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改革引發(fā)爭議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信訪條例修改在即何去何從出現(xiàn)兩種聲音
改革前夜的針鋒相對
11月7日,社科院研究員于建嶸在赴外訪問的前夜致信溫家寶總理。他在信中表達了對即將通過的信訪條例修改稿的擔憂之情:“目前有關部門提出的《信訪條例》修改稿,雖然較原條例有進步,但沒有真正體現(xiàn)信訪制度的改革方向,信訪問題關系到國家政治穩(wěn)定,切不可為了應急而草草出臺!
據(jù)記者了解,這一被于建嶸建議謹慎對待的新條例修改稿原定于11月底討論通過。知情人士介紹,“基本上已經(jīng)板上釘釘,就等著通過了!11月4日,本報《國內首份信訪報告獲高層關注》的文章見報后,根據(j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永康的批示,國家院法制辦《信訪條例》修改小組專門聽取了于建嶸的意見。
幾乎是在同時,四川傳來消息,引起巨大爭議的《四川省信訪條例》(草案)經(jīng)過一年多的起草、修改,有望在11月下旬的人大常委會上表決通過。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陳雙全透露,該條例旨在加強信訪機構的權力,賦予信訪機關交辦權和督辦權。
“信訪的產生有著深層體制上的原因,在目前,相關改革還未到位,取消信訪制度是無法做到的。而通過對信訪立法改革信訪制度則是目前一個較好的化解辦法!标愲p全主任以此反駁了此前于建嶸提出的弱化信訪權利救濟功能的觀點。
而事實似乎已經(jīng)表明,由國家信訪局主導的信訪條例的修改,其方向也將是走強化信訪機構職權的路子。信訪機構將有可能承擔更多解決問題的功能,“不再只做二郵局”。而這恰恰是于建嶸急切希望阻止的。
信訪制度到底該弱化還是強化?到底該走向何處?盡管強化信訪制度的改革信息似乎已趨明朗,但社會各界卻遠未達成共識,還在爭論之中。
關門還是開門
信訪條例的修改是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進行的。它繼續(xù)沿襲了以前部門立法、關門立法的傳統(tǒng)習慣。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直接關注下,國家信訪局在這一時期一直著手考慮修改現(xiàn)行的信訪條例。直到11月4日,部分專家被邀請至信訪局時方才得知,他們手中拿到的新條例草案預計在本月底通過。
據(jù)記者了解,相對老條例,新方案最明顯的變化是部分擴大了信訪機構的權限,增加了一些“實權”。此前,國家信訪局研究室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露,信訪機構權力有限是導致信訪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嚴格的保密措施,記者無法獲知更多有關擴大權限的具體內容。
有鮮明對比意味的是,與國家信訪條例修改的低調不同,四川的信訪條例制訂工作卻十分高調。
2003年8月,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將信訪條例納入立法計劃,并成立了條例草案起草小組!罢麄條例采取‘開門立法’,”陳雙全介紹說,“起草小組除了聽取部分市、區(qū)法院對信訪工作的意見外,還將條例草案送到四川省各市、州人大常委會和省級有關部門,并在人大網(wǎng)站、《四川日報》等媒體上向公眾公開征求修改意見!
在解釋何以如此重視信訪條例的時候,陳雙全直言不諱。他介紹,2000年至2003年,四川省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信訪量一直居高不下,權力機關信訪量增加43.9%!皬谋本╊I一個上訪者回來,要耗掉1萬元人民幣,這是有關部門給省人大匯報的數(shù)字!标愲p全認為,拋開社會穩(wěn)定等因素不說,僅從這一點來看,上訪帶來的經(jīng)濟壓力就非常巨大。
此前,四川一直參照現(xiàn)行國務院頒布的信訪條例行事。但條例只是規(guī)范行政機關的信訪工作,對于人大、法院、檢察院的信訪工作,并未納入。隨著老百姓對“一府兩院”的監(jiān)督越來越熟知,“參照原有信訪條例已經(jīng)不能適應目前的形勢”。
比照四川省的做法,眾多學者由此對國家信訪條例的修改程序提出異議。于建嶸在給總理的信中語氣懇切地表示,“信訪政策的修改,應當預先組織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進行充分論證,并可以考慮組織公民廣泛參與討論,切不可為了應急而草草出臺!
“當新鞋子沒有到手時,不要扔掉舊鞋子”
四川信訪改革大膽之處在于,信訪機關被授予交辦權和督辦權。這使信訪機關這個曾經(jīng)的“傳聲筒”變成了一個“實權單位”。更鮮明的是,明確了有關部門在交辦和督辦過程中的法律責任,并在全國首次提出行政問責制,直接授予信訪機構對辦理機構人員處分的建議權,通過明確法律責任,防止置之不理。
這似乎正代表了目前主流的信訪改革方向。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杜鋼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信訪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只有不斷加強,不能弱化。他認為,信訪說到底就是體現(xiàn)了公民的請愿權利,而這一權利是公民政治權利中非常重要的一項。
談到現(xiàn)行千分之二的信訪解決問題率,杜鋼建認為,沒有權威性是現(xiàn)在信訪機構遇到的最大問題!靶旁L部門所能解決的問題實在有限。我知道他們的工作人員其實也非常辛苦!
