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突擊花錢:公共財政周期性病灶】
發(fā)布時間:2020-03-1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既然財政部負責人明確表態(tài)“堅決制止年底突擊花錢”,既然官方權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2007-2009年三年間,各級政府在當年年底分別突擊花掉1.2萬億元、1.5萬億元和2萬億元。而在當下的2011年,財政部門不得不在余下的近兩個月中確定超過3.5萬億財政資金的去向。那么,僅僅以此為據(jù),將年底突擊花錢視為公共財政遭遇各級政府部門以官之私利逆襲公益、公眾、國家、上級,而導致的一場人為災難,就是一個恰如其分的描述。
試想一下,多大的天災人禍,才會損失數(shù)以萬億計,各級政府“年底突擊花錢”就更加生動、怵目和驚心了。另一方面,將“年底突擊花錢”看作是一個久治不愈的痼疾,也有諸多事實為依據(jù),從病理角度講,理所當然屬于確診。
公共財政領域這個周期性的病患,每當發(fā)作,納稅人紛紛表示關切,乃是勢所必然,也是分內(nèi)之事。畢竟但凡有點公民意識和公共財政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敗家行為,分明是在揮霍國民的血汗,透支政府的信用,侵犯公眾的利益,敗壞國家的未來,實在是容忍不得。特別是在經(jīng)濟大氣候已然冰凍,經(jīng)濟小氣候開始飄雪,以及社會穩(wěn)定而物價欠穩(wěn),思想和諧而生活維艱的情況下,公眾積極知情、表達、參與、監(jiān)督,不但是權利,而且是治病救人和自救的正義之舉。
尤其值得慶幸的是,這種關切中折射出了國民優(yōu)異的素質―公眾格外小心翼翼、實事求是―突出表現(xiàn)在不到特定的時間,各級政府年底突擊花錢這回事鮮有人提及;同時,在沒見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披露,大伙也知趣地當什么也沒發(fā)生而緘口不言,很有點官不報民不究的風度。
而且,面對一堆抽象得像無味的白水面條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公眾還積極配合輿論,到處發(fā)掘具體事例,權當可做佐料醬醋姜蔥,以期能做成一碗打鹵面,確?诟惺。
細節(jié)決定成敗,故而,許許多多鮮活事例就這樣浮出水面:湖南省財政廳、文化廳、省直機關政府采購中心花了3000萬元,買下了市價1500萬元的物品;北京市授意所屬國企提前發(fā)放年終獎,以達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為7%的政績目標;還有深圳花160萬元翻修尚未驗收的天橋;長春警方采購單價近3萬元的筆記本電腦;廣州修地鐵節(jié)約了18個億,招致“錢沒花完、績效不好”的批評……
更具體的細節(jié)也比比皆是捷報頻傳:有稅務員抱怨年底買發(fā)票的人太多,“太多項目集中在年底開展”;有電影卡推銷員四處宣傳“年底預算花不完的都可以找我”;有科技人員在網(wǎng)絡求助:“突擊花錢到底應該買些什么,才讓人感覺不太浪費資源?”
其實“年底突擊花錢”既是痼疾也是常見病,雖然有評論激憤地指斥已經(jīng)“病入膏肓”,其實并非不治之癥,相反,倒是病根清晰淺顯、病狀雖顯著但病人不痛不癢,病情呈亢奮狀而時緊時松。各路仁人志士紛紛主動請纓,主動對此痼疾開展一系列的切、望、問、診,開出大同小異的藥方,殊不知但凡是“年度突擊花錢”的地方政府部門,壓根感覺不到所謂的體制弊端,機制失靈,反倒是覺得自己機靈;大呼救助的人憂心如焚之際,他們沒準正捂嘴竊喜呢。
如果撇開情感因素,將“年底突擊花錢”的政府部門視為一個個為自己利益而奮斗的有機體,換位一想,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痼疾恐怕也不能完全歸咎于它們,“年底突擊花錢”其實挺理性:既然能花等于能干,可以彰顯績效;能花才能拿得更多,為來年預算的豐裕打基礎;節(jié)約預算不褒反貶,傻子才不“突擊花錢”呢。公眾只有臨時抱佛腳咋咋呼呼,財政部也要年終臨頭才擺出嚴防死守的態(tài)度,落得個“上邊吃緊,下邊緊吃”的結果,既在意料中,也在情理中。
相關熱詞搜索:病灶 周期性 突擊 突擊花錢:公共財政周期性病灶 突擊花錢財政幻覺 談突擊花錢與財政幻覺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