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曾憲:誤國害民的泡沫學術何以泛濫——泡沫學術“多贏”背后的“多輸”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當今中國學術界,虛假繁榮背后隱藏的種種丑惡現(xiàn)象已被逐漸曝光,學術腐敗、造假、剽竊……,“世俗”社會中的丑惡現(xiàn)象,“神圣”學術殿堂中統(tǒng)統(tǒng)存在,且有過之而無不及。針對這些現(xiàn)象,有先生主張制定、強化學術規(guī)范,我認為屬揚湯止沸;
有先生提出整肅學術刊物、防止“私人花園”,我認為也難釜底抽薪。因為學術失范也罷、刊物異變也罷,都是泡沫學術的伴生物,而泡沫學術泛濫,才是萬惡之源。學術的意義,不在對前人知識量的重復,而在質(zhì)的推進。真正的學術研究,需更新知識、創(chuàng)新思想、發(fā)展理論,這是學術的價值所在、生命所系,也是學術元規(guī)范。如果不能貢獻出有價值的新知識、新觀點、新理論,無論怎樣的“皇皇巨著”、“重點課題”,都是泡沫學術。泡沫學術本質(zhì)上是反學術的。而要徹底消除泡沫學術,必須釜底抽薪,這就是我所一直主張的學界要實行“學術大裁軍”。但今天細細想來,這更屬癡人說夢。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泡沫學術不僅沒有被遏制的跡象,反而愈加泛濫;
盡管人人知道泡沫學術沒學術價值,但卻依然趨之若鶩。存在是合理的;
任何社會現(xiàn)象背后都有利益驅(qū)動。泡沫學術之所以“繁榮”,就因為它的科學、人文價值雖是虛假的,但換回的巨大經(jīng)濟、社會利益卻是真實的。泡沫學術誤國害民,卻利官利己。像劣幣驅(qū)逐良幣、贗品打敗真跡一樣,泡沫學術泛濫,完全是一種合經(jīng)濟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的現(xiàn)象。
一、泡沫學術“多贏”的經(jīng)濟效益
坦率地講,目前在我國圍繞著“泡沫學術”已形成一個巨大的“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鏈”。僅就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同樣嚴重,筆者因缺少研究不論)這塊,粗略估計一下,在這個鏈條上各級政府每年投入資金超過1千億元(包括約50萬人的“人頭費”、基建辦公科研費、各種基金獎金費等等),它所拉動帶動的上下游產(chǎn)業(yè)效益在3-4千億左右,對國家GDP的“貢獻率”在2-3%之間。這之中,減去產(chǎn)生教育效益(高校文科教師的教學成果)、具有學術價值(包括社科單位對策研究)的部分,其中最少一半,所產(chǎn)出的成果屬泡沫學術范疇(這也是GDP統(tǒng)計的一大弊端,盡管增加數(shù)千億資金運轉量,卻對社會毫無積極效益)。這是不難定量判斷的。譬如,每年數(shù)萬種學術出版物,數(shù)十萬篇學術文章,有原創(chuàng)價值的不超過1-2%。但即便這樣,依然滿足不了學者們出版發(fā)表的“需求”,學術刊物加碼再加碼,學術論文集印了一本又一本,出版社書號也成了珍稀資源,總是供不應求。凡稀缺資源就有商品價值,特別是在文化產(chǎn)業(yè)化大講經(jīng)濟效益的今天,文人變商人,“頁碼”與“書號”便都明碼實價或暗碼虛價地進入了市場。所謂學術文章發(fā)表難、所謂學術著作出版難,那是對清貧學者而言的;
只要你有錢,絕對都不難。其實,大多數(shù)編輯們心中明白,自己編的學術著作、發(fā)的學術文章,是沒多少人讀的;
但不編這些東西,獎金甚至工資從哪里來!因此,“泡沫學術”養(yǎng)活了學術報刊,也促進了出版、圖書、印刷業(yè)的發(fā)展,其巨大的文化產(chǎn)業(yè)效益是明擺著的。
