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顯“這一篇”的邏輯關聯(lián)和主體價值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從語文課程論和教學論的角度來審視教材節(jié)選課文和整本書,有必要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各自價值,揣度教學目標定位和課堂教學設計。選文既是一座開放的寶山,可以鳥瞰全貌,也可以欣賞一方風景。結合個人教學實踐的理解和領悟,我以為,如何借助“這一篇”帶動整本書的閱讀鑒賞,無論是教授“這一篇”,還是整本書閱讀鑒賞,都需要從整體上把握觀照,“這一篇”是整本書的“這一篇”,以點帶面;整本書又是以“這一篇”為樣本和特質的整本書,面中取點。我們需要點面結合,將兩者有機嫁接,促成語文教學資源的整合,達成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一、節(jié)選課文與整本書的辯證關系溯源
  1942年,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指出:“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章,……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因為在葉圣陶先生看來,“單篇短章”的教材“將會使學生眼花撩亂,心志不專,仿佛走進熱鬧的都市,看見許多東西,可是一樣也沒有看清楚,”“并且,讀慣了單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規(guī)模的范圍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規(guī)模較大的東西,就說是兩百頁的一本小書吧,將會感到不容易對付”。而以“整本的書”為教材,“就學生方面說,在某一時期專讀某一本書,心志可以專一,討究可以徹底。在中學階段內雖然只能讀有限的幾本書,但是那幾本書是真正專心去讀的,這就養(yǎng)成了讀書的能力;憑這能力,就可以隨時隨地讀其他的書以及單篇短章。遇見其他的書也就不至于望而卻步。還有助于練習精讀和速讀,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有了新的要求,如課程結構必修其課程7個、選擇性必修課程9個、選修課程9個當中,都有“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課程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在附錄2“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中列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著作,這些都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領略人類社會氣象與文化,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思想文化修養(yǎng),豐富精神世界”。
  二、選文典例分析
  1.局部與整體。《林黛玉進賈府》人物出場藝術、描寫人物善于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征。諸多描寫技法值得學生學習借鑒。林黛玉這個形象特別值得審美品鑒。如果我們讀了《紅樓夢》全文后就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F(xiàn)今人們不喜歡林黛玉可能是因為她的清高自許、目下無塵,不現(xiàn)實,也不會做人,人家一俗你就不理人家。林黛玉才華橫溢,出口成章,魁奪菊花詩,技壓柳絮詞;忠誠專一,惟情至上,為了心愛的人可以連命都豁上;從不懂勾心斗角,永遠傾心相待;絕不會逼著你起覓什么金封什么侯,只要兩情相悅、心心相印就足夠了。這樣的女性是“水做的”,是我們所無法企及的。“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這是她自己的真實寫照。我們可以把林黛玉與《紅樓夢》中眾多的女性進行了比較:寶釵有其艷而不能得其嬌,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韻,寶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鳳姐有其麗而不能得其雅。她是美麗的象征,她是智慧的化身,她是一株絳珠仙草。這,就是全面客觀的林黛玉形象。事實上這一人物形象在本文中表現(xiàn)得還很不夠。我們必須以此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打開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去自主合作,進行“人物形象”專題式深入探究式學習,才能準確把握人物形象,達到應有的認知廣度和深度。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類選文,局部脫離整體,會導致理解的偏差,需要由此及彼,有意識地進行拓展深化。
  2.特質與共性。《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章,明暗線索交織,一波三折、鋪墊伏筆結構技巧嫻熟,環(huán)境描寫極具特色。課堂設計可以緊扣“風雪”,抓住“風雪”在小說中的作用這個關鍵問題展開研討,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本文的思想意義,了解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體會到環(huán)境描寫在小說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類比拓展,比較一下其小說文本在行文結構技巧和環(huán)境描寫的技巧方法,從而進一步印證、強化和鞏固,達到借鑒、遷移和運用的目的。從這個角度看,選文和整本書體現(xiàn)了個性與共性的辯證關系。知識統(tǒng)帥著選文,選文主要是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載體和例證作用。所以,我們的教學策略主要圍繞知識和能力點教學。
