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紅年代百度百科 黃金年代,誰還會關注好人?
發(fā)布時間:2020-02-18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鋪天蓋地的票房與口碑 不管愿不愿意,大片每時每刻都圍繞著我們,壓迫著我們。只要你眼不瞎耳不聾,《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會鋪天蓋地向你襲來。在這樣的一種文化語境中,你要是不去看《滿城盡帶黃金甲》,你肯定會在與朋友聚會時失去“話語權”甚至遭到別人的諷刺。因此,很多人都被迫去看。而看完后免不了失望、驚呼上當!這當然也不是頭一次。
本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制片人張偉平還想通過《滿城盡帶黃金甲》改變中國大片票房不錯,口碑不好的怪現象,拯救商業(yè)大片的口碑危機。現在看來,這個愿望并沒有實現。但不管怎樣,集合了張藝謀、鞏俐、周潤發(fā)等華語界重量級影人,投資達3.6億元的商業(yè)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成為2006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甚至創(chuàng)造中國電影新的票房紀錄,似乎沒有什么懸念。
與此同時,對《滿城盡帶黃金甲》質疑和指責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甚至可以說是惡評如潮。
又一次票房與口碑的巨大反差。
吹捧固然不妥,瘋狂批評同樣不足取。面對商業(yè)大片的市場瘋狂及惡評如潮,我們更需要一種理性的、建設性的態(tài)度。
2002年,張藝謀執(zhí)導了中國本土電影第一部商業(yè)大片《英雄》,國內票房成績達2.5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大奇跡。2004年,張藝謀再接再厲,執(zhí)導第二部商業(yè)大片《十面埋伏》,創(chuàng)下1.5億元人民幣的國內票房佳績。2005年,拔得票房頭籌的是陳凱歌執(zhí)導的《無極》,投資高達3.4億元人民幣,國內票房超過2億元人民幣。2006年,以每年一部賀歲片起家的導演馮小剛推出了古裝大片《夜宴》,也創(chuàng)造了1.5億的票房。于是,“大片”不再是好萊塢電影的專有名詞,同時也是一個中國電影的新類型。正是這些商業(yè)大片,幫助中國電影業(yè)走出徘徊十多年的“低谷”。統計顯示,2001年國內電影總票房是8.7億元,國產片所占份額不足35%,約為2.8億元。到2004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激增至15億元后,2005年繼續(xù)攀升至20億元。而據最新數據預測,2006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6億。
毋庸諱言,中國商業(yè)大片激活了國內電影市場,對于推動中國電影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另外,也是中國商業(yè)大片喚醒了中國觀眾對電影的熱情,把大批觀眾拉回到了電影院。無須奇怪和驚訝,商業(yè)大片支撐電影市場似乎也是一種必然。對于商業(yè)電影、尤其是商業(yè)大片來說,票房就是硬道理。總之,電影產業(yè)化時代就是資本為王的時代,而在資本為王的時代,商業(yè)大片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商業(yè)大片無一例外地將古裝-武打(功夫)進行到底,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從確保巨額投資回報的角度看,古裝-武打(功夫)畢竟最安全的、現實的選擇。張藝謀接受《東方時空》采訪時,曾有過這樣的話,問題(為什么中國商業(yè)大片只有這樣一種模式?)其實回答非常簡單,就是海外市場。因為今天的中國商業(yè)大片光靠國內市場斷然是要賠錢的,而且賠死你。因為海外這些市場、這些片商他只認這個類型,其它他不認。
可見,中國商業(yè)大片選擇古裝-武打(功夫)是受資本及其市場邏輯的支配而不是文化的支配。因此,僅僅只從文化的立場和角度來批評中國商業(yè)大片的題材選擇,既不是有的放矢,也不能解決問題。中國古裝大片現在要靠海外市場才能收回成本和贏利,確實也是中國電影人的一種無奈。但是,如果中國古裝大片眼睛里只有海外市場,骨子里只想著去沖擊奧斯卡,就有可能兩邊都不討好,最終的結果恐怕只能是“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看不到商業(yè)大片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是一種理性的、建設性的態(tài)度。對商業(yè)大片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同樣不是理性的、建設性的態(tài)度。中國商業(yè)大片被資本和權力交織的網絡所制約,陷入諸多的誤區(qū)和盲區(qū)不能自拔,有些甚至就是幼稚可笑的。中國商業(yè)大片在“技”的層面如情節(jié)設置、細節(jié)處理、化妝服裝等方面都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和忍受的種種“硬傷”。至于其他方面,問題就更多了。從《英雄》到《滿城盡帶黃金甲》,都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他們所要表現的“歷史”,其書寫和承載的“歷史”都遠離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本質面貌。在藝術想象方面,商業(yè)大片不僅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而且遠離了人們的一般想象經驗。在人性表達方面,沒有積極的意義和真切的人文關懷不說,其著力放大的反而是人性中陰暗的東西。