但問題是,作者們何苦炮制這些泡沫學術然后賠錢發(fā)表出版呢?這是圈外人們經(jīng)常感到疑惑的地方。其實,只要算一筆投入產(chǎn)出帳,就會明白其動機所在了。假設一位講師或助研要評副高職稱,他用2萬元買書號,出版一部“磚著”,每年再用2500元買版面,發(fā)表二、三篇“論文”,四年下來,他共投入3萬元。假設他每年工資補貼總收入3萬,四年投入只占其總收入的1/4。他的這些泡沫成果有沒有人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完成量化指標,申請副高。盡管職稱標準中對學術質(zhì)量有嚴格要求,但實行起來卻往往有“量”無“質(zhì)”了;
即便遇到較真的評委,多數(shù)打個招呼也就擺平了。一旦副高待遇兌現(xiàn),他每年最少可增收1-2萬,前期的投入二、三年內(nèi)便可收回,生活水平不僅不降低,反而大大提高了。此后,他用同樣方法,可獲得正高職稱、解決了房子、甚至戴上了“官帽”,然后,便成為“官學一體”的博導。每次的投入,事后都能加倍索回。當然,博導不需直接買版面了,但交易是同樣存在的,譬如請編輯出席什么會呀,開出天價講課費呀,饋贈什么禮物呀等等。而博導也不需要自己掏錢買書號了,他的課題經(jīng)費可能多的花不完;
他所面臨的,是能炮制多少“磚著”的問題了。此時的博導,已是批量生產(chǎn)泡沫學術(如什么《大典》、《藏書》、《通史》、《全書》等等)的“學術包工頭”,真正的學界“權”威了。
由此可見,對泡沫學術的投入,無疑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了,只有超級傻瓜才算不清這筆帳呢!反之,如果你恪守學術道德,甘心“十年磨一劍”,最后可能連副高也未必評得上,連房子都沒得!因為真正的科研是高風險的,十年磨出來的未必就是“好劍”;
即便磨出一把“好劍”,世上已無識劍人,你也只能撫劍長嘆!可見,在這種“劣幣驅(qū)逐良幣”的機制下,不泡沫的學者,甚至難以存身;
而泡沫學者,卻如魚得水,名利雙收!這好比一個書法愛好者,窮其一生之力,也未必企及啟功水平;
但如果他編個什么名堂,找人附會貼金,混充當代大師,卻可借得虛名,躍上龍門,大紅大紫,賺遍大江南北。面對這種泡沫藝術家,內(nèi)行也只能一聲嘆息,徒呼奈何!
這就是泡沫學術越反越多的癥結所在,因為它幾乎是當代學人特別是年輕學者惟一可依賴的學術路徑了。而一旦進入這個“泡沫學術循環(huán)圈”之中,便會身不由己,“泡沫”越做越大、錢袋越來越鼓——誰見錢不親呢?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學者、編輯、評委,人人都在經(jīng)濟上得利,真正是“多贏”局面——惟一吃大虧的是國家。
二、泡沫學術“多贏”的“社會效益”
人們難免要問:既然“國家”吃虧,為什么依然年年大筆投錢呢?其實,道理說穿了很簡單,泡沫學術能滿足“泡沫政績”需求。我相信財政部、特別是審計署官員是不愿當這“冤大頭”的,但學術泡沫不是經(jīng)濟泡沫,它是審計不出來的;
而對于主管教育的部門來說,這泡沫學術恰恰是他們的政績所在;
他們不僅沒有代表國家,嚴格資金投放,按學術規(guī)律支持科研,反而用資金為誘餌,搞違反學術規(guī)律的科研大躍進,以此來實現(xiàn)他們的高教大躍進的目標。
由于中國經(jīng)濟正在迅速崛起,中國的高等教育也不甘示弱,于是,便按計劃模式制定出某大學要在某年躋身世界一流的時間表,相應地,地方高校也制定出某年躋身國內(nèi)一流的時間表。更可笑的是,教育部還要讓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比例迅速達到美國的水平。于是,圍繞這些宏大目標,搞文科基地、抓重點學科、擴大碩博點等等,一系列教育大躍進規(guī)劃被制定出來。然后,拿錢來吧!國家投資、地方配套,于是,幾乎是一夜間,這“文科基地”、“重點學科”、碩博“點”或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成倍地冒了出來。問題是,金錢畢竟不是萬能的,這“基地”也罷、“重點”也罷,還是“碩博點”也罷,最終都還需要有“學科帶頭人”掌門!這“帶頭人”卻不能成批地從石縫中蹦出。于是,剩下辦法只有兩個,一是挖墻腳,名曰引進人才;
