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臺海整合未來] 臺海未來
發(fā)布時間:2020-03-16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1996~2006,整整10年臺海關系的風云變幻,仿佛是中華民族又經歷了一次宿命的輪回! ∫粋民族隔海分治的歷史,已經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最終的結局究竟是兄弟鬩墻,骨肉相殘,抑或是否極泰來,皆大歡喜?
10年對臺的政策牽引
過去10年臺海關系的迭宕起伏,于1995年除夕夜揭開了序幕。
1995年1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大陸涉臺系統(tǒng)共同舉辦的迎新茶話會上,發(fā)表《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而繼續(xù)奮斗》的講話(江八點),4月初,李登輝相應發(fā)表了“六點立場宣示”(李六條),對“江八點”進行了“積極敷衍”。
同年的5月2日,美國眾議院以396票對0票,5月9日參議院又以97票對1票的優(yōu)勢,通過李登輝訪美決議案?肆诸D政府迫于國會壓力,改弦更張,改變當初不允許李登輝訪美的承諾,允許李登輝訪問美國。 6月9日, 李登輝在康奈爾大學的“歐林講座”發(fā)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文章,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等鼓吹分裂的言論和主張。
大陸隨即作出強烈反應。1995年仲夏之后, 大陸相繼在臺海發(fā)射6枚導彈,緊接著,亦在閩粵沿海舉行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這就是著名的九五、九六臺海危機。危機震撼了國際社會,震動了臺灣海峽,美國也作出反應,向臺灣海峽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zhàn)斗群……10年前的臺海危機盡管最終獲得了暫時和權宜性的化解,但那一場危機直接和間接的誘因,至今仍未排除,還在醞釀、發(fā)酵、蓄勢待發(fā)。
10年之后的2005年,“江八點”發(fā)表10周年之際,中央對臺決策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新的人事和政策傳承!敖它c”和歷史上所有對臺政策 一樣,備受尊崇,進入了歷史性文獻殿堂,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政策綱領,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胡錦濤有關對臺工作的四點原則意見(胡四點),已成為北京承前啟后,因應新形勢之下兩岸關系的具體指導性文件,具有無法取代的牽引性功能。其中,全國人大制定和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已成為兩岸關系新一輪政治互動,以及力圖有效遏制臺獨勢力鋌而走險、利令致昏的“利器”,成為遏制國際政治勢力公然介入臺海局勢,支持臺獨勢力坐大的“利器”。在北京立法者的立場上,《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款中,對于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三項前提和定義,似乎已成為“最后一道防火墻”。
沒有人愿意看到兩岸最終走上兵戎相見,尤其是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正在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致力于自身的和平崛起,其決策層早已經多次在國際重大場合作出承諾和宣示,也已經被北京的政策智庫歸納為“對外尋求和平,對內尋求和諧,對臺尋求和解”。
2005年臺灣在野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以及無黨籍人士李敖相繼訪問大陸,被視為是大陸對臺尋求和解、廣結善緣、爭取臺灣民心的一次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全新嘗試。人們將胡錦濤主導的對臺政策歸納為“水到渠成,循序漸進”、“積極進取、不疾不徐、力求主動”。實踐表明,《反分裂國家法》的推出,不僅奪回了兩岸政治互動和博弈的主導權,在給臺獨勢力劃定清晰紅線的同時,也奪回了“維持臺,F(xiàn)狀”的話語權和詮釋權。連戰(zhàn)、宋楚瑜等人的大陸之旅,構建了兩岸新的對話溝通平臺,既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一種爭取臺灣社會主流民意認同的努力,更是對島內臺獨勢力的戰(zhàn)略合圍。
