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巖:報業(yè)30年,誰領風騷!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經(jīng)歷“文革”浩劫后,中國媒體不僅充當“喉舌”,還要做黨和人民的“耳目”。30年來,媒體逐步從宣傳回歸新聞,接受市場的殘酷檢驗。

  

  

  《人民日報》的黃金歲月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期,中國最好看的報紙是中央大報,它們占據(jù)了幾乎全部的新聞資源。在披露信息的及時、準確、全面方面,地方黨報是沒法與之相提并論的。而除了這些機關報,中國當時還沒有其他類型的報紙。

  

  1978年11月,《人民日報》發(fā)表《天安門事件真相——把“四人幫”利用〈人民日報〉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在當時的副總編輯胡績偉、王若水、秦川等人的布置下,《人民日報》對天安門事件的調(diào)查在兩年前就悄悄開始了,一年之后,事實基本查清,但直到1978年清明節(jié),《人民日報》編選的天安門詩選專版,仍被中共中央分管意識形態(tài)的副主席汪東興叫停。

  

  盡管“轉(zhuǎn)身”步履艱難,盡管還帶有宣傳的痕跡,各行各業(yè)的風貌仍然全方位地展現(xiàn)出來。單看標題就知道:《鄂倫春山區(qū)開辦列車商店》、《上海保溫瓶行業(yè)開展勞動競賽 消耗降低產(chǎn)量大增》、《如何解決“抓藥難”的問題》、《群眾為什么買不到生姜》、《不可小看小商品》、《全國煙葉、黃麻、紅麻收購量創(chuàng)歷史最少水平》……

  

  空洞的宣傳和頌揚性的報道少了,遵循新聞規(guī)律的報道多了起來。曾在《人民日報》做過多年記者的祝華新,2006年在其博客上撰寫《人民日報,叫聲同志太沉重》。據(jù)他回憶,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人民日報》每篇重磅文章的背后都有一系列復雜的博弈。在這些博弈中,作為黨報老大的《人民日報》所表現(xiàn)出的勇氣與智慧,無愧于中國第一大報的稱號。它像一只報春的燕子,第一時間傳遞出改革的消息。

  

  1980年代的《人民日報》,發(fā)行量創(chuàng)歷史地達到了600萬份。

  

  

  中青報:抓青年關心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是1978年的10月7日復刊的。它從一開始就將青年關心的問題作為報道的重點

  

  復刊號的《中國青年報》有一篇篇幅不大,但卻格外引人注目的新聞《成都認真清理干部子女檔案》,因為父母問題而被打入另冊的青年人命運開始有了轉(zhuǎn)機。與這篇新聞配發(fā)的是四川達縣一中幾個十幾歲的學生寄來的“青年來信”,問中青報的編輯怎么看“出身問題”。編輯回信說:“家庭出身根據(jù)一個青年在取得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以前撫養(yǎng)人的職業(yè)來定。家庭出身不該沿襲。各個家庭的經(jīng)濟政治狀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在革命大變動時期更如此!薄裉炜磥磉@是常識,當年這是福音。

  

  1978年10月2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李振宇被中科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的事跡。李振宇只上過初一,業(yè)余自學植物分類學十余年。當時,“自學”是一個讓多少青年人熱血沸騰的字眼。

  

  短短三四年時間,《中國青年報》的發(fā)行量就從復刊時的100萬份驟升到300萬份。

  

  

  《中國日報》:刊登普通人的大照片

  

  1980年創(chuàng)辦的《中國日報》,主持版式設計和圖片新聞編輯的是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畢業(yè)的常務副總編輯馮錫良。

  

  馮錫良對于圖片新聞的設想,讓部隊報道員出身、習慣了宣傳口徑的攝影記者王文瀾聞所未聞,“老馮說,報紙要用大照片。我心想,毛主席像你用多大都沒關系。但他又說,還得要普通人的大照片,要把普通人生活細節(jié)的照片當作新聞,放在頭版!

