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 如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由于前蘇聯解體和東歐發(fā)生政治劇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國內一些同志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前景產生了懷疑和擔心。因此,不少人提出:還要不要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應當怎樣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1997年召開的中共15大政治報告中,江澤民同志專門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問題,從而澄清了一段時期人們在這個問題上所形成的思想迷霧,對于提高我們對政治體制改革必要性的認識,自覺地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
在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黨的15大政治報告的第一個特色是沒有回避政治體制改革問題,而是從正面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早在悼念鄧小平同志時,江澤民就提出要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例如把政企分開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1997年5月2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yè)典禮的講話中,繼續(xù)提出:“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xù)推進,”但是,他當時沒有對這個問題做更多的闡述。在15大的政治報告中, 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江澤民同志這番話,不僅明確地回答了要不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而且說明了在新的形勢下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首先從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相互關系來說,必須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改革是一個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進行,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與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不同,中國的改革采取了先易后難、先經濟后政治的漸進方式,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有些滯后。這種情況在改革的初期階段,由于經濟體制的內在矛盾比較尖銳,和首先必須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在政治體制未做重大變動的情況下,中國的改革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要求的不相適應的狀況就愈來愈明顯了。目前經濟改革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政治體制改革與之配套。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加快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的要求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例如,國有企業(yè)的改革和股份份制改造,不在政治觀念上首先有所突破,就很難加以推動。因此,在黨的15大的政治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提出了“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的觀點,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對于統(tǒng)一全黨認識,加快國有企業(yè)的改革,促進我國經濟上新臺階將產生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與政治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經濟決定政治,但在一定條件下,政治對經濟也能起反作用。政治的這種反作用一方面表現為與經濟不相適應時對經濟的阻礙和制約作用;
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與經濟相適應時對經濟的鞏固和促進作用。當不變革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就無法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成為整個體制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正如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辈桓阏误w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難以貫徹,”“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于涉及到亡黨亡國,可能要亡黨亡國!逼浯,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的發(fā)展的任務來看,也必須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20世紀行將逝去,21世紀即將來臨,F在距離下個世紀只剩下了最后的3年了。面臨世紀之交,我們應當有一種緊迫感,也就是江澤民同志強調的:“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制改革要有突破,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xù)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切實加強,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實現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15大政治報告中,江澤民同志還描繪了我國跨世紀的宏偉藍圖,這就是在下世紀的“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表明:要實現這樣宏偉的任務,就必須繼續(xù)堅持鄧小平同志為我們黨確立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繼續(xù)堅持改革開放,牢牢抓住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邁出新的步伐。
二
黨的15大政治報告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第二個特色是,系統(tǒng)地闡述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性質、目標、任務、方法和步驟,表現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從本質上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我們不能對過去的政治制度和體制采取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而應當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時,也需要對舊的政治體制進行革命性變革,以適應社會主義事業(yè)新的發(fā)展。江澤民同志在15大報告中,對此有十分精彩的論述。他說:我們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彼強調指出:“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是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持和完善這個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對于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具有決定意義。”
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加速現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币罁囆∑酵镜倪@一看法,江澤民同志在15大政治報告中具體規(guī)定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原則在于:必須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yōu)勢,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民主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江澤民同志的這一規(guī)定,總結了我國過去10多年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對于確保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正確處理改革、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關系有重要規(guī)范作用。
正是從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和我國的實際出發(fā),江澤民同志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政治體制改革5個主要任務:即健全民主制度;
加強法制建設;
推進機構改革;
完善民主監(jiān)督制度和維護安定團結。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是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在這樣偉大的任務面前,必須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和步驟。前蘇聯東歐政治體制改革的失敗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挫折,除了在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指導思想上犯了錯誤以外,改革方式、方法和步驟上的失誤也是重要的原因。它們采取了激進改革的方式和方法,在改革的步驟上急于求成,尤其是在政治改革時機的選擇、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相互關系和政治體制改革與保持社會政治穩(wěn)定等改革的重大策略問題上發(fā)生失誤,最終導致了黨和國家對局勢的失控,以及政治、經濟和思想的混亂,終于喪失政權。與前蘇東國家改革的思路不同,中國的政治改革始終是在鄧小平同志的正確指導下進行的,采取了比較穩(wěn)妥和漸進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些成績可以歸納為以下10個方面:
1.堅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
2.廢除了領導干部職務的終身制,順利實現了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和第三代領導核心的新老交替,保證了黨和國家的活力。
3.提出和初步實現了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yè)化,建立了分類管理、具有激勵競爭機制的國家公務員制度。
4.實行了黨政職能分工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權,初步解決了舊體制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
5.初步實現了黨和國家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保證了重大決策的基本沒有失誤。
6.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并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使政府機構的職能發(fā)生了轉變。
7.恢復和不斷健全了社會主義法制,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8.恢復和建立了民主監(jiān)督制度,加強了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在懲治腐敗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9.實行了基層民主自治,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10.正確處理了改革、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關系,維護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在充分肯定10多年政治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繼續(xù)加以推進。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因為這個改革的難度實在太大,每項改革涉及的人和事太多,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需要審慎從事,逐步推進。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逐步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社會主義愈發(fā)展,民主也愈發(fā)展。我們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規(guī)律,不斷地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紀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三
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黨的15大政治報告的第三個特色是,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和建立法治國家的目標。
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后來他又強調: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他的這些思想,可看做是我黨對于依法治國問題的重要探索。依據鄧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始終把法制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在許多場合,反復強調了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主要內容。
1996年2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概念。他說:“依法治國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后來,八屆人大四次會議,又明確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一項基本方針,寫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15大的政治報告中,江澤民同志不僅繼續(xù)強調了“依法治國”的方針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而且作了許多新的論述。首先,他給“以法治國”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即“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薄耙苑ㄖ螄迸c過去我們提的加強法制,是有所區(qū)別的,它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動態(tài)的,并強調了執(zhí)法的方面;
后者是靜態(tài),偏重于立法方面。一字之差,反映了我黨領導人治國理念的變化,也更符合時代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要求。其次,江澤民同志指出了依法治國與堅持黨的領導、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是統(tǒng)一的。依法治國方針的提出的目的是為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fā)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第三,江澤民同志還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目標。如在立法方面,到2010年,將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執(zhí)法方面,要實行執(zhí)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在司法改革上,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建立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等等。
江澤民同志在15大上所做的政治報告,高瞻遠矚,站在跨世紀的歷史高度,論述了我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各項任務,其中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問題,是一份繼往開來的綱領性文獻。我們應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并且堅定地和自覺地團結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21世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