對臺尋求和解,首先是尋求臺灣民眾與大陸當局和主流民意的和解,其次是尋求和臺灣主張維持兩岸和平穩(wěn)定的政治勢力的和解,再次才是在最大限度孤立和打擊一小撮極端臺獨勢力的同時,還要千方百計做好矛盾轉化的工作,爭取現(xiàn)階段贊同分裂和分離理念的人最終放棄既定的立場,改變對兩岸政治整合前景的認識。
這種尋求兩岸和解的新思維,是一種氣量、氣度和寬大為懷的胸襟,以往雖然也有,但不像近些年那樣明顯,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進步。而中共中央對臺決策高層,在發(fā)表“胡四點”之前,曾親自登門向當時依然在世的大陸海協(xié)會會長汪道涵“請益國是”,被視為具有豐富政治意涵。汪道涵先生是“一個中國”86字意涵的創(chuàng)意者,胡四點以及中共對臺政策近年來的正式表述中,86字意涵已納入決策基礎,成為現(xiàn)行對臺政策不可分割的內容,更被視為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臺海關系”的美國因素
北京去年以來對臺政策的付諸實踐,初見成效。其中兩個值得一提的亮點是:去年年底臺灣“三合一選舉”,民進黨遭遇到歷史上最大的挫;而最近陳水扁拋出“廢統(tǒng)論”,刻意沖撞北京和華盛頓的對臺政策容忍極限,企圖制造新一波臺海危機,實際上也是臺獨焦慮癥的一次情緒性宣泄。
某種意義上這也表明,去年以來中共對臺政策的策略性改變,以及至為關鍵的決策思路和指導思維的轉換,開始符合和接近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地面對問題,展示了難得一見的自信和從容。因此陳水扁急獨步伐日益加速,謀獨心態(tài)愈趨焦躁,只能左沖右突,尋找新的突破以求自保。
眾所周知,沒有美國的介入,就沒有所謂的臺灣問題。在臺灣問題上的政治博弈,主要是與美國的博弈。朝鮮戰(zhàn)爭之后,美國改變其對臺戰(zhàn)略思路,公然介入臺海局勢,對蔣氏父子改遺棄為利用。及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對臺政策才作出了必須的戰(zhàn)略修正,“中國必將統(tǒng)一,但不是現(xiàn)在”,是1978年美國檢討分析對臺政策之后的結論,這個結論至今不僅影響著白宮和五角大樓對華政策的決策思維,同時也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臺灣朝野政治勢力思考和闡述兩岸關系政策的價值判斷和政策思維。最新的例證是,馬英九的“終極統(tǒng)一論”,民進黨的務實派近年來的思考出發(fā)點和階段性結論的獲取,其實也或多或少折射出類似的思考痕跡。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因素無時不在,只能正視,無需回避。九五、九六臺海危機逐漸平復之后,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以及13億中國人民“不惜一切代價捍衛(wèi)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意志,有進一步深刻的印象和體驗。
今年開春,當陳水扁提出“廢統(tǒng)論”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楊潔篪恰恰在華盛頓訪問,中美雙方就此危機問題進行過協(xié)商,啟動預防發(fā)生危機的協(xié)調機制。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分析家認為,中美雙方顯然已經扮演了協(xié)合又分工的角色,一前一后分頭進擊,頗有默契。
國際觀察家指出,目前,中美兩國擁有前所未見的高度戰(zhàn)略默契。首先,在于進入21世紀后,美中雙方具有愈來愈多的共同利益,國務卿賴斯說,美中關系目前是后冷戰(zhàn)以來最好的時期,故處理美中重大利益具高度共識;這個結論和她的前任鮑威爾是一致的。胡錦濤主席去年在美國與布什會晤時,呼吁中美兩國共同維護臺海局勢的和平與穩(wěn)定。這一次圍繞陳水扁“廢統(tǒng)論”誘發(fā)的危機,以及危機的管控和危機的處理過程,美國的表現(xiàn)并不盡人意,關鍵點不在于他對陳水扁沒有足夠的制約和管束能力,而在于美國不可能在此時完全放棄臺灣,或者完全放棄繼續(xù)借用和利用臺灣牌牽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戰(zhàn)略意圖。這就是美國留有的一手,而這樣的留有一手,就給陳水扁頻頻要價的可乘之機。