所以,一直以來都有聲音要求加強信訪部門的實際解決問題的權力。
杜鋼建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政府的理念到位不夠,F(xiàn)行信訪部門和其他部門一樣,只是政府之下的一個普通機構。很多人并未意識到,信訪機構實際上并不是代表本部門而是在代表一級政府行使權力。“它級別不高,又沒有實權,面對問題沒有處理性和強制性手段,怎么可能解決什么問題呢?”這位學者認為,必須要強化信訪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信訪部門的領導應該是政府的主要領導才行。
作為一名政治學者,中國科學院國情中心研究員康曉光認為,信訪部門的功能無非兩個:信息反饋和解決問題!叭绻皇菫榱私鉀Q問題,誰愿意勞民傷財甚至傾家蕩產地來北京。但如果信訪部門沒有足夠的權力解決問題,那就是形同虛設!币虼耍鳛閺娀旁L的支持者,他提議賦予信訪部門更多如調查、督辦甚至彈劾、提議罷免等權力?禃怨夥浅UJ可四川的做法,他認為行政問責制必須與信訪結合起來才可發(fā)揮真實的作用。
談及可能傷害到司法救濟性的問題,一些學者并不以為然。杜鋼建認為,中國目前的權利救濟方式不是太多了,而是嚴重不足,不能僅依賴司法救濟這一條路。
康曉光則提醒記者,不要無視中國的國情!拔覀兪且粋行政主導的國家,在司法難以真正獨立的情況下,中國需要這么一套反饋系統(tǒng)來了解社會存在的問題,了解民眾的需要。這是一個沒有門坎的系統(tǒng)。”正如一位普通老百姓對現(xiàn)階段傳聞可能取消信訪表示強烈不滿時說,當新鞋子沒有買到手的時候,先別忙把舊鞋子扔掉。
“上訪洪峰不是一個新條例能解決的”
顯然現(xiàn)在的信訪改革討論鮮明地分成了強化派和弱化派,于建嶸在這場論爭中是比較孤獨的一個。他的“弱化信訪權利救濟功能”的觀點遭到了強有力的質疑。有人認為是不考慮中國國情的理想主義,更有人認為是迂腐。但他依然在作最后的努力!拔覍嵲诓幌M吹綑嗔Φ玫綌U張的信訪,這和信訪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他對本報記者說,目前有關部門提出的《信訪條例》修改稿試圖強化信訪機構職權,并且規(guī)定了許多明顯違反憲法的禁止性條款。
于建嶸認為目前不是修改《信訪條例》的最佳時機。信訪量連續(xù)十一年增長,信訪問題已經(jīng)變得十分敏感,各級政府和信訪公民都處于信訪的高壓之下!爸醒霂状斡嘘P信訪的新舉措都帶來了新的信訪高峰。在這種形勢下,出臺新的《信訪條例》,有可能引發(fā)新的信訪問題和新的社會沖突!
“上訪洪峰不是一個新條例能解決的!鞭r民學者李昌平提出了他對條例修改的三個擔憂:如果授予信訪部門太大的權力,信訪部門解決的問題越多,依法行政的可能性就越小,引發(fā)的問題會更多;
如果上訪規(guī)范越嚴,老百姓上訪的成本越高,下情更難以上達,底層的問題會更多;
如果新條例規(guī)范的對象實際只是老百姓,那后果更難設想。
通過對信訪制度長期細致的調研,于建嶸向國務院法制辦及溫家寶總理提出了一套完整建議。
于建嶸建議從行政、法律、政治三個層面考慮對信訪制度進行穩(wěn)妥而有步驟的改革。他認為,短期的行政治標之策是給各級黨政部門減壓和給信訪公民松綁,用以減小信訪的規(guī)模和沖擊性,維護社會穩(wěn)定。首先是,中央減少對地方黨政領導的壓力,不按信訪量給各地排名,取消信訪責任追究制,不要求地方政府來京接訪;
其次,中央信訪部門不再給省市開信訪移辦單;
不對信訪公民的信訪級別作特別的限制。另外,由信訪地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因信訪而發(fā)生的治安案件。
于建嶸解釋,這樣做的理由是:減弱信訪的權利救濟功能,降低群眾對信訪的預期,會迅速使一些信訪案件平息,減少群眾進京走訪。“給地方政府減壓,才能給中央減壓,才能加強和鞏固中央的政治權威!
法律層面的治理被于建嶸認為是中期步驟,即強化各級司法機關接受公民告訴、申訴及處理案件的責任和能力,由司法機關承辦目前積壓在信訪部門的案件。顯然,這一作法的目的是通過樹立國家司法機構的權威,把社會矛盾的解決引導到正規(guī)的司法渠道,逐步減少信訪以及伴隨信訪的非制度化公民的政治行動。
于建嶸堅持認為,信訪制度的長期政治治本之策是撤銷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信訪機構,把信訪集中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人民代表來監(jiān)督一府兩院的工作。
“這樣,不僅使信訪工作獲得一個權力主體,同時也使信訪工作具備了應有的問責性,即向人民負責的特質。”于建嶸始終強調應該加強人大的職能,“把信訪集中到人大后,可以建立一套統(tǒng)一的科學的信訪登記體系和檢索體系,不僅可以準確統(tǒng)計信訪量,而且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社會資源,克服目前信訪公民盲目投訴、反復投訴、多方投訴造成的巨大資源浪費和政治信任流失!
于建嶸提出依靠“法治”和“人大監(jiān)督”的終極解決方案,被很多人認為過于“天真”。質疑的聲音認為,很多人就是因為在當?shù)氐乃痉C關和人大機構苦告無門之后,才轉而上訪的,現(xiàn)在又把他們推回到這些機關面前,不是又回到矛盾的起點嗎?
于建嶸并非不清楚,信訪問題的背后是一個需要進行系統(tǒng)改造的體制難題。但他認為,“即使給信訪放權,我相信千分之二的解決率不會提高多少!睆娀旁L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向,而以此為契機,促進司法救濟功能和人大監(jiān)督作用的發(fā)揮,才是改革的正途。
爭論還在繼續(xù),新條例可能即將通過。這個與中國政治體制、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信訪制度到底如何去從?也許不久就會有答案。(南方周末)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