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一所學校與一個時代——曾經(jīng)璀璨的浙江教育之光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謹以此文紀念浙江兩級師范開辦100周年和近代著名教育家經(jīng)亨頤逝世70周年!
一
五四時期在全國范圍內(nèi),“高等學校以北大最活躍,在中等學校,則要算是湖南第一師范和杭州第一師范了”。
——陳望道
時光倒轉(zhuǎn)到20世紀初葉,那時的杭城曾有過這么一所學校,它建于科舉時代浙江省城貢院廢墟之上,雖然以學校之名它僅存在了短短十六年,但它卻曾在近代浙江的大舞臺上風云一時。它就是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其前身為浙江官立兩級師范學堂。
說它風云一時,是因為凡研究浙江近代史和浙江近代教育史都回避不了這所學校。“木瓜之役”、“一師風潮”這兩起轟動全省乃至全國的事件,使得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杭州小營巷醬園弄的湖州會館和傳承了浙江第一師范文化遺產(chǎn)的杭州高級中學校舍分別成為市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論是李叔同開啟的人體寫生與“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傳唱,還是晨光社、湖畔詩社的青春詩篇,都在中國的文學藝術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華章。
翻開浙江兩級師范、第一師范的校史,竟有眾多的全省乃至全國之“最”集中于這短短十六年間:
浙江規(guī)模最大的新式學堂(浙江兩級師范)
浙江最早的生理學講義和生殖系統(tǒng)講授課(1909年魯迅),
浙江最早的教師風潮(1909年木瓜之役),
浙江有藝術專科之始(1912年浙江兩級師范圖畫音樂手工專修科開設),
浙江最早的美術展覽(1913年春浙江兩級師范舉辦美術展覽會),
浙江最早的音樂會(1913年夏浙江兩級師范舉辦音樂演奏會),
中國最早的人體寫生(1914年李叔同),
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版畫藝術(李叔同、夏丏尊指導,浙江第一師范學生社團“樂石社”編輯《木版畫集》),
中國人自行撰寫的第一部西洋美術史(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曲的填詞創(chuàng)作與風靡全國(李叔同《送別》),
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的合唱曲(李叔同《春游》),
浙江最早的校際體育會操(1915年10月經(jīng)亨頤發(fā)起省會中等學校聯(lián)合會操)
浙江最早的校際聯(lián)合運動會(1915年11月經(jīng)亨頤發(fā)起全省第一次中等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
杭州各校最早的校園農(nóng)業(yè)實習(1916年浙江第一師范農(nóng)事實習場的開辟),
中國最早的美術史教科書和參考書(姜丹書《美術史》、《美術史參考書》,1917年、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浙江省第一份宣傳新教育的刊物(1919年4月《浙江潮》)
杭州五四運動的先鋒(1919年),
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中國東南地區(qū)新文化傳播的重鎮(zhèn)(1919—1920年),
浙江校園白話文教育的開啟(1919年10月,浙江第一師范及其附小實施白話文及注音字母教學)
浙江教師專任制的最早實行(1919年秋)
浙江最早宣傳社會主義的刊物(1919年11月《浙江新潮》),
杭州各校學生實行自治的范本(1919年11月浙江第一師范首屆學生自治會成立),
浙江最早的話劇表演(1919年11月浙江第一師范新劇團“曙光劇社”演出自編的《騙中騙》、胡適編寫的《終身大事》、陳望道與夏丏尊合編的《嚴肅》等)
