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誰說的
發(fā)布時間:2020-03-18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在到復旦求學之前,從未坐過火車,從東陽到上海的感覺不亞于中國人初到美國。 我的家鄉(xiāng)是浙江東陽,東陽當時很窮,但卻以“教授市”而聞名。我在東陽中學讀書時,也同樣被東陽刻苦求學的“梅干菜精神”所激勵。那時,住校和大多數(shù)的同學一樣,每周帶到學校的伙食是一袋白米和一罐梅干菜,媽媽是盡了最大的可能,在菜里多加些豬油,所以,每頓吃著鋪著梅干菜的熱氣騰騰的飯時,我的心里就已經很知足了。
1985年前后,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全新的思想觀念影響到了東陽,我也以中學生特有的幼稚和熱情,開始了自己的思考。那時,讀了較多魯迅先生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魯迅先生的這一段話,魯迅先生說:“光有良好的體魄,沒有健全的頭腦,這也是民族的悲哀!蔽疑钌畹乇荒欠N要啟發(fā)國民思想的熱情所激勵,當時,我認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放國民思想的問題,所以那時,在填報大學志愿的時候,我將復旦哲學系作為了自己的第一選擇。
進入校門的第一天,學長們迎接我們新生的歡迎詞,居然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當時這句話,遠遠比國政系的“歡迎未來的政治活動家”等等更讓我心潮澎湃,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種要成為“失敗的英雄”的悲壯情緒中,想的是如何去完成“五四”所未能完成的啟蒙任務。所以,在當時復旦校園里,穿著舊軍裝,三五成群在大談如何超越馬克思的人之中就有一個是我,這也是當時的復旦一景。
那種青年人特有的熱情與執(zhí)著,現(xiàn)在每每想來,自己也很為之感動。這也始終是我個性的真實,這種理想主義也是復星人創(chuàng)業(yè)的初衷和底蘊,只是我們現(xiàn)在更懂得用理智和成熟的方式去實現(xiàn)這種理想。我一直說,如果沒有教育,那么現(xiàn)在從浙江東陽來滬打工的人群中,肯定有一人叫“郭廣昌”。復旦老師的博學才華,復旦校園的寬容精神,逐漸引導我從徒有熱情走向成熟。
從求學到團委任職的七年里,有幾件事一直影響著我走到今天。
1987年暑期,我一個人騎一輛舊單車,兜里僅帶著200塊錢,去了北京,最后到了長城,完成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目標,自己也親身體驗到了長城再遠,只要走出第一步,哪怕只有一輛破車,也能到達。1988年暑期,我和11位同行者,又騎著拉贊助得來的單車,組織了一次“黃金海岸”6000里考察,到了海南。
一北一南的兩次出行,對我有了極大的觸動。直接與社會最底層人們的接觸,親眼目睹了南北各城市的狀況,我更貼近了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經過這兩次可以說是生存鍛煉的出行,也增強了對自己的信心。
途經的種種,引起了我對古人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知識分子價值觀的思考。中國古人歷來推崇“官本位”的思想,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考狀元,進京做官,是一條光明大道,其實現(xiàn)在還有一脈相承的體現(xiàn),級別劃分總以處級、局級作類比,教授有相當處級、局級,和尚也分處級、局級?傊,從政為官是知識分子的目標理想。而且,當時社會的生活主體是以家庭為單位,經濟主體也是以家庭為單位,所以,從“齊家 ”,可以直接走向“治國•平天下”。
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又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經過幾年的哲學學習,也非常贊同這一理論。中國的實際國情也要求我們堅持這樣的理論基礎。歷經了百年的動蕩,國家更需經濟建設,空有一腔熱情,只能振臂高喊,而不能有具體作為,尤其是對經濟建設的具體作為,富民強國將永遠只是一個夢想。做官從政并不是知識分子“治國”的唯一出路,社會需要堅實的中產階層,需要一大批優(yōu)秀的企業(yè)和一大批優(yōu)秀的企業(yè)工作者,他們是承擔經濟建設的主體,是創(chuàng)造社會資源的主體,也是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先富起來的是一批個體戶,所以當時社會很盛行“原子彈不如茶葉蛋”、“手術刀不如剃頭刀”等說法。但是,他們所形成的經濟主體,恰恰是單薄的,是缺乏持續(xù)增長性的。只有知識分子成為經濟主體,社會經濟秩序才會更理性,社會才會更穩(wěn)定、更良性地發(fā)展。
出于這樣的思考和對自己個性的判斷,我認定自己也必將走從商這一條道路。
在團委工作的時間里,我也特別關注經濟行為和經濟現(xiàn)象,通過組織社會調研、社會實踐,體驗了具體的經濟活動,積累了工作經驗,也結識了很多經濟領域的朋友。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改革開放進入了又一個高潮,國家的各項政策也進一步鼓勵了各種經濟實體的產生。年底,我把準備用于出國的美金,換成了人民幣(當時還小賺了一筆),毅然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開始了真正的“下!睔v程,全身心地投入了經濟的大潮中。同時,我和我的同仁們也一致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目標,復星的理想與追求就是圍繞“修身•齊家•立業(yè)•助天下”這個目標展開的。
關于“修身”。古人常需“吾日三省吾身”,通過不斷的反省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以促成個人不斷的完善。我們所說的“修身 ”,個人必須是一個學習型的個人。一個小學生,只要他還在不斷地學習,那他也是有希望的;而哪怕是一個博士,如果一旦喪失了不斷學習的能力,那他也就沒有希望可言。
