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行之:焚書:懲治知識分子的律外之律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1.說《秦律》

  

  如果一個人瘋了似的想要驕傲和自豪,是能夠找到理由的;
假如這個人為自己選擇了特定領域——比如該人不思茶飯,什么事也不想做,就是想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感到驕傲和自豪,那就更容易找到理由。我曾經讀到一位著名學者寫的一本書,大約是“中國法制史”之類,其中就充滿了讓人匪夷所思的驕傲和自豪,作者竟然認為中國從商鞅變法以后就奠定了法制國家的基礎,發(fā)展到嬴政同志創(chuàng)建的秦帝國,更是偉大得不得了——“所有現(xiàn)代法律(根據該作者敘述,甚至包括西方法律)的精華都在《秦律》中得到了體現(xiàn)”,“足見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甭牭竭@樣的言論,我瞠目結舌,就像是看到了一個蓬頭垢面的乞丐揮舞著手臂宣稱“再過一個月,這滿條街的人都要死光”一樣。

  怎么會有這種感覺呢?這是因為我對秦始皇、秦帝國乃至于所謂的《秦律》并非一無所知,根據我有限的常識,事情遠非學者說的那個樣子,“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也絕對無法從《秦律》中去“足見”,學者高燒42度,“慵慵然莫乎其辨”,看不到或者故意無視《秦律》以外的東西,顯然是發(fā)癲了,就像范進中舉那樣,挺可憐的,所以,關于這件事還真得說道說道。

  我們在話題開展之前先說一說《秦律》。所謂“秦律”,不是指一整套現(xiàn)成的法律文本的匯編,而是指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關于秦帝國法律的分散敘述,尤其是出土文物中的相關記載。在我的印象里,“秦律”的主體應當是指寫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發(fā)掘出土的1155支秦代竹簡(1975年12月出土)上總共約17000字的法律文書、資料,這批珍貴文獻全部著錄在文物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一書里。

  有必要簡單羅列一下這些法律文書和資料,讀者也好對秦律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有利于話題的進一步開展。

  睡虎地秦墓竹簡計有——

  《編年記》竹簡53支,逐年記述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統(tǒng)一全國戰(zhàn)爭過程中的一些大事,其中有些為今存史書所不見,彌補了史籍記載的不足。

  《語書》竹簡14支,是秦始皇二十年南郡守騰向所屬縣、道發(fā)布的一篇文告,其中追述以往法令的執(zhí)行情況,指出當時南郡地區(qū)的種種違法犯罪現(xiàn)象,提出要各縣、道官員嚴格依法懲辦犯罪者,并規(guī)定以執(zhí)法和違法作為區(qū)分“良吏”和“惡吏”的標準。

  《秦律十八種》竹簡 201支,是簡書抄寫人從18種秦律中摘錄的法律條文,主要內容包括田律、廄苑律、金布律、工律等有關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等經濟方面的法規(guī),軍爵律、置吏律、行書律等行政方面的法規(guī)以及司空等刑徒管理方面的法規(guī)。

  《效律》竹簡60支,是關于核驗賬目、物資和度量衡器方面的法律!肚芈墒朔N》中也有摘抄的“效律”數(shù)條,但這部分《效律》比《秦律十八種》中的“效律”內容要豐富,從第一支竹簡背面有“效”字作為標題來看,《效律》應為首尾完整的單行法規(guī)。

  《秦律雜抄》竹簡42支,是抄寫者摘錄的單行法規(guī),主要是關于官吏任免、軍事訓練、戰(zhàn)場紀律、后勤供應和戰(zhàn)士賞罰等方面的規(guī)定,注明律名的有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敦表律、捕盜律、戍律等11種,還有一些條文未注明律名,從內容看又不屬于上述法律,可見這部分涉及的法律比較廣泛。

  《法律答問》竹簡 210支,是秦帝國官方對秦律主體部分,即刑法有關條款的解釋和說明,共 187條,許多地方引用了秦刑律原文,如“害盜別繳而盜,加罪之”,“譽敵以恐眾心者,戮”等,可以看出,秦帝國的刑律確如史籍所載,是對李悝《法經》盜、賊、囚、捕、雜、具6篇的繼承。

  《封診式》竹簡98支,包括秦帝國司法機構對司法官員“治獄”、“訊獄”的行政要求,調查各類案件應當注意的具體事項、檢驗報告文書的書寫程式規(guī)范等等。專家考證指出:“《封診式》反映出秦帝國在治理獄案時一般不提倡刑訊,很注意搜集證據,重視現(xiàn)場勘驗,并實行‘爰書’制度,對案情要求有詳細的記錄。”我對專家的這種解釋很在意,這一點放到后面再說。

  《為吏之道》竹簡51支,內容較龐雜,有的類似“官箴”,有的類似識字課本,有的類似《荀子·成相》那種以通俗韻文宣傳政府觀點的政治讀物,就像我們目前各種各樣政治學習輔導材料一樣。在這部分竹簡中,甚至還可以看到從魏國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 252)頒行的《戶律》、《奔命律》摘抄出來的段落和某些不知出處的修身格言之類。

  《日書》甲種、《日書》乙種竹簡426支,多是關于禍福吉兇的預測,大概類似我們從農貿市場上買到的那種日歷,“宜出行”,“東南方有禍”之類。

  ……

  你看,秦律很豐富,很緊密。

  西漢桓寬(字次公,漢宣帝時被推舉為郎,曾任廬江太守丞)根據漢昭帝召開的鹽鐵會議記錄推衍成一部名為《鹽鐵論》的著作,記述了當時關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涉及秦律的部分有這樣的評價:“秦法繁于秋荼,而網密于凝脂。”意思是秦律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結構成了“網”狀。

  我很欣賞桓寬的這個比喻,再加之桓寬處在比我們離秦朝近得多的年代、對于秦律的了解比我們更接近事實這一情況,我們簡直能夠在腦海里映現(xiàn)“密如凝脂”的秦律籠罩下的公眾生活,歷史也無情地記錄下了秦帝國如何殘忍如何暴戾……我們甚至可以斷言,正是“密如凝脂”的秦律為秦帝國二世而亡準備了條件,嬴政同志和與嬴政同志志同道合的所有獨裁者都在創(chuàng)造開始的時候奠定了結局,所謂“歷史周期律”指的就是這個無法擺脫的宿命和輪回。

  然而同樣的情景在不同的人群中引起的反響是不一樣的。譬如對“秦政制”無限想往、竭力為秦帝國唱贊歌的的學者可能會說:“早在兩千多年前,我煌煌中華帝國就有了如此健全的法律,可見當時的法律制度有多么完備,這難道不足以讓我們驕傲和自豪嗎?”

