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的時代,奮斗的青春|奮斗的青春黑板報圖片
發(fā)布時間:2020-03-02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說來話長,我是1972年5月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出國儲備師資培訓班學習法語的。這之前,我在北京市朝陽區(qū)管莊中學教語文。一天,校領(lǐng)導找我談話,告訴我,我已被選派到北京大學學習法語,將來去非洲的國家教漢語。聽到這個決定,我當時只是感到出乎意料,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都28歲了,還要學習外語,而且還要去國外教漢語。對組織的決定,我當然是無條件服從,根本不考慮家里是否愿意,非洲艱苦不艱苦。我離開管莊中學前一天,學校開了歡送會,肯定了我在教學和政治思想上的良好表現(xiàn)。第二天上午,我就帶著簡單的行李,騎自行車去北大報到了,貧下中農(nóng)宣傳隊的老秦和一位女老師一直騎車送我到北大。
我比法語師資班的其他同學晚到了一個來月。到北大后我才知道,這個出國儲備師資培訓班是外經(jīng)部委托北大開辦的,說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我們是帶薪學習,工資仍由原單位發(fā)放。
除了我們這個特殊的班,當時西語系的學生和全國所有高校被推薦上來的學生一樣,都是20歲左右的工農(nóng)兵學員。我們法語師資班共有20多人,多數(shù)來自北京的中學,也有幾個來自小學,其中有2對夫婦已結(jié)婚生子。培訓班里,大多數(shù)是黨員,其他成員也都是團員。我們班是2班,我所在的班沒有人學過法語,而在另一個班里,有4個人是從南京來的,學過一點法語,有2個則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學院:1個會英語,1個會西班牙語。
我上高中時學的是俄語,而且連續(xù)3年考試成績都是滿分(5分制)。可是法語和俄語完全就是兩條平行線,不像英語、西班牙語那樣,和法語有那么多共通之處,大量詞語在詞型和詞義上幾乎一樣,只是發(fā)音不太相同。所以開始學習時我覺得比較吃力。好在我們住校,沒有家務事,學習時間比較多。我每周六下午回家,騎車途經(jīng)寬闊的長安街、大郊亭、焦化廠,再逶迤地穿過2個小村莊,大約3個小時才能騎到家。一路上我時而哼唱革命歌曲,時而背誦學過的課文,到最后竟然所有學過的課文我都能背得滾瓜爛熟。老天不負苦心人,每次期中、期末考試,我和班長2個人都是5分。
記得6月的一天,西語系黨總支書記王泰來找我說:有個法國女記者要拍紀錄片,記錄北大2個工農(nóng)兵學員的學習情況,需要一男一女2個學生參與。女的找的是2年級一位工人出身的金姓工農(nóng)兵學員;男的找的是我。其實我并非“貨真價實”的工農(nóng)兵學員,但我們家位于對外國人開放的雙橋人民公社,我又是貧下中農(nóng)出身,所以就由我來充當工農(nóng)兵學員這個角色。在開拍前,王泰教我說了幾句比較官方的法語,像“我是工農(nóng)兵學員,我的父母是農(nóng)民……”等,因為這些句子我還不會用法語表達,所以得先教我。那天上午,法國記者按時來到北大。這位女記者金發(fā)碧眼,身材頎長而苗條,花襯衫,牛仔褲,30多歲,漢語雖說得十分流利、清楚,發(fā)音卻仍是洋腔洋調(diào)。她說她9歲時就來到中國,隨父母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回國后沒機會說漢語,所以漢語說得不太好。站在她身邊的2個法國人,負責拍攝等事。首先拍攝我對著鏡頭作自我介紹,然后拍攝我上課學習、課間與小金打羽毛球的情景,接著就是我和小金從未名湖畔綠樹成蔭的小山叢里散步的鏡頭。第一次試鏡我面上的肌肉都不聽話地蹦達。那女記者說我表情太僵,叫我平時咋樣就咋樣,要自然,可她哪知道我已經(jīng)興奮得快過度了。
第二天,我和北京電視臺的一個同志及一位女翻譯同乘一輛黑色小汽車去了我家所在的大魯?shù)甏?法國人的車緊隨其后。在我們村主要拍攝了這樣的一組鏡頭:我在地里和農(nóng)民一起勞動,向貧下中農(nóng)學習;我擔著扁擔從我家門口的井里往家里挑水,以顯示我身在學校而不忘農(nóng)民本色。為這次拍攝,我家折騰了好幾天,還特意粉刷了墻壁。村民們也大開眼界,生平頭一次見到洋人。幾天后,我和小金應邀在朝陽區(qū)的文化館里觀看了這個電視片。屏幕很小,片長大約十幾分鐘。片中我說的那幾句法語,改由3年級的工農(nóng)兵學員馬勝利配音。法國記者說,這個紀錄片將在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電視臺播放。1975年,我在阿爾及利亞任教時,學生哈西德瞪著牛鈴般的大眼對我說:“我暑假去了法國,在哥哥家看‘今日中國’的電視節(jié)目,看見你啦!就是你啊!”
1972年10月,遵照周總理批示,北京語言學院復校。1973年9月,我們在北大學習法語的2個班和上海的法語師資培訓班一起被集中到北京語言大學(即北京語言學院)外語系繼續(xù)學習。有3個上海來的學員被分到我們班里,他們的年齡比我們大,學習比較吃力。給我們上課的除兩位中國教師外,還有一位教口語的法國外教。這期間,我們曾去河北邢臺的軍營里軍訓過1個月,每天除政治學習外,由解放軍對我們進行走步、打靶等軍事訓練。全自動步槍實彈射擊時,我還得了個優(yōu)秀。另外,幫廚時,我跟董師傅學會了包包子的技巧:剛開始包時,我把餡兒放在面皮當中,再把皮兒捏在一起;董師傅教我用拇指帶著皮兒捏,邊捏邊轉(zhuǎn),這樣捏成的包子褶兒多,又好看,又好吃。這是我學軍時的意外收獲。
我們的法語出國儲備師資培訓班于1974年7月結(jié)業(yè)。結(jié)業(yè)后,我們多數(shù)被留在北京語言大學教外國留學生漢語,上海的仍回上海。我于1975年7月被派往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任教,此后又相繼去馬里、法國和毛里塔尼亞任教。我的同班同學, 除個別人因故未能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外,其他人也都多次出國教漢語。在國際上,我們培養(yǎng)漢語人才,傳播祖國燦爛的文化,在那個無悔的年代,我們奮斗著自己的青春。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無悔 奮斗 青春 無悔的時代 奮斗的青春 奮斗讓青春無悔 奮斗青春最無悔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