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風》
發(fā)布時間:2017-01-21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散文《風》篇一:(音風散文)稀泥說
稀泥說
音風
稀泥者,水分多之泥土也。從小山里生,泥里長,自是對其熟悉不過。近來,思緒翻飛,情感大作,加之學教過《愛蓮說》、《馬說》等篇目,故作此題目,寫罷些文字,以表心中之意。
說及稀泥,腦海中最深之言語莫過于“稀泥扶不上墻”了。在廣大農(nóng)村和民間,人們常用這樣的話比喻人的能力低微,扶持不上位。推而廣之,常用以形容那些靠參雜“水分”而獲得某種地位但又打拼不出什么名堂之人。對民間之說,我常信大于疑,因它已經(jīng)千秋萬世之考驗。故不論及錯否,只言其功用。 小時常與伙伴們玩于泥土之中,磕磕碰碰以致矛盾升級,常打起稀泥之仗,稀泥之殘水和些許雜物濺于衣間,大哭不止,F(xiàn)閉目思之,稀泥著實上不了墻,因其落在衣上,只是污水殘物相伴,而其余物質(zhì)則瞬息滑落在地。用稀泥作污染源尚可,但要用于上墻裝飾門面則是大忌。一則精華流失,殘物尚存,浪費了資源不說,還污染了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大相徑庭;二則空占其位,發(fā)揮不了應有效應,耽誤時間不說,不慎從做間還可致使墻身受損,動搖根基。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物之所以為物,必有其用處。私以為稀泥上不了墻, 但可作攪拌砂石之輔助材料,或是和稀煤之用。此外,若將其用于地底下,必是水稻成長之天然養(yǎng)分,且概莫能外。如是等等。
“用人之長無不用之人,用人之短無可用之人”,但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稀泥長存于山里山外乃至都市,遍布生活每個角落。泥何以變稀泥,布衣尚不能左右之,可即是也,就應有自己獨有的用處與地位,用好之山河添錦秀,若否,青山變污濁。
2013年10月27日于平原中學
散文《風》篇二:劉心武散文《人在風中》閱讀
劉心武散文《人在風中》閱讀
人在風中
劉心武
一位沾親帶故的妙齡少女,飄然而至,來拜訪我。我想起她的祖父,當年待我極好,卻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陣陣追思與惆悵。與她交談中,我注意到她裝扮十分時髦,發(fā)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亂;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緊而露臍;特別令我觸目驚心的,是她腳上所穿的“姐妹貝貝”式松糕鞋。她來,是為了征集紀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進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種文集里,作為附錄。她的談吐,倒頗得體。但跟她談話時,總不能不望著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裝,她那涂著淡藍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來越感到別扭。事情談得差不多了,她隨便問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題發(fā)揮說:“生理上沒大問題,心理上問題多多。也許是我老了吧,比如說,象你這樣的打扮,是為了俏,還是為了‘酷’?總欣賞不來。我也知道,這是一種時尚?赡銥槭裁淳头堑米寱r尚裹著走呢”?
少女聽了我的批評,依然微笑著,客氣地說:“時尚是風。無論迎風還是逆風,人總免不了在風中生活。”少女告辭而去,剩下我獨自倚在沙發(fā)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沒想到卻成了“子教三娘”。
前些天,也是一位沾親帶故的妙齡少女,飄然而至來拜訪我,她的裝束打扮,倒頗清純。但她說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嘗試那些與中國傳統(tǒng)格格不入的西方陋習,甚至毒品,以便“豐富人生經(jīng)驗”,躋身“新新人類”等等,我便竭誠地給她提出了幾條忠告,都是我認定的在世為人的基本道德與行為底線。
妙齡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領型的,看來差異也很大。那看去清純的,卻正處在可能失純的邊緣。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過來還給我以哲理啟示。
幾天后整理衣櫥,忽然在最底下,發(fā)現(xiàn)了幾條舊褲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討到手的。那時“國防綠”的軍帽、軍服、軍褲乃至軍用水壺,都強勁風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審美潮流之外?還有兩條喇叭褲,是20年前,在一種昂奮的心情里置備的;那時我已經(jīng)38歲,卻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詞里,記得還曾穿著喇叭開度極為夸張的那一條,大搖大擺地去拜訪過那位提攜我的前輩,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來我家,征集我對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齡女郎的祖父;仔細回憶時,那前輩望著我的喇叭褲腿的眼神,凸現(xiàn)著詫異與不快,重新浮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邊的批評,沒有就此吱聲。
人在風中,風來不可抗拒,有時也毋庸抗拒。風有成因。風既起,風便有風的道理。風就是風,它來了,也就預示著它將去。凝固的東西就不是風。風總是多變的。風既看得見,也看不見。預報要來的風,可能總也沒來,沒預料到的風,卻會突然降臨。遙遠的地球那邊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顫,可能在我們這里刮起一陣勁風。費很大力氣扇起的風,卻可能只相當于蝴蝶翅膀一顫的效應。風是單純的、輕飄的,卻又是詭譎的、沉重的。人有時應該順風而行,有時應該逆風而抗。像穿著打扮,飲食習慣,興趣愛好,在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疇里,順風追風,不但無可責備,甚或還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對年輕的生命來說,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風,屬于剛升起的太陽;有的風,專與夕陽作伴。好風,給人生帶來活力;惡風,給人生帶來災難。
像我這樣經(jīng)風多多的人,對妙齡人提出些警惕惡風的忠告,是一種關愛,也算是一種責任吧。但不能有那樣的盲目自信,即認定自己的眼光判斷總是對的。有的風,其實無所謂好或惡,只不過是一陣風,讓它吹過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層的喇叭褲,我為什么再不穿它?接著又想起了那老前輩的眼光,以及他的終于并沒有為喇叭褲吱聲。無論前輩,
還是妙齡青年,他們對風的態(tài)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體味的地方。
7.文章開頭詳盡描寫少女的穿著妝容,作用是______________。(3分)
8.文章第二段中“微笑”、“客氣”兩個詞語,勾畫出一個_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2分)
9.對文章第五自然段,下面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為那幾條舊褲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了說明自己年輕時也曾跟風追風。
B.“大搖大擺”一詞是對當年沉浸于溢美中輕狂傲慢的自我批評。
C.前輩看到我穿喇叭褲,眼神“詫異”、“不快”,說明他是一個堅持原則,不屑跟風的人。
D.文中的“涌”字讓讀者感受到那位前輩當時對的衣著形象有著一種強烈的不滿。
10.分層概述第六段的主要內(nèi)容。(3分)
11.下列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4分)
A.文中“妙齡少女”的形象,實際上是當代青年的縮影。
B.文中的兩位妙齡少女的外表和內(nèi)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
C.文章第四段中“哲理啟示”的含義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會形成錯誤的判斷。
D.文章第六段運用了比喻、夸張、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行文鋪排,思想深邃。 E.本文在結尾并沒有明確的語言揭示主旨,如畫的留白,發(fā)人深省,余味悠長。 F.本文運用了敘述、描寫、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文字平和質(zhì)樸,感情不慍不火。
12.文中對“風”的態(tài)度是有變化的,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簡析其原因。(3分)