  我沒有說不驕傲和自豪,我的確很驕傲也很自豪,因為歷史就擱在那里——秦帝國在世界范圍以內開天辟地確立了最高君主的至尊地位,秦始皇不僅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成為了約束民眾行為的一切法權的淵源,猶如李斯同志所言:“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边@里的“一”就是秦始皇嬴政,借用老子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有萬物之始的意思,是衡量天下一切事物的法度,“皇帝”第一次作為超越一切社會法則而存在的超級存在,老百姓第一次在嚴格的政治意義上成為皇權專制主義恣意剝削、壓榨乃至于屠戮的對象,直到今天這種基本的政治秩序也沒有改變……我們有意無意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史的數(shù)項第一,東方專制主義成為人類社會制度的一種特有類型,成為世界政治哲學研究中經常出現(xiàn)的詞匯,我們確實有理由驕傲也有理由自豪。

  人都是相通的,古人今人都一樣,我們驕傲和自豪的東西,當事者早就驕傲和自豪過了——嬴政同志在其偉大一生中曾經數(shù)次巡行全國,每到一地都要讓當?shù)卣撠熑丝讨票詾榧o念,這些碑石反映的自然都嬴政同志對自己的評價:“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勿之紀(《瑯琊石刻》,前219年)!薄按笫プ髦,建定法度,顯著綱紀(《芝罘石刻》,前218年)!币馑际牵何夷藶檫@個世界制定秩序和規(guī)矩的人,其他什么都不用說了!既然這樣,學者斷言我中華帝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完備的法律制度,似乎還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但是這里有一個基礎性問題:究竟什么是法律?或者換一句話說:法律究竟是什么東西?我引用《辭!罚1979年版)的解釋:法律是“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意志,由國家行使立法權的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執(zhí)行的行為規(guī)則。”

  這不僅僅是一個解釋,它同時還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是社會持之以恒對我們的觀念所進行的修正,這種修正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無條件接受了教科書中關于法律的如下論證:1、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法律不是一切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xiàn),反映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愿望和要求。奴隸制國家的法律是奴隸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封建制國家的法律是地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是資產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工人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2、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這是國家創(chuàng)制法律的兩種形式。國家制定法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創(chuàng)制法律,即制定出新的、過去沒有的法律規(guī)范;
國家認可法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根據實際需要對社會上原來已經存在的某些風俗習慣、道德規(guī)則、宗教教規(guī)加以確認,賦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為法律。3、法律的實施方式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法律同其他行為規(guī)范最顯著的區(qū)別,保證法律實施的強制力主要指軍隊、法庭、警察、監(jiān)獄等。4、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即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普遍約束力。5、法律的內容是規(guī)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并且這些權利與義務是由國家確認和加以保障的。

  問題是,上述原則在很多時候僅僅是一種教科書式的想象,與真實的政治生活圖景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譬如,在歷史發(fā)展一個又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所謂法律并非 “規(guī)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也沒有什么“國家確認并加以保障這些權利與義務”,相反,在法律之上不斷橫亙出一個又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皇帝,來做“衡量天下一切事物的法度”,上述對法律實質和法律程序的教科書式想象究竟有多大意義?具體到我們的話題,除了“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這一點之外,我們從“秦律”又能夠找到多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律精神?

  如果說我們把“秦律”置放在現(xiàn)代法律環(huán)境當中進行考察有失公允,那么,把它同樣放到古代又怎么樣?稍微具備一點兒世界法律史知識的讀者都知道,相對于其他文明中的法律,比如古代羅馬帝國的《十二銅表法》和古代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全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漢謨拉比法典》,我們不能不承認“秦律”既沒有由“平民和貴族推出相等人數(shù)”,“擬定一套對兩個等級彼此有利的法律”(李維:《羅馬史》,第3卷)的程序,也沒有所謂“君權神授”的內容遮掩,而是一種赤裸裸的宣示:“老子天下第一!”這時候,你不覺得上述教科書式想象乃空中樓閣,與歷史和現(xiàn)實的真實境況風馬牛不相及嗎?

  比如,我們怎么解釋發(fā)生在秦帝國時代的一樁重要公案呢?

  

  2、焚書·坑儒

  

  這樁公案就是“焚書坑儒”。

  小標題之所以要在“焚書”與“坑儒”之間加上一個圓點,是因為焚書與坑儒是兩件事情,前者為書厄,不見人禍;
后者為人禍,與書無干。但是,為什么自漢代以來人們就把這兩件事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一件事來談論,而且談論了兩千多年而不息呢?這就牽涉到人與歷史的關系問題了。

  依據湯因比的觀點,沒有純客觀的歷史敘述,所有歷史敘述多多少少都會折射出敘述者的某些內心寄望。需要我們注意的倒是敘述者之間的分別:同樣是秦帝國歷史,民間的敘述與官方意識形態(tài)敘述往往截然不同,這說明民眾和統(tǒng)治者對歷史具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方式,奇怪的是,在秦始皇這件事上,意識形態(tài)解釋(比如近年大量出現(xiàn)歌頌秦始皇豐功偉績的電影、電視劇、戲劇和娛樂化學者在中央電視臺的荒謬鼓吹之類)往往不招人待見,倒是民眾的解讀成為了不可改變的主流,孟姜女的故事仍舊鮮活,有良知的學者仍舊鍥而不舍提醒人們警覺秦代重刑主義的法律體系和與之配套的令人發(fā)指的酷刑在今天的意義……無論你利用意識形態(tài)工具怎樣為秦始皇山呼萬歲,民眾就是不認可,仍舊嗤之以鼻說那是一混蛋。

  于是,“焚書坑儒”就被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載入了人們的傳統(tǒng)記憶,言坑儒必說焚書——秦始皇為了徹底鏟除《詩》、《書》而坑殺了傳習《詩》、《書》的人,書厄與人禍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這就是歷史對于歷史事件所做的抽象。在我看來這種抽象極好,歷史沒有失責,在有條件弘揚正義的時候,它是能夠站出來弘揚正義的。

  但是具體到做文章,過度抽象必然會疲勞讀者,所以我不按照《史記》提供的線索交代焚書坑儒事件,而是用我的方式向讀者交代兩千多年前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讀者將會注意到,我是依據民眾記憶歷史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的。

  公元前221年注定要作為標志性年份進入中國歷史。這一年,秦國完成了“六王畢,四海一”的偉業(yè),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大秦帝國。身形與猿猴酷似、說話總是發(fā)出“咝咝”聲的嬴政同志經過歷史選擇成為帝國領袖。正是所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公元前213年,大秦帝國建國9周年國慶紀念日,(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首都咸陽市全城戒嚴,城外百姓不得擅入城內,城內居民不得離開住宅百步!扒厣泻凇,咸陽的主要建筑物垂掛著寫有頌秦口號的黑色標語,所有商店都用黑色門板關閉,就連稍微粗大一些的樹木也被涂黑了樹干。所以,盡管那一天陽光燦爛,但是咸陽市卻顯得暗淡陰森,就連小孩子也不再吵鬧,驚恐地看著大人,不知道要發(fā)生什么事情。

  在通往領袖府的主要街道上,高大威猛的內衛(wèi)部武裝警察荷槍執(zhí)戟,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護衛(wèi)一輛又一輛豪華馬車駛進領袖府。街道兩旁的行人都阻隔到街道兩側或者附近的小巷之中,跪伏于地,只能聽到馬蹄和車轱轆聲。乘坐這些豪華車輛的,主要是各位內閣大臣、各部部長、文藝界知名人士以及國際友人。

