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溪 國學大典 [取材于劉夢溪《到底什么是國學》語文閱讀答]
發(fā)布時間:2018-12-2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16題。
①到底何為國學?胡適說:“‘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彼褔鴮W等同于國故學。
②這個定義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則舉凡研究一切過去歷史文化的學問,都是國學。但歷史文化這一概念所包含內(nèi)容未免太龐雜,哲學、法律、宗教、藝術(shù)、文學、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禮儀、制度、工藝、服飾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內(nèi)。對所有這些內(nèi)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國學嗎?胡適的定義,外延過于寬泛,內(nèi)涵不夠確定,所以沒有被廣為采納。
③后來大家比較一致接受的定義,是把國學和我國的固有學術(shù)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以此,錢賓四先生《國學概論》提出,“用意在使學者得識二千年來本國學術(shù)思想界流轉(zhuǎn)變遷之大事,以培養(yǎng)其適應啟新的機運之能力!瘪R一浮先生抗戰(zhàn)期間在江西泰和講國學,也開宗明義地標示:“今人以吾國固有的學術(shù)名為國學。”運已經(jīng)是給定的與胡適不同的國學定義了。相當長時間以來,學界使用的事實上是后一個定義。不難看出,只就這兩個定義的范圍而言,國學概念的界定,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收縮過程。
④蓋一個概念的成立,其涵義不應過寬過泛,否則將造成概念的流失。因此之故,馬一浮又給出了國學新定義。他認為定義國學為固有學術(shù),內(nèi)涵還失于寬泛籠統(tǒng),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種學術(shù)。所以他提出:“令揩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shù),廣大精微,無所不備”馬先生認為,所謂國學,就是“六藝之學”!翱ā币辉~是佛家用語,馬先生說:“每下一義,須有法式,謂之揩定!
⑤“六藝”亦稱“六經(jīng)”。我國學術(shù)的源頭即在于此,中華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我們今天講國學,重要的一點是回歸“六經(jīng)”。
⑥至于“六藝”在國人的精神世界可能發(fā)生的作用,《禮記·經(jīng)解》引用孔子的話,有如下概括:“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絮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备爬ǖ墓淌恰傲嚒北旧淼木裰既,但也都關(guān)乎生之為人所必須具備的各種修養(yǎng)和品德。換言之,“溫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遠”是人的學識,“廣博易良”是人的和樂,“絜靜精微”是人的玄思,“恭儉莊敬”是人的禮敬,“屬辭比事”是人的正見!肚f子·天下篇》解“六藝”又日:“《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瘪R一浮先生認為上述孔、莊兩家對“六藝”的解澤,簡明而得其宗趣。
⑦我們作為現(xiàn)代人,盡管為各z曲聞見的知識所包圍,可是我們的精神血脈里亦不可沒有“六藝之道”。而雖為現(xiàn)代人,又何妨也是受過“六藝”熏陶的“六藝之人”。在馬先生看來,“六藝之教”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如果條件具備,不排除也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共同精神資源,使蒙塵已久的人類,革除習氣,變化氣質(zhì),回歸本然之善。
(取材于劉夢溪《到底什么是國學》)
1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
A.胡適的國學定義錯誤在于沒把國學和我國固有的學術(shù)聯(lián)系起來。
B.在國學定義問題上,馬一浮比胡適更符合確定概念的一般規(guī)則。
C.錢賓四給國學下的定義綜合吸取了胡、馬兩人國學定義的長處。
D.馬一浮認為“六藝之教”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血脈。
15.馬一浮認為“六藝”對現(xiàn)代人類最重要的作用是(3分) ( )
A.關(guān)乎生之為人所必須具備的各種品德。
B.“六藝之教”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血脈。
C.有可能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資源。
D.使蒙塵已久的人類重新回歸本然之善。
16.本文中的國學定義有幾次變化?這種變化表現(xiàn)了治學的什么特點?(4分)
參考答案
(本題有3個題,共10分)
14.(3分)B
15.D(3分)
16.(4分)
答:(1)3次(1分)。(2)治學要有明確的范圍;有獨立創(chuàng)作性;要講求精細化科學化(或:學術(shù)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要明確清晰,要精細化科學化。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范圍屬性明確;獨立性;獨創(chuàng)性;精細化;科學化。只要答出意思符合的一個方面得1分,答對3個方面的要點,即可得這一問的滿分3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取材于劉夢溪《到底什么是國學》語文閱讀答 論國學劉夢溪pdf 劉夢溪 國學大典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