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童婚緣何禁而不止] 印度童婚陋俗

發(fā)布時間:2020-03-19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印度童婚 淵源悠久   童婚是一種陋習,早已為世人所唾棄。但在當今印度,這種早婚風俗仍依然有在印度教徒中流行。印度童婚始于何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吠陀時期就存在。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算起,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印度女孩如果到了12歲還未結婚,人們就會感到驚訝。
  在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馬爾瓦爾地區(qū),每年4月底的阿卡蒂節(jié),常常有上萬名兒童舉行集體婚禮。這里的人們普遍認為阿卡蒂節(jié)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這一天,在農(nóng)村可以看到大人們帶著“小新娘”和“小新郎”在牛車里或列隊徒步而行。去結婚的兒童們,有的睡在母親懷里,有的坐在父母膝上,他們東張西望,根本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種婚禮和正;橐鲆粯,經(jīng)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舉行正式結婚儀式。婚禮也和成年人的婚禮一樣,3、4歲的孩童穿戴整齊,戴項鏈和手鐲在大人指點下,繞著“圣火”進行。尚不會走路的嬰兒便放在金屬制的大托盤里,完成各種婚禮儀式。由印度教僧侶把小女孩舉起來放到一個看來象托盤似的稱為“泰里”的大圓盤上,然后他把面紗的一端塞到新郎的手中,F(xiàn)在兩人必須圍繞一堆圣火轉三圈以確認他們的結合。僧侶抱著新娘、新郎在旁邊繞行,在樂師們的急速擊鼓聲中,在搖鼓的嘩咚聲中,在婦女們節(jié)奏單調(diào)的高亢歌聲中,婚禮儀式結束了。
  按照習俗,幼女婚后仍住在娘家。十一二歲后去夫家,此后的命運就由夫家決定。她們干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家務,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經(jīng)常遭夫家指責和打罵。有的十幾歲就做了母親。守寡的少婦不許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準參加任何娛樂活動。她們的未來命運全掌握在夫家手里。她們要操持許多家務勞動,家庭成員稍不如意,就會對她們?nèi)我獯蛄R和責罰。
  印度社會的貧富差距巨大。生活貧困的家庭占很大比例。童婚現(xiàn)象主要集中在農(nóng)村地區(qū)和城市貧民區(qū)。
  童婚過去在印度是十分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據(jù)一項調(diào)查統(tǒng)計顯示,20世紀30年代初,印度有
  70%以上的婦女實際結婚年齡不到15歲,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大部分印度婦女都是早婚。即使到了印度獨立后的1961年,情況依然沒有大的改善,農(nóng)村女子的平均結婚年齡仍在15歲左右。
  據(jù)《印度時報》1994年1月9日的報道,在道格拉地區(qū)的一個名叫頓馬的小村里,有居民219人。這個村莊的新娘最大年齡不超過12歲。這個村子里的女孩子大多是在10歲前結婚的。小的只有四五歲的,甚至還有剛剛學會說話就許配給人的。村子里的大人們把他們的貧困歸罪于孩子的婚事。認為,婚禮的花費,直接與新娘的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小,所需越少。如一個村民把自己5歲的女兒嫁出去只花了5000盧比,這可稱得上是操辦婚事的最低花費了。早婚導致早育。5、6歲結婚的女孩到了15歲就成了母親。每年4月,印度各邦,尤其是北部,都有成千上萬的兒童,包括嬰兒,在這個季節(jié)完成他們的婚事。多數(shù)情況下,村民采用集體婚禮形式。集體婚禮的人數(shù)多寡主要依據(jù)當年的收成狀況而定。一般有6到8對兒童舉行這種婚禮。1993年4月,齋普爾地區(qū)約有500名兒童舉行婚禮。拉賈斯坦邦在校小學生的30%已婚。整個拉賈斯坦邦,所有已婚夫婦中有25%的年齡在15歲以下。