  金碧輝煌的領袖府宴會廳一派歌舞升平,場面壯麗,“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
仙樂聲中,繡襖錦衣扶御駕!鳖I袖嬴政駕縮在寬大的案幾后面,先是接受群臣恭賀和各國使臣拜見,然后欣賞樂舞,舞伎歌女輪番登場,管弦之音不絕于耳。嬴政同志耳背,既聽不清樂舞也聽不見朝賀之聲,他只是在享受作為帝國領袖的愜意與威嚴。樂舞朝賀完畢,宴會廳安靜了下來,嬴政同志仍然意猶未盡,臉上帶著微微的笑意。

  內閣總理大臣李斯見領袖心情不錯,令文化官坊長官周青臣從宮廷各學院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招呼一些教授、博士過來,陪同領袖談敘。李斯總理知道,領袖嬴政喜歡聽取思想討論,尤其喜歡聽取知識分子關于治國治世問題的思想討論。

  李斯遣散舞女歌姬,送行各國使節(jié)及夫人,宴會廳頓時顯得異?諘绨矊帯YI袖遁小會議室,屏風之后,貼身藝姬半裸其身,為領袖按摩松弛。此時,周青臣帶領70個才高八斗、博通古今的知識分子,急匆匆穿過宴會大廳,在小會議室外邊等候。

  千萬不要小看追隨周青臣而來的這些人。從行政隸屬關系上來說,他們分散在各大學、宮廷學院、作家協(xié)會等機構,但是,他們又都是秦帝國“皇家意識形態(tài)弘揚館”館員,在帝國政治文化結構中極為重要,也有著非同一般的社會地位和薪酬待遇。在那個年代,“館員”身份不僅意味著權威,同時也意味著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所以它已經遠不能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士”同日而語。

  李斯總理隔著屏風稟報:“他們來了!鳖I袖嬴政緩慢地揮動一下手臂,藝姬掩酥胸、遮裸臂,退于幕后。太監(jiān)朗聲宣詔,“館員”入。這些長期在宮廷學院和大學講壇上講學、研究機構當書蟲、在作協(xié)當御用作家的同志很少入宮與領袖直接交談,一個個受寵若驚,忐忑不安,在這個一生難得的機遇,心里只琢磨一件事:說些什么才能夠讓領袖開心并記憶深刻?

  文化官坊長官周青臣心領神會總理大臣李斯的心思,首先做開場白,贊頌道:“皇王在上,恩播陽春;
其仁莫比,其德日新。於乎哀哉,傳德無極;
延壽萬歲,長保秦國。四海咸承,天下賓服;
觴酒既升,永受萬福!”

  李斯總理稱贊說:“不錯!不錯!”

  周青臣側過臉沖總理莞爾一笑,然后,用有些嘶啞的嗓音又說了很多歌功頌德的話,為了顯示自己的學養(yǎng),還專門就嬴政在帝國實行郡縣制國家體制進行吹捧,認為領袖在帝國制度設計上開創(chuàng)了千古偉業(yè),“正如歌曲所唱:大秦帝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

  周青臣發(fā)言之后,馬上有很多“館員”附和,場面熱烈,搶到機會發(fā)言的“館員”都認為自己給領袖和總理大臣留下了好印象,暗中預測將來會得到何種封賞,所以一個個都喜不自勝。

  在皇家直屬院校咸陽大學歷史系主任、著名學者淳于越同志對周青臣的阿諛奉承之辭極為反感,嗽一下喉嚨,高叫一聲:“不盡然!”

  躬身在領袖一側的李斯總理遠遠指點著淳于越,朗聲道:“淳于越同志有什么不同意見?請講一講嘛!”

  淳于越看到嬴政同志臉上表情輕松,溫和地看著他,似乎很想聽他的高見,運了一口氣,把自己最近在一篇學術論文中的觀點復述了一遍,大致意思是:郡縣制實行才幾年時間,這個制度是不是最好的制度,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檢驗。針對周青臣的觀點,淳于越反駁說:“堯舜以來,皇家學者在一個問題上達到了共識,這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最好不要現(xiàn)在就下結論說郡縣制是最適合大秦帝國的發(fā)展道路……”

  會場鴉雀無聲。

  “就目前來說,”淳于越館員進一步強調,“建國初始,雖然統(tǒng)一了六國,疆土得到擴大,人民得到生息,但是我們經歷了長期戰(zhàn)爭,目前在廣大農村仍舊是百廢待興,就整個國家來說,迫切需要進一步發(fā)展經濟……”

  淳于越停頓一下,觀察領袖、總理的反映。嬴政同志微微閉著眼睛,似乎正在思考;
李斯內閣總理大臣見領袖在思考,也裝作在思考,這樣,就鼓勵了不知輕重的書呆子淳于越。

  “目前,”淳于越同志清理一下喉嚨,繼續(xù)說,“我覺得實行——至少在某些地區(qū)實行——自商、周時代即已證明行之有效的分封制度,或許更有利于帝國的社會經濟繁榮發(fā)展!贝居谠阶隽嗽敿氄撟C(詳見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然后宣稱:“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淳于越的話得到不少人贊同,也有人激烈反對,場面一時有些混亂。領袖嬴政把文化官坊長官周青臣和淳于越館員的話都聽明白了,但是這個偉大的政治家只是微笑,目光如漆,掃射著吵吵嚷嚷進行爭辯的“館員”,就像在看一群吵鬧的孩子。

  李斯總理知道,郡縣制是嬴政的執(zhí)政根基,不可動搖,所以也就不難想象嬴政在這次必將載入歷史的大辯論中對兩種意見的態(tài)度!案匾氖,”李斯總理想,“假如反對郡縣制的主張足以對嬴政意志形成壓力和挑戰(zhàn),而這個主張又是在我召集的會議上提出來的,領袖擅猜忌,會不會認為我有意發(fā)難?如果真的惹出麻煩,領袖在意了,怪罪下來,我怎能逃脫干系?”這樣想來,事情就有些嚴重,一股寒潮自李斯總理后脊梁溝垂直而下,直抵尾骨。

  李斯總理決定明確表述自己的觀點,既像對領袖又像對參加討論的諸位學者說:“我不能同意淳于越同志的意見。”李斯總理善于操縱情緒,臉上顯現(xiàn)出地地道道的痛苦、凄切的神情。“有同志可能要說了,如何看待和評價郡縣制是一個學術問題,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學術問題,這是政治問題。我很痛心,同志們,國家在經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花錢豢養(yǎng)你們,是指望你們學習和研究大秦帝國偉大的現(xiàn)實,論證帝國法律政策的正確與英明,為朝廷歌唱,你們怎么反倒非議當朝,歌頌起古朝來了?你們究竟站到什么立場上去了?”

  李斯總理觀察領袖,嬴政同志微微點了點頭。

  “這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李斯提高了嗓音,“這件事說明,我們的專家學者偏離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站錯了立場,這是一個不能不引起注意的問題……”

  嬴政站起身來,撣了撣龍袍,咝咝地說:“說一說也有好處!

