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昆侖山下邊
發(fā)布時間:2018-06-25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家,是人們勞作后安歇緩氣的居室;家,是一家老小奔忙后相聚團圓的地方;家,是繁衍后代,撫育兒女的場所;家是人類社會,大千世界最小的構成單位;家,是漂泊者溫馨的港灣,是親情人群幸福的巢窩。
昆侖山下的軍人之家也應該是這樣的,而且應該更富有情趣。但實際上這里的不少軍人之家卻是想不到的冷清、單調(diào)、甚至荒涼。有時塵土滿屋,幾個月無人光顧;有時冰鍋冷灶,半年不見煙火;大多情況下只有孤獨的妻子住守,不見丈夫;只有無助的兒女,難見穿軍裝的父親一面;有時老少匆匆一聚而又各奔東西南北,下次相見不知又何時!昆侖山下有家似無家,無家卻有家。這一切,都因為家的主人是高原軍人,這個家是高原軍人之家。他們的幸福,他們的親情,往往是高度濃縮,高度裂變;他們的無奈,他們的辛酸,常常淹沒在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榮譽之中。
在內(nèi)地的一些城鎮(zhèn),不少人追求的家的含義是有一套寬敞、舒適的住宅,有一輛自己的小車,有一個收入不菲的工作,有嬌妻(愛夫)愛子常相伴。但在青藏高原,一位兵站教導員的妻子卻是這樣理解家庭幸福的。“啥叫家庭幸福?以我看,一家人經(jīng)常能在一起吃飯就是幸福!
這個回答很特別,特別得叫人沒法理解。但是,當您真正透析幾個高原軍人之家后,就會感到這樣的回答是那么貼切、樸實,它看似平庸,卻包含著高原軍人及其家屬對祖國母親的赤誠奉獻和對國防建設所做出的無私犧牲。
在北京街頭過夜的高原軍人
這是2002年7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北海公園西側西什庫大街附近的北大醫(yī)院的廊檐下,每天凌晨打掃衛(wèi)生的工人都發(fā)現(xiàn)這里躺著一個3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天兩天倒沒太注意,也許因為天熱,是附近住戶在屋里待不住,睡在這里乘涼呢。可是,一個星期了,甚至天下雨了,那人晚上還躺在這里,這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了。是流浪漢嗎?不像。小伙子長得很精神,短衣褲穿得很整齊,身上絕對找不出無賴之徒的影子阿!
“小伙子,你怎么每天晚上在這里過夜呀?”有人帶著警惕的口吻發(fā)問。
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靦腆地說:“我……你別誤會,我小孩子在這里住院!”
“那你沒去陪床?”
“孩子小,由我愛人陪!
“那你也得找個旅館住下呀!”
“我……”小伙子窘迫地應了一句,說不下去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說明自己的身份。其實他是來自遙遠的青藏高原的汽車部隊的一位營副政治教導員,上尉軍官王書其。他的家在昆侖山下的格爾木,部隊常年奔馳在茫茫青藏線上,執(zhí)行著繁忙的軍事運輸任務。這次是他請假和愛人帶著一歲多的兒子王賀來北京看眼睛的。為給兒子治病,這位高原軍人已花了8萬多元,不少錢是借別人的。剛來時他們住在一個學校開的最便宜的招待所里,每晚35元。可是很快他感到錢不夠用了。為了省錢給兒子看病,他只好委屈自己,每晚露宿街頭,睡不花錢的土地。
為免遭人盤問,以后他又去醫(yī)院掛號大廳找個角落過夜。至于吃飯,兩個大餅就算一頓。
王書其的老家在河北省元氏縣南佐鎮(zhèn)農(nóng)村,位置在石家莊以南,邢臺以北。他14歲喪父,15歲上學會了全部農(nóng)活,挑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16歲參加了解放軍,至今已16年了。他當兵是個好兵,第一年就立了三等功,第二年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提干后工作干得沒挑的,到哪個崗位都受表揚。
