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我期望太高:運動領域中的自我設限_你期望在生活中哪些領域超越自我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摘 要 運動領域中存在自我設限行為。自我設限是指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計障礙的自我保護策略,可分為行動式自我設限及自陳式自我設限。抬舉他人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自我設限。自我設限的動機有自我價值和印象管理兩種理論解釋。與自我設限相關的因素包括歸因、自尊、目標定向、群體凝聚力、任務性質及性別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實踐的角度為教練員正確處理自我設限問題提供了建議。從理論上提出身體自尊可能是運動員整體自尊和自我設限之間的中介變量。
  關鍵詞 自我設限,自我價值,印象管理,運動員。
  分類號B849
  
  一個專業(yè)曲棍球運動員在簽署一個“使他成為世界上身價最高的運動員”的重要合同之前開始酗酒;兩個好朋友相約去打網(wǎng)球,其中一個不停的念叨:“最近好久不打了,估計有點手生……”;某教練員向體育記者訴苦:“今年我們有幾個老隊員離隊,所以新賽季我們重在磨合陣容……”運動員、大眾體育愛好者和教練員常常在重要事件、比賽或是賽季前有些類似的行為。這些行為有的令人費解,也有的看起來很符合邏輯,但其實質上都是在使用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策略[1]。自我設限策略具有暫時維護自我價值感或個人形象的短期利益,但某些自我設限行為(如,酗酒)可能會影響運動員成功的機會。長期的自我設限,更會使得運動員缺乏對自己運動成績負責的態(tài)度,甚至經(jīng)常處于失敗的境地,最終必定損害其自我價值感[2]。然而,在運動領域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自我設限行為[3]。國內外對自我設限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運動領域中的自我設限仍然知之甚少。本文將對自我設限的概念及其相關理論做一簡要介紹,同時結合該理論在運動領域中的研究成果討論其在運動領域中的應用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 自我設限概述
  
  1.1 自我設限的概念
  自我設限是指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事先設置障礙,為失敗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的借口,從而保護自我價值,維護自我形象[4]。當個體預期事情可能會失敗時,就故意在其前進的道路上尋找、聲稱或創(chuàng)造某種看起來有說服力的障礙。若結果是失敗,個體可將其歸因于自設的障礙,而不是歸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另一方面,自我設限并不意味著結果注定要失敗。若取得成功,又可將成功歸因于自身的能力,從而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自我設限是一種行為策略。自我設限主要發(fā)生在能力評價的成就情景中。自我設限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5]。個體所設置的障礙,可以是行為的(如,運動員在比賽前喝醉酒),言語的(如,聲稱自己身體不適或失眠),甚至是無作為(如,學生體育考試前不做任何練習)。自我設限出現(xiàn)在成就行為之前或與成就行為同時出現(xiàn),而不是在成就行為出現(xiàn)之后。有些個體比其他人更易使用自我設限策略,他們具有高自我設限傾向的人格特質(trait of self-handicapping)[6]。
  