  3.認知與審美。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一篇”和整本書內在主旨指向往往具有一致性。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理應在選文研習過程中得以滲透。在理解“風雪”在文中主要作用的過程中,結合人物及其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發(fā)展變化,讓學生感受到了林沖這個人物在妥協(xié)中掙扎,在掙扎中最終走向反抗的飛躍,學生明白了“風雪”與“火”是對林沖人性的一次極大的考驗,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及人要在逆境中抗爭才能有出路的意識,真正讓學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
  4.建構與演繹!读纸填^風雪山神廟》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著力描寫了林沖從一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依附者,被徽宗寵臣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終于投奔梁山,成為農(nóng)民英雄的轉化過程。林沖是被逼上梁山的,他是“官逼民反”的生動寫照。課堂設計可以通過梳理故事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建構人物形象的典型價值和深刻的社會意義,他的悲劇不是一個性格悲劇,而是一個社會悲劇。《水滸傳》中“逼上梁山”的主題在這篇選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這就是作者塑造林沖這個典型形象,對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的意義所在。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用“官逼民反”的模型去探究和演繹其他草莽英雄的人物性格和命運,達到舉一反三,以少勝多的教學效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中文學性最強的名篇,通過這一篇章的研習,我們通過冰山一角感受到圣人的思想和智慧,體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認識孔子晚年的矛盾思想和“禮樂治國”的理想。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組織《論語》專題研究性學習,以人物為線索,打亂原書順序,縱讀《論語》,領悟古圣先賢的智慧與思想。
  《邊城》的詩意首先來自濃郁的湘西鄉(xiāng)土氣息。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教材選文可以說是這一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充分品味節(jié)選章節(jié)的文學價值和魅力,就能洞悉整部小說的精髓和要義,以來印證演繹小說的其他章節(jié),有利于學生從局部的角度體悟整本書的主旨和魅力。
  三、教學內容的確立和處理策略
  1.教好教材。教教材,有別于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篇”與整本書閱讀鑒賞主次有別,在教學實施層面,我們需要深度解析探尋兩者之間在形式、內容和旨趣方面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進而篩選恰當?shù)耐黄瓶、比較處、探究點、拓展區(qū)等。《語文課程論基礎》對語文課程和學科教學有著充滿智性、深刻精辟的論述,作為“定篇”的選文,必須強化熟讀經(jīng)典,把經(jīng)典篇章讀透嚼爛。朱自清先生認為了解和欣賞經(jīng)典本身就是目的。我們探究的重點在于“定篇”到底是什么,即發(fā)揮其教學的主體價值。
  一是文本拓展。我們需要分析探尋“這一篇”與其他篇章或章節(jié)的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關鍵在于對教材選文“這一篇”教學研習價值的挖掘、確立和整合,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和突出“這一篇”的主體地位,發(fā)掘其文本的特質,探尋其獨有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和語用價值。關鍵在于立足教材選文,恰當拓展深化。
  二是長文短教。解決長文短教上的關鍵在于選好突破口,選好關鍵問題,不要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點,再由此及彼,再由點到面,實現(xiàn)教學預設的目標。
  2.用教材教。從課型上說,用教材教實質類似于綜合性學習。跳出選文教選文,雖不只講選文,卻處處不離選文,這樣的效果比單純講課文效果要好得多。挖掘探究“這一篇”的特質和獨特的研究學習價值,作為“例文”的選文,旨在舉一反三,強化類比遷移,借鑒運用。我們探究的重點在于“例文”到底例什么,主要關注怎么讀和寫。
  因此,選文并不是什么都要學,都要講,從原理上講,課程內容不是教材的簡單復制,它們只是教師依據(jù)學生具體的學情遴選取舍,自主選用。涉及對選文進行必要的剪裁、加工、重組和整合,圍繞特定的主題來確立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研習要點。
  [作者通聯(lián):湖北枝江二中]

相關熱詞搜索:這一 凸顯 關聯(lián) 主體 邏輯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