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全球變暖的措施【《京都議定書》遏制全球變暖力不從心】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丁立圓桌 當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日益擴大、當喜馬拉雅主峰上的景觀因為冰川的消融而改變、當海平面不斷上升威脅到太平洋上的小島時,全球變暖的現實向世界各國的人們敲響警鐘。1992年,各國政府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前,已經有185個國家參與該條約,并成功舉行了八次由各締約國參加的締約方大會。然而各締約方并沒有就氣候變化綜合治理問題制定具體可行的措施。從1995年到2005年,國際社會歷經十年努力終于通過了《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作為該公約的執(zhí)行文件。“議定書”是控制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國際法律文件,也是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國際法律文件。然而在文件已經生效兩年半后的今天,“議定書”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方面顯得那么力不從心。其緣由如下:
首先,執(zhí)行機制軟弱。“議定書”一共28條,但是沒有一條是有關違約的懲罰機制,這就給締約國的違約留下了可乘之機。在條約本身無執(zhí)行機制的情況下,國際法自身雖然有“賠償、道歉”等國際法律責任機制,但國際法自身執(zhí)行機制同樣薄弱而不可能有效懲處違約者。從某種意義上說,“議定書”相當于國際環(huán)境法中的又一“軟法”,這勢必大大限制其控排各國溫室氣體的作用。
其次,退出機制過于隨意!白h定書”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自本議定書對一締約方生效之日起三年后,該締約方可隨時向保存人發(fā)出書面通知退出本議定書。”即只要在“議定書”生效三年后,任何締約方可以不附具理由隨時退出。它意味著一締約國可以隨時終止其控排溫室氣體的任務。這顯然極大地損傷了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努力。
再次,美國的不合作態(tài)度。出于經濟、財政上的考慮,以及對國內石油、汽車等利益集團的保護,再加上近年來“單邊主義”盛行,美國不愿意接受國際組織或協(xié)議的“約束”,美國政府2001年宣布退出“議定書”,而且一直頑固地對其說“不”。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的近1/4。由于全球環(huán)境的整體性,遏制全球氣候變暖離不開各國的共同努力。且不說美國的行為在世界樹立了多么壞的榜樣,單就全球環(huán)境的整體性而言,美國的不合作態(tài)度就使全球控排溫室氣體的目的大打折扣。
第四,過于濃重的貿易性安排!白h定書”規(guī)定了提出促進實現減排目標的四種方式。具體為:①發(fā)達國家之間可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難以完成減排指標的國家可花錢從超額完成的國家買入其超出的額度。②以“凈排放量”來計算各國的排放數額,即可從各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③采用綠色開發(fā)模式,促進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合作,達到共同減排的效果。④可采取“集團方式”減排,如歐盟各成員國可作為一個整體,只要總量實現排放任務即可。上述做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未能完成減排任務的國家,以交易的方式順利地完成減排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議定書”不止是一份環(huán)保協(xié)議,也是一份貿易協(xié)議。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議定書”能否實現其目的,令人質疑。
上述種種原因均成為《京都議定書》無法有效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其實,這些理由的共同之處在于:迄今的國際社會,未能將環(huán)境權作為一項不可克減的人權,納入到國際強行法保護的范疇。所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一旦經濟總量占上風的某個或者某幾個國家以政治或經濟利益為借口,拒絕對關乎全人類的公共問題做出承諾或者貢獻,那么整個世界都無法把握自己的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fā)展,未來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包括環(huán)境保護、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恐怖主義等,也在日漸增多。如果因為少數國家的掣肘,全人類就無法對涉及自身福祉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京都議定書》的困境告訴我們,針對全球性公共問題,需要一種新的思維和范式,來重新構建國際秩序,審視國家責任,處理國際公共問題。其核心是全人類利益的最大化和國家責任的國際制度化。
欄目主持 沈丁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相關熱詞搜索:京都 議定書 力不從心 《京都議定書》遏制全球變暖力不從心 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將生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