  1.2 自我設限量表(SHS)
  Jones和Rhodewalt(1982)編制的自我設限量表(SHS)是最有代表性的自我設限測量工具,它可以有效的區(qū)分個體自我設限傾向的高低[7]。自我設限量表(SHS)包括20道題目,采用6級計分,主要分為“找借口”和“不努力”兩個維度!罢医杩凇本S度的題目如,“當我做錯事的時候,我會為自己找借口”,“我認為我比大多數(shù)人感到更不舒服”,“閱讀時我總是因為噪音或自己的白日夢而分心”;“不努力”維度的題目如,“如果再努力一點,我會做得更好”,“我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后時刻”。大量研究證實,自我設限量表(SH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自我設限的類型
  自我設限策略主要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即行動式自我設限(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和自陳式自我設限(self-reported self-handicapping)。行動式自我設限是指個體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的行動,如酗酒、服用阻礙表現(xiàn)的藥物、減少練習的時間等[8~10]。Rhodewalt等人(1984)用自我設限量表(SHS)測試大學游泳運動員,然后,在整個賽季中對運動員訓練的努力程度進行監(jiān)測,結果表明,低自我設限者在重要比賽之前更加努力,高自我設限者的情況相反[3]。
  自陳式自我設限是指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主動聲稱存在一些可能會影響自己發(fā)揮水平的因素,如緊張、焦慮、身體不適等。在運動領域中,自陳式自我設限比行動式自我設限更為普遍。因為行動式自我設限會付出更高的代價[11],它將使競賽成功變得更難。一旦失敗,運動員又會被認為是能力不強。自陳式自我設限只是在投入活動之前提出一個可能并不存在的借口,沒有不利于表現(xiàn)的實質行為,因此對表現(xiàn)不會產生真正的影響,也不會減少個體成功的機會[12]。同時,它還具有維護自我價值感或個人形象的功能。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聽到運動員在重要比賽前聲稱自己非常焦慮,甚至虛構或夸大傷病。
  此外,抬舉他人(other-enhancement)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自我設限策略[13]。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個體在面臨競爭或比較的情境時,并不選擇行為的或聲稱的自我設限行為,而是提供給競爭者或比較者額外的信息或幫助使其有更好的表現(xiàn),自己同樣盡力以求最佳表現(xiàn)。若結果為失敗,則可將之歸因于競爭者所獲取的額外利益,從而避免對自己能力的懷疑。18世紀法國的一位國際象棋冠軍面對其他棋手的強勁挑戰(zhàn),卻出人意料的立下一個規(guī)矩:與他比賽時對手一定要先走棋,而且他還要讓對手一顆棋。這樣,即使他輸?shù)舯荣悾部梢詫⑹Ю麣w因于對手的有利條件,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2 自我設限的動機
  
  目前,關于自我設限的動機有兩種理論解釋。其一是以Covington等研究者為代表的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成就情境中,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就是保護自我價值。自我價值的核心是能力,高能力會增強個體的自我價值,低能力會降低個體的自我價值。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贊揚的,高努力卻失敗了則給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因此個體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或者改變失敗的意義。自我設限就是個體為了達到保護自我價值,轉移人們對其能力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種策略[14]。
  有關自我設限動機的第二種理論解釋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對自己在公眾面前形象的關心是驅使其使用自我設限策略的主要原因[15]。個體因擔心表現(xiàn)不佳會損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使用自我設限策略[16]。個體在自己成功道路上設置的障礙可以在失敗時為其挽回顏面,而成功時則可以增強其公眾形象。例如,某運動員在比賽前宣稱自己有傷(可能是虛構的或是夸大自己的傷勢),那么如果他(她)在比賽中表現(xiàn)不好,大家也覺得可以原諒,不會對他(她)做過多負面評價;倘若他(她)表現(xiàn)十分突出,大家可能對他(她)有更高的評價。
  在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輕視個人價值而重“面子”是中國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因此,中國人的自我設限更有可能是出于印象管理的動機。石偉等人(2004)認為,自我保護動機和自我呈現(xiàn)動機在自我設限中何者為主,可能與其他中介變量有關,孤立的探討自我設限的動機可能是無意義的[17]。文化背景可能正是影響自我設限動機的一個重要變量,但仍需跨文化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3 自我設限的相關研究
  
  3.1 自我設限與歸因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其原因的過程。歸因與自我設限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8]。當自我設限者克服了自己設置的障礙獲得成功時,他(她)本人及他人就會使用歸因的增大原理(augment principle),擴大對自我設限者能力的評價。如果自我設限者最終失敗了,由于給自己的失敗增加了額外的理由(自我設限行為),失敗后對能力的歸因就會打折扣。這是運用了歸因的折扣原理(discount principle),一個給定結果的可能原因越多,我們把結果歸為任何一個特殊原因(如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心理學家認為,個體采取自我設限會帶來“雙贏”的結果。自我設限行為能夠為個體的失敗提供“完美”的借口,同時在個體成功時能夠提高對能力的歸因[18]。
  
