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氣候屬于什么類型【光彩奪目的貴州“史前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在文字產生以前漫長時期的種種文化現(xiàn)象,被人們稱為“史前文化”。盡管說,這是一個渺茫的時代,但畢竟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必不可少的一段,是人類歷史的源頭。它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但那點點斑痕,卻可依稀見到人類童年的足跡。在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之前,人類都經歷了漫長的“石器時代”,用石頭做成的工具進行生產。根據(jù)石器制造的狀況,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大時期,舊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新石器為磨制石器為主,并發(fā)展了骨器和角器。正是這些粗笨石器的制造,使人類邁出了艱難的一步,迎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
貴州已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三四十處,光彩奪目,顯示出“史前文化”的輝煌。
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開始在黔西觀音洞進行發(fā)掘,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前后9年,在這里出土了3000多件石制品和23種動物化石,年代為距今24萬至18萬年。石制品分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類,許多器物經過二次加工,加工的細致和方法的多樣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被命名為“觀音洞文化”。
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全國轟動,改變了貴州遠古是一片“不毛之地”,沒有人煙的陳舊觀念,把人們的視線一下子引向從未被人重視的貴州。在以白壽彝為總編的《中國通史》中,有這樣一句很有份量的話:“在我國南方,屬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專家們深入研究、比較,認為我國舊石器早期文化有三大系統(tǒng),即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一匿河文化和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鼎足而三,屬于不同文化類型,故考古學界認為:“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笨梢娪^音洞文化在全國占有重要一席。
在“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中,名列榜首的是盤縣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它是一個規(guī)模巨大、文化內涵豐富的舊石器中期的典型遺址,面積約8000平方米,在中國可謂是“獨一無二”。在這里,出土了古代人類化石和眾多的動物化石。經過加工的石核、石片和石器共2000余件。還發(fā)現(xiàn)類似歐洲“勒瓦婁哇”技術特征的手斧和類似緬甸“安雅特文化”的手鎬。這里有大量人工用火的痕跡,可能是用燧石“碰擊取火”后留下的。
在貴州發(fā)現(xiàn)了一種制造石器的特殊砸擊方法,被命名為“銳棱砸擊法”。這項新技術的首創(chuàng)者是“水城人”,說明這一時期人的頭腦漸漸聰明起來,能有意識地制造某種需要的工具。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興義人”和“穿洞人”進一步將這種新技術發(fā)揚光大!榜R鞍山人”、“桃花洞人”、“安龍觀音洞人”也用這種方法制造石器,說明“銳棱砸擊法”在貴州充分發(fā)展,成為貴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區(qū)域性特征。盡管后來在四川、西藏、廣東、臺灣及菲律賓也有發(fā)現(xiàn),但時代以貴州最早,發(fā)展程度以貴州最為充分。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技術上出現(xiàn)了一次大的飛躍,發(fā)明了骨器和角囂,比起笨重的石器,顯得格外輕巧、方便,而技術也更加困難和復雜。1979年在興義貓貓洞出土了6件骨器和8件角器,在全國屬于首次,比當時全國發(fā)現(xiàn)同類工具的總數(shù)還多,器型的多樣和制作的精巧,在國內實屬罕見。1981年在普定穿洞出土了骨角器千余件(在此之前,全國各地出土的骨角器不過百余件),引起國內外震驚,專家認為,“無論是類型或加工技術,與歐洲同期的骨角制品相比,毫不遜色”。穿洞的骨角器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型制多樣,用途廣泛,工藝復雜。在眾多的骨器中,有骨錐、骨鏟、骨叉、骨針、帶叉扁體骨器、無刃骨棒等器形,僅骨錐就有扁體尖、圓銳尖、三棱尖、秀長尖四種,許多新品種是國內首次出現(xiàn)。要把一塊堅硬而富有韌性的骨頭制成骨針,須經過砸擊、肢解、刮制、磨光等工序,還要在針上鉆孔,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編輯/李姍)
下期關注:
《貴州擁有一片“福天”》
相關熱詞搜索:光彩奪目 貴州 史前 光彩奪目的貴州“史前文化” 光彩奪目 貴州的史前文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