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重新打造競爭力】 國有銀行競爭力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2000年3月11日清晨,中國銀行佛山分行的順德支行,掀起了一場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用人制度改革。 在一群員工焦慮不安的等待中,順德支行各部門負責人拆開密信,宣布了人員優(yōu)化組合名單,宣布的結果是161人落選,這意味著他們曾經捧了多年的“金飯碗”被打破了,盡管他們失落的情緒強烈到無法掩飾,但是由市場來選擇人員的時代不可阻擋地到來了。
緊接著,順德支行這場用人改革浪潮,迅速向佛山地區(qū)的高明、三水、南海等地涌來,隨即而來的是整個佛山地區(qū)中行員工被震動了。
振蕩!振蕩!
中行順德支行這次人員分流,表明整個銀行業(yè)變革的序幕正被徐徐拉開。而在這個序幕的背后,推動銀行變革的激流早已涌起。
今年2月,國務院決定,對中國證監(jiān)會、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負責人進行大調整,這是多年以來金融機構力度最大的一次高層領導調整。
信息傳出以后,國內外有關人士作了不同的預測。一些分析家認為,此次金融機構高層領導的調整,其目的是促使銀行的負責人提高處理業(yè)務的能力和金融管理水平。另外,這次金融機構領導的調整,也包含了政府希望在金融機構建立廉潔制度,打破一個單位長期形成的人際關系,并避免“集體作弊”的愿望。
如果說,這次銀行高層領導的調整,在銀行用人機制方面已經產生了相當的震蕩的話,那么另一個促使銀行變革的震蕩力量早已在日益逼近。
敏銳的分析家們注意到,1999年1月中國正式宣布取消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隨后還批準了美國兩家銀行在中國增設分支機構,這一系列的行動向西方國家顯示了中國金融開放的決心。緊接著到11月15日,中美入世協議的達成使國有銀行感到,挑戰(zhàn)國有銀行壟斷地位的強大力量,終于向他們席卷而來。對于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這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而言,壓力尤其沉重。
對于國有銀行來說,阻礙變革的最大因素是人員如何優(yōu)化配置。1997年中國的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共有員工168萬人,以工行為例,1984年成立時員工30萬人,1996年高峰期達到57萬人。而匯豐銀行在全球有5000個分支機構,員工總數才14萬人,其他跨國銀行大多也在10萬人以下。
顯然,這么龐大的隊伍,不僅使國有銀行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且在業(yè)務骨干待遇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又要他們對銀行信用負責,這實在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市場的力量
據悉,80年代進入銀行的一批領導,大多數是從政府部門調入或從部隊轉業(yè)的干部,他們幾乎沒有正規(guī)的金融法律教育背景。國有銀行的特殊壟斷地位,使它在中國一直沒有遇到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這就使得國有銀行的領導與員工幾乎沒有動力去創(chuàng)新。因此,四大國有銀行在入關的威脅中,幾乎面臨一個共同的困惑:以什么機制進行人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今年中國銀行總行一下子招收了100多名優(yōu)秀畢業(yè)生,其動作之大超出其它國有銀行。此外,根據崗位的不同,增加了專業(yè)人才的配置比例,并著力提拔有能力的年輕人進入領導層,同時加大了對人才培訓的投入。
實際上,外資銀行已把中國銀行當作爭取優(yōu)秀人才的目標。據悉中國銀行總行每年有40多名高級人才投奔到外資銀行。此舉實際上在向國有銀行表明,僵化、封閉的利益分配機制,已經不能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市場自身已經在顯示吸引人才的力量。為此, 中國銀行總行計劃在向外資銀行開放的城市,相應提高中行人員的工資,以應對外資銀行對中行高級管理人才的誘惑。
在用人機制方面,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也推出了新舉措,其目標是建立一套對員工績效科學的評價機制,對那些業(yè)績突出的員工,在工資、獎勵方面給予傾斜。同時工行加大了對高級管理人才的引進,包括從國外引進受過良好金融教育的留學人員。
