,而這種體驗,原本只能由優(yōu)秀的月刊來提供。
  這期伊拉克專刊在網(wǎng)絡(luò)上反響甚大,雜志的零售銷量也上升了一萬多份。然而在隨之而來的征訂季,《新聞周刊》的發(fā)行量卻跌至150萬份。有媒體人評論,《新聞周刊》立足高端的改版方向雖然走對了,但為時已晚。至此,《新聞周刊》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虧損。華盛頓郵報公司在反復(fù)權(quán)衡之后,最終決定丟卒保帥。目前,《新聞周刊》已收到約70份收購請求,其中也有來自中國的南方報業(yè)集團、成都博瑞傳播公司等,雖然最終“因為國籍而非價格”遭拒,但這是中國媒體首次參與競購西方雜志。
  《新聞周刊》的老對手《時代》周刊,雖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卻走出了一條“全媒體”之路!稌r代》周刊的網(wǎng)站十分富有吸引力,首先,在其網(wǎng)站上可以瀏覽自1994年以來《時代》周刊的所有內(nèi)容;其次,網(wǎng)站還以舉辦類似“20世紀最具影響人物”的評選吸引眼球!稌r代》周刊還非常重視與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合作,與CNN等媒體共同策劃制作電視節(jié)目。而就在前不久,被認為可能改變出版業(yè)的iPad也被《時代》周刊“抓”住了,借機推出了《時代》iPad版,在新老媒介融合之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更重要的是,作為營利性的商業(yè)機構(gòu),媒體的命運與其背后是否擁有實力雄厚的媒介集團息息相關(guān)。
  1996年美國通過了新的通信法案,允許電子媒介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涉足大眾傳播媒介,從此美國的媒介集團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紛紛向大規(guī)模、高壟斷的“超級媒介集團”邁進,《時代》周刊所在的時代華納集團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在1989年,以《時代》周刊為基礎(chǔ)的時代公司,就與搞電視制作的華納兄弟公司合二為一,成為一家傳統(tǒng)媒體的航空母艦。此后,CNN、美國在線(美國當時最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wù)提供商)等公司又陸續(xù)加入,到2000年前后,時代華納集團終于成了美國傳媒業(yè)的一艘旗艦,其業(yè)務(wù)包括網(wǎng)絡(luò)服務(wù)、廣播電視、有線電視、出版、影視娛樂和音樂等等。事實上,《時代》周刊對整個集團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時代”這個名字,說到利潤,雜志出版部只占到了5%。
  《新聞周刊》所在的華盛頓郵報集團同樣是一個“跨界”的多面手,除了《華盛頓郵報》和《新聞周刊》所屬的雜志部,集團在全美的六個城市經(jīng)營電視臺,還擁有一個有線電視網(wǎng),其旗下的卡普蘭教育中心在教育領(lǐng)域也頗有聲望。然而,整個集團一年的利潤只有兩億美元,《新聞周刊》一家雜志就虧損兩千萬,而且歷經(jīng)裁員、改版仍然不見好轉(zhuǎn),對于普通讀者而言,《新聞周刊》是本好雜志,但對于集團來說,《新聞周刊》卻成了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
  《新聞周刊》是一面鏡子,從它曾經(jīng)的輝煌和坎坷,到數(shù)字化時代中的掙扎,人們能夠看到新聞的歷史和未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新聞周刊 周刊 未來 《新聞周刊》:周刊的歷史 新聞的未來 新聞周刊和全球紙媒的未來 新聞的未來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