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觀察臺海關系中的美國因素:一是美國一再堅持國統(tǒng)會和綱領沒有被廢,只是中止運作與適用;二是美國要求陳水扁親口說出“陳七點”,再度向美重申過去的承諾,華府甚至要臺北“改正記錄”;三是陳水扁承諾不改變現(xiàn)狀,不排除兩岸未來發(fā)展任何形式的關系(即包含統(tǒng)一選項),以及遵守憲法規(guī)定的憲政程序。這些都是北京現(xiàn)階段所需要看到的,對于美國在牽制陳水扁的能力評估,相信北京還需要作出更進一步的觀察和評估,畢竟這還只是第一次。
爭取島內民心
從上個世紀50年代始,美國直接介入臺海局勢至今,北京對臺政策的基調,始終把握和平方式解決的方向,60年代的“一綱四目“,70年代末期對“一綱四目”的重申,“葉九條”的發(fā)表,一國兩制、和平統(tǒng)一方針的確定,80年代的“鄧六條”、90年代的“江八點”、及至2005年胡錦濤四點意見的問世,《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中軸線不是戰(zhàn)爭,而是和平。這一點在“胡四點”中的表達是:盡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誠意,爭取和平統(tǒng)一的前景。至今北京依然不為所動,不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干擾,矢志不移。
80年代以前,中共對臺灣問題的和平訴求,建基于內戰(zhàn)狀態(tài)的延續(xù),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機率和主觀期待,這一點甚至影響到80年代前后中共對臺政策的主要決策指導思路。1995年之后的兩岸關系,之所以出現(xiàn)多次重大的起伏,甚至出現(xiàn)若干人為因素驅使之下的重大失誤,除了一以貫之的美國因素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之外,最重要的變因是:臺灣內部政治生態(tài)已經出現(xiàn)近似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已經基本上改變了80年代之前中共對臺政策的決策前提。促使它的政策標的,不再是追求和實踐第三次國共合作的任何可能性。因為即使是實現(xiàn)了第三次國共合作,也必須受到臺灣政治民主化新情境和氛圍的約束,受到臺灣主流民意的價值取向的驅動。比如說國民黨已經失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執(zhí)政地位,成為在野政治勢力,能否重新獲得執(zhí)政權目前還是未定之數(shù)。實時重新獲得執(zhí)政,臺灣社會政治版圖,仍有政治勢力堅持和支持臺獨立場,這也是客觀現(xiàn)實。這意味著今后臺灣和大陸的任何一種政治整合過程,都必須充分顧及這個現(xiàn)實。
經過將近20年的政治民主化洗禮,臺灣告別了軍事威權體制,長期執(zhí)政的國民黨也在失去執(zhí)政權力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體制的蛻變和政黨轉型。臺灣民眾在多年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選舉過程中,已經習慣于利用自己手中的選票,表達個人的民主選擇意志,這種民意的變遷以及公民社會、民眾自主自覺意識的高漲和提升,也是中共對臺政策不斷重申和重視爭取臺灣民心的關鍵所在。
也就是說,50多年來的臺海關系互動,其癥結點除了國共內戰(zhàn)的延續(xù)、中國內政的性質之外,其實早已經注入國際政治勢力的介入,以及對于大國外交,區(qū)域安全穩(wěn)定的復雜內容,而臺灣內部政治生態(tài)的具有本質性意義的蛻變,臺灣多數(shù)民意盡管希望維持現(xiàn)狀、擁有一個穩(wěn)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的臺灣海峽,但卻沒有盡快實現(xiàn)兩岸政治整合的迫切性,也是客觀事實。