《共產(chǎn)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的翻譯(1920年陳望道),
五四運動之后全國首起影響巨大的學潮(1920年一師風潮),
全國最早的中等教育選科制、學分制改革(1920年5月浙江第一師范試行學科制)
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1922年《詩》),
浙江最早的新文學團體(1921年晨光社、1922年湖畔詩社),
…………
這是當時浙江與世界接軌的產(chǎn)物,是中國第一次社會轉(zhuǎn)型的寫照。
說它風云一時,是因為這里曾是近現(xiàn)代中國諸多名家大師的人生驛站。邵章、沈鈞儒、徐定超、經(jīng)亨頤、魯迅、許壽裳、李叔同、姜丹書、劉毓盤、單不廠、周承德、朱希祖、張宗祥、錢家治、馮祖荀、沈尹默、夏丏尊、劉大白、陳望道、李次九、胡公冕、姜琦、馬敘倫、俞平伯、朱自清、葉圣陶、劉延陵、許寶駒、王祺、黃人望、何炳松……,或同時、或相繼來到這塊熱土執(zhí)教,或譜寫了生命中輝煌的樂章,或開啟了生命中永恒的追求。
這是怎樣的陣容呵!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便是主持校務長達十年的校長經(jīng)亨頤。經(jīng)亨頤(1877—1938年),字子淵,浙江上虞人。1903年東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專攻教育與數(shù)理。1908年浙江兩級師范初創(chuàng),為首任教務長。1911年春受徐定超推薦繼任浙江兩級師范監(jiān)督(即校長),是年34歲。從此任浙江兩級師范、第一師范校長凡十年,并兼浙江省教育會會長。這個有著一顆年輕的心的中年人,時稱“浙省教育界之巨子,革新運動之領袖”、“浙江文化運動的先覺者”,可謂是主一校而名一校:出長浙江第一師范,弘揚新文化,與長沙的湖南第一師范并稱“兩個一師”;
離開杭州回到故鄉(xiāng)上虞,白馬湖因之蜚聲海內(nèi)外,那兒繼續(xù)著他在浙江第一師范的未竟事業(yè),那便是有“北南開,南春暉”之譽的春暉中學。
這里也是江浙一帶諸多風云兒女啟航的港灣。從這扇校門邁出的莘莘學子中,有以中國共青團最早的兩位中央書記俞秀松、施存統(tǒng)以及華林、王貫三、謝文錦、宣中華、葉天底、唐公憲、梁柏臺、壽松濤、汪壽華、莊文恭、胡成才、李憲仲、蔣友諒、瞿景白等中共早期骨干為代表的先驅(qū)志士,有以沈肅文、邵瑞彭、蔣伯誠、張衡、馬文車、龍恭、許靜芝、趙并歡、孔雪雄、嚴慎予等為代表的社會活動家與政界人物,有以何紹韓、金古霞等為代表的實業(yè)家,有以教育家楊賢江、李宗武、傅彬然、朱文叔、葉作舟、科普作家賈祖璋、藝術家吳夢非、劉質(zhì)平、金咨甫、金玉相、潘天壽、豐子愷、文學家王平陵、曹聚仁、馮雪峰、潘漠華、汪靜之、魏金枝、柔石、經(jīng)濟學家周伯棣等為代表的文化界名流,有以數(shù)學家陳建功、魚類學家陳兼善、中醫(yī)學家陳無咎等為代表的科學界精英,等等……。
這些在近現(xiàn)代中國舞臺上留下深深足跡的重量級人物如此集中地涌現(xiàn)于一個時代一所學校,正所謂“人文蔚錢塘,多士躋蹌趨一堂”。不能不說,這令人驚嘆不已的師生團隊正是這一所學校十六年教育之功,它為整個近現(xiàn)代中國的進步提供了舉世公認的最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
“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蔡元培
“凡學校皆當以陶冶人格為主!薄(jīng)亨頤
“我們所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薄膩D尊
18世紀,“德國教育之父”洪堡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現(xiàn)代大學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充分發(fā)展個人的能力和個性,使之成為……意識到自己尊嚴的、有教養(yǎng)、獨立自由的公民。這種公民的全體才構成一個民族!奔s兩百年后,“中國現(xiàn)代教育之父”蔡元培也明確指出:教育的使命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