  貼身藝姬自幕后出,左右攙扶御駕,遁。

  小會議室一時間變得異常安謐,靜得簡直能夠聽到心跳,在場的70位“皇家意識形態(tài)弘揚館”館員噤若寒蟬,剛才還慷慨陳詞的淳于越同志也面如紙灰,李斯總理的每一句話都像鉛錘一樣敲打著他的心靈,所有人都恐懼地想:嬴政所言“有好處”究竟什么意思?對于國家意味著什么?對于個人意味著什么?

  所有這些所謂的“意味”都到暗中進行去了,所以,歷史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司馬遷同志傾盡一生心血撰述的《史記》中也沒有留下任何經得住推敲的文字。從字里行間推斷,只能認為后來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李斯總理委托司法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內衛(wèi)部刑事監(jiān)察局制定法律,從此禁止知識分子(不僅僅是皇家意識形態(tài)弘揚館館員)“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違者格殺勿論。

  法律制成,呈遞給領袖嬴政,嬴政同志御批:“可!

  于是,法律頒行天下。法律規(guī)定:兩個人一起談論《詩經》、《尚書》,斬首市曹;
引證古書非議當朝,全家殺頭;
知情不舉者與犯者同罪。法律還規(guī)定:自本法頒布之日起30日內,留有禁書不燒的任何個人都將在臉上刺字,發(fā)配到邊塞修筑長城。

  法令頒,負責執(zhí)法的內衛(wèi)部武裝警察部隊雷厲風行,依詔當即逮捕以淳于越為首的467個專家學者(有一說“皇家意識形態(tài)弘揚館”70位館員中有37人受牽連,成為階下囚),押入天牢。未幾,這些人犯被一根繩索牽連,拉到咸陽市南郊一條大河旁邊的沙洲上,先是讓這467人挖坑,眾人皆不知為何所用,都是帶罪之身,活兒干得不錯,坑挖得又大又深。

  太陽當午時分,內衛(wèi)部刑事監(jiān)察局下令,將所有467人盡數(shù)驅趕到坑里,灑食油以烹,哀號之聲猶如怨鬼,繼而放水淹之,掩土埋之,傍晚時分,岑寂。咸陽市上空蕩起一縷青煙,人民聞到尸骨的焦糊味道,以為屠宰作坊殺豬燎毛,都沒在意。事畢,才有傳言從內衛(wèi)部武裝警察小卒口中傳出,人民大嘩:“何至于達467人之多乎?”

  在三千人大會上,李斯內閣總理大臣扳著手指頭說:“多乎哉?不多也!”

  坐在龍輦上的領袖嬴政頜首贊許,嘴里發(fā)出咝咝聲。

  從此,朝野都認為不多。

  司馬遷同志治史,材料所棄甚多,其中一說為:在嬴政領袖面前非議當朝的淳于越同志被活埋之時,掙扎在水火之中,高舉雙臂,泣號蒼天:“怎么會是這樣?!怎么會是這樣?!”

  這個不知深淺的書呆子根本不知道,文化官坊長官周青臣已經擢升為內閣副總理大臣,封地千頃;
他更不知道,李斯得到大秦帝國領袖嬴政的絕對恩寵,鞏固了自己的爵位,正在一邊笑呢。

  

  3.帝國律法下的知識分子之境

  

  歷史有時候要拉近了看,如果你把人物僅僅當作遙遠歷史幕布上一件活動的道具,不能從有血有肉的角度去揣摩他、理解他,你就會忽略掉很多不應當忽略的細節(jié)。當你把嬴政、李斯、周青臣、淳于越等人還原成為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人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書籍對他們所做的抽象在很多細節(jié)上是不準確的——這沒有辦法,猶如果品被脫水之后再不可能保有新鮮水果的口感和味道一樣。當然,我們不能責怪司馬遷,我只是說,人的本質表現(xiàn)在他的行為之中,如果不能具體把握人物的行為特征,我們又怎么去了解和斷言他的靈魂狀態(tài)呢?即使是一篇學術文章,也應當盡可能鮮活,在最接近原始生態(tài)的地方把人具象化為可以追蹤其心理線索的行為者,我認為對上述幾位同志的行為描述是有必要的,盡管在一些方面與抽象的歷史敘述有了某種程度的差異。

  比如淳于越。

  其實淳于越博士作為一個學者本質上是好的,早在秦王叱咤風云橫掃六合之際就成了文化積淀深厚的齊國左翼陣線著名的知識分子,在敵后文化戰(zhàn)線很好地配合了秦王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對齊國政治不滿的淳于越同志對秦王寄托了多少期望與夢想。∧嵌螘r間,這個著作等身的學者一天到晚關心的不是學術,而是戰(zhàn)局,是企圖配合戰(zhàn)局在文化戰(zhàn)線有所作為。

  戰(zhàn)局怎么樣了?自公元前236年開始,秦軍相繼攻占韓、趙、燕、魏、楚等五國,公元前221年,秦國大將王賁率軍擊齊,齊王建聽信相國后勝之言,相信齊秦交好,秦國不會滅齊,等到聽說五國全部被消滅之時,心中恐慌,才開始發(fā)兵守西界,防止秦兵侵襲。但是想不到王賁大軍從北方順勢南下,兵過吳橋,直犯濟南。齊國自王建即位,40多年不受兵戈,軍事戰(zhàn)略全無,士兵久不操練,全無戰(zhàn)斗防守能力。王賁虎狼之師自歷下取淄川,直達齊都臨淄,所過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齊王建聽后勝之言,只得束手投降,全城百姓雖怒,也無人敢出來爭斗。王賁兵不血刃,兩個月之間占領了齊國全部領士。初為春秋五霸之首,繼為戰(zhàn)國七雄之冠,立國長達845年的東方大國——齊國就這樣轟然倒塌了。

  坐鎮(zhèn)咸陽指揮征討六國戰(zhàn)役的嬴政同志聞捷大喜,傳令說:“齊國被我消滅,本應斬首齊王,姑念王建四十年來對秦恭順,可免王建死罪;
后勝誤國,就地處斬!蓖踬S接令斬了后勝,《戰(zhàn)國策·齊策》中《齊王建入朝于秦》記載:秦使陳馳引誘齊王建到秦國去,答應給他五百里封地,齊王建不聽即墨大夫興兵抗秦的勸告西行入秦,被囚在共城,最終饑餓而死。

  王賁大軍壓境之時,淳于越同志在齊國首都臨淄以一篇慷慨激昂的《天下賦》作為響應,變得愈發(fā)著名,也成為了被齊王深惡痛絕之人,必欲追殺之,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秦軍突進極快,齊王自身不保,已經沒有余力滅殺淳于越。

  此時,所有運氣都來到了淳于越一邊:王賁大將竟然得到了嬴政同志直接命令:“不惜一切代價營救淳于越同志。”王賁哪敢怠慢?就像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描寫的那樣,急派一個整團兵力突入當時還被齊軍控制的臨淄大學所處的淄水地區(qū),在臨淄大學歷史系大樓地下室找到了躲避戰(zhàn)火的淳于越同志,不舍晝夜護送到了秦帝國新都咸陽。

