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網絡事件中的群體極化現象]群體極化現象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不斷構建和拓展網絡公共領域的空間,但是網民參與中也容易發(fā)生群體極化現象。“河北大學飆車案”事件的發(fā)生,立刻引起網絡的關注,并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不斷制造新的話題。
  【關鍵詞】網絡 群體極化 河北大學飆車案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網絡的功能也不斷延伸,在建構公共領域的空間中不斷拓展,如BBS論壇、SNS和QQ群的網絡社區(qū)等。同時網絡也在助推著公民社會的形成,其中網民參與的自主性、建設性正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仔細研究網民這一不斷增長的群體參與的案例,會發(fā)現許多非理性的參與,甚至一些消極思想觀點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的發(fā)生。長期受制于網絡牢騷與消極思想的影響,將不利于和諧網絡環(huán)境建設。
  從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中網絡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到2009年的“躲貓貓”、“鄧玉嬌案”對政法工作的改進,再到“南京天價煙”事件中網絡反腐對官員的輿論監(jiān)督,以及2010年在網絡上引起嘩然的“河北大學飆車案”事件,網民對事件關注,一方面促使公民政治參與自主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易使網絡輿論轉化為網絡群體性事件!昂颖贝髮W飆車案”事件中網民的情緒輿論,使媒體的報道不斷偏離事件本身,比如對“官二代”特權的仇視,并最終將情緒輿論引爆成為一起網絡群體事件。
  一、事件回顧與輿論生成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2010年10月16日21時40分,在保定市河北大學新區(qū)易百超市門口,一輛黑色轎車將兩名女生撞出幾米遠。事后司機繼續(xù)開車到宿舍樓接女友,回來時被保安和眾多學生堵在了校門口。10月17日其中一位被撞女生陳曉鳳去世。飆車案的肇事者李啟銘曾在現場說了“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其父親李剛正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李啟銘因此就網民被定義為“官二代”。“我爸是李剛”這句話刺激了公眾的情緒,成為該事件的爆發(fā)點。貓撲網發(fā)起“我爸是李剛”造句大賽,應者云集,一周內涌現出36萬條造句,唐詩、宋詞、流行歌曲乃至廣告語,無一不被網友們改成“李剛版”。①此事終于成為與2009年鄧玉嬌案相類似的群體泄憤事件。
  回顧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經歷著公共話題聚合――輿論場出現――意見領袖出現――網絡與傳統(tǒng)媒體互動等環(huán)節(jié),通過網絡設置議題使網民的言論、情緒極化成一場影響范圍很大的網絡媒介事件,并使傳統(tǒng)媒體報道不斷偏離事件本身。網絡中極易發(fā)生的群體極化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又該如何進行規(guī)避。
  所謂“群體極化”,按照美國當代法哲學家凱斯?桑斯坦的說法,意即“團體成員一開始就有某種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方向繼續(xù)移動,最后開成極端的觀點!薄霸诰W絡和新傳播技術的領域里,志同道合的團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雹
  二、群體極化現象形成的原因
  探究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需要從網絡本身的特性和網絡輿論主體兩方面進行研究。
  1、網絡本身的特性
  網絡使群體組成方便,進入網絡社區(qū)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得每個人能夠很容易地參與到其喜歡的群體之中去。他們會根據自己喜歡的話題進行討論,并逐漸達成群體共識。同時網絡討論的匿名性也提供著網民心理上的保護,網民在個體身份模糊的狀態(tài)下迷失自身,沉浸于一種“法不責眾”的群體心理。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極易導致群體非理智現象的發(fā)生。如“河北大學飆車案”事件中,網絡論壇、博客、微博等都成為輿論的陣地,天涯、貓撲、百度等貼吧聚集著情緒激動的網民,其中10月19日天涯雜談“河大義工”的帖子“河北大學李剛門事件”點擊超過20萬,回復過千,網民對肇事者人肉搜索內容越來越廣,出現一系列“門”事件,道歉門、封口門、抄襲門、豪宅門等等。騰訊微博也在18日凌晨4時就開始進行了一項“我爸是李剛”網絡造句大賽,三個小時內,這段非上網高峰期中就有700多位網民參與造句,以此來表達自己憤怒與嘲諷。網絡的集聚效應促使輿論熱點的快速形成,群體共識中圈子的逐漸形成,使網民在虛擬空間中搭建的公共意見平臺影響更大、聲音更加一致。