北京近年來在對臺政策作為上最大的戰(zhàn)略調整,就是不再刻意強調統(tǒng)一時間表,而是立足于當下,著眼于未來,在爭取臺灣民心,促進兩岸交流,增加往來,化解敵意,消弭誤解,劃定紅線,遏制臺獨勢力鋌而走險等方面不遺余力。決策的思考點就是對臺海關系的本質、以及目前兩岸關系互動的現(xiàn)實有了清晰的認知,并因此作出重大的戰(zhàn)略和策略調整和轉變,而這些調整和轉變,服從于和平崛起或者和平發(fā)展的戰(zhàn)略全局。臺灣問題的解決,不再是某個歷史階段的急功近利。
將漸進式統(tǒng)一進行到底
由是觀之,2006年早春,因陳水扁的“廢統(tǒng)論”引發(fā)的臺海危機,迄今為止,北京的危機管控和應對,依然秉持“不隨扁起舞”的原則,在冷處理過程中也呈現(xiàn)逐步增壓的力度。
除了極個別學者言論外,決策以及執(zhí)行當局未有情緒性反應;在陳水扁“2?28”正式宣布終止國統(tǒng)會和國統(tǒng)綱領之后不到24小時內,中臺辦,國臺辦發(fā)表第三份聲明,對陳水扁個人作出了政治定性,對“終統(tǒng)”風波也作出了實時的反應,亦動用到胡錦濤以軍委主席名義公開批評陳水扁,但始終嚴格將陳水扁與民進黨,陳水扁與臺灣民眾區(qū)隔開來。顯見北京的危機處理和危機管控能力已有明顯的進步。這種臨危不亂、掌握節(jié)奏、把握分寸、不急不躁的應對,顯示北京高層并無意因為陳水扁的刻意挑釁,而改變堅持以和平方式處理臺灣問題的主導原則。
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用“盤馬彎弓欲不發(fā)”來形容中共對臺政策的特征,及處理臺灣問題的決策風格!氨P馬彎弓”的前提是擁有足夠威懾和打擊對方的能力和實力,引而不發(fā)的關鍵在于分寸的拿捏、力度的把握、含威而不怒的堅持,動輒橫眉怒言,并不屬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和范疇。
和平既然還是中共對臺政策的主旋律,這個主旋律并沒有因為陳水扁的屢次挑逗而出現(xiàn)雜音,那我們對于現(xiàn)階段以及未來臺海關系的發(fā)展前景會產生怎樣的期待?
沒有一個大國,或者說一個擁有第二次核反擊能力的發(fā)展中國家,它的國土會被強行分割或者被列強巧取豪奪,或者眼睜睜看著它漸行漸遠。如作此想,至少是缺乏對自己足夠的自信。老一輩革命家說過,關鍵在于把自己的事辦好,也就是周恩來生前多次強調的“臺灣問題,求其在我”的深刻意涵。
1995、1996年的劍拔弩張,臺海戰(zhàn)火彌漫的歷史是否會在10年之后重演,端看北京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對臺獨勢力的刻意尋釁冷眼旁觀,展示出難得一見的自信從容,任何時候不偏離和平崛起的戰(zhàn)略軌道,面對臺獨勢力的走火入魔,北京“不隨扁起舞,我自巋然不動”,已經給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政治形象加分。
幾年前,我曾在一篇拙文中指出,迄今為止,北京對臺政策的思維邏輯和框架,仍以“和平未到絕望關頭,決不輕易動武”為主調。而中共高層內部并沒有所謂急統(tǒng)或緩統(tǒng)的問題,主流思考方向還是“適統(tǒng)”。所謂適統(tǒng),是指統(tǒng)一的行動依形勢發(fā)展、條件、時機來決定,F(xiàn)階段的臺海兩岸似乎還處于“獨不得統(tǒng)不得”的境地,這可能是決戰(zhàn)前夜的短暫間歇,也可能是對峙過程的延續(xù)。
以漸進式統(tǒng)一對應漸進式臺獨,繼續(xù)創(chuàng)造“適統(tǒng)”水到渠成的條件,排除一切來自內部和外界的干擾,將漸進式統(tǒng)一進行到底,或許是化解目前以及未來臺海危機的最佳選項。
臺海無戰(zhàn)事,并不意味臺海互動以及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已經告一段落。還會有新的考驗、新的課題、新的困擾、新的麻煩。
即將出任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的柯慶生早些時候表示,中國如果加快民主化進程,對美國而言是件好事,但卻也是臺獨的最大夢魘。中國當然不會按照美國人的主觀意愿去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但人們前瞻兩岸關系未來愿景的思考點,似乎有必要超越簡單遏制臺獨的層面。
相關熱詞搜索:臺海 前瞻 整合 前瞻臺海整合未來 好未來的資源整合 煤電整合將成未來趨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