1999年5月,他愛人何彥麗從老家隨軍來到青藏高原,在格爾木安下了他們的新家。何彥麗與王書其是同村人,大專文化程度,她溫柔賢惠,原是學校的老師,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來高原軍營當起了家屬。2000年12月,他們的兒子早產(chǎn)于海波2800多米的格爾木,這象征著這位年輕的軍官在高原上有了自己的第二代,兩口子甭提有多高興了。昆侖山下的新家里,小王賀的每一聲哭叫,都使他們感到是最動聽的音樂。
半年后的一天,兩口子正逗孩子玩,忽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左眼有點不對勁:眼仁發(fā)灰了。
他們急忙抱孩子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看后說:孩子患的是先天性青光眼,眼壓很高。本地條件有限,叫他們到省會西寧市的大醫(yī)院去看。當時部隊運輸任務正緊,王書其離不開,也沒有向領導上講。直到一個多月后,他才請假與愛人一起帶兒子去800公里外的西寧市求治。但省里的幾家大醫(yī)院都表示無能為力,建議他們?nèi)ケ本┗蛏虾5膶?漆t(yī)院治療。
為了兒子的病,兩口子又心急火燎地來到北京,直撲全國最有名的眼科醫(yī)院——同仁醫(yī)院。當時醫(yī)院已下班,王書其聽人講,這里的專家號很難掛。為了掛上第二天的專家號,當晚王書其安排妻兒住下后,顧不上長途奔波的疲勞,連夜來同仁醫(yī)院排隊等候掛號,但由于有人倒號和加塞,他一夜未眠到第二早才掛了個70號。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位教授檢查后說:孩子患的是先天性青光眼,需要住院做手術,要他們到住院處問一下有無床位。問的結果是:床位緊張,至少要等一個月。王書其有點急了,自己只有一個月假,已用去了快三分之一。無奈之際,他拿出了領導批的假條和軍官證說:我從青藏高原來,部隊任務很緊,領導關心才批了一個月假,能不能讓我少等些天?住院處的同志很同情地說:好吧,盡量提前安排,但不可能很快。
為了節(jié)約開支,他們留下了聯(lián)系電話后,就暫回元氏縣老家去等。
半個月后,醫(yī)院來了通知,他們住進同仁醫(yī)院,給小王賀做了手術。術后灰眼仁變黑了,但眼球上卻出現(xiàn)了一個米粒大的膿塊,醫(yī)生說:沒事,慢慢就會被吸收。這時,天氣酷熱難熬,孩子哭鬧不止,他們便返回了昆侖山下格爾木的家。
誰知不到一個月,他們發(fā)現(xiàn)小王賀做過手術的左眼不但又發(fā)灰了,連右眼仁也開始變灰。
王書其心急如焚,但部隊任務忙,他只好讓愛人一個人帶孩子二次上京求治。
何彥麗帶孩子再次來到同仁醫(yī)院,醫(yī)生檢查后說,最好能住院繼續(xù)治療。但一則沒有床位,二則他們也付不起住院費,于是講好:一周來治療一次。這樣,何彥麗帶了些藥便抱孩子暫回元氏縣老家。她牢記醫(yī)生的叮嚀,在家按時給孩子服藥,每周一次抱著孩子長途奔北京治療。每當治療這天,簡直就是一場緊張的戰(zhàn)斗:凌晨四五點,她就起床,抱著孩子,帶著干糧,從元氏縣南佐鎮(zhèn)坐汽車向石家莊趕去,30多公里的路要走一個小時,到石家莊后急急去火車站排隊買票,趕坐7時半開往北京的快車,路上要走三個多小時,上車后匆匆啃兩口干糧,給孩子喂喂奶。車到北京后已快11點了,她抱孩子跑步出站,要趕在醫(yī)院12點下班前給孩子看上病,坐公共汽車根本來不及,只能坐出租車。每次一上車她就請求開車師傅快點、再快點。但北京交通的擁擠是人盡皆知的事,遇到紅燈或遇到堵車,她急得直想哭。從火車西站趕到位于崇文門內(nèi)大街的同仁醫(yī)院,常常已是11點半左右。她急匆匆掛完號,踏進診室時已經(jīng)快下班了。好在時間一長,她和醫(yī)生都熟了,趕在下班前好歹能給孩子看上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