  嬴政同志在阿房宮親自設宴款待淳于越,陪同的有即將成為秦帝國內閣總理大臣的李斯和來自革命老區(qū)咸陽的著名作家周青臣同志。嬴政同志拍著大名鼎鼎的淳于越同志的肩膀說:“現(xiàn)在解放了,(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要做的事情很多,你得忙起來了。”李斯總理囑新任文化官坊長官周青臣任命淳于越同志為皇家直屬咸陽大學歷史系主任之職,負責帝國的歷史研究,秦帝國“皇家意識形態(tài)弘揚館”建立以后,秦始皇欽點淳于越為該館館員,淳于越同志非常感激嬴政同志,真的就忙了起來。

  出于中國知識分子“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tǒng)信念(參見《云夢睡虎地秦代竹簡·為吏之道》之:“為人君則鬼,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慈,為人子則孝!保┐居谠阶隽撕芏嘤懬厥蓟矢吲d的事情,基本上理順了自堯舜以來的歷史軌跡,咸陽大學歷史系更是成為了商鞅變法研究的重鎮(zhèn),聚積了國內外很多知名專家學者;
而出于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tǒng)道德,淳于越也做了很多讓秦始皇不高興的事,譬如發(fā)表文章對秦帝國建立以來施行的某些新政以及其他一些敏感話題說三道四,被嬴政同志笑諷為“書癡”——嬴政同志曾經給淳于越博士贈詩:“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意思是你別著急,帝國的一切事情都在安排之中,會好起來的。

  其實,嬴政同志在“小會議室辯論”之前完全沒有要坑殺淳于越的意思,知識分子嘛,免不了多說一些什么,說讓說去,亂不了天下,魯迅不是也說了很多么?并沒有把天下說亂,瞎吵吵。

  但是這次,淳于越越線了,嬴政同志惱火了。

  怎么就越線了呢?原來,嬴政同志剛統(tǒng)一中國之始,在采取何種政治體制問題上,君臣之中就有不同看法。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剛剛掃滅六國之后,嬴政同志召集群臣商討國家以何種組織形式來統(tǒng)治這一大片前所未有的國土時,當時的丞相王綰就曾經提出“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惟上幸許!保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要求秦始皇分封諸子為王,也就是恢復西周時代的分封制。

  這種主張當即就被還是廷尉的李斯所駁斥。李廷尉認為,西周時代所封的子弟同姓甚多,到后來都逐漸疏遠以至于相互攻擊成為仇敵,造成諸侯間相互誅伐的混亂局面,連天子都莫可奈何,F(xiàn)在偉大領袖嬴政統(tǒng)一了天下,應當說歷史提供了實行郡縣制的絕好機會,不可錯過,如若采取郡縣制,用賦稅重賞皇帝諸子及功臣就可以了,龐大的政府機構可以沒有任何阻礙地保證領袖意志的貫徹執(zhí)行,這是唯一的安寧天下之術。

  嬴政同志采納了李斯廷尉的建議,否定了王綰分封的意見,在全國實行郡縣制,作為這一政治事件的另一個結果,是李廷尉取代王綰成為內閣總理大臣。

  但是,正如所有政治問題都蘊含著許許多多復雜因素一樣,實行了郡縣制并不意味這個國家政治體制建設問題就得到了徹底解決。果然就發(fā)生了我們前面敘述過的那場“小會議室辯論”,如同我前面所說,淳于越的發(fā)言觸動了絕對不應當觸動的底線。

  “分封制”和“郡縣制”之間的區(qū)別真的那么重要嗎?很重要也很不重要。說它很重要,是因為嬴政同志最擔心的就是六國舊勢力復辟,是自己皇位是否穩(wěn)固,分封制極有可能瓦解他費盡心力建立起來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松動政權基礎;
說它很不重要,是因為自從王綰的意見遭受批判之后,秦帝國已經推行整整9年郡縣制,政權規(guī)制已經非常成熟,不太可能因為幾個知識分子的鼓噪就遭遇危機,嬴政同志完全可以像以往那樣聽聽而已。

  是內閣總理大臣李斯——讀者注意,這個帶有學者色彩的職業(yè)政治家在中國歷史上起了很壞的作用,他通過自己的言論著作放大了秦帝國的邪惡本性,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專制主義幫兇——起了作用。

  “小會議室辯論”以后不久,領袖嬴政在和李斯研究一項國內政策,順便問了一句:“淳于越同志近來怎么樣?”

  李斯匯報說:“或許歷史學離政治學太近了的緣故,淳于越同志好像并沒有汲取教訓,仍舊鼓吹他的觀點,在學界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混亂,這倒是應當引起注意的!

  嬴政沉吟良久,嘶嘶道:“事情正在起變化!

  李斯順應領袖的思路,介紹了事情正在發(fā)生的新變化。

  領袖語調清晰地說:“現(xiàn)在儒生的進攻還沒有達到頂點,他們正在興高采烈。宮廷內外的儒生都不懂得辯證法:物極必反。我們還要讓他們猖狂一個時期,讓他們走到頂點。他們越猖狂,對我們越有利益。人們說:怕釣魚,或者說:誘敵深入,據而殲之,F(xiàn)在大批的魚自己浮到水面上來了,并不要釣!

  李斯心領神會,讓文化官坊長官周青臣(秦帝國建立以后,同為知識分子的周青臣與淳于越之間起了很大的矛盾,不僅僅學術之爭,還有很多不便言說的東西)以后組織了幾個類似于“小禮堂辯論”的座談會,鼓勵儒生鳴放,皇家報紙期刊專門僻出版面刊載儒生們的文章。

  愚蠢的淳于越犯了最后一個錯誤——因為以后他再也沒有機會犯錯誤了——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要求第二次解放秦國(包括前六國)人民》,文中有一段話,翻譯成今天的語言是:“每一場辯論起來,雖然名目不叫斗爭,知識分子總是心驚肉跳,對于統(tǒng)治者衷心奉承卻一再遭白眼、挨耳光,這是史無前例的,我想不起來有哪一個興朝盛世是這樣糟蹋知識分子的。”

  周青臣把這篇文章作為“宮廷內參”報給李斯總理,李斯斟酌再三,印成大字本呈報給秦始皇嬴政同志。

  嬴政閱后,嘶嘶道:“這一切豈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

  李斯趁機說:“要制止,是時候了。”

  嬴政曰:“可。”

  于是,出現(xiàn)了我們已經描述過的結局:李斯總理委托司法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內衛(wèi)部刑事監(jiān)察局制定法律,從此禁止知識分子“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違者格殺勿論;
兩個人一起談論《詩經》、《尚書》,斬首市曹;
引證古書非議當朝,全家殺頭;
知情不舉者與犯者同罪。法律還規(guī)定:自本法頒布之日起30日內,留有禁書不燒的任何個人都將在臉上刺字,發(fā)配到邊塞修筑長城。

  面對這樁歷史公案,我們這些后人免不了要嗟嘆唏噓:這個可怕的事件是一個什么性質的事件?是知識分子干擾歷史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還是知識分子恒定的命運使然?事情怎么就成了這個樣子?

