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兆祥:學者應有的學術品格
發(fā)布時間:2020-05-23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學者以研究為業(yè),學術研究是一種艱辛的勞作。漫漫學術路充滿著荊棘、坎坷和艱難。社會科學特別是經(jīng)濟學理論是有很強的長期累積的特點。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往往需要研究者長時間的嘔心瀝血,多涉甘苦的累積。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苦其筋骨的鉆研、磨練和奮力跋涉,方能孕育和創(chuàng)造出有分量的學術精品。在學術成果未面世之前,許多學者大都長時間的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因此,社會科學特別是經(jīng)濟學理論研究是個寂寞的行當,靜心至為重要。心不靜,不甘于寂寞,于熱熱鬧鬧之中不能潛心深鉆,就不能成器。經(jīng)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時在家閉門整坐十年冷板凳,清心寡欲,沉穩(wěn)堅韌。惟有具備亞當·斯密那種寧靜致遠和淡泊名利的學術品格的人,方能成大器。那些把大量精力花在爭名于朝、逐利于市的人,與大師級的學術成果無緣,當然,也就肯定與大師無緣。
一般而言,文人學者在社會公眾中的印象是好靜的,寒窗孤燈,皓首窮經(jīng),為人風格不事張揚而習慣于蟄居書齋,沉潛學問。他們就好像農(nóng)夫一樣,以筆代犁,終日默默耕耘。然而,到如今這已是一張老黃歷了。近年來,學術界的浮躁之風甚囂塵上,已成了許多社會公眾議論的重要話題之一。浮躁是近年來學術界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學術腐敗現(xiàn)象。在學術界功利和浮躁之風頗盛的環(huán)境下,學術界雖然有許多書生學者仍堅持遠離名利場,在靜心問學修行,但亦多見有人染上了浮躁病。如今我國學術界學術腐敗的例子可謂多不勝舉。對于學術界的種種腐敗現(xiàn)象,諸如專家學者涉嫌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等等事例,媒體已多有揭露。筆者認為,在包括經(jīng)濟學在內(nèi)的社會科學領域還有以下幾種比較突出的學風浮躁的現(xiàn)象,應當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
其一,近年來,有的學者有了一點名氣,就飄飄然起來,就再也耐不住寂寞,坐不下冷板凳。他們頻頻地亮相于報端和電視鏡頭前,走馬燈似的到各地論壇上演講和發(fā)表見解,炒作自己。有的學者通過媒體的炒作和包裝,把自己弄得神乎其神,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不講理性,無視科學精神。
其二,有的學者時而像影視界的明星那樣制造轟動效應,嘩眾取寵,力圖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們提出的“高論”、“創(chuàng)見”,往往使學者同仁感到很偏頗,很牽強,十分費解,甚至還有常識性錯誤,自然成了輿論批判的靶子。
其三,現(xiàn)今的學術界喜好吹捧,擅為吹鼓手、貼金匠者大有人在。有的將業(yè)內(nèi)人士還知之不多的人說成是“著名學者”,有的把在學術上并無建樹的人說成是“名師、大家”,有點把在某一領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點成績的人說是“××理論之父”。
其四,近年來,有的高校教授“跑場子”、“賺票子”,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常常在祖國的天南地北,或拿著講稿正在風馬牛不相及的多個研討會上做著內(nèi)容相同的演講,或在某個論壇上做著沒有準備的不著邊際的講話,或者行色匆匆趕到某個會場講一兩句無關痛癢的話露一臉,就拿著有時高達數(shù)萬元的“酬勞”慌忙告辭。所謂教授者,顧名思義,當以潛心教書授業(yè)為本職。然而,如今有的教授卻游離于大學高墻之外已悠悠乎久已。他們常常置本職工作于不顧,像影視界的明星一樣“走穴”忙致富,追逐金錢。
其五,如今有的學者是“誰有錢就為誰服務”,傍大款,竭力為依附的大企業(yè)集團賺錢牟利出主意,抬轎子,唱贊歌。這些人已完全喪失了作為學者的獨立人格和道德底線,把自己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工具和代言人。中國古代文人學者出于清高“恥言錢”、“諱言錢”,然而如今有的學者的人品甚至連古人也不如。
僅從以上幾個據(jù)媒體披露的例子看,我國的學術界的浮躁之風確實已達到不容忽視的嚴重地步。近年來,我國學術界的浮躁之風日盛,這決非偶然。它既是受當前社會上存在的腐敗現(xiàn)象的環(huán)境、氛圍的影響,也與學者個人的學術素養(yǎng)、學術品格不無關系。由于我國理論研究隊伍龐大,如今被稱之為學者的人多得車載斗量,數(shù)量多則質(zhì)量難免良莠不齊。雖然學風浮躁的只是少數(shù)一些人,但近年來迷漫在學術界的諸多學風不正的現(xiàn)象已使我國專家、學者的群體形象和品格受到許多社會公眾的質(zhì)疑,特別是某些所謂“著名”學者的誠信度折扣也越來越大。不僅如此,學風過于浮躁,科學精神的失落,學術品格的缺失,還是腐蝕社會科學理論研究隊伍、造成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薄弱以及世界級學術大師難以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詩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如同人需要清新的空氣和潔凈的飲水一樣,學術研究也需要培育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凈化學術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催生學術新苗,培育科研人才,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倡導優(yōu)良學風,反對學風浮躁現(xiàn)已成為我國理論界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在同學風浮躁和學術腐敗現(xiàn)象作斗爭中,廣大理論研究工作者要從嚴自律,爭做表率,從我做起,帶頭弘揚學術道德,反對浮躁浮夸作風。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雖然不都是研究人的品質(zhì)、道德之類問題的,否則社會科學就等同于道德倫理學了,但是,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本身卻應當都是講道德、講學術品格的。
在我國現(xiàn)有的理論工作者中相當多的一部分是大學教師,其中不少人是大學教授。古人云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為師為范,就必須學高身正,學高是指學術上有造詣,學問精深。身正是指學風端正,品質(zhì)高尚,受人推崇。大學講師、教授是有道德含量的,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稱謂,更是一種道德形象。從根本上來說,學風、文風,是包括在大學教師在內(nèi)的學者的基本品質(zhì)的反映,這就如同俗話說的“文如其人”。因此,要真正形成良好的學風,最要緊的是提高學者的道德品質(zhì),潔身自好,做個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人。
學者作為精神勞動者理應比其他從業(yè)者有更強的精神需求。作為學者,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修養(yǎng),而且還應當有崇高的價值追求。那么,學者的基本價值追求或者價值取向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每一個負責任的學者,都必須把報效社會主義祖國,服務人民大眾,探求科學真理,作為自己的基本價值取向。只有真正具備崇高價值追求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才會有愛祖國之情深,愛人民之真切,愛自己之自尊,不以名喜,不為利悲,不浮不飄,不急不躁,不畏攀躋之艱,不畏攻堅之苦,以嚴謹、執(zhí)著、求實和求新的態(tài)度,潛心求索,辛勤耕耘,在學術路上孜孜以求,永不停步。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取得對國家重大決策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成果,創(chuàng)造出在理論上有所建樹的真正的精品力作,為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和學術的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教授,來源:光明日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