一是拔青苗,名曰培養(yǎng)人才。問題是,眼下中國,優(yōu)秀學者屈指可數(shù),挖來挖去總量不變,而且“飛鴿牌”極多。因此,死逼華山一條路,只有加大人才“培養(yǎng)”的力度和速度;
“培養(yǎng)”的辦法,就是出錢資助學術著作出版、出錢爭取國家課題基金、出錢召開學術研討會、出錢包裝自己的學科帶頭人等等。這時,泡沫學術便由個人追逐名利行為,演變?yōu)閱挝蛔分鹈袨椋?br>泡沫學者也搖身一變成為重要的學術資源了。
中國的事情吊詭之處就在于,這些“基地”呀、“點”呀的評選、評審、驗收程序都是非常嚴格的,同樣是有硬的數(shù)量指標、質(zhì)量要求的,但偏偏這個過程本身卻是“人情”化的。此刻,泡沫學術便派上了大用場:厚厚的“磚著”往那一放,誰能說那不是重要的學術成果呢?何況,大家彼此彼此,你說我泡沫,你就沒泡沫?更何況,沉甸甸的紅包,早就把你的口封住了。更更何況,捧別人為“學科帶頭人”,自己早就是“學術大師”了。于是評驗結果皆大歡喜。泡沫學者成為學術新星;
大學及其院系也因此而身價倍增、紛紛升格了;
相應的領導,也紛紛提職升官了。當然,最大贏家則是教育部了:中國的博士大批生產(chǎn)了、“優(yōu)秀”學術成果大批問世了、中國的研究型大學也大批誕生了……,這些都構成了他們的政績和業(yè)績。
顯然,這時泡沫學術所交換的,已不僅僅是經(jīng)濟利益,更包括社會利益和政治利益;
在泡沫學術交換鏈條上,串連著學者、學校、教育主管(或?qū)W術主管)單位各方的社會功利價值。學者用泡沫學術從學校(或直接從教育部)那里換回職稱,獲得更多學術經(jīng)費;
學校用泡沫成果滿足教育主管部門需求,得以升格,換回更多教育經(jīng)費;
教育部用泡沫學術作為高教大躍進的輝煌業(yè)績,上報國家,換取更多撥款,以滿足學校、學者被刺激起來的更大需求(現(xiàn)在,許多課題動輒資金上千萬),炮制更大的學術泡沫……。這泡沫學術就像假名畫一樣,既然絕大多數(shù)官員只需用它們來裝門面、充政績,假畫便同樣具有交換價值:要錢的得錢、要官的得官、要政績的得政績;
這畫本身的真假已毫無意義了……。這同樣是多贏的鏈條——惟一的輸家,還是國家,是民族,是中華學術本身。
三、泡沫學術誤國害民的“多輸”后果
關于泡沫學術的危害,稱之為誤國害民,毫不為過。它雖然給參與者帶來“多贏”效益,但給國家、民族,給中華文化帶來的卻是政治、社會、道德、經(jīng)濟、文化“多輸”的災難性后果。
泡沫學術催生了行政腐敗。僅僅把泡沫學術與學術腐敗聯(lián)系起來是不夠的,它所助長的主要是行政尋租腐;
當許多政府機構正在大大削減審批項目時,教育部的審批項目卻越來越多,造成的尋租機會也越來越多。各校爭基地、爭重點學科、上博碩點,其間變相行賄或直接送禮的運作資金之巨,據(jù)圈內(nèi)人講,其數(shù)目令人咋舌。跑一個什么點,需多少經(jīng)費已形成市場價格。與一般的腐敗不同,這種行賄的主體乃是高校的一級組織;
一旦審計風暴將這種“官賄”的蓋頭掀開,可能也會有驚天大案的。因此,即便從廉政建設角度著眼,這種泡沫學術也該徹底清除。
泡沫學術加劇了教育不公。中國高校一面向社會訴窮而高收費、一面卻在泡沫學術上大量浪費,這必然加大貧富差距、激化社會矛盾。就在無數(shù)農(nóng)民家庭為籌集大學生學費而賣血、而舉債的時候,一些在高檔賓館舉辦的所謂學術討論會,正在拼命花錢——因許多“基地”或課題負責人正因經(jīng)費無法花掉而發(fā)愁呢!我相信,把這筆泡沫學術資金用來減免農(nóng)村學生的學費,會綽綽有余的。這樣,農(nóng)村大學生便可摘掉“貧困生”的帽子(從前的農(nóng)村大學生便沒這個概念),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從而緩解教育不公問題。