  童婚陋習難禁原因
  童婚習俗嚴重地阻礙了印度社會的進步。針對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印度政府對遏制童婚陋習的決心非常堅定,一些邦政府已經(jīng)先后開始擬定結婚要到政府部門登記的法律草案,決心用法律手段徹底解決童婚陋習問題。
  1929年,印度政府通過了《禁止童婚法》,1930年開始實施。但這一法令與印度教徒早婚的傳統(tǒng)觀念相違背,被認為是反宗教的,所以實際行不通。1978年,印度政府修改了《禁止童婚法》,把女子的結婚年齡從15歲提高到18歲,男子從18歲提高到21歲。
  但在很多山區(qū)部族里,童婚的習俗仍盛行不衰。據(jù)當?shù)厝苏f:“印度童婚的習俗是印度教經(jīng)典提倡的。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變來變?nèi),但宗教?jīng)典卻是永恒的。” 童婚陋習難禁,有其錯綜復雜的經(jīng)濟、宗教、歷史及社會原因。
  其一,經(jīng)濟上的節(jié)省。印度有些地方之所以童婚盛行,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農(nóng)民經(jīng)濟困難。眼下在印度,姑娘出嫁時女方仍然要付給男方一筆價值不菲的嫁妝。按印度的規(guī)矩,女孩越小,男方要的嫁妝就越少;而男孩越小,舉行儀式的費用也越少。印度父母希望通過讓女兒提前出嫁免去昂貴的嫁妝,而男方也樂得早早給幼子定下終身,省下將來操持排場婚禮的大筆花銷。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對生活貧困的農(nóng)民來說,兒女結婚更是一個傾畢生之力都難以支撐的負擔。在許多農(nóng)民看來,童婚和集體婚禮儀式比較省錢。據(jù)說,童婚和集體儀式每人至少可以省掉兩萬盧比(合三千元人民幣)。因此,許多經(jīng)濟困難的家庭希望早日讓未成年的子女結婚。
  其二,陳規(guī)的沿襲。童婚在印度古代宗教法典中得到過肯定,并作為一種社會習俗沿襲存在了上千年。印度不少古代法典中有大量記載,并肯定童婚,提到女子在月經(jīng)來之前可以結婚 。如《摩奴法典》明確寫道:“30歲的男人應同12歲的幼女結婚,24歲的男子應同8歲的幼女結婚!笔吩姟赌υX婆羅多》中多處記載了童婚習俗 。印度教徒認為,婚姻一種圣禮,是每個人必須履行的神圣職責。幾千年來陳陳相因,童婚就構成了一種傳統(tǒng)習俗。而對于許多老百姓而言,傳統(tǒng)就是法規(guī)。
  其三,家庭觀念的影響。在印度,兒孫們畢竟還是唯一的養(yǎng)老保證。早生孩子意味著養(yǎng)老就有了保障。還有,按照印度教的觀念,一個男人去世時,如果有他的女兒和一個孫子在他床邊祈禱,那么,這個男人的靈魂由于有過多次生兒育女的痛苦而會得到拯救。陳舊的觀念使一些老人極力主張孩子早日結婚,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四世同堂"的美滿結局。如印度農(nóng)村有一老太太逼著讓她的三個11到14歲的孫子同時結婚,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她自己重病在身,希望去世前親眼見到她未來的孫媳婦和玄孫。
  其四,出于貞節(jié)觀的安全考慮。在農(nóng)村地區(qū),女孩通常獨自在田野里放牧,容易發(fā)生不測。一旦遭到強暴,未婚女孩則極難找到婆家。早婚可給女孩及父母一種安全感。
  其五,缺乏嚴格的行政管理。在印度這么大的國家里,結婚登記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青年婚嫁的主要準則。憲法雖然規(guī)定了結婚的年齡,但沒有行政手段進行法律認可也是枉然。特別是對于那些在偏遠鄉(xiāng)村舉行的集體童婚,政府根本就無法及時獲得信息。于是,根深蒂固的童婚陋習得以長期存在和蔓延。
  由此看來,要禁止童婚,光靠制定法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喚醒民眾,制造社會輿論,提高婦女的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以及加快整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落后的婚姻習俗。
 。ū疚呢熑尉庉嫞 劉萬鎮(zhèn))

相關熱詞搜索:印度 緣何 印度童婚緣何禁而不止 美國童婚難禁 華為在美國被禁售了嗎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