  

  馮錫良要求編輯畫版的時候,先確定圖片的位置、大小,再考慮文字,從頭版到最后一版,每版都有一幅8寸到10寸的大照片。很快有了議論之聲:太嚇人了,每個版都用這么大的圖片。

  

  王文瀾拍攝的兒童吃西瓜的照片,登上了《中國日報》的頭版;
北京的風沙,也以新聞圖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且用了整整半版,這在社會主義中國大概是第一家。

  

  沒過多久,《人民日報》海外版也開始有六寸、八寸的照片了,緊接著《中國青年報》全面學習《中國日報》的大照片風格。新華社攝影部主任把《中國日報》的圖片做成幻燈,號召大家向《中國日報》學習。

  

  

  中央大報大搞批評報道

  

  1978年之后,新聞人反思自己在“文革”中的職業(yè)角色,漸漸擔當起“社會瞭望者”應該承擔的責任。有論者認為,建國之后報紙議政是從新時期開始的。1980年,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xié)第五次會議相繼召開!度嗣袢請蟆氛姘l(fā)表代表和委員們所提的實質(zhì)性問題。提高了國人對報刊議論國事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后,物價改革、勞動人事制度改革、要不要搞南水北調(diào)和三峽工程,每每成為報刊公開討論的話題。一面議論國事,一面為民喉舌。新時期的第一波輿論監(jiān)督,中央級大報走在前頭。而且監(jiān)督的對象不僅僅限于壞人壞事,甚至不限于行業(yè)不正之風。

  

  1980年,《工人日報》揭露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事故,阻止了一些領導人企圖蒙混過關,把喪事當喜事辦,又揭發(fā)中央委員、鞍鋼黨委副書記、弓長嶺鐵礦黨委書記王君紹騙取榮譽、打擊迫害揭發(fā)他的職工。同年,《中國青年報》批評商業(yè)部長在飯店吃飯不照標準付費。

  

  1982年,黑龍江雙城堡火車站的裝卸工人在給雙城青年商店卸洗衣機的時候,要求留下十臺洗衣機,按出廠價賣給他們。雙城青年商店不同意,裝卸工人就以摔洗衣機的惡劣做法報復,一共摔壞九十多臺,造成八千多元的損失。2月6日,雙城青年商店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寫信,2月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把這封信全文播出。此后一個月的時間里,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對此事進行追蹤報道。一層層剝開鐵路部門包庇職工,借職權謀私利的種種問題。

  

  

  晚報引出周末版

  

  1980年代初,《羊城晚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等相繼復刊,如同一股春風,給習慣了“兩報一刊”和頌揚性報道的讀者帶來新鮮的感覺,它們連同一些所謂“街頭小報”,給機關報帶來了壓力,為了避免讀者流失,各地機關報開始改革,很多周末類報紙(如 《南方周末》)就是這時候創(chuàng)辦的。

  

  從1978年到1988年,改革開放已經(jīng)進行了10年,雖然市場經(jīng)濟還沒有成為明確的國策,但國門已經(jīng)打開多年,社會物質(zhì)財富增加了,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多了,對信息的需求也增加了。

  

  面對越來越豐富的社會現(xiàn)實,人們希望媒介不僅對自己身邊的生活小事做出解釋,對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也得給出深刻的解讀,這便是晚報、周末類報紙流行的社會心理基礎。

  

  

  機關報遭遇市場滑鐵盧

  

  1996年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對北京居民讀報選擇做過一項大型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面向全國發(fā)行的“中央大報”所擁有的讀者數(shù)量不敵《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甚至《北京廣播電視報》和《精品購物指南》。不容否認,媒體的影響力格局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央媒體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慢慢被打破了。

  

  不但中央級大報遭遇市場滑鐵盧,省市級機關報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1993年,《成都晚報》的廣告額是6000萬,《四川日報》的廣告額是3000萬。此前,《四川日報》的廣告額一直遙遙領先于《成都晚報》。

  

  

  都市報:嫁接其他報種優(yōu)勢

  

  《四川日報》的副總編輯席文舉奉命創(chuàng)辦一份賺錢的報紙,以改變尷尬局面。既然被晚報打敗了,席文舉首先想到的是向晚報取經(jīng),從北到南,把《北京晚報》、天津《今晚報》、南京《揚子晚報》、上!缎旅裢韴蟆、廣州《羊城晚報》跑了個遍。“當時晚報是一種什么格局呢?上午讀黨報,下午讀晚報。文化、體育、社會、連載是晚報的四大支柱”,席文舉很快看出了晚報的門道。