在經(jīng)亨頤看來,“學校程度雖有分別,而同為教育研究家所居之地,促進社會文化之職責,當然與大學并駕齊驅(qū)”。這位被后人稱作“中學界的蔡元培”的浙江第一師范當家人與蔡元培南北遙相呼應,力倡“人格教育”,強調(diào)德智體美均衡發(fā)展,智力訓練、情感陶冶、意志鍛煉并重。在其心目中,今日之學子乃未來之公民,公民非臣民,公民非工具。他視學校為未來社會公民人格成長的啟蒙場所,認為學校不是“販賣知識之商店”,“凡學校皆當以陶冶人格為主”,“求學何為?學為人而已”,當“以人格之實現(xiàn)為社會發(fā)達之本”。
在浙江第一師范度過了整整十二年教學生涯,翻譯了《愛的教育》的夏丏尊先生在《教育的背景》一文中揮毫寫下了這樣的認同:“我們所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管學生將來入何等職業(yè),先使他成功一個人。’盧騷(注:今譯盧梭)這句話說在百年以前,到現(xiàn)在還是真理!彼麄兊膶W生、后來成為新聞界知名人物的曹聚仁在《我與我的世界》中這樣回憶經(jīng)亨頤:“所謂‘修身’,并不是‘獨善其身’的‘自了漢’,而是要陶養(yǎng)成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
學校文化的重構,強調(diào)學校的氛圍、精神,強調(diào)動力、道德,強調(diào)規(guī)范、價值觀念、態(tài)度和信仰。經(jīng)亨頤視校友會為“教育上必要之事業(yè)”,以此凝聚共同愿景,改善師生關系,改造學校氛圍。此“校友”并非以離校后為友,而更注重師生在校時即為友,這是對綱常倫理傳統(tǒng)的一大文化改造。學校課外活動多半由校友會下設的運動部和文藝部來組織,美術展覽會、音樂會、話劇表演、運動會等等,更是面向社會開放,成為引領社會新風尚的平臺。
1915年初夏的一個晚上,浙江第一師范校友會召開首次畢業(yè)生送別會,席間師生齊唱《送別歌》:“……愿君此去肩重任,盡心教育覺新民,各天涯共精神,毋忘母校恩。”歌中所“共”的“精神”即經(jīng)亨頤手書的“勤慎誠恕”四字校訓:“勤”指“時習”、“敏求”、“不厭不倦”;
“慎”指“慎言”、“慎行、“寡尤寡悔”;
“誠”指“真實無妄”、“成己成物”;
“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盡己及人”。隨著時代的演進,經(jīng)亨頤與時俱進地重新解釋了這些傳統(tǒng)道德信條,在價值符號不變的條件之下實現(xiàn)著價值內(nèi)容的更新。
教育所能達到的高度取決于對人的認識、對世界潮流的認識所達到的深度。正是出于“以人為本”,才會有“與時俱進”的責任與理念,而“與時俱進”又必然推動教育改革朝著“以人為本”不斷邁進!芭c時俱進”一詞如今深入人心,其最早竟是出自上個世紀初浙江教育家之手筆。早在1910年,蔡元培在其論著《中國倫理學史》中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指出:“顧西洋學說則與時俱進。”1913年由夏丏尊作詞、李叔同譜曲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歌》中也有“五載光陰,學與俱進,磐固我根本”之謂。而真正成為改革運動的口號則是在1919年五四前后的浙江第一師范。經(jīng)亨頤將這四個字作為辦學總方針,將其人格教育理念發(fā)展至“動的教育”新階段,這是“與時俱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名副其實的實踐。浙江第一師范由此發(fā)展成為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1919年4月,在經(jīng)亨頤主持下,浙江省教育會的新會刊《教育潮》誕生。發(fā)刊詞中對“潮”的評論,最足以說明經(jīng)亨頤當時的主張:“惟知其勢力之偉,故不宜為頑強之抗拒,而當與之順應;
惟知其功用之大,故不宜為淡漠之恝置,而當加以歡迎!
