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點兒”趣事
發(fā)布時間:2018-06-25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標點生事
這里的“點兒”,是指標點符號中的那一“點兒”。與之相關(guān),有兩個小故事蠻有意思。
其一是常有人在墻后便溺,主人于墻上寫大字曰:“過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可是便溺狀況依然如故。某日有人被逮個正著,主人斥道:“沒見墻上的字嗎?”對曰:“怎么沒見?你不是讓我們在此大小便嗎?”主人反問其故,路人答道:“你寫得很明白:過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我實在憋不住了,等不得啦!”
另一個故事是說某富翁生有一兒一女,兒子生性懦弱,女婿強梁自私。富翁怕女婿獨霸家產(chǎn),臨終前寫好遺囑:我死后所有財產(chǎn)歸兒,婿外人不得干涉。意思是,女婿及外人管不著!可是,富翁忘記點“點兒”,寫罷即壓在炕席下方。舊時提筆為豎寫,文中并無標點符號,只是在該停頓之處的行外右側(cè),點一個形狀類似現(xiàn)今頓號的點兒,叫做“句點兒”,F(xiàn)今使用的標點符號,是在清朝末年模仿西方的書寫習慣,經(jīng)改良才使用的,當時稱“新式標點”。
不料遺囑被女婿發(fā)現(xiàn),偷偷加了個句點兒,然后放回原處。不久,富翁咽氣,女婿隨即霸產(chǎn),兒子當然不服,鬧上公堂?h太爺看了遺囑,立馬判女婿勝訴。原來,遺囑寫道:我死后所有財產(chǎn)歸兒婿,外人不得干涉。女婿還十分得意地炫耀,“岳父大人一向待我不薄,視我為兒婿,當作親生兒子!
點兒正點兒背
除了標點的“點兒”,字上有“點兒”的,也容易出熱鬧。
話說明朝一閱卷官員發(fā)現(xiàn)某考生的卷子上文章做得好,字也寫得漂亮,可就是有一個字上的“點兒”點得別扭,定睛細看,原來是一只黑色的小螞蟻趴在那里,便信手輕輕將它抹在一旁。“點兒”是沒了,錯字。官員正在納悶,見螞蟻又跑過來趴在原處。如此三番五次,官員甚感詫異,繼而頓悟:莫非這是天意?想必該生對螞蟻有救命之恩,螞蟻才奮不顧身前來報答。小小螞蟻尚且知恩圖報,我豈能麻木不仁?于是,善心所致,欣然錄取。
看過一則小品,說解放之初,中國的茉莉花茶遠銷歐美,卻在東南亞滯銷。原來當?shù)厝A人因“茉莉”與“沒利”諧音而犯忌諱。銷售人員投其所好,應之吉利,在“茉”字上加了兩個“點兒”,變成“萊”的簡體字,“茉莉”則成了“萊莉”,跟“來利”同音。當?shù)厝祟H為喜歡,茉莉花茶的銷路一下打開。
起初,這個小品被人認定此為杜撰,因為第一批“漢字簡化表”是1956年才公布的,1950年代初哪來的簡化字?直到后來有人去山西武鄉(xiāng)縣參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才解了謎。
館內(nèi)陳列著上世紀40年代初的信件實物,上面有若干現(xiàn)今使用的簡化字。我挺納悶,回家后向人請教,得到的答復是,至少在清末民初,就有人研究并創(chuàng)立簡體字。在抗日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大量刊物和宣傳品創(chuàng)造并采用了許多簡體字,被稱作“解放字”,并流傳到全國各地。建國初期,國家開始大力收集、整理、選定早已通行的簡體字,直到公布。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說改革開放初期,烏魯木齊一家掛面廠為擴大銷售量,在產(chǎn)品包裝上下功夫,不惜花費16萬人民幣,遠赴日本印制了一批精美的塑膠袋。由于圖案設計上多了一個點兒,“烏”字變“鳥”,成了“鳥魯木齊”,導致16萬元打了水漂。
我對此同樣持懷疑態(tài)度,瞎編的吧!中國這么大,哪兒不能印,非要跑到日本印不可?不久回老家探親,跟時任青島紅旗印刷廠車間主任的二弟說起來,他解釋說,去日本印塑膠袋這事一點兒都不新鮮。在咱們國家,這種印刷出現(xiàn)的比較晚,主要是印制的工藝和技術(shù)相當復雜,剛開始,咱還沒完全掌握,印出的東西油墨的附著度不夠,干透以后,稍一動,就一片片地剝離下來了。
“點兒”的故事知道得一多,我的人生感悟也就出來了!點、橫、撇、捺,作為一字之首的筆畫,連螞蟻都能去“仿冒”,可見它究竟包含著多少苦楚,蘊藏著何等心酸,洋溢著多少歡樂,又成就或貽誤了多少人多少事?“點兒”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小中見大”,且無限多、無窮大啊!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趣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