  其次,網絡的超鏈接極易導致網民接受內容的同質化,因此也會產生群體極化現象。群體壓力使網民害怕被孤立或者被疏遠的社會心理,在某一網站所聚集的網民往往具有較大的同質性,他們很容易在網上發(fā)現很多與自己的見解有共同之處的帖子,從而獲得某種想象出來的群體認同感。同時網站又都傾向于鏈接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網站,很少鏈接不同意見的網站。每個網民在這種信息窄化的影響下都處在一個或幾個高度同質的團體當中,他們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經過篩選與過濾了的相同論調,單一化的信息傳播自然會強化他們自己原有的觀點從而走向極端。如“河北大學飆車案”事件中,網友基于過往的社會經歷和感受,對“官二代”、“校園肇事”、“酒后駕車”、“大學生”、“校園安全”等字眼進行著輿論一邊倒的反應,對“異己”甚至中立的聲音進行炮轟和打壓,憤怒的宣泄充斥著網絡。
  2、網絡輿論主體的心理
  網絡輿論轉化為網絡群體性事件常由網絡民族主義和網絡批判現實主義導致。網絡批判現實主義包含同情弱勢群體心理、仇富心理、憎惡貪污腐敗等現象心理的釋放。因此“河北大學飆車案”事件中網民極易對肇事者產生刻板印象,并進行標簽化解讀,甚至演化成為一起對“官二代”形象的集體聲討與指責。
  其次,網民非理性的宣泄,網絡牢騷等不滿情緒有著復雜的社會根源。在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貧富分化、生存壓力的不斷加大,失衡、緊張、焦慮、不滿等負面社會情緒開始浮動。網絡媒介的匿名性正好為民眾中的一部分人,提供了對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事件進行批判反思或宣泄的渠道。網民通常會將平日里所積累的煩躁情緒和偏激心態(tài)在網絡上發(fā)泄一通,甚至在網絡上尋找替罪羊,將平時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一些憤怒、不滿轉移到具體事件的具體個人身上。③社會溝通機制的不暢通、不良社會心理的積怨、社會信任危機的降低使網絡言論極易被極端左右,加劇事件發(fā)展和審判。
  第三,網絡公關的影響。意見領袖對網絡事件的推波助瀾,甚至控制網絡事件使之朝著某個預定的軌道發(fā)展,其中意見領袖不斷地制造噱頭、新的熱點,不惜炮制假新聞欺騙受眾,已達“集體式狂歡”的發(fā)泄目的;驅ふ疑虡I(yè)價值,掠奪了網民的話語權和民意,操作網絡輿論事件進一步擴大。如代理律師張凱被襲案的爭議中,“四月社區(qū)一年級”在四月青年中的言論:律師張凱這在微博炒作這件事的幕后黑手,目的是借李剛事件推銷他的所謂民主自由普世價值。如果我說這事是為了繼續(xù)炒作的苦肉計你信不??張凱本人沒受到任何傷害,這個苦肉計只是苦了那架車而已!!又如“我支持您是豬”在天涯雜談中發(fā)言:如果根本沒發(fā)生“遇襲案”。那么就可以肯定是律師撒謊。這個事情就可以肯定是律師的苦肉計?梢娋W絡輿論的真假急需公正、權威的媒體澄清。
  三、群體極化現象的解決措施
  筆者以為,最關鍵的在于網絡群體極化事件發(fā)生后,政府或相關的當事人和權威部門能夠及時、全面地公布事實真相,消除信任危機,防止不良輿論滾雪球般越演越烈。有關權威部門即使公布事件最新信息,及時、正確進行輿論引導。而不是像“河北大學飆車案”事件中河北大學的被動應對和當地媒體的集體失語。
  其次,傳統(tǒng)媒體應占據主動,提供客觀、準確、平衡的報道,還原事實真相。傳統(tǒng)媒體為專門機構、角色,應為社會利益表達平衡,社會情緒表達平衡負責,使群體共識向良性發(fā)展。而不應在危機事件中網絡媒體占主角,傳統(tǒng)媒體受制于網絡媒體。在“河北大學飆車案”事件中,一些媒體為了平息民眾對“官二代”的仇恨,將所有的報道時間與鏡頭給了李剛父子,試圖以一場并不虛假的哭泣場面及深刻懺悔的話語來平息社會輿論,但是忽視了受害者家屬表達悲憤情感的需要,放棄了對受害者的采訪,拱手把最先采訪他們的機會讓給了民間持不同意見的各類媒體。這促使新一波的網絡輿論再現,并使網民對傳統(tǒng)媒體產生了質疑。
  第三,實行網絡實名制,加強網絡監(jiān)督。謠言止于公開,不僅在信息發(fā)布做到公開透明,信息源頭的網絡監(jiān)管也應監(jiān)督管理。防止不良輿論的煽動,造成網絡環(huán)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①胡馮彬,《網絡媒介事件的輿論形成機制探析――以“河北大學飆車案”為例》,人民網
 、趨瘟,《網絡輿論極化現象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
  ③尚香鈺,《聚涌效應下的網絡事件傳播》,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ㄗ髡撸汉颖贝髮W新聞學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極化 淺析 群體 淺析網絡事件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網絡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