經(jīng)亨頤主張教育須以受教育者為中心:“人之精神,不但自知力而成,有較深之感情意志作用為根據(jù),以之內(nèi)省直覺;
又自由活動之萌芽,而含有開辟新生活新價值之創(chuàng)造力!薄敖逃磫l(fā)此創(chuàng)造力之事業(yè),須尊重兒童之個性及其人格,以兒童為教育之中心!
他主張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教育而僅有知識授與,是直可謂與理性人格無關系之教育,即非人類與人類之教育!薄叭烁窠逃粗髦髁x而重情意,對于平凡化劃一主義而創(chuàng)個性之自由發(fā)達,以期造成真正之人格!
他主張實施“以兒童身心能力為標準”的差別教育。他猛烈批評“不問心身能力之差別”、“抑壓個性之發(fā)展”的劃一教育制度為“鑄型教育”,鑄造萬人一律的“鉛彈人生”,其謬誤“全為圖教育之便利而不為被教育者著想”,在于“不以學校適應兒童,而以兒童適應學校”,在于“多為教師之便宜以處置兒童,不為兒童之利益設法”。
他主張進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學會學習,具有發(fā)展性學力:“教授作用,須兼?zhèn)鬟_法與發(fā)展法之二者而言,授與以真理,無寧授與以真理之探究法;
授以知能,何如授以研究法!薄跋到y(tǒng)的研究法之訓練的見地,貴于知能之傳達,同時使養(yǎng)成知能收得之方法!彼赋鼋逃咧熑螒盀檠芯糠ㄖ淌诜,非預習法復習法所可了事”,學校的重大職責“在使學生無指導時之研究法,于在學中養(yǎng)成之”。
他主張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師弟之關系,今昔不同。昔人終身一師……,終身學之不及,而青出于藍之望絕矣。人生之發(fā)展,為倒縮退步的狀態(tài)。今則……終身多師,不特校內(nèi)多師,且有校外無形之師;
隨風逼來隨潮涌來之師,更不及防……,實為教師與學生共同之師!
他主張教育為“繼往開來之精神事業(yè)”:“改造文化增進文化之教育”應當是教育者為“教學半”,此即今之教育者要有終身學習理念之謂,而學生則當“學教半”,即學習與投身改造社會的實踐相結(jié)合!八^學生之社會服務,即在學校所學為人之道,傳諸社會,使一般社會亦知為人之道之意而已!
從“升學謀職”教育價值觀向人格教育價值觀的轉(zhuǎn)變,從僅重“知識授與”向知情意行全面發(fā)展的轉(zhuǎn)變,從“平凡劃一”、“教師本位”向個性創(chuàng)造、兒童中心的轉(zhuǎn)變,從師道尊嚴、父父子子的舊秩序向師生為友、共同進步的新氣象的轉(zhuǎn)變,(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這是在中國近代第一次社會轉(zhuǎn)型之際,出現(xiàn)的一次面向未來的新教育的閃光。在又一次社會大轉(zhuǎn)型的今天,終身學習、兩代人共同進步終于不可逆轉(zhuǎn)地成為信息時代師生共同的追求。重溫九十年前經(jīng)亨頤的教育理念,應是何等的熟悉與親切。
三
“我步入?yún)擦?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jié)/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從沒有活過!