  3.2 自我設限與自尊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身價值的評估。不同自尊水平的個體面臨特定的情境會表現(xiàn)出行為上的差異。當個體的自尊受到威脅時,通常會采取一些自我保護的策略,自我設限就是自我保護的策略之一。因此,自尊與自我設限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有研究者認為,自我設限傾向與自尊水平呈負相關。以自尊水平(高、低)為自變量對自我設限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具有更高的自我設限傾向[19]。在回歸方程中,自尊不是自我設限傾向的顯著的預測指標,但是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整體自尊量表中自我貶低(負向評價的條目)的得分可以正向預測自我設限傾向。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自我設限傾向與自尊的高低沒有關系。低自尊的人出于自我保護的動機而采用自我設限的策略,高自尊的人則出于自我提升的動機也采用自我設限的策略[20]。
  Prapavessis和Grove(1998)對高爾夫球手的研究表明,自尊可能是自我設限傾向與潛在的自我設限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換句話說,高自我設限傾向者更多的使用自我設限行為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自尊較低[21]。Spalding和Hardin(1999)則率先將內隱自尊引入了自我設限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對自我設限的主效應都顯著,高內隱或高外顯自尊者的自我設限傾向都較低[22]。李曉東等人(2004)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對自我設限的影響是不同的,內隱自尊低的學生比內隱自尊高的學生更多的使用行動式自我設限和自陳式自我設限,而外顯自尊的主效應不顯著[23]。
  
  3.3 自我設限與成就目標定向
  目標定向(goal orientation)理論認為,在成就情景中,有兩種主要的目標取向或者說是人們主觀上界定成功的主要基礎:一種是任務定向(task orientation),一種是自我定向(ego orientation)。在成就活動中,任務取向者的成功感覺是以自己作為參照標準的,其目標是發(fā)展個人技巧、獲得洞察力和掌握新知識。這種類型的人認為,在成就情景中,成功必須通過努力學習、充分理解所學知識以及與同伴合作才能取得。而自我取向者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是以社會比較為參照標準的,其目標是顯示自己的超常能力。這類人認為成功就是在競爭中(用更少的)努力去打敗對手或超越對手。
  自我設限作為一種非適應性的行為策略,它與個體不恰當?shù)哪繕巳∠蛴兄芮械年P系。Ryska等人(1999)以青年足球運動員為被試進行的研究表明,高自我取向的運動員更傾向于使用自我設限策略[24]。Midgley和Urdan(2001)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任務-低自我取向者比低任務-低自我取向者較少的使用自我設限策略;自我定向對任務定向與自我設限策略的關系沒有影響[25]。使用回歸分析對個體目標定向與其自我設限二者的關系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自我定向比任務定向能夠更好的預測自我設限。
  
  3.4 自我設限與群體凝聚力
  Rhodewalt等人(1984)認為,在運動隊中群體將調節(jié)運動員自我設限者使用自我設限策略的程度[3]。群體對它的成員施加了強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隨著群體凝聚力(group cohesion)的增強而增強。Carron等人(1994)對運動隊中群體凝聚力和自我設限關系的研究表明,具有“找借口”的自我設限傾向的個體知覺到更低的任務凝聚力[26]。這可能是因為當知覺到的群體任務凝聚力很低時,就可以把它作為個體失敗的借口。群體凝聚力是自我設限傾向和自我設限行為(訓練與準備比賽前知覺到事件的混亂程度)之間相互關系的調節(jié)變量。當群體凝聚力高的時候,具有“找借口”的自我設限傾向的個體報告他們準備比賽時有更多的混亂事件。然而,當群體凝聚力低的時候,不存在這一現(xiàn)象。
  研究還表明,只有“找借口”的自我設限傾向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而出現(xiàn),“不努力”的自我設限傾向并沒有和知覺到的群體凝聚力相聯(lián)系,也沒有和凝聚力相互作用而影響自我設限策略的使用。這可能是因為,在運動情境中使用“不努力”的自我設限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將使成功變得更難,而且會受到教練和隊友的質疑。Housenblas和Carron(1996)的一個后續(xù)研究表明,具有低自我設限傾向的運動員不管群體凝聚力高還是低,都沒有把他們體驗到的混亂事件知覺為很嚴重[27]。
  