一個令人思索的現象是:中國銀行力度最大的人員分流是在廣東順德支行率先進行,而工商銀行順德支行也是在這里進行人員優(yōu)化分流。這兩家銀行都選擇在順德進行人員優(yōu)化分流,表明了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得越快的地方,就越有一種力量能支持制度創(chuàng)新。
但是由于四大國有銀行還是按照行政級別來劃分,由財政部來統一核算四家銀行的工資總額,這就使得國有銀行不能像企業(yè)那樣,自主進行利益調節(jié)。在此背景下,國有銀行要求打破這種工資模式的呼聲日趨強烈。
機構合并:金融資源的重新組合
如果說用人機制的改革打破了銀行傳統利益分配格局,那么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進行的省、市行合并,給金融業(yè)帶來的又是一個巨大的震動。
在省、市行沒有合并之前,一個城市的同一金融系統往往存在兩個金融機構,且都在一個城市競爭有限的金融資源,這不僅使經濟效益難以提高,而且給客戶帶來極大的不方便。如貸款權一般都在市級分行,縣里的企業(yè)申請貸款,要經過縣行、市行兩級審批,造成貸款時間被拖長。而合并以后,原來的市分行變成了支行由省分行統一管理,省分行得以打破地域限制,可以在本省跨縣、市開展信貸,并且集中金融資源開拓新的業(yè)務。
一些金融界人士分析,省、市行的合并,是一次金融資源重新組合,它不僅減少了管理環(huán)節(jié),而且使金融資源能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于1998年5月率先完成省、市行合并后,僅半年多的時間就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業(yè)績,廣州各區(qū)的機構1999年實現利潤共5.92億元,同比增盈1.48億元,增幅達33.4%,存款業(yè)務在廣州地區(qū)激烈的競爭中,不但沒有受到機構調整的影響,而且取得了歷史最好的成績,人民幣存款余額已達525.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2.3億元。
據悉,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則計劃從經濟不發(fā)達的縣市撤出一定比例的分支機構,原因是一些縣市經濟發(fā)展困難,多家銀行在這里爭奪有限的業(yè)務,不但獲得的經濟效益不明顯,而且還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后還出現了虧損。
來自側翼的壓力
從目前的競爭格局來看,一些城市的商業(yè)銀行將組成銀行集團,其戰(zhàn)略是利用集團人力資源、科技優(yōu)勢,介入到一些投資數額巨大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并逐步奪取國有銀行占據的市場。
而華夏、中信、光大、民生、深圳發(fā)展、浦東發(fā)展等股份化商業(yè)銀行,更是以靈活的經營策略與用人機制、在金融市場上急劇擴張,并已成為四大國有銀行的競爭對手。
很顯然,城市商業(yè)銀行的步步緊逼與股份商業(yè)銀行的擴張,各國有商業(yè)銀行是看得非常清楚的。而建行、工行從縣市逐步退出一些分支機構,就是要集中優(yōu)勢,在大、中城市爭奪市場。
更重要的是,號稱“金融超市”的全能銀行已成為國際商業(yè)銀行發(fā)展的一大趨勢,這是促使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進行機構合并,戰(zhàn)略調整的一個重要因素。
花旗銀行、美洲銀行、匯豐銀行大力推進證券化和銀行網絡化等金融創(chuàng)新,突破服務地域和服務時間限制,向全球客戶提供諸如儲蓄、信貸、保險、住房、汽車等全套服務,并已取得良好成效,其平均資本利潤和資產收益大大提高,稅前利潤更是躍居全球銀行前列。
1999年11月9日上午11點30分,美國匹茲堡市市長湯姆?墨菲將鼠標輕輕一點,通過互聯網向機構投資者拍賣價值5500萬美元的市政證券交易瞬間完成了,開創(chuàng)債券網上交易的先例。由于越過了華爾街中間商直接將債券推向投資者,墨菲希望以此大幅度削減承銷費。他稱這次交易是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墨菲的舉動只是受互聯網推動而發(fā)生劇烈變革的一部分,這種變革正在橫掃總額達13.7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并向華爾街的金融家們發(fā)起了有力的挑戰(zhàn)。
墨菲的舉動當然也震動了中國的國有商業(yè)銀行,四大國有銀行也當然希望迅速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說國有銀行過去是由政府來主導改革,那么今天電子化的交易使國有銀行由低效率的政府指導,變成由市場推動的自我創(chuàng)新。
股份化:職業(yè)銀行家的呼喚
盡管四大國有銀行在機構改革與人員優(yōu)化組合方面邁出了一步,但他們仍然面臨這樣的困惑:國有銀行需要怎樣突破體制?在不改變體制的情況下,國有銀行靠什么來創(chuàng)新?