——美國電影《死亡詩社》(又譯《春風化雨》)
人類的生存本無意義,它的意義是人類自身賦予的,值得自豪的是我們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富有意義,有時甚至是超越死亡的意義。
生活在五四時代浙江第一師范校園的學子們是幸運的,他們的導師為他們鋪設了個性精神和自主人格全力弘揚的平臺。生活于其中的教師們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才華、他們的抱負能在與學生們及其校園氛圍的良性互動中得以施展,從而綻放和延續(xù)生命的光華。每一個在這個校園內(nèi)沐浴著新教育陽光的青年學子都會由衷地感受到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大寫的人的力量和價值!拔医诔抗饫,周圍都充滿著愛美了,我吐盡所有的苦惱郁恨,我盡量地飲著愛呵,盡量地餐著美呵!”湖畔詩人汪靜之用詩的語言昭示著這個校園內(nèi)人性的覺醒。
這是怎樣的一個春天。≌憬逃庠诖司劢,浙江教育之新生在此萌芽——
從教員專任到評議會再到學生自治,浙江第一師范在杭城諸校中率先啟動管理體制改革。
在經(jīng)亨頤看來,“教員非專任,對于職務無穩(wěn)確之觀念,對于學校無專任之精神,欲言人格難矣哉”。他提出凡有真才實學、教學熱心、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的學者,均應加以聘任,而“其資格,其經(jīng)驗,一概不計”。他召集省城中學校長共同研制教員專任事宜:各校校長根據(jù)科目、時間酌定本校專任教員額數(shù);
專任教員不得兼他項職業(yè)及他校教課,如他校必須聘時,須經(jīng)本校校長之許可,每周至多不得超過8小時;
專任教員以3年為一任期,期滿續(xù)任者,月俸升一級。1919年秋,教員專任制首先在浙江第一師范實行,首批聘請的專任教員有16位,其中陳望道、劉大白、李次九、夏丏尊成為改革骨干,號稱“四大金剛”。
與教員專任制相配套,經(jīng)亨頤在校內(nèi)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最高議事機構,用來審核各種制度、規(guī)程,決定各行政委員會名單,討論學校預、決算費用及校內(nèi)重大事件。評議會由校長擔任議長,評議員按一定比例從教職員和學生中民主選舉產(chǎn)生,每年改選三分之二,連選得連任,但以兩次為限。后來經(jīng)亨顧在一次談話中坦陳:“每星期開例會一次,遇有研究的問題,還要連日開會討論。所以我對于職員,是認定‘集思廣益’四字做去!
學生自治更是其順應時勢并與之互動的大膽革新與嘗試。經(jīng)亨頤認為,學校訓育可分為以教師意志強迫學生服從的“教師本位”和使學生自覺自愿服從的“學生本位”兩種。“今后訓育之第一要義,須將教師本位之原狀,改為學生本位”,“曰指導,曰陶冶”。他力倡以生為本的“自動、自由、自治、自律”原則,即學生有自發(fā)之活動、自由之服從、自治之能力、自律之行為!敖逃哪康,是要養(yǎng)成自律,……但在校的期內(nèi),完全是他律,自律叫他從那里來呢?……要待學生有自治能力才能自治,試問一天不使他自治,待到幾時才有自治的能力?”1919年11月16日,浙江第一師范學生自治會正式宣告成立,宣布其宗旨為“尊重個人的人格,發(fā)展互助的能力,養(yǎng)成自治的習慣,練習共同的生活,建設模范的社會”。此事開全省風氣之先,以后各地學校相繼起而仿效。
從重視西學和音樂、美術、手工諸科到國文教學改革,從年級制、劃一制的課程設置到選科制、學分制的課程設置,浙江第一師范的課程改革走向了新的質(zhì)變。
從周樹人的生理課到李叔同的寫生課,這所學校與世界接軌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精神一脈相承。一百年前,那個還梳著長辮子的時代,28歲的周樹人也就是后來的魯迅,在自日本留學歸國后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浙江兩級師范的生理學課堂上講起了生殖系統(tǒng),還鼓勵學生要敢于解剖尸體;
植物學教學尤為重視野外實習,經(jīng)常在周六下午帶學生到西湖邊及周圍群山去采集植物標本。短短幾年后,應經(jīng)亨頤之聘前來任教的藝術大師李叔同便在校園內(nèi)首開中國人體寫生教學之先河,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竟是學生到西湖邊畫風景都會遭警察誤解干涉的啊。在經(jīng)亨頤的教育理念中,藝術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制作不過手段,鑒賞乃為目的”,它并非為術業(yè)而開展,而是為現(xiàn)代公民的成長所鋪設的橋梁。在浙江第一師范本科五年學程中,每年都有圖畫、音樂、手工三門課,且每周各有2小時教學,其教授時間和自修時間的比例與國文、數(shù)學一樣,均為2:1,而其他學科則為4:1。