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華:“鳩占鵲巢”的一個插曲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在寫“鳩占鵲巢”那篇小文一年之后,我又來到了驥村。秋日陽光下的梁梁峁峁散發(fā)著收獲的氣息。天空藍個瑩瑩嗟,蘋果紅個通通嗟,谷穗沉甸甸的,野花黃燦燦的,暖暖的山野空氣讓人沉醉。
去年所見的大興土木(見前文“關于歷史構建的思考”)已經完工,新修建的毛主席轉戰(zhàn)陜北紀念館取代了馬氏的宗祠和學堂;
先進的電腦控制的聲光電沙盤、投影儀和可升降屏幕、諸多示意圖和照片讓原先的宗祠和講堂變?yōu)檎故,講述著革命的崢嶸歲月。
與我們相熟的老館長已經退了,新來的工作人員都是縣上安排和支付工資的,我一個也不認識。在房東的引領下我們得以免費(門票20元)參觀了新落成的整個紀念館。參觀中的一件事讓我不禁莞爾卻又若有所思。
毛澤東“舊居”北側的院落是“中央十二月會議”的舊址,走進院子,映入眼簾的是重新布置過的會議室和當時中共各位領導居住過的窯洞,每個窯洞門上都專門標出×××舊居字樣。在彭德懷舊居和汪東興舊居門口我們停住了腳步,我向同行的工作人員詢問:“這里原來不是六旦住的窯洞嗎”?答曰:“現(xiàn)在也是六旦住著哩。公家出十五萬買他的窯他不肯賣,要價三十萬呢”。六旦沒在家,門鎖著,從窗戶向里望望,臟亂依舊;
但為了紅色旅游的需要,窯洞外面已粉劇一新,門上和其他“舊居”一樣掛著簇新的白布門簾,院子地面也光潔干凈。
六旦何許人?居然“占據”著革命遺址的地方?此事說來話長: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為“不適應的老人”(載《讀書》1998第6期),講述了村里一位名叫世琦的老人的故事。那是一位生計艱難、愁苦而沮喪的老人,八十多歲的人了,要自己做飯吃,還要照看一個五十多歲卻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兒子,另一個已經成家立業(yè)的兒子也不怎么管他。這樣一種生活景況與老人依照其自身條件應享有的晚年似乎相當不符:世琦出生在一個富足的地主世家,屬當?shù)刂饕帐献谧宓摹拔謇祥T”(宗族的五個分支)中的第二門;
年少時衣食無缺,生計富裕。他本人中學畢業(yè),還在當時的行署所在地上過二年半師范學校。解放前、后都長期任國家正式教師。其家庭因在老根據地土改時積極獻地之舉而被授予“開明紳士”之稱。他本人曾經在中共農村工作調查團進村調查時作為協(xié)助者幫助了解和評估土地的占有分布狀況,介紹地主集團內部的情況。后來他還被聘請參加了土改工作團,幫助政府了解地主財產轉移和被當?shù)卮迕袼侥玫惹闆r。這樣一位有著光榮的歷史和鄉(xiāng)村社區(qū)中少有的文化教養(yǎng)的相當特殊的人物,其眼前的生活狀況卻是如此不如人意,這種反差使我們在第一次接觸時便以一種探尋其中社會文化內涵的興趣關注他那不平凡的生活經歷。1962年是世琦人生境遇的一大變故。由于當時國家的緊縮經濟政策,許多已經進入城鎮(zhèn)和正式單位的農村籍員工又按政策規(guī)定被精簡下放、回鄉(xiāng)務農。從教師崗位退職、回鄉(xiāng)是世琦生活道路上的重要轉折,從此他生命旅途中的下坡路就開始了;丶液蟮娜嗄曛兴疾荒苤匦逻m應和再度融入鄉(xiāng)土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無法重拾“地方性知識”。他回家后從未真正參與當?shù)氐慕洕顒优c社會生活,他甚至不能用任何一種可能的謀生手段來養(yǎng)活自己;
而在他的話語和性格中又相當多地保持了體制的特征,以致和同一社區(qū)中的村民們不能相互認同,舉止言談經常格格不入。例如他把兒子的“沒論下婆姨”(方言:沒娶上媳婦)表達為“戀愛工作失敗”。他像是一個身在此地而心靈和思想都在另一世界中的人,從而出現(xiàn)我所概括的對自身所生長的文化土壤的“水土不服”。這位“不適應的老人”在對人生全面失敗的感受中走到生命的盡頭。
世琦的故事到了他的下一代六旦這里有了意義不同的延續(xù)。
六旦乃世琦長子,十年前已年過五旬,至今仍是孤身一人過活。早年因“戀愛工作失敗”,頭腦有了毛病,不能勞動,其父去世后一直靠兄弟接濟生活。村里人都認為:說他“憨著了”(智障),其實他可“精明”了,“一漫不憨”,就是怕動彈,不勞動。他的懶得動彈一望而知,居所內黑黢黢、亂糟糟的,衣服“一漫惡水的”(指骯臟)。今年見到的六旦,似乎比較干凈了一些,一問方知因為他喜歡打麻將,而別人嫌他身上太臟不跟他耍,所以只好稍微拾掇一下。六旦的父親即我們訪談過的世琦老人前幾年去世,留給六旦的兩眼窯洞名正言順地是六旦的房產。
引人關注的是其他劃為革命遺址的窯洞、院落都已盡數(shù)歸公,唯有這六旦的窯洞買不下、遷不動。而他提出的三十萬要價顯然不合常理。原因何在?因為他不是正常健全的人?因為他的精神問題沒法跟他講道理?還是因為他原本一無所有沒什么能拿住他的?個中緣由無從猜測,只留下那一種獨特景觀——六旦住在彭德懷故居里,住在“十二月會議”革命遺址的院子中。
聯(lián)想到京城里如火如荼的拆遷大戰(zhàn),聯(lián)想到遺址的占領和歷史的構建,六旦的故事是不是能勾起我們一些有關支配與反抗的思考呢?六旦是讀過書的人,其父是62年精簡下放的國家正式教師;
他本人文革前已經中學畢業(yè)而且據說成績優(yōu)異。當年六旦算是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因為談戀愛遭遇挫折而被認為腦子出了問題。盡管村民都認為他“精明著了”,甚至“頭腦可利了”,但畢竟他戴著“憨著了”的帽子生活了幾十年,而且一直未娶。權力的進入唯在六旦這里繞了個彎兒,成為作為主旋律的進行曲中的一個小小插曲。不知這應當歸于弱者的反抗還是應當看作智者的謀略呢,亦或六旦就是說服、教育甚至金錢、暴力都無能為力的一個對象?
2006-12-9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