一些金融分析家指出,國有銀行向股份化發(fā)展將是它走向強大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能使原來由銀行獨立承擔的風險分散,而由銀行、社會、企業(yè)共同承擔。
專家們提出的這種建議,在銀行內部產生了一些共鳴。因為股份化包含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利益實現,當他們按照這種機制使銀行的利潤增加時,他們自己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擴張。而單一的國有銀行機制,在妨礙他們利益實現時,也同時在阻礙銀行收益的提高。
實際上,在四大國有銀行的周圍,已有許多按市場機制運作的商業(yè)銀行。
深圳發(fā)展銀行、上海浦東發(fā)展銀行率先踏上股份化的快車后,其稅后利潤明顯高于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而員工的收入也與國有銀行拉開了距離。
而如火箭般升起的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更是大批吸收急于進行利益擴張的高級人才,一個部門經理固定年收入約10萬元,一個外資銀行駐中國機構的負責人年薪約50萬元,而國有銀行一個處級員工的每月工資不超過3000元。這種收入上的巨大差距,不僅使我們看到用人制度上的差距,而且使我們看到一個人才權利價值實現的差距。
不久前,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公開表示,國有商業(yè)銀行改造成股份制銀行沒有政策上的阻礙,但需要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目前條件的限制也許就是指國有銀行在盈利水平、資本充足率方面還有一定差距,而且四大國有銀行的財務狀況也根本未達到上市公司要求的透明度。
風險之源
其實政府也認識到,國有銀行低效率、低質量的運轉,不僅使資本難以有效配置,而且使壞賬、呆賬在不斷產生。在每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一些領導就一再強調:銀行要切實改進金融服務,抓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爭取做到不良貸款比例不要再上升,更重要的是國有商業(yè)銀行無論如何不要發(fā)生擠兌風波,要嚴格執(zhí)行中央制訂的方針政策……
但是在國有銀行遲遲不能建立真正法人治理機制的情況下,這些政策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相反,國有銀行還會變成各種利益集團(如各個權勢部門和地方政府)獲得利益的工具,利益集團通過各種手段從國有銀行獲取信貸,也就獲得了利益。而國有銀行的資產是國家所有,即使出現大量壞賬,銀行也不承擔責任。
這就使得政府面臨一種矛盾:如果政府對一些高負債的國有企業(yè)不救援,那么國有企業(yè)就會陷入一種困境;如果政府有選擇地對部分企業(yè)救援,則會使國有企業(yè)普遍失去貸款的約束效力,使銀行壞賬更難解決。由于沒有一種機制促使國有商業(yè)銀行公開信息,即使銀行壞賬增加,也會采取長期遮蓋的辦法,不僅造成信息失真扭曲,而且對不良債務采取保護、縱容,使銀行壞賬越積越多。
如在中國西南地區(qū)某市,由于亂集資、亂批金融機構、亂辦金融業(yè)務,使這個城市成為中國少有的金融“三亂”重災區(qū)。當時,人民銀行以各種辦法提請這個市的政府要加強管理,但是一些機構在各種利益驅使下,違法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變本加厲。一些金融機構明知虧空嚴重,仍以越來越高的利率誘使儲戶存款,用以填補前面的虧空,不少機構相繼出現支付危機,儲戶到期無法支取本金。
為了保證最低償還需求,這個市政府不得不向中央舉債12億元,自籌資金若干億。為了解“后事”,這個市及其他地區(qū)共舉債35億元,相當于這個市的財政收入的一半,這樣沉重的債務負擔,將使一些區(qū)縣財政多年難以翻身。
這種政府信用和銀行信用“捆綁”情況的出現,往往使政府的威信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害,這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由此可見,銀行信用的損害,可以導致整個社會的信用下降,而四大銀行向股份化發(fā)展,可以產生真正對銀行信用負責的職業(yè)銀行家,這對中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是極其有利的。
來自外資銀行的挑戰(zhàn)
外資銀行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擴張,他們最終的目標是要在中國各地開展業(yè)務,并獲得利潤。
到1999年底,外資銀行在中國共設分行157家,而外資銀行的代表處已達248家。毫無疑問,外資銀行已成為挑戰(zhàn)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一支強有力的力量。
從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來看,美國銀行的資本實力是最強大的。為了達到在中國開展業(yè)務的目的,美國的一些金融財團已經在美國國會中進行大規(guī)模的游說活動,要求國會議員像對待其他貿易伙伴那樣對待中國,投票支持同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對美國的銀行來講,中美入世協議的達成,意味著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阻礙將會解除。
最近渣打銀行的研究報告預測,幾年后,外資銀行在中國貸款市場占有率會由現在的低水平上升至8%。因為中國在入關后5年內,會讓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yè)務。
從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擴張戰(zhàn)略來看,有些外資銀行敢于走在外企前面,派人先到中國進行調查研究,評估論證,替企業(yè)考察當地投資環(huán)境,甚至為企業(yè)做好投資項目分析。而結果是,外企項目投資所需資金很自然地大部分靠外資銀行貸款,當外資銀行不斷擴大對這些優(yōu)質外企的信貸業(yè)務時,也就自然壟斷了外企的存款等業(yè)務。
另外,外資銀行還在迅速地爭奪中資銀行最優(yōu)秀的客戶。因為中資企業(yè)為了擴大生產、增加出口,再加上有借助外資銀行走向世界的內在愿望,他們會傾向選擇那些效率高、態(tài)度好的外資銀行。如此下去,國有銀行將喪失一大批優(yōu)質客戶。
毫無疑問,在外資銀行高質量、高效率服務面前,四大國有銀行必須重新塑造自我,必須徹底地拋棄僵化、封閉、壟斷的用人機制。必須從官本位主導的銀行體系,發(fā)展到由職業(yè)銀行家來主導。
國人希望的是,國有四大商業(yè)銀行在經歷一系列的機構調整,省、市行合并,重建人員激勵機制,拉大利益分配差距的震蕩后,會在新一輪金融資源爭奪中顯示強大的競爭力! (編輯:張 良)
相關熱詞搜索:國有銀行 競爭力 打造 國有銀行:重新打造競爭力 國有銀行競爭力 國有銀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