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文言白話之爭是新舊思想交鋒的突破口。在國文教學改革的問題上,五四時期的浙江第一師范作出改革的表率作用。經(jīng)亨頤及“四大金剛”等人大膽試行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在美國杜威的“解決問題”教學法啟發(fā)下,白話文教學十步程序設計出臺:說明——答問——分析——綜合——書面的批評——口頭的批評——學生講演——辯難——教員講演——批改札記。他們以人生問題討論為紐帶,將讀、寫、說有機結(jié)合,注重讓學生的視野貫通古今,關注現(xiàn)實社會問題,關注身邊的日常生活,在加強語文綜合能力訓練的同時,更增強了人的主體意識。課堂成為了師生對話、共同研討的舞臺,教學民主精神由此播種,學生的思想得以放飛。
在課程設置的多重性、教學制度的靈活性問題上,全國中學界最早打出改革旗幟的仍是浙江第一師范。經(jīng)亨頤痛陳學年制“輕視青年的光陰,束縛學生的能力;
尊重辦事的程序,演成劃一的流弊”,疾呼:“吾人日言教育,為自己圖生活已乎,抑為被教育者謀利益?兒童為吾輩所犧牲乎,抑吾輩為兒童所犧牲?而何以賢愚混同,幽閉于一教室,阻止穎才,苛促低能,同一題材,同一方法,個性發(fā)展云乎?”試看1919年浙江第一師范學科制試行辦法所邁出的步伐:設必修科和選修科;
采用學分制,學完規(guī)定之學分,成績及格者,即可畢業(yè)或提前畢業(yè);
減少授課時數(shù),增加自學時間;
各學科成立研究室,以便于學生課外研究,發(fā)揮其愛好、特長。盡管經(jīng)亨頤任內(nèi)尚未及實施,而繼任者姜琦表示“當極力的貫徹經(jīng)校長的主義”,將這一教改方案正式付諸實施。后來經(jīng)亨頤主持春暉中學、寧波省立四中時也繼續(xù)了這一改革。九十年過去了,對照我們今天正在推進的課程改革實驗,不免有相見恨晚之憾。
師生關系由等級到校友,學校管理由校長威權到師生共治,教學模式由單向傳輸?shù)焦餐杏,浙江第一師范由此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學校學習型組織化的一個成功范例。蔡元培也曾譽之為“浙江最負盛名的學!薄
四
“教育必須培養(yǎng)人的自我決定能力,而不是要培養(yǎng)人去適應傳統(tǒng)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傳授知識和技能,而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yǎng)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們在目前還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作出有意義的選擇!
——威廉·馮·洪堡
三十年前,中國重新開啟了邁向現(xiàn)代社會的步伐。經(jīng)濟轉(zhuǎn)軌、社會轉(zhuǎn)型要求建立民主、科學、人權、法治等一整套相適應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如同經(jīng)亨頤先生那一代教育先哲所遵循的“養(yǎng)成健全人格,發(fā)展共和精神”教育宗旨,今天我們必須將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現(xiàn)代公民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真正的教育意味著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人類永恒的普世價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之相關的信仰。
教育培養(yǎng)的是未來。現(xiàn)代學校教育應當構建基于共同愿景的學習共同體,在尊重、信任與平等的前提下,在民主、寬容與和諧的氛圍中,致力于校園生活的認知、交往、審美的統(tǒng)一,著眼于人的精神、情懷和智慧、潛能的深遠培育與開發(fā),讓校園沐浴科學精神與人性光輝,讓師生在對話交往中共同進步與成長,進而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
歷史是已經(jīng)凝固了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正在流動著的歷史。曾經(jīng)燃亮于上個世紀前半葉的浙江教育薪火,如何能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fā)出璀璨之光?魂兮歸來!
。ㄗ髡邌挝唬汉贾菔薪逃郑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