  我們先不直接探討這些問題,還是來考察“秦律”。

  我不是歷史學家,我的歷史知識極為貧乏,但是你既然要做一篇關于歷史、關于法律的文章,當然要深入你選定的領域獲取必要的或者說最基本的知識,很多個夜晚,我沉浸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和其他歷史資料里,試圖從“秦律”中獲取與焚書坑儒事件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法律條文和資料。

  秦律中的刑罰有很多種:一、死刑:主要有棄市和磔;
二、肉刑:有斬足、宮、劓、黥等殘害肢體刑;
三、徒刑:將犯人拘禁起來,并使服苦役,受這種刑的罪人被稱為刑徒,后世徒刑之名即從此沿襲而來(秦律中徒刑是常用的刑罰,從盜竊、傷人到官吏的嚴重瀆職,都可判處此刑,故刑徒人數(shù)很多,從而使官府獲得大量的無償勞力,秦二世胡亥修建驪山陵墓等大規(guī)模工程,就曾經使用刑徒70萬人);
四、遷刑:遷為流放之意,史載,蜀地偏遠,曾經是秦帝國流放犯人的主要目的地,贏政同志就曾經將嫪毐舍人治遷刑而強制遷入蜀地;
五、笞刑:即鞭笞之刑,秦律中有笞五十、笞百之類的話;
六、貲罰:貲是法律要求罪人向官府交納財物或提供勞役以達到懲罰的目的(官吏因失職等過失而常常被判以貲盾、貲甲的處分,對于平民則常常判以貲徭之罰)。

  唯獨沒有活埋知識分子這一項。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我推想有兩種可能:一是歷經兩千多年,有關珍貴資料散佚了,沒有被刻寫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上,也沒有進入司馬遷和其他歷史學家的視野;
一是根本就沒有所謂李斯委托司法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內衛(wèi)部刑事監(jiān)察局制定的成文法律,一切都是在嬴政同志極端殘酷的皇權專制主義意志覆蓋下發(fā)生的——這就是說,焚書坑儒是“律外之律”指導下發(fā)生的對知識分子的懲治行為,是對知識分子的格外優(yōu)待。

  一般來說,制定和頒布法律就是為了執(zhí)行的,有什么法律就會有什么樣的司法程序,即把法律條文操作為社會政治行為。在一個法制國家,任何對于公民的懲治都能夠從法律中找到相應的規(guī)定條文,這就是西方“罪行法定原則”要義所在。所謂“罪行法定原則”, 是來自拉丁語的一句法律格言,指: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什么罪,對犯罪處什么刑,均須由法律預先明文規(guī)定,也即所謂“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有法學家將這一原則做了分解:1、定罪科刑只能依據成文法,不得援引習慣法;
2、刑期只能依據法律規(guī)定,不得適用不定期刑;
3、刑法效力不得溯及既往,即在法公布之前犯罪,不能追究;
4、不得使用類推法擴大法的適用范圍,嚴格依據法律條文判罪定刑,法無明文規(guī)定者不能加以比附。這就是說,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判定一個人是否犯罪以及判處何種刑罰,必須依照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不能隨意判案。具體來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和標準,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和標準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并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是什么罪,就定什么罪。同時,對于犯罪的處罰,即判什么刑,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量刑標準,輕罪輕判,重罪重判,不能輕罪重判,重罪輕判。

  依據上述原則,既然在秦律中找不到“焚書坑儒”的法律條文,而那467名儒生又遭遇了如此慘烈的對待,我們就可以認為這樁具有歷史意義的判決和執(zhí)行均為非法。

  誰非法?

  秦帝國非法。

  秦始皇嬴政非法。

  耐人尋味的是,國家非法和皇帝非法構成了中國歷史的常態(tài),它就像一條江河自遠古而來,綿延兩千多年,一直來到我們眼前。我們當然應當說歷史在進步,畢竟,我們再沒有看到有人因為說了什么不中聽的話被活埋在政府辦公大樓門前,但是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暴行停止了嗎?沒有停止,始終沒有停止,“焚書”正在以非焚書的形式不斷上演——在強大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禁錮下,知識分子喪失了思考的能力,文學和學術墮落為向權力出賣精神和肉體的娼妓,試圖獨立思想的人被殘忍地流放于體制之外,成為衣食無著的漂泊者……這時候還有書可焚嗎?沒有了,沒有任何值得去焚的書了。

  連可以焚的書都沒有了,難道不是最徹底的焚書么?

  這就是帝國律法下千百年來的知識分子之境。

  這是無需過問和了解“罪行法定原則”之境,因為這個原則于我們的現(xiàn)世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這是無需擔心遭遇被“焚”、被“坑”待遇的虛無之境,因為所有精神創(chuàng)造都萎靡了,消解了,人家早就失去了“焚”你、“坑”你的興趣;
這是無需展望和想往的封閉之境,你看到和聽到的全部是國家讓你看到和聽到的,你正在成為國家建筑大廈上的一塊磚石,磚石難道還有什么精神意義么?這是被豢養(yǎng)的舒適溫暖的不自由之境——既然已經如此舒適和溫暖,自由又有什么價值呢?

  

  4.一個悖論:我“思”我未必“在”

  

  我們回到初始。

  我小時候在鄉(xiāng)間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留下了很多記憶,其中之一就是在媽媽兩腿圈攏下聽了很多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天仙配” 、“哪吒鬧!薄ⅰ懊辖揲L城”之類。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對秦始皇形成概念的,這種概念和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評價沒有多大出入:那是一個給人間造成很多苦難的殘暴的家伙,就像橫行鄉(xiāng)里的惡霸一樣。

  七八歲時我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北京,心智仍處在混沌未開狀態(tài),還是一個空瓶,于是,社會就開始通過教育為這個空瓶灌注很多讓你迷惑不解、匪夷所思的東西,譬如關于秦始皇,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成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這個人似乎也不殘暴了,更有學者通過考證顛覆了我童年時代對孟姜女的記憶,說那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故事,是人們閑得沒事杜撰出來的;
如果有也不是秦始皇時代的事情,大約是歹人想埋汰秦始皇同志,才把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安放到了偉大的秦朝。接著我聽到偉大領袖毛主席宣布說:“我是馬克思加秦始皇”,并且說“秦始皇算什么?他才坑了四百六十個儒!庇谑撬先思乙查_始坑儒,僅僅1957年“反右派斗爭”和1966年開始、持續(xù)10年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坑了幾百萬個儒!