泡沫學術毒化了道德風氣。現(xiàn)代社會良序、公民道德,貴在誠信、貴有良知。高校知識分子,理應成為誠信的率先垂范者、社會良知的擔當者。而充斥于泡沫學術的,恰恰是虛假、欺瞞和謊言。泡沫學術本身,以假充真,是虛假;
靠泡沫學術申報獎項、申報項目,難免需欺瞞手段。如今,在各種填不完的學術報表中,不做假的幾乎沒有。實際上,既然學術成果本身就是虛假的,接下來一切學術活動,便不能不假了。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分子的良知早已麻木了,缺失了;
“不騙白不騙,騙了也白騙”,已成為各種學術申報動機的潛臺詞。這種道德失范直接影響了一代大學生,所謂“簡歷不做假,典型一大傻”便是證明。在如此背景下倡導大學人文精神,豈非緣木求魚!
泡沫學術浪費了社會財富。人們很痛恨各地官員的形象工程,譬如大市政廣場之類的。但這些形象工程畢竟還留下一筆物質(zhì)財富,具有功利價值的。而構成學術形象工程的大部頭“磚著”,只是個人晉級、學校升格、官員升職的敲門磚,一旦完成使命,或棄如敝履或束之高閣,最終被送入造紙廠,什么也留不下,白白浪費了社會寶貴的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如果泡沫學術不能杜絕,建議今后也不要用紙墨印刷,把“磚著”存光盤中,完成其固有使命吧!
泡沫學術嚴重戕害了中國學術。泡沫學術給中國學術造成的致命內(nèi)傷,怎樣估計也不為過,因為它所扼殺的恰恰是“博學篤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這是我欣賞的青島大學校訓)的學術精神;
泡沫學術越多,中國學術危機越嚴重。1958年大躍進給中國經(jīng)濟造成的損害,幾年功夫就可糾正;
而這場泡沫學術大躍進帶來的危害,卻是二、三代學人也難糾正的。因為幾乎整整一代青年學人,除了泡沫學術,已不知學術為何物了;
中年一代學人,原有學問也被泡沫學術稀釋掏空了;
一大批很有潛力的中青年學者,因此而夭折報廢了。十多年前,當這批才俊嶄露頭角時,我很有危機感。自己著述速度奇慢,每以烏龜自況。但現(xiàn)在,我卻沒有這種感覺了,因為那些優(yōu)秀的“兔子”們,正追逐著一些毫無學術價值的題目轉著圈撒歡呢!這就是中國學者整體生存環(huán)境非常優(yōu)裕的今天,但學術成就卻遠不如昔的原因。與艱苦卓絕處境中的西南聯(lián)大相比,當代所涌現(xiàn)的學術大師幾乎為零。這種狀況怎能不令人扼腕!盡管艱辛未必出大師,但金錢卻絕對換不來真學術。學術追求真理,真理是不能用來交換的。
這意味著,即便教育部能像衛(wèi)生部那樣主動認錯糾錯,立刻叫停這種學術大躍進,實現(xiàn)學術大裁軍(對此我有專文論述),讓學術歸位、學者復位,中國學術也得一、二十年才能恢復元氣。重建科學精神、人文理想,整飭文風、學風,建立強大的學術道德約束機制,這些談何容易!假如教育部繼續(xù)抓住計劃學術、審批學術帶來的好處不放,那么,崛起的中國,將永遠是“學術小國”;
中國大學將永遠無法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上有靠吃祖宗“冷飯”、炒舶來“剩飯”成長起來的一流大學嗎?
本文發(fā)表于2005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
題為:《泡沫學術:“多贏”背后的“多輸”》,作者授權天益發(fā)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