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沒有人替你看到
發(fā)布時間:2018-07-0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當我們在觀看一個東西時,我們從來不只是在看這個物,我們是在審度物我之間的關(guān)系。”
——約翰·伯格
去向京工作室的那天是初夏,天氣晴朗明亮,向京的院子中的樹木還沒有更多的郁郁蔥蔥,工作室的建筑以紅磚為主體,曲折迂回,間或有一只兩只的狗,樓上樓下的穿梭,好似給客人指路。
向京一如剛認識的那幾年的樣子,還是那么瘦,不管長發(fā)短發(fā),都是瘦的精神,瘦的飄逸。
這一次發(fā)現(xiàn)她的飄逸是有一些根源的:立體的五官僅僅是一個方面,她身體中有一種罕見的柔韌度,就是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體育鍛煉,卻一彎腰手掌就能輕松碰觸到地面,甚至可以碰觸的更深入一些,那是很多鍛煉的人都難以企及的柔韌度。除此之外,多年從事雕塑這一藝術(shù)門類的特殊性,使得她手指的力量也很大。
在廣袤的空間和體型闊大的雕塑中間,向京凸自在那里飄逸著,敏感著、文藝腔十足、個性十足,又有一點嚴肅的不合時宜。
向京在龍美術(shù)館的展覽叫做《沒有人替我看到》。這是一個朋友圈分享的時代,人們通過手機度過自己的大部分生活體驗,讀書上學買東西交朋友。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到藝術(shù)展覽現(xiàn)場去呢?向京說,“你需要一個時刻跟自己面對面!闭嬲鎸φ褂[這個命題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不知道這件作品完成的年份,你卻依然能夠感知它;不知道這件作品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它時有怎樣的企圖和訴求,你卻依然被它感動,我們到達現(xiàn)場的意義就在于此,“沒有人替我看到”,便是這種認知的過程,要通過自己的肉身去完成。
美國評論家費恩-伯格如此評價,“向京是那種特別忠于自我體驗的藝術(shù)家,其他的一切對她來說都不重要。她才不在乎趨勢、潮流是什么,她也不在乎行業(yè)內(nèi)的人怎么評價。她的作品最觸動我的一點是,你可以從中看出她自己在自我認知、自我道路上的演進和成長,從童年到成年,她都用很私人的方式訴說了出來:成長意味著什么?如何體驗這個世界?這種真實性很打動人。這有別于我看到的其他任何作品!
這樣的評價其實非常真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向京是記者朋友中唯一一個使用老式手機的人,這一次見面向京終于用上智能手機了,這讓她很順暢的能夠跟其他人聊上天,而不是她發(fā)短信過去很久,別人因為看不見而沒有回復。可是,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古老”,因為她有更古老的朋友。向京這樣講述作家殘雪的故事——“她用電腦寫作,用郵件聯(lián)系,我倆有一段時間發(fā)郵件的頻率跟發(fā)短信似的,即便是一句‘好的’也要發(fā)一封郵件。她住在密云的一個小區(qū),過著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因為有嚴重的風濕病,她家每間屋子都有一個空調(diào)、兩個抽濕機。她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鍛煉和跑步,從20歲到現(xiàn)在60歲,每天跑5000米。”
殘雪頑固地拒絕掉了所有的東西,過著一種比向京更加封閉自律的生活——她每天都在工作,大概能寫作一兩個小時,也正是為了每天能夠?qū)懩敲袋c東西,所以她靠這樣嚴格自律健康的生活來保持身體的好狀態(tài)!度w》的作者劉慈欣也是這樣的人,在山西一水電站默默工作幾十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就生活在高密特別普通的鎮(zhèn)子上,好像優(yōu)秀的作家都是這樣的!盎蛘哒f大城市的環(huán)境太打擾他們創(chuàng)作了。我覺得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盡量減少打擾,減少讓他們分心的東西!毕蚓┱f。
他們有一種共性便是不瘋魔不成活的精神,這一點和向京驚人相似,這位也是這樣一個人啊!案麄円槐,我太世俗了,我真的太羨慕了,我覺得那種完全不懷疑的,不受打擾的生命的專注度一定很嚇人。”
戴錦華寫向京的文章的題目叫《語言之內(nèi),歷史之外》,她說向京是她碰到的非常獨特的一個,在她基本的解讀的語境里,向京簡直就像生活在真空里一樣,她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命題,每一個實踐階段都有她自己的脈搏。
“我有一個特強迫癥似的習慣,每三年就要做一個系列,面對一個嶄新的工作方法!毕蚓┱f她這么多年才發(fā)現(xiàn)沒有人這么干,一般藝術(shù)家不會這么自律,這么強迫癥的要求自己一定要做一個什么東西,很難有這么一個清晰的工作板塊。評論家戴錦華說,這是少有的一種自我建構(gòu)的方法。她沒有什么參照,都是我自己硬憋出來的一個自己的體系,也在一點點推進當中固化,自我的建構(gòu)也這樣一點點的搭起來了。
“我也沒辦法解釋這個由來,但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我?guī)椭Υ蟮摹慰匆粋或者兩個系列,這是特別不成立的,當你雄心勃勃地做出一大片作品的時候,這種‘烏托邦’也就馬上建立起來了!
所以,要到向京作品的現(xiàn)場去,因為你看到的,是向京的烏托邦,也是你自己的。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向京
我從來都是不回頭看,一直往前走,然后驚覺——哇,一大堆命題等著我。
Q據(jù)說《沒有人替我看到》是你自從大學畢業(yè)后,最大最全的一個展覽?
A聽上去也挺驚悚的,這是我最近幾年來最大的一個展覽?赡苁且驗檫@樣大的空間很難碰到,這對我的生活來說就像一個節(jié)點一樣。2017年,我一年沒做作品,但是我用一年的時間做了我的全集畫冊,我?guī)缀醪粫肴セ仡欁约旱膭?chuàng)作歷程,就像是看別人的人生一樣,是純文本化的,挺特別的,我要徹頭徹尾的梳理它,就像是孕育的過程,從你生命里出來的這種感受清清楚楚地有邏輯有線索地勾勒出來了,用一個別人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創(chuàng)作,看我走過的道路。
我做作品的時候是非常懵的,完全解釋不了,別人寫文章要我解釋一下我做的是什么,每次我都解釋的亂七八糟,完全說不出來,連個線索都沒辦法給他,因為這個東西完全沒辦法文本化,它就是一團非常模糊的東西,但是我自己有個很清晰的直覺,就覺得這樣做是對的。
Q《沒有人替我看到》的觀看順序是怎樣的?
A我把入口的地方改動了一下讓人可以慢慢進入(展廳)。走到大空間之前要有一個預熱的過程,這個路線設(shè)計完之后,(參觀者)遇到的作品就會相對清晰一點;所謂的身體性,就是當你行走在這樣一個緩慢的動態(tài)過程中,你可以遇到(作品),又會發(fā)現(xiàn)遠處的另一個作品,會不知不覺被它吸引繼續(xù)往前走。我就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給觀者一個相對感性的體驗。我的東西本來就敘事性挺強,這可能是一種相對適合它的方式,把敘事的東西做足,不需要任何的解釋,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解釋了,就是憑你自己去感受它。當然展覽盡頭有一個文獻區(qū),這時候你再看就知道是哪一個系列有哪些內(nèi)容。我把紀錄片變成了大家可以單獨戴著耳機自己聽的這樣一種方式。當然這些都是輔助,你可以在最后有一個歸整,但我希望在參觀時能有一個最自然的感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