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綁帶元素!全新_為經濟新聞注入“活”元素
發(fā)布時間:2020-02-21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聯(lián)系新聞學的研究對象,經濟新聞的定義是:經濟新聞是人類社會最新的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最新的自然經濟現(xiàn)象的報道?梢,經濟新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寫好經濟新聞,讓讀者從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以為,寫好經濟新聞的關鍵在于一個“活”字。
為經濟新聞注入“活”的元素不是一件易事,我們日常讀到的經濟新聞大多有數(shù)字羅列型、文件介紹型,還有學術型的,這類報道往往因為枯燥乏味、專業(yè)術語太多,讓人費解,一般受眾都會一覽棄之,留不下太深的影響。對于被采訪對象來說,也起不到應有的宣傳作用。
如何讓經濟新聞“活”起來,讓受眾愿意看,這里面大有文章,筆者以為,需要攻克三個難關。
一是報道的角度要“新”。這就要求作者要熟知經濟政策。經濟政策是寫好經濟新聞的基礎。不同時期,國家會有不同的經濟政策,如2007年,股指高漲,新股民猛增,人民銀行一再出臺新政策,提高存貸款利率,這時政策的抑市引導作用凸顯。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暴發(fā)以來,我國又陸續(xù)出臺一系列新政策,如“減免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家電下鄉(xiāng)”等,以擴大內需,引導消費、保增長。在這樣不同的經濟背景下,作者就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來撰寫經濟新聞,適時宜的經濟新聞自然而然注入了順應時期的“活”元素,吸引讀者眼球。再比如,去年,經歷了三聚氰胺事件的陣痛,我區(qū)伊利、蒙牛兩大乳品企業(yè)加大企業(yè)監(jiān)管力度,銷售日益回暖。而這個時期,消費者關注的就是伊利、蒙牛的產品還信得過嗎?其整改的結果如何?抓住了大家關注的熱點,時效性跟上了,文章自然有了新意。
二是報道的方式要“新”,要有現(xiàn)場感,讓人讀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2006年,《內蒙古日報》經濟新聞采訪部策劃了“重點項目萬里行”系列報道。該組報道共有10余名記者參與,記者們親臨一線,采寫了很多鮮活的稿件,見報后受到多方關注。這組報道很重要的一個成功因素是因為采取了現(xiàn)場目擊、開場有聲的寫作手法。策劃組明確要求,凡是沒有現(xiàn)場感的、沒有開工動靜的稿件一律不發(fā)。在筆者撰寫的《綠色的經濟板塊――神華煤焦板塊》一文中,就這樣開的頭:“原煤入洗,再搗成餅狀,一堆堆搗固焦就這樣從煤箱中不斷滑出。目睹神華烏海煤焦化廠生產搗固焦的工藝流程,讓記者對有助于煤炭加工轉化的搗固焦有了感觀的認識……”通過記者目睹,把讀者一下子拉到了現(xiàn)場,大家接下來會很好奇,究竟這個搗固焦有什么用?會給企業(yè)帶來多大的效益?這樣,就達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是報道的內容要“新”,作者要用換位思考法撰寫稿件。我們寫經濟新聞時,往往會陷入作者收到什么信息就報什么信息的怪圈,忽略了受眾想從報道中了解什么的根本所在,犯了一廂情愿的毛病。所以,你的報道內容要從受眾的出發(fā)點選擇。比如,筆者前幾天收到一篇來自保險行業(yè)的信息,說要清理整頓保險中介機構,材料里用大量篇幅介紹了怎樣整頓中介機構等。如果就這樣報道出去,會很乏味,讀者只知道保險中介機構要清理了,卻不知道為什么要清理,而這些才是受眾想要了解的。因此,收到該條信息后,筆者沒有馬上報道,而是又詳細了解其中詳情,然后以《我區(qū)要對保險中介機構說“不”》標題見諸報端。雖然文章談不上有多么好,但起碼能給受眾傳達一個完整而有用的信息,即保險中介機構當前存在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要改,如何改。
總之,寫“活”經濟新聞需要作者苦修內功,多捉“活”魚,捕捉經濟生活中的新鮮事、家常事,讓受眾讀來有趣,也為他們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有用信息。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相關熱詞搜索:注入 元素 經濟 為經濟新聞注入“活”元素 為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 為夜經濟注入文化元素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