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兆勇:記者會:不同話語的博弈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朱總理的記者會有好幾次對大陸記者順著提問、贊頌式的提問表示出不耐煩。朱總理似乎更喜歡外國記者、港臺記者的挑釁性提問。他掃視記者席的眼神像鷹一樣逼人,充滿睿智和霸氣。
溫和親切的溫家寶在本屆最后一次記者會上也說出:“大家要不餓的話,我愿意再回答一個問題,我希望最后一個問題給外國記者!彼坪跻灿悬c嫌國內記者提問不過癮。
外國記者問:“最近您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您提到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民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您同時還說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要經歷一百年。請問這是否意味著說,中國在未來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
“另外,談到民主,我還想問一個問題,是有關最近中國的前總理和共產黨總書記趙紫陽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書,他在書中提到,中國如果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就需要像臺灣那樣實現(xiàn)民主的政策,過去臺灣也是處于獨裁的統(tǒng)治下,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民主和多黨制,您對這位前總書記的話有何評論?”
這些提問逼著總理在刀刃上邁著政治的舞步。溫總理回答基本上未“上當”,他知道背景,也明白你暗含的邏輯圈套,這真是智慧的較量。記者席上泛起竊笑,可圈可點的回答,讓一些中國記者松了一口氣。話又說回來,要在十幾秒鐘內對精心設計的話語圈套做到政治正確的反映也不容易。中國的高官不是靠選舉上來的,對西式民主缺少體驗或者不認同,往往會遭到提問謀殺。
歷來外國記者對中國政治領袖都有著微妙的互動,袁世凱與莫里循,蔣介石與端納,毛澤東與斯諾,鄧小平與華萊士、法拉利。
在總理記者會上的這些外國記者大多是中國問題專家,他們對中國都有強烈的政治主張,核心的價值觀是民主自由,借總理的招待會也來一個價值宣示。他們的提問是復雜問語或者叫帶規(guī)定性(附加不少條件)提問,應答與否,對聽者而言,都有大量信息、大量判斷,經常把回答人置于難堪地步。既有邏輯圈套,也有敏感案例,邏輯打你不倒,舉的敏感事例也會讓你手忙腳亂,回答得好,形象豐滿,回答不好,受人嘲笑,甚至帶來可怕的政治麻煩。
這類提問的特征值得研究:把你認為理所當然的問題歸入西式價值體系,以示你的“荒謬”!把公認的道理套你具體工作,以示你的“荒唐”!把一個判斷拆成零件來提問,敘述過程又隱含另外的判斷,以示你的“問題”。
一場記者會就是一場中國官方話語、官場話語與民間話語、民主話語的較量,算是政治人與“第四個代表”的智慧對話。以此提問方式,外國記者“修理”過不少中國高官。
從政治行銷的角度講,溫總理說話用詩太多,他用的白話詩還好懂,古詩卻怎么來說不好懂也不好翻,君不見那翻譯被憋壞了。其實有些詩是大眾的,國人能聽懂;
有的卻隔了幾天,報紙老編、老記還在查原文,有的解釋還有歧義,當然個別的“模糊”反而有政治話語的技巧,但現(xiàn)代行銷卻要求明白、簡單,大家都能聽懂。最容易讓人記住的是個性化、感性化的語言,易記、明白,就連大字不識的大媽都能夠聽得懂最好!就像朱總理的地雷陣之類的語言,溫總理也有國人讓人記住的個性語言。
我有一點不明白,總理幾次記者會都提起從網上獲取民意。但現(xiàn)實情況,中國網絡設定了不少敏感詞匯,阻隔一些政治信息的傳播,但一國之總理來說網絡民意,會不會激起網絡暴民也來拍磚頭呢?!
網絡傳播特征是趨同除異的沉默螺旋,聲音小的不吭聲了,放大的往往是極端的聲音,很多網站號召XX網向溫總理發(fā)問,問得最多的是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房價等。當然也大致反映了民意,但為何卻有大量“我們怎么活”的質問?生存最難的升斗市民是恐怕是“數(shù)碼隔離”的群體,大多并不上網。網絡具有強大的政治動員作用,而體制的民意表達不暢和民眾政治參與熱情得不到釋放,通過網絡號召來參與,潛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
筆者參加過十幾場總理記者會(李鵬、朱金容基、溫家寶),置身現(xiàn)場,往往也能看到一些電視上看不到的場景。
去年,拄拐杖的臺灣記者抗議,可能有的部門認定是在“鬧場”,其實,是因為那位老先生占了預留給官員的座位又有人叫他離開惹出來的事。當時還是統(tǒng)計局副局長的邱曉華坐我前邊,我問他:“要占座位,為啥不早來?”他說:“我們是政府閣員,我們也可以聽記者會!”我還看到他幾次使勁地提前鼓掌,不過不知現(xiàn)在他身在何處?也不知道他看到今年的記者會作何感想!
今年有好幾個部門的發(fā)言人來聽記者會,諸如公安部的武和平、教育部王旭明、衛(wèi)生部的毛群安都早早坐在那里,并笑容可掬地與記者聊天。那位成功舉行過兩場中外記者會的中紀委副書記干以勝也來觀摩記者會,不過記者會一結束,不少記者想問問他對總理說“腐敗越來越嚴重”的反映時,他已不見蹤影。
刊于鳳凰周刊251期兆勇觀察專欄,作者授權天益發(fā)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