  3.5 影響自我設限的其它因素
  許多研究都發(fā)現(xiàn),情境因素(例如,任務或作業(yè)性質)是影響被試使用自我設限策略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實驗者聲稱作業(yè)性質是重要的、具有評價性的(如智力測驗、性向測驗)測驗時,被試特別有可能表現(xiàn)出自我設限的行為傾向,并以減少練習時間或努力時間作為自我設限的策略[11,28]。由于運動情境本身就是具有評價性的,而且運動員自己和社會對其運動表現(xiàn)的評價都對其自尊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運動領域具備產生自我設限行為的條件。但是,運動員的自我設限究竟是普遍存在還是偶爾出現(xiàn)仍然存在爭議。
  反饋信息是另一種影響自我設限的因素。Berglas和Jones(1978)在其經(jīng)典的實驗研究中,用伴隨性正反饋(contingent positive feedback)和非伴隨性正反饋(noncontingent positive feedback)兩種實驗情境操縱被試在先前作業(yè)情境中所獲得的經(jīng)驗。在實驗操縱后分別給予兩組被試一個類似于先前經(jīng)驗的測驗情境,讓其選擇在作業(yè)前是否服用具有抑制智力表現(xiàn)的藥物。實驗結果表明,非伴隨性正反饋組男性被試比伴隨性正反饋組男性被試更傾向于使用藥物,因為非伴隨性反饋所帶來的不確定感使其更容易產生自我設限行為。而兩組女性被試在使用藥物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服藥或酗酒等是男性自我設限的典型行為表現(xiàn),并不適合于女性被試[9]。
  顯然,性別也是影響自我設限的重要因素之一[29,30]。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使用行為的自我設限策略,而女性更可能使用聲稱的自我設限策略[31,32]。但是Hirt等人(2003)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聲稱的自我設限策略上沒有顯著差異,并且當兩類設限策略都可采用時,男性和女性都傾向于選擇聲稱的自我設限策略[29]。
  
  4 建議
  
  根據(jù)上述理論及相關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作為教練員從事訓練指導及未來研究者研究方向的參考:
  
  4.1 對實踐應用的建議
  教練員可以通過心理測驗篩選出低自尊且自我設限傾向高的運動員,在運動心理咨詢師的配合下給予適當?shù)妮o導;平時訓練中塑造以任務定向為主的環(huán)境,強調運動能力的提高和進步;對運動員的表現(xiàn)給予客觀、及時、明確的反饋信息,尤其是正面反饋;比賽后引導運動員對比賽結果多做內部歸因,要求運動員對自己、對比賽結果負責。
  