  于是我懵了。

  怎么就懵了呢?人在認識世界的時候通常要遵循某種機理,或者說某種邏輯關系,如果這種機理或者邏輯關系出現(xiàn)混亂乃至于斷裂,世界在人心目中也就不完整了。就我個人來說,這種不完整在1973年前后全國開展“評法批儒”運動中達到頂峰。在政治家策劃于密室、點火于基層的政治陰謀欺騙和煽動下,有一天早晨全國人民都成了歷史學家,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到處都是關于“法家”的喧嚷,就連20歲出頭的我——我剛剛被從插隊的地方招工到一家印刷廠,并且成為了那個時候很時興的“工人評論組”的組長——也有資格面對宏大的歷史說長道短了,(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我們甚至借印制方便之機,印刷出版了一本由我執(zhí)筆撰寫的小冊子,標題是《孔老二“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資本主義》(讀者別笑,標題就是這樣的)。

  由于事情是在“某種機理或者邏輯關系出現(xiàn)混亂乃至于斷裂”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歷史深處的那個世界在我心靈深處必然變得不完整,它分為了兩塊,一塊是標準的意識形態(tài)概括,另一塊是我的直覺,下面我分開了說。

  先說意識形態(tài)概括。

  我前面說道的那位學者在贊美秦律的時候,津津樂道說秦律不僅有條文,還有司法解釋,類似于今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的司法解釋》之類,這些解釋甚至也像今天一樣附有案例說明。從這些條文、司法解釋和案例中可以看出,秦律對國民行為的規(guī)制幾乎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中央國家機關行政人員的紀律和法制約束,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做了嚴格細致的界定和規(guī)范。秦律中很大一部分條文屬于政府行政法規(guī)性質,大小官府機構都制訂有若干規(guī)章制度,官吏若有違反,構成犯罪,就會成為法律懲治的對象。

  我等小民總是熱望的反腐倡廉措施,秦代也不輸今日,學者說,秦國的公安司法部門對官僚犯罪的懲治極為嚴酷,凡是發(fā)現(xiàn)“權力尋租”、貪污腐敗、行賄受賄等違犯國家利益等犯罪行為的都將受到嚴懲。據說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法律懲治要遠遠重于普通民眾,“通一錢者,黥為城旦”,即行賄受賄一個銅錢就要被臉上刺字,收監(jiān)或送勞改農場改造。如果歷史真的是這樣,我們確實沒有理由嘲笑學者,同樣的事情放在今天不至于有如此嚴重后果,我們還真沒聽說哪位官員貪污受賄1毛錢、1塊錢、100塊錢甚至于1000塊錢就被逮捕法辦的。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以后,專門特制定了《課律》等法令,在《語書》、《為吏之道》中明確提出良吏、惡吏的“五善”(忠信、清廉、慎事、為善、恭敬)、“五失”(夸夸其談唱高調,好大喜功不求實,飛揚跋扈獨專行,犯上作亂無法紀,重視錢財輕知識)的考核標準,突出規(guī)定了對官吏經管物資財產的法律檢驗,以杜絕貪污,司馬遷同志在《史記·范睢列傳》中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边@就是我們今天所說領導干部若用人不當、造成事業(yè)損失要被追究行政責任!端⒌厍啬怪窈啞し纱饐枴分懈羞@樣的話:“令曰勿為而為之,是為犯令,令曰為之弗為,是為廢令也!币馑际欠梢笞龆蛔龊头刹辉试S做卻做了的,也屬于違法犯罪,也應當受到懲處,后果而且相當嚴重:輕則丟官棄職,重則身陷囹圄,甚至于掉腦袋,了不得的事情。秦帝國這項法律行之有效,歷朝歷代都沿用了下來。

  最近,學者又激動地告訴我們:秦帝國在反腐倡廉上的工作力度很大,竟然也有類似于我們今天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機構,秦帝國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名為“御史臺”。盡管“御史”之名早在西周時代就已出現(xiàn),但那時候的“御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官,不過是為國家掌管文件檔案之類,地位可能不高,也可能較高,甚至很高,我不得而知。但是秦帝國的“御史臺”正式升格成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那樣監(jiān)察政府官員的最重要權威機構,至少是個部級單位,這是確定無疑的。

  眾所周知,秦帝國倚靠一個垂直的權力系統(tǒng)維持社會運轉,秦始皇把龐大的官僚隊伍組合成為了金字塔形的統(tǒng)治機器,坐在塔尖上的那個人就是一切事物的價值尺度,其他人和這個人僅僅是一種被豢養(yǎng)和使役的關系。天子之下,權力最大的要數(shù)丞相,所謂“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但是他雖然為文官之長,卻不主軍事,軍權操在太尉手里;
太尉雖然“主五兵”(《文獻通考·職官》),擁有用兵之權,而軍國大計卻要由丞相決定,丞相、太尉又要受到地位遠比他們低的御史大夫監(jiān)視……相當于中紀委書記的御史大夫好生了得,學者稱其“為丞相之副,銀印青綬,凡屬國家政事,無論大小均參與監(jiān)察,在執(zhí)行監(jiān)察時可不受任何機構、官員的約束,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御史大夫之下還有御史中丞一職,我推測這位同志是來做具體工作的,好比紀委書記手下的副書記或司長之類,奇怪的是“御史中丞”同志還兼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個中緣由,大概只有先帝秦始皇心里清楚,我們不好妄猜。

  在這個垂直的權力系統(tǒng)中,一般來說,中央政府設置了什么機構,地方政府也要相應設立什么機構,用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是中央三套班子,地方也三套班子,這樣,秦帝國各級地方政府也就跟中央政府一樣有了“御史臺”,同樣負責履行監(jiān)察官員的職責,不同的是地方政府的御史大夫被稱之為“監(jiān)獄史”,職責是查辦被檢舉揭發(fā)的地方官員貪污腐敗、濫用職權的違法亂紀行為,權力很大——你看,古代中國還真的有現(xiàn)代中國的影子,當然,我們更可以說現(xiàn)代中國是古代中國的延續(xù),學者拼命驕傲和自豪的也許就是這個東西。

    我們固然承認“睡虎地秦簡”所載“秦律”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xiàn)的形成系統(tǒng)的法律,我們也有理由像學者那樣驕傲和自豪,瘋癲一點兒也不要緊,但是事情得有一個限度,比如,我就無論如何不能贊同“秦帝國開創(chuàng)了中國用法律治理社會的先河,歷朝歷代都沿襲了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所有現(xiàn)代法律的精華都在《秦律》中得到了體現(xiàn)”,“足見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之類,理由很簡單:無論從歷史還是現(xiàn)實的角度看,這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

  這方面最有發(fā)言權的是淳于越同志。

  淳于越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個不錯的同志,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他早已經洞悉歷史奧秘,憑本能就知道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他也非常注意學習,去年還被評為“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最佳黨務工作者”, 經常思考有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筆記;
該同志工作也勤奮努力,呆在辦公室的時間比在家里的時間都長——用妻子炫耀他的話說:“那個人賣給公家了!

  就像所有冠冕堂皇的公共行為都隱含著個人動機一樣,“賣給公家了”的淳于越同志內心深處其實也有個人愿望:渴望獲得上級欣賞,在行政職務上或者由副處升為正處,或者由副局升為正局,或者由副部升為正部,或者進入中委,或者入中央政治局……人的欲望在主觀上是沒有邊界的,邊界只在限制了他的那個地方。那么,目前是什么東西限制了淳于越同志呢?

