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下的新理財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危機

發(fā)布時間:2020-03-30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后,香港人對待財富的思維開始轉變,由投機時代轉向理財時代,投資時更加注重保本前提,調整花錢的速度來配合自己的壽命,這對今天的內地民眾頗有借鑒意義
  
  好了,這一次我必須承認金融危機真的來了。因為當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年終獎打折和裁員,報紙上開始連續(xù)刊登師奶們如何省錢的各種秘訣時,領導說我們不裁員的消息聽起來是那么的溫暖。
  三四年間,伴隨著中國股市與房市的大起大落,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中國人在改革開放30年來第一次興起的理財熱剛開頭就失去了方向感。毫無疑問,這是一次由投資狂熱向理性理財轉向的時刻,2008年之于中國內地人,正如1997年之于香港人。
  1997年,席卷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給中國造成了很大傷害,但普通的中國人并沒有太深刻的印象,那時候中國和世界的交往遠沒有像今天如膠似漆。
  香港人對這場經濟危機卻有著切膚之痛,長期以來香港不死的神話被打上了問號。尤其以房地產業(yè)為典型代表,很多人按揭買房后,發(fā)現(xiàn)要還的貸款比房子當前售價還高,不動產成了“負資產”,十多萬業(yè)主瞬間變成了“負翁”。
  就連人稱“瀟灑哥”的明星鐘鎮(zhèn)濤也被迫宣布破產,這固然和他敗家的老婆章小蕙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瀟灑哥”投資房地產失敗,欠下了2.5億港幣的巨額債務。從這時開始,鐘鎮(zhèn)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你過得比我好”的生涯,很多過去看不上眼的戲和演出都開始接,4年的努力才讓他走出困境。
  從1998到2004,因為房地產迷夢破滅,香港人財富蒸發(fā)2.2萬億港幣,每位業(yè)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幣。
  在經濟跌入谷底的2000年,美聯(lián)物業(yè)的報告顯示,香港市場成為負資產的物業(yè)有19萬套。不過,香港商業(yè)銀行從業(yè)主收回的住房只有5000套左右。
  也就是說大多數香港“負翁”選擇了堅持到底,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一位香港商人講述過他自己的理由――斷供其實是一件不太合算的事情。如果斷供,便失去了翻本的本錢,只要持有物業(yè),雖然在某個時間段內價格跌下去了,但以后還有機會漲上去。但如果斷供,銀行收回物業(yè),等于失去了本錢。
  與此同時,斷供之后銀行拍賣房產所得如果仍然無法償清債務,銀行還會持續(xù)追討,直到全部還清為止。如果不能還清,就只好宣布破產了。
  對于有收入的人來說,如果輕易選擇斷供,對自己的工作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還會破壞自己的信用記錄。而在像香港這樣的經濟社會中,信用會影響到個人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輕易地破壞,其實也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從這里不難看出一種理財觀念,和今天的內地相比,香港人的理財觀念無疑具有極好的可借鑒性。
  在知名財經專欄作家、分析員曹仁超看來:香港的股市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的股市情況,外國人知道中國市場的潛力,但不了解中國內地。香港股市開放度又非常之高,是世界看中國市場好壞的標志。
  他在媒體上分析:“很多大型國企到香港上市,如果募集資金1000億,收2%的傭金就賺2億,雖然這些大的IPO很多是外資大行做的,但是它在香港也要租寫字樓啊,也要請香港人啊,所以最后外國人分了1億,香港人分1億!
  “你想想,幾十個人花三四個月的時間賺1億,你要開工廠的話,多久才能賺1億?香港人做來做去不就做這個生意嘛!
  “因為金融的錢容易賺,所以香港自1980年開始從工業(yè)轉到金融業(yè),過去30年正好是香港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周期。這就是為什么香港會有這么多外國人的錢,我們就(用這些錢)賺差價,賺了錢之后,香港人就開始買房子、消費,所以房地產和消費就好了,所以說,1984-2007年帶動香港經濟的是什么?是金融!
  在內地,因為國家對存貸款利率有著硬性的規(guī)定,這就讓銀行有了很好的偷懶理由,中國人又好把錢存在國家的銀行里,直接造成了嘆為觀止的高儲蓄率。
  身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想法自然不會如此落后。在一個完全開放的商業(yè)社會里,資金只有快速健康地流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保值與增值。
  香港銀行對個人客戶也有著良好的互動,他們樂于推介“高回報”的理財服務,這樣就能讓存款“活”起來,每一分存款都能用于投資增值,這樣雙方都有好處。
  經歷了1997的金融危機,香港人已經不再把房地產和股市作為理財的唯一計劃,加上香港又是一個面向全球開放的城市,使得港人的投資計劃顯得格外多元化。
  香港財務策劃專業(yè)人員總會理事長陳慶生介紹說:“在香港,通過金融風暴和利率市場化兩個契機,人們突然認識到原本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盈利效果的理財杠桿竟然是把雙刃劍,竟然也可能帶來極大的損失。香港人的思維開始轉變,投資時更加注重保本前提,開始關注理財,調整花錢的速度來配合自己的壽命!
  從2000年開始,理財策劃這個行業(yè)在香港地區(qū)紅火起來,理財策劃師主要由保險、基金、證券等公司聘用,還有一種獨立的財務顧問公司主要通過貸款獲利。投機階段,一些資金實力較雄厚的投資者不只在銀行存款,還通過銀行進行投資,如買賣股票、基金等;理財階段,除投資外,投資者還有對個人保障、退休計劃、收入計劃、保險計劃的需要。
  香港地區(qū)已經進入了理財階段。由經濟蓬勃發(fā)展時期的投機階段過渡到理財階段主要基于兩個契機。一個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香港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急劇下跌,人們開始認識到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的必要性,投資要分散,在保本的基礎上實現(xiàn)增值;另一個契機是2000年的利率市場化,此后,銀行可以為不同的產品確定不同的利率,豐富了理財產品。理財專家的廣泛出現(xiàn),給人們帶來了輕松與方便。在香港這樣一個完全競爭的金融社會里,琳瑯滿目的金融理財產品也在考驗著人們的財商。
  金融衍生品的買賣成了當下的熱門話題,雷曼迷你債事件正是眾多中小投資者在理財專員誤導下的不慎購買。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多達幾百頁的合同連理財專員都沒有搞明白。
  不單是小老百姓,如果不搞明白所購買的金融產品屬性,大富豪也一樣會巨虧。Accumulator成了2008香港的“富豪殺手”,它一度成為許多私人銀行和投行的財富管理部門極力向富豪和機構投資者推薦的產品――因為這種產品可以按現(xiàn)價打折購買股票,雖然它同時也要求投資者在股價下跌時雙倍買入。
  當股市熱時,沒人會考慮到下挫的那一天。即便是有過1997的慘痛教訓,但貪婪畢竟還是人類的本性。
  當經濟寒冬來臨時,投資理財也需要慎重對待,雖然早投資早受益,而且人年輕時還有時間機會去彌補虧損,但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
  不然就像香港股神李兆基先生驚呼的那樣:“贏粒糖,輸間廠!

相關熱詞搜索:危機 理財 時代 危機下的新理財時代 理財危機 經濟危機下的新理財時代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