面對商業(yè)大片的盛宴,知識分子不能缺席,更不能失語。不管怎么說,知識分子的聲音和文化立場為商業(yè)大片樹立了一個新的坐標和參照系。相信,到了一定的時候,商業(yè)大片的創(chuàng)作者和制作者們會聽到這種難能可貴的“大音希聲”。
中國商業(yè)大片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中國商業(yè)大片確實到了該深刻反思的時候了。
小制作的悲壯抵抗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滿城盡帶黃金甲》在資本和權力的雙輪驅動下,不僅形成了話語霸權,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商業(yè)霸權!饵S金甲》自從定下2006年12月14日的檔期后,眾多影片不得不重新調整檔期,紛紛退避。即使如《墨攻》、《云水謠》等賀歲大片,也面臨著不是被影院下片、就是被排到非黃金場次的局面。
但是,就是在這種話語霸權和商業(yè)霸權下,我們還是看到了賈樟柯奮力抵抗的悲壯身影。小成本藝術影片《三峽好人》選擇了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期上映。賈樟柯指出,中國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大片運作模式,正讓中國銀幕喪失思想力,我們希望讓觀眾多看到反映現實生活的電影,而不是那些穿金戴銀、飛來飛去的人。盡管這部關注三峽“移民現象”、“溫暖感人”的電影獲得了2006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獅獎,但票房表現仍然非常慘淡。全國票房總共20萬,《三峽好人》成為了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期上映的所有影片的最大輸家。其實,賈樟柯奮力抵抗的悲劇性結局是早已注定的。然而,這種悲壯抵抗不是沒有意義的,它至少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眾多極端低成本電影,只能在一年一度的大學生電影節(jié)上與大學生這一特殊的觀眾群體“遭遇激情”。2006年第13屆大學生電影節(jié)參展的30部影片題材各異,而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則是《天狗》、《我們倆》、《孔雀》、《青紅》、《租妻》、《泥鰍也是魚》、《光榮的憤怒》等所謂現實主義的影片。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和反映出低成本的現實主義電影是有其自己的觀眾群體的,也是有相應的市場空間的。問題在于,我們并沒有花大力氣去開拓這個市場,致使一些優(yōu)秀的描寫普通人、小人物的現實題材的低成本電影如《我們倆》、《向日葵》等沒有取得理想的市場回報。
從實際情況看,青年導演最大的問題不是創(chuàng)作本身,而是營銷。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適合低成本電影的營銷機制。大學生電影節(jié)期間大學生對低成本電影及青年導演的熱烈追捧啟示我們,最有效、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是聯合全國各高校建立一個藝術電影院線,從而給青年導演與他們最忠實的觀影群體――大學生觀影群體――建立起更緊密的關系。我相信,低成本電影及青年導演不僅可以找到出路,也一定能為電影工業(yè)帶來更多的動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而要聯合全國各高校建立一個藝術電影院線,恐怕就不僅僅是資本運作的問題,確實還需要政府的協調和幫助。
重歸本土關懷
前面已經說過,中國電影產業(yè)結構不合理,陷入了“兩極分化”,即“兩頭大、中間小”。這顯然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tài)。一般而言,正常的狀態(tài)是“兩頭小,中間大”。對中國電影,大制作和小制作都有可能贏利,唯獨中等成本的制作最有可能收不回成本,更別說贏利了。一個正常的、健康的、有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電影市場,恰恰最需要中等成本的電影。中國電影是否會逐漸過渡到中等成本的電影成為電影市場的主力和主流,我們實在是不敢斷言。但是,有一點可以斷言,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在未來幾年肯定會發(fā)生重大的調整和變化。所以,對中國電影,我們仍然寄希望于未來。
夢想根植于現實,商業(yè)大片也不能例外。中國商業(yè)大片最缺乏的恰恰是一種深深植根于本土現實生活及文化傳統的真誠關懷。盡管到目前為止商業(yè)大片幾乎都取得了高票房,但卻有極大的“文化泡沫”。中國商業(yè)大片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殺雞取卵似的損害了中國電影生產力,損害了中國電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物極必反,中國商業(yè)大片是到了改弦易轍的時候了。遠離本土關懷的中國商業(yè)大片,觀眾最終也會遠離它們。
(摘自1月1日《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為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
相關熱詞搜索:誰還 好人 年代 黃金年代,誰還會關注好人? 好萊塢黃金年代 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