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掌政,大興改革
發(fā)布時間:2020-08-24 來源: 實習報告 點擊:
漢武帝掌握國家權利后,儒學的發(fā)展迎來了春天。建元五年,漢武帝聽取了董仲舒所請罷黜百家,只設五經(jīng)博士,使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士人吏員都為儒生學子,飽讀儒家經(jīng)典成為做官的主要條件,儒家學術與政權緊密聯(lián)系,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權威地位,也促進了儒學的昌盛!稘h書·儒林傳》中有證:“自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13]
漢代的鄉(xiāng)舉里選主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無定期的舉賢良,就是皇帝下詔書,讓全國各地推薦人才到中央,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第二種是特殊的選舉,就是國家臨時需要某方面的人才,就臨時下詔征求這種人才。最后一種就是舉孝廉。就是地方要定期向朝廷推薦孝子廉吏。漢武帝時曾要求各個郡每年都至少舉出一兩個孝子廉吏的硬指標。當時漢代有一百多個郡,每年至少有兩百多孝廉被薦舉到朝廷,這些人到中央后,大多不能立即獲得較快較好的出身,大多都還是被安排在皇宮里面當一個郎官。過些年后,宮里的郎官基本都是郡國孝廉,而郡國所舉的孝廉又多為有博士弟子身份的補吏出身。
武帝建元六年,在長安設太學,講授儒家典籍,所招收的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者太學生。學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太常的補送,二是郡國的薦舉。由于設立博士弟子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政治的需要,學習的內容是儒家經(jīng)典和治國方法。博士弟子跟著博士學習,博士雖然不參加實際的政務,但是他們有參與各種政務的會議,有參政、議政等職責,使得博士弟子也有機會學習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博士弟子不只是空談儒家經(jīng)義,還能夠對國家政治提出好的建議和意見,從而使博士弟子獲得官職后能夠對政務有較成熟的認知,能夠更好的治理國家。但是博士弟子的名額日益在擴大,而中央政府郎官名額卻十分有限,導致許多考試成績較差的博士弟子就只能回本鄉(xiāng)地方政府充當補吏。假若一補吏政績很好,地方長官就可以通過把他薦舉的方式將他薦舉到中央,得到一個郎官的出身,從此獲得走入中央政府的機會,造就儒生成為治理國家主要力量的政治局面。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無論是罷黜百家,設五經(jīng)博士還是確立以孝廉為標準的察舉制都和設太學、培養(yǎng)太學生緊密相聯(lián)。所以設太學、培養(yǎng)太學生可以看作是儒生政府構建完成的標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