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較量【張西明:當今政治經濟的較量也是文化的較量】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張西明,1965年2月生于遼寧鞍山,現為中國社科院新聞所研究員、教授、法學博士。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2003年8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中,講解“世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狀況和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
與張西明見面自然要談到文化建設。他正在寫作一本新著,內容是如何發(fā)展當今中國的文化,我們的話題就從這里開始了。
綜觀當今世界,通過與政治、經濟的交融,文化的力量日益凸顯。經濟的發(fā)展與強盛,政治的穩(wěn)定與昌明,社會的團結與繁榮,都離不開文化的維系和支持。正是鑒于文化的極端重要性,十六大報告提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張西明認為:這種判斷亟需成為全黨和整個社會的共識,在實踐中把握文化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使之與經濟和政治協(xié)調發(fā)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進步統(tǒng)籌兼顧。他說:“在一個文化與經濟、政治互相交融的時代,經濟、政治建設越來越需要強有力的文化支撐。沒有新的文化思維和文化領導能力,只用傳統(tǒng)的經濟政治思路去處理問題,有關的發(fā)展戰(zhàn)略就會很脆弱,就會出現因文化發(fā)展滯后而使全局陷入被動甚至前功盡棄的情況!
他舉了這樣一個發(fā)人深省的事例:近來西方國家利用媒體極力炒作“人民幣升值”,一個似乎是關于金融和貨幣體制的經濟事件,卻主要以“輿論戰(zhàn)”、“媒體戰(zhàn)”、“宣傳戰(zhàn)”的形式表現出來,在這場“包圍”與“反包圍”的輿論較量中,文化產業(yè)和信息傳播的實力成為一個關鍵因素,我們的聲音往往難以傳到世界上去,結果形成了不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
又如去年秋天以來,臺灣當局要將清朝以后的中國史在教科書中改為“世界史”,這也是要從心理上割斷臺灣民眾對祖國的歷史認同。實際上,臺灣近年來一直有人醞釀從中學取消歷史課,代之以由民間編寫、版本繁多的“社會科”,其中幾乎沒有任何中國歷史的知識。在今天臺灣的大學里,臺灣歷史與中國歷史分屬不同領域。為了從教師頭腦中完全“清除”對中國的歷史認同,先秦史和歷史教育在臺灣師范大學統(tǒng)統(tǒng)被停開。目前臺灣的大學能開隋唐以前歷史課程的已寥寥無幾。相反,臺灣史卻開得很細,有五六種之多。這些所謂的臺灣史,竭力美化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列舉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時期的“成就”。所有這些改變都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就是為了切斷臺灣年輕一代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感情,為所謂“臺灣建國”培植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這完全繼承了日本過去對臺灣實行皇民化統(tǒng)治時“亡國去史”的手法。今天日本極右勢力極力通過“教科書”事件否認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事實,同樣是要為后代建立“新歷史觀”。
古人說:欲滅其國,先去其史。前蘇聯(lián)走向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蘇聯(lián)歷史特別是布爾什維克革命史一步步加以否定,造成整個社會的歷史和民族認同發(fā)生混亂,民眾逐漸喪失精神基礎,喪失了傳統(tǒng)的善惡觀念和區(qū)分是非的能力;此消彼長,西方外部勢力支持的大眾文化媒體,借機全力傳播西方歷史觀和價值觀,加劇了前蘇聯(lián)民眾對自己歷史的懷疑和否定。
張西明說:“歷史觀只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對現實具有如此之大的反作用力。文化建設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由此可見!”他認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觀,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必須審時度勢,有所作為。
最近張西明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當代中國文化應該從四個方面大力建設。一是在繼承中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靈魂;二是知識的積累,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對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知識成果的積累和應用,中國文化才有強壯的筋骨體魄;三是發(fā)達的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這不僅具有實現跨越發(fā)展的重大經濟意義,也事關我們的價值觀在全球文化交流和激蕩中有無強大的競爭能力;四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風貌,塑造出這樣光芒四射的形象,中國先進文化將轉化為勃勃生機的民族精神,對內可以凝聚人民,成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對外可以使中國文化產生不衰的文明魅力。
最后張西明說,在世界歷史的發(fā)展中,一些古老的文明后來衰落了,有古而無今;一些新興的發(fā)達國家歷史短暫,有今而無古;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多年而不衰,有古有今,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通過中國文化的復興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而為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正在成為凝聚海內外中國人的精神旗幟。
相關熱詞搜索:較量 政治經濟 當今 張西明:當今政治經濟的較量也是文化的較量 政治經濟文化論文 原創(chuàng)政治經濟文化論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