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靜方能致遠
發(fā)布時間:2021-12-2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心靜如水,可以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心靜如水,就可以坦然自若,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下面是蒲公英文摘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心靜方能致遠,供大家參考選擇。
心靜方能致遠,靜心才能超然。
有人說:“唯有靈魂安靜的時候,才是我們和自己貼得最近的時候。”
每個人的心靈,都需要一方凈土,面對外界的浮躁與喧囂,我們的內心時常會疲憊、會厭倦。
此時此刻,最需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空間,思自己所想思,做自己所想做,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以前有一個人,深深地煩惱當下的生活。有一天,他提起一把斧子,跑進的森林中,自己動手搭建了簡陋的房屋,自耕自食,過起了簡樸的隱居生活。
每天打魚,種豆,欣賞漂亮的湖水,傾聽悅耳的鳥鳴,靜心思考,安心寫作,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他說,心靜下來,自己的眼睛就變得澄澈明麗,更容易發(fā)現(xiàn)生活里隱匿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深以為然。
許多生活的美好,都來自于內心的安靜,來自于不為塵世的一切所蠱惑,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的決心。
白落梅說過:
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驛站,為了將來起程不再那么迷惘。
心靜并不是停止思想,而是一種心情平靜如水的極致狀態(tài)。
養(yǎng)心在靜,靜能修身養(yǎng)性。
《大學》中說道:“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懷;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超脫;
心靜下來,方能進入“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的智慧。
心靜下來,才能遠離塵世的喧囂,在花海中棲息,在云朵上漫步,靜聽花開花謝,淡看云卷云舒。心靜則安,心安則祥。
正如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于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心浮氣躁是心靜的大敵。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學僧問禪師:“師父,以我的資質,開悟需要多久?”,禪師說:“十年。”
學僧又問:“如果我加倍苦修呢?”,禪師說:“二十年。”
學僧很疑惑,于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呢?”,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驚訝,“為什么?”,禪師說:“當你只看見結果,就無法靜下心來,也就永遠得不到結果。”
在這個快節(jié)奏社會,很多人都如同故事中學僧一般急于求成,甚至投機取巧;更有的人心浮氣躁不靠努力和拼搏,一心只想通過捷徑去達到目的。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人需要內心安靜、精力集中才能修得清凈之心。是是非非,紛紛擾擾,不看、不聽、不想,才能心生清凈。
靜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心靜了,一切就看開了。
人的成熟,多半是從擁有一份渴望已久的淡然心境開始的。
心靜如水,可以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心靜如水,就可以坦然自若,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朝對流露,暮聽寒蟄,看小橋流水,叮咚入韻;過石徑人家,幽靜成詩,這次第,即便身處殺聲盈耳的戰(zhàn)場,也是心如止水,恬淡怡然宛如池中游魚,又如雨后新荷。
正如宋代詩人林和靖,舍去名,舍去利,舍去高屋廣廈和市井繁華。
隱居西湖孤山腳下,草廬為居,在屋前后種滿梅樹,靠著賣梅子的錢維持簡單的生活。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林和靖還常常駕一葉扁舟,往來煙水之間;或倚在老梅樹旁,看白鶴起舞;
有時詩興大發(fā),隨口吟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將一生過得詩情畫意。
真是“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這簡單的平淡里,就藏著人生的豐盈。
滾滾紅塵中,一個人能夠于其中孑然來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風云起落,榮辱不驚,難道這不是一種令人仰止的境界嗎?
人活一世,修心一生;一世為人,一生修心。
心靜方能致遠,靜心才能超然。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