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并校果然是為了好漲價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據(jù)廣州各媒體報道,在前日廣州市小學招生報名的第一天,捐資助學費“漲價”成了大部分合并新學校的第一選擇。在越秀區(qū),原來的海印苑小學(區(qū)級)和原來的丹桂里小學(市級)等被合并進省級名校后,捐資助學費也隨之漲到了“名校價”(海印苑小學將按培正小學的標準、丹桂里小學將按小北路小學的標準來收。

  據(jù)披露,目前,捐資助學費按照學校的省、市、區(qū)等不同的級別有不同標準,如市一級學校一般是3萬元,省一級學校一般是4萬元。而這也只是“底線價”,捐資助學費高的可達10萬元。

  此情此景,猛地讓人想到去年10月越秀區(qū)試行“教育集團發(fā)展模式”時的說辭:“對區(qū)內一些生源不足、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將由名校領辦組建教育集團,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通過組建教育集團,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集團各成員學校全方位的良性互動和教學水平均衡發(fā)展”。半年時間,“教學水平均衡發(fā)展”八字沒見一撇,“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倒是徹底顯現(xiàn)出來了:差的學校一并入名校,其學位的“身價”也就與名校等同。

  一開始并不是沒有人看到并校的這一后果。當時《新快報》就曾發(fā)表專欄言論,認為越秀區(qū)所謂的“教育發(fā)展模式”并非正路。華南師范大學王建軍教授在專欄里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差的學校并入名校壓根就是一種斂財之道。當時我也認為,差的學校并入名校不過是“借品牌”。對于作為義務教育機構的學校來說,“借品牌”不過是為了賺錢。但所有這些聲音,都無法阻擋作為義務教育機構、由國家撥款的公立學校牟利的步伐。

  “優(yōu)質教育資源”聽起來很好聽,但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政府掌控教育而排擠民辦學校的當下,它實際上等同于“可以在學位上賣個好價錢,向家長多收取捐資助學費”。一方面,教育不公制造的資源分配差異與教學質量優(yōu)劣給所謂名校提供了收取高額擇校費的空間,因為這背后存在著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本身就不足的情況下,排擠民辦學校不僅造成無視很多人的教育權利的問題,而且構成了教育部門對于教育的壟斷性經營,公立學校對于擇校費的收取處于一個無可挑戰(zhàn)的賣方市場上。這些都是多年來無法廢除“擇校費”的原因——盡管現(xiàn)在不敢明目張膽叫擇校費而叫“捐資助學費”了。

  另據(jù)報道,像瑞寶花園小學這種國有民辦學校,以前一直受外來人口追捧。但在它并入曉港灣小學變身公立后,便也不再招收外地戶籍學生。原因和上面一模一樣:只要教育資源不夠或在教育不公平下形成明顯的教育質量優(yōu)劣,它就可以收取擇校費或在收取擇校費上具有很大的選擇空間。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公立學校未按“教育集團”的模式“發(fā)展”前,擇校費還可有高有低,正如賣商品一樣,學生家長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濟實力挑要價低的學校。但經過并校,擇校費變成了一種壟斷性、集體性的強迫性漲價。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學生家長免受過多盤剝的選擇。

  沒有人會否認不接受外地戶籍學生入讀廣州公立學校是對教育權的蔑視,也沒有人敢于否認收取擇校費并且集體性漲價是對國家政策的侮辱。這與對民校的排擠乃是同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對民校的限制和排擠影響到了學生的教育權,并且壓縮家長是否愿意接受擇校費的盤剝的選擇空間。要告別這種盤剝,除了教育投入公平和鼓勵民校發(fā)展,通過真正的競爭來定出優(yōu)劣外,別無他途。

相關熱詞搜索:漲價 是為了 信力建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