一個組織也是同樣,必須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F(xiàn)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做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今天所面臨的問題,大多是我們昨天未曾遇到的,甚至是沒有想到過的,如果都要在自身的經驗教訓中成長,復星就不會有今天。我們都是通過向書本學習,向前人學習,向成功或不成功的企業(yè)學習,才能健康地成長起來。
同時我們更要求我們的經理,要有“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氣度,這也是保持學習能力的前提。沒有這樣的氣度,就不可能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的人才,更不用說向別人學習。因此,我們的經理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培養(yǎng)使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
關于“齊家”,古人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應該是“齊家”的精神實質。在復星,我們一直很強調“企業(yè)家庭”的概念,這決然不同于“家庭企業(yè)”的狹窄理解。后者有一種很強烈的排外感,而“企業(yè)家庭”則倡導一種寬容、互敬的氛圍。
作為我個人,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團隊,對每一位復星的成員,始終有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在我三十歲生日的那天,我曾對我的朋友們說,過十歲生日的感覺,就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能收到多少禮物;過二十歲生日的感覺,就是很茫然,空有一腔熱情,但不知道這輩子要做什么;而跨入三十歲之后,則更多地體驗到了一種真誠的感恩,對所有成功或是挫折的經歷的感恩,對所有幫助過我的人的感恩。
關于“立業(yè)”!傲I(yè)”是以“修身•齊家”為基礎的,同時,“立業(yè)”又是達到我們“助天下”目標的根本途徑。個人需要立業(yè),這是毫無疑問的,尤其是男人,更是要撐出一片天空。在復星的企業(yè)經營中,我們深深感到“無實業(yè)不穩(wěn),無房產不富,無信息金融不活”這句話。對于做實業(yè)我們始終堅持把握方向、選準項目、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而成功的房產經營會為企業(yè)帶來較快的經營回報;信息和金融將為企業(yè)發(fā)展注入強大活力,是企業(yè)生存的血液。
關于“助天下”。我們理解的“助天下”不單單是一般意義上企業(yè)向社會“獻愛心”的活動,當然,我們也積極參與并資助了不少這樣的活動。我們理解的“助天下”來自于兩方面:
首先,在感情上講,“愛國主義”是植根于我們企業(yè),包括我們每個個人的源動力。這不是一種教條,也不是一種政治的需要。因為我們都自認為我們這些人都應該是,或應該成為民族的脊梁、社會的精英。如果一個人連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社會應有的熱愛和責任心都沒有的話,那么何以稱為“國家棟梁”,何以成為“民族英雄”,正如,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用人原則里有一條是要選用那些“在異國看到國旗會落淚的人”。
其次,我更尊重資源的社會性,不管企業(yè)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誰掌握了社會資源,就應該去重新組合這些資源,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而創(chuàng)造的財富依然是歸屬于社會。我們始終覺得,誰掌握的社會資源多,誰就應該對這個社會多一份責任,多一份回報。
從復旦到復星,走出這一步,我沒有退路。這些年來,我一直與我的同仁們交流兩個話題。一個話題是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理性,即君子行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兢兢業(yè)業(yè)。這是說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智”,是智慧的“智”,理智的“智”。另一個話題是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激情,就像朱基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所講的那段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要一往無前、義無返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說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勇”,是勇敢的“ 勇”,勇氣的“勇”。我想,我和全體復星人需要的正是這種智和勇的結合,需要智勇雙全,創(chuàng)業(yè)的理性和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在我們身上一起迸發(fā)出來。
(本文系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復旦大學的演講,原文有刪節(jié),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熱詞搜索:入地獄 我不 “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不入地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