13.從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分析以“人在風中”為題的意圖。(4分)
7.突出少女裝扮的時髦和“酷”,表現(xiàn)出“我”對此的不認同;與下文少女的“心里透亮”(成熟穩(wěn)重)形成鮮明的對比(反差)。
8.清醒、從容、自信。
9.C
10.(1)人在風中,難以抗拒。(總領人與風的關系)
(2)風復雜多變,難以預判和左右。(風的特點)
(3)惡風要抵抗,給人生帶來活力的風則無妨順之追之。(對風的態(tài)度)
11.CD
12.對風尚的態(tài)度由批判轉為有選擇地寬容,既因為兩位妙齡女子裝扮和思想的差異給了他啟示;又因為回憶起自己年輕時也曾追風,前輩不喜歡卻沒有出言教訓,由此體會到面對風尚的態(tài)度需要有所轉變。
13.以“風”比喻社會上流行風氣,具有形象感;“人在風中”表明人們無法完全脫離社會風氣的影響,一方面警示人們,不能因此迷失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反思自己,提出要用更豁達開明的心態(tài)來面對那些無傷大雅的新生流行事物。
散文《風》篇三: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賞析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叮婚]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卻沒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據(jù)陳杰同志考證,《春》最早發(fā)表在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該書1933年7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陳說:“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標記。編者在課文目錄后附注,凡有此標記者?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讀本》的編者當時特約朱先生等撰寫給中學生閱讀的文章!保ā蛾P于〈春〉的出處》,《臨沂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春》不僅在解放前被編入中學語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編的《語文》第一冊,也收錄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詞匯“陳舊”,有的語句不夠“規(guī)范化”,因之對其進行了“加工潤色”。這樣,在文字上便與原作有了出入。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賞析的對象是朱先生寫定的未經(jīng)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diào),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xiàn)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洞骸肥且环汗庑沱惖漠嬀恚洞骸肥且磺澝狼啻旱捻灨。
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按禾斓哪_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矗骸耙磺卸枷駝偹训臉幼,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弊髡呦葟目偟姆矫婷枥L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 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第一個特寫鏡頭是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弊髡卟粌H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攝下了它對人的誘惑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辈粌H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shù)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xiàn)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qū)懙溃汗麡渲ā皫е鹞叮]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毕胂蟛粌H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風。較之春花來說,春風是不容易描寫的。朱自清寫春風,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春風的柔和,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帮L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于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春風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xiàn)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第四個特寫鏡頭是春雨。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這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一幅春雨農(nóng)耕圖了。
第五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前四幅畫面以寫自然景色為主,這幅畫面則突出人的作為:“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yōu)榱擞,“也趕趟兒似的”走出家門。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繪春的基礎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對春的贊歌:
春天像剛落地的(來自:m.serialtips.com 蒲公 英文 摘:散文《風》)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里,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說明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類也應當踏著春天的步伐,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出色散文,將它與此前的同類題材《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兩點突出的變異:一是感情格調(diào)有所不同;二是語言風格的變化。讀《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調(diào)則輕松愉快、充滿活力。何以會如此?我猜想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應約為中學撰寫的語文教材,從培養(yǎng)青年進取向上出發(fā),作者采用了相應的積極、樂觀的感情基調(diào)。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春》大概寫于
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歐洲回國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為美滿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貴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順境與幸事,不能不對《春》的抒情格調(diào)產(chǎn)生影響。作者樂觀感情的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畫意結合。再從語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語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跡,不夠自然。而《春》的語言則簡樸、活脫、口語化。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節(jié)奏明快,語短意豐,表現(xiàn)力強。作者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還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結尾部分,便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季常駐,隨時可睹。
婷婷lisa21 提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