  我們必須要說一說直接作用淳于越同志生存狀態(tài)的嬴政同志了。

  既然“所有冠冕堂皇的公共行為都隱含著個人動機”,嬴政怎么樣?也有這樣的動機么?在淳于越同志慘遭殺身之禍的那個上午,嬴政同志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他怎么就從“說一說也有好處”變?yōu)閯託C非要滅掉這個不知深淺的知識分子的呢?這里有一條決定性的歷史規(guī)律在印證我的觀點,這就是我們前面引述教科書的那種歸納:古往今來,所有法律,不管它的行文多么冠冕堂皇,其實質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反映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愿望和要求。”

  關于“法”,中國遠古時代有這樣的傳說:世間有一種聰明而正直的獨角獸,被稱之為“灋”,“灋”能夠判斷是非曲直,人際間出現(xiàn)難以解決的糾紛之時,這個可愛的家伙就來了,也不說什么,用尖銳的角將做不義之事的人頂?shù)揭贿吶,給正義以支撐。人當然喜歡“給正義以支撐”的任何力量,于是對“灋”格外熱愛,格外尊敬,不斷完善和豐富關于“灋”的傳說,“灋”這個稱呼也從具象的獨角獸逐漸演變成為了抽象的“法”字,用以概括公正呵護人類的那種力量?梢,“法”是寄托著人類公正無私、祛除邪惡、持平如水的精神渴望的。

  然而,精神渴望無法代替無情演進的社會現(xiàn)實,即使是“法”也無力堅守人們賦予它的那種品性,最終成為了我們今天字典上的定義:法是“由統(tǒng)治階級制定的,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社會規(guī)范”。

  具體到秦帝國,無論“秦律”有多少綱多少目,其內在推力仍舊是統(tǒng)治者秦始皇隱含在“公共行為”深處的個人動機,這個動機有時候與公眾意志并不完全對立,很多時候它甚至披有一件斑斕漂亮的外衣,代表著人民的利益,前提是:必須以穩(wěn)定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為線,凡是越線者都會對統(tǒng)治者造成威脅,統(tǒng)治者必欲清除之,就像淳于越同志后來遭遇的那樣。這時候,所謂的法律就成了沒有什么意義的文字羅列,成為了虛飾和點綴,有時就連虛飾和點綴也成為累贅,索性不要,我說怎么著就怎么著,“焚書坑儒”是這樣,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是這樣,“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也是這樣——請記住歷史的這一幕:1967年8月5日,被紅衛(wèi)兵批斗的劉少奇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說:“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你們怎樣對待我個人,這無關緊要,但我要捍衛(wèi)國家主席的尊嚴!苯Y果怎樣呢?這個人非但沒有捍衛(wèi)住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尊嚴,反而在毛澤東必欲除之的個人意志指引下走向了人生末路。國家主席尚且如此,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命運遭際和每一天所過的生活又將如何,還用得著說嗎?

  盡管當年那個面對宏大的歷史極為無知地說長道短、并且印刷出版了《孔老二“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資本主義》小冊子的我還沒有被如此豐富的現(xiàn)實資料所啟發(fā),但是也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直覺,私下里絕不相信“中國歷史是在以秦始皇同志為首的法家政治家推動下發(fā)展過來的,秦始皇同志對中國統(tǒng)一和中華文化的形成做出的貢獻無與倫比”;
絕不相信“秦始皇‘坑儒’,只是坑了咸陽四百六十個‘以古非今’的反動儒生,這樣的鎮(zhèn)壓措施,毀于‘厚今薄古’,鞏固統(tǒng)一,是完全必要的!保ê槭罍欤骸肚厥蓟省,1973年);
絕不相信法家尤其是那個秦始皇具有如此巨大的歷史推動力量;
絕不相信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了維護社會進步而應當采取的措施;
絕不相信能夠下令一次活埋467個儒生的人不是一個暴君;
絕不相信秦帝國是溫柔富貴之鄉(xiāng)……有了這些初始的認識,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自我開始睜開眼睛打量眼前這個值得懷疑的世界了。

  時間和經歷更加加重了我的這種懷疑,直到有一天我最終確認,所有關于秦始皇歷史功績的論說全部是胡說八道(這也是我在本篇文章開頭認為學者言論是胡說八道的判斷基點),那些隱隱約約閃現(xiàn)在歷史深處和赤裸裸現(xiàn)實之中的殘暴總是在提示我,在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一種橫沖直撞的野蠻力量與法家并非沒有任何干系,正是那個被官方意識形態(tài)尊為“萬圣至尊”的秦始皇在中國文化中植下了劇毒的種子,直到今天,我們仍舊在承受它的浸潤,我們肌體上每一個細胞都感覺到皇權專制主義病灶造成的疼痛。

  于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格言在這里失靈了——我“在”并非由于我“思”,而是我“思”不能決定我“在”,至少不能公開決定我“在”。為了在生活中討一個安全位置,“我”只能把“思”深深地掩藏起來,“在”在意識形態(tài)的禁錮之中,這種“在”的形態(tài)必然是變異和虛假的。我不知道那時候全國鋪天蓋地般的評法批儒文章的作者是不是都像我這個樣子,但是我必須承認,我寫的是連我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

  今天難道不是這個樣子嗎?思想家喧嚷的是連自己也不相信的信條,作家寫的是連自己也不相信的生活,學者闡述的是連自己也不相信的觀點,教授講授的是連自己也不相信的結論……所有的“思”都遠離了“在”,所有的“在”都遠離了“思”,人成了意識形態(tài)工具,成為國家意志的手段,而嫻熟地使用人的正是嬴政和與嬴政一樣的人,他們遍布蒼茫寥廓的大地,甚至就在你所在的省、市、縣、鄉(xiāng),在每一個公有制單位,在你行住坐臥的任何一個空間。

  世界充滿了被異化的“在”,所有本真的“我”就都消失了,在歷史的末端,確實出現(xiàn)了一幅讓人驚異的景象: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什么書可焚了,即使你幻想重新發(fā)生那樣的悲劇,也沒有條件更沒有可能了,沒有人寫那樣的書了——知識分子掩埋了“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大旗,成了每天都跳到墻頭報曉的家禽;
這個最應當肩負道德良知和人性責任的群體,如今擁擠在權力者身后奴顏婢膝蠅營狗茍追名逐利;
他們曾經敏感的心靈已經麻木,除了做奴隸而不得的痛苦之外再也沒有能力感受其他痛苦;
一種專制主義霉菌正在腐蝕他們曾經高潔的靈魂,把那里弄得腐爛不堪散發(fā)著惡臭……知識分子死了——死在過去,死在當下,死在未來。

  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岑寂,這樣安寧,這樣和諧。

  我們簡直無法弄清現(xiàn)實在歷史的深處還是歷史就在現(xiàn)實眼前,簡直無法弄清秦始皇是否真的晏駕了,簡直無法弄清秦帝國是否真的二世而亡了。

  簡直無法弄清。

  

 。2008-11-26)

  

  陳行之注:

  本文為“中國知識分子際遇三嘆”第一篇,第二篇為《禁錮:戮害知識分子的法外之法》,第三篇為《文禍:誅殺知識分子的刑外之刑》,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

相關熱詞搜索:焚書 懲治 知識分子 行之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