  

  走到南京的時候,《揚子晚報》的總編周正榮對席文舉說:讀晚報的人不知道黨的方針是不行的,要在晚報上嫁接黨報的優(yōu)勢,也就是時政新聞。席文舉很認同周正榮的觀點,又把周的觀點發(fā)展了一步:不僅黨報的優(yōu)勢要嫁接,各種報刊的優(yōu)勢都嫁接。

  

  席文舉認為,1980年代后期,全國法制報紙熱,《西安法制晚報》可以發(fā)行到20萬份,靠的是案件報道;
1990年代初,廣播電視報登節(jié)目預告和電視劇花絮,就有上百萬份的發(fā)行量,說明老百姓有這方面的信息需要;
“地攤報”火是因為有故事性,如果讀者需要,要辦的這份報紙完全可以一天生產(chǎn)一個特別報道……

  

  把所有這些訊息都集中在一張報紙上,就不是傳統(tǒng)晚報的格局所能容納的了。所以,席文舉把要辦的報紙定名為《華西都市報》。

  

  嫁接法卓有成效。由于報道的內(nèi)容取決于讀者是否感興趣,這張報紙很快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華西都市報》創(chuàng)刊的第一年里發(fā)行量每月增長一萬份,到第二年年初就有了十多萬份的發(fā)行量,第二年年底,廣告額超過《成都晚報》,在市場上站穩(wěn)了腳跟。

  

  

  與市場結(jié)盟

  

  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華西都市報》確實站在時代列車的車頭之上,列車上的人血管賁張,充滿對市場、對財富的渴望。鼎盛時期的《華西都市報》,甚至有“出國投資部”這樣的建制。

  

  除了做貿(mào)易掮客,《華西都市報》對自己其他的媒介角色,也有清晰的定位。在批評報道中“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用席文舉的話就是“老虎當然該打,但是我們不知道老虎在哪里,蒼蠅我看得見。中國大的批評報道都是靠紀委、法院調(diào)查清楚了才能公布的。那我們就著重做一些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什么假冒偽劣、服務態(tài)度……這些都是應該批評的!度A西都市報》為什么好看,說穿了就是批評報道打天下,但是我的批評報道都是批評‘蒼蠅’的。”

  

  

  向都市報學習

  

  在都市報的鼎盛時期,黨報、機關報紛紛回過頭來,“嫁接”都市報的優(yōu)勢。這種嫁接,實際上就是辦報方向的調(diào)整。

  

  2003年,《南京日報》社長龔惠民提出辦一張“現(xiàn)代都市新型黨報”的概念,《南京日報》的版面擴至40個版,分成A、B、C、D四疊,推出了時評、長三角、財經(jīng)·投資、現(xiàn)場、民生、熱線、娛樂·看點、非常關注、南京雜志等一批都市報類型的版面。A一版和B一版是兩個功能不同的封面版,都有報頭,A一版?zhèn)戎赜邳h政報道,大標題、大照片;
但真正在報攤上露臉的是都市報風格的B一版。

  

  1982年創(chuàng)刊、面向港澳及海外發(fā)行的《深圳特區(qū)報》在1980年代是黨報中的一匹黑馬,廣告額連年在全國報紙的前十名以內(nèi)。1990年代,市場化的都市報興起之后,《深圳特區(qū)報》漸漸落寞,到了深圳報販都不愿意拿上報攤叫賣的地步。

  

  1998年之后,深圳的房地產(chǎn)業(yè)風生水起,《深圳特區(qū)報》及時和房地產(chǎn)市場嫁接,每天用幾個版到幾十個版做房地產(chǎn)新聞,搞活動,做策劃,迅速成為一張“房地產(chǎn)日報”。

  

  都市報與市場的結(jié)盟,是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中期的一大風景。

  

  這種局面,直到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沖破重重阻力,披露大學生孫志剛在廣州的收容所里被虐待致死的事件,媒體的另一面,才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

  

  

  來源:南方周末

相關熱詞搜索:報業(yè) 誰領風騷 石巖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