  4.2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目前,我們對運動領域中的自我設限仍然知之甚少。自我設限與自尊的關系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弄清這兩者的關系需要進一步考慮第三變量的影響[33,34]。由于相關研究較多,這類研究應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理論驅動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線。例如,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運動員的自我設限是否與身體自尊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那么,身體自尊是否可以作為運動員的整體自尊和自我設限之間的中介變量?
  群體凝聚力對自我設限的調節(jié)作用可能會使得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的運動員在自我設限傾向及自我設限策略的使用上存在差異,因為群體凝聚力在集體項目中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運動領域中,自我設限是普遍行為還是偶爾出現(xiàn)?自我設限與比賽表現(xiàn)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采用何種方式對高自我設限傾向的運動員進行輔導更為有效?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并且缺乏研究的積累,需要我們進行大量數(shù)據(jù)驅動的、自下而上的探索性研究。尤其是自我設限與比賽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如果在大賽之前使用自陳式自我設限策略,運動員會不會由于釋放了壓力而表現(xiàn)的更好?或者因為對自己所聲稱的障礙太過關注,反而影響了自己的發(fā)揮?希望上述問題能夠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Prapavessis H, Grove J R, Eklund R C. Self-presentational issues in competition and sport.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04, 16: 19~40
  [2] Thompson T. Re-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noncontingent success on 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74: 239~260
  [3] Rhodewalt F, Saltzman A T, Wittmer J. Self-handicapping among competitive athletes: The role of practice in self-esteem protection.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84, 5: 197~209
  [4] Deppe R K, Harackiewicz J M. Self-handicapping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from the threat of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 868~876
  [5] Rhodewalt F. Conceptions of ability,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licit theo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4, 62: 59~85
  [6] Ross S R, Canada K E, Rausch M K.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Mediation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conscientious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2, 32: 1173~1184
  [7] Strube M J. An analysis of the self-handicapping scal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7(3): 211~224
  [8] Jones E E, Berglas S. Control of attributions about the self through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The appeal of alcohol and the role of under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78, 4: 200~206
  [9] Berglas S, Jones E E. 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8, 36: 405~417
  [10] Carolyn J. “Laddishness” as a self-worth protection strategy. Gender and Education, 2002, 14(1): 37~51
  [11] Shepperd J A, Arkin R M. Determinants of self- handicapping: Task importance and the effects of preexisting handicaps on self-generated handica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9, 15: 101~112
  [12] 李曉東, 袁東華, 孟威佳. 國外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4: 131~136
  [13] Shepperd J A, Arkin R M. Behavioral other-enhancement: Strategically obscuring the link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0(1): 79~88
  [14] Martin A J, Marsh H W, Debus R L. Self-handicapping and defensive pessimism: A model of self-protection from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28: 1~36
  [15] Weary G, Williams J P. Depressive self-presentation: Beyond self-handicap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8(5): 892~898
  [16] Luginbuhl J, Palmer R. Impression management aspects of self-handicapp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1, 17: 655~662
  [17] 石偉, 黃希庭. 自我設限及其研究范型和影響因素. 心理科學進展, 2004, 12(1): 72~78
  [18] Rhodewalt F, Morf C, Hazlett S, & Fairfield M. Self-handicapping: The role of discounting and augmentation in the preservation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1:122~131
  [19] Tice M, Baumeister R F. Self-esteem, self-handicapping, and self-presentation: The strategy of inadequaaate pract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0, 58(2): 443~464
  [20] Tice D M. Esteem protection or enhancement? Self-handicapping motives and attributions differ by trait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0(1): 711~725
  [21] Prapavessis H, Grove J R. Self-handicapping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998, 10: 175~184
  [22] Spalding L R, Hardin C D. Unconscious unease and self-handicapping: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9, 10: 535~539
  [23] 李曉東, 袁冬華. 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對自我妨礙的影響. 心理科學, 2004, 27(6): 1337~1339
  [24] Ryska T A, Yin Z, Boyd M. The role of dispositional goal orientation and team climate on situational self-handicapping among young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999, 22(3): 410~425
  [25] Midgley C, Urdan T.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nd achievement goals: A further examin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 26: 61~75
  [26] Carron A, Prapavessis H, Grove J. Group Effects and Self-handicapping.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94, 21(4): 246~257
  [27] Hauesnblas H A, Carron, A V. Group cohesion and self-handicapping in females and male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96, 18: 132~143
  [28] Thompson T, Hepburn J. Causal uncertainty, claimed and 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73: 247~266
  [29] Hirt E R, McCrea S M, Boris H I. “I know you self-handicapped last exam”: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actions to self-handicap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 177~193
  [30] Lucas J W, Lovaglia M J. Self-handicapping: Gender, race, and status. 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2005, 10: 234~249
  [31] Warner S, Moore S. Excuses, excuses: Self-handicapping in an Australian adolescent sampl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4, 33(4): 271~281
  [32] Kimble C E, Hirt E R. Self-focus, gender, and habitual self-handicapping: Do they make a difference in behavior self-handicappin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5, 33(1): 43~56
  [33] 張力為. 第三變量與四維時空――體育科學研究中的多維視角.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 28(6): 758~760
  [34] 張力為.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75~493

相關熱詞搜索:對我 設限 太高 別對我期望太高:運動領域中的自我設限 你期望在生活中哪些領域超越自我 個人素質包括哪些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