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
發(fā)布時間:2020-06-20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緣 起
余去秋游北都,于西山臥佛寺晤劉軍寧先生,劉先生以新作《保守主義》見贈。保守主義乃西方顯學,有二百年歷史,而近世西學東漸,斯學不傳,在吾國竟為絕學!誠不可思議者也。
余尚有心譯介斯學,不意劉先生先我為之,可聊補吾國西學東漸之缺矣。及歸粵展讀,雖喜書中對保守主義之義理價值多作肯認闡揚,但對柏克思想誤解甚深。柏克乃保守主義不祧之祖,誤解柏克即誤解整個保守主義也。余固宗儒學,然私好柏氏之學有年,自信其勝義精蘊有得于心,劉書誤解柏氏思想于義未安,恐誤導讀者后學,故思撰文回應,以復柏氏思想乃至整個保守主義之本來面目。古德有言,學有所統(tǒng),義有所歸,知所統(tǒng)歸,學旨乃明。學旨明,而后斯可簡擇所好之學而宗之也。
一 《保守主義》一書對柏克思想的錯誤定位
《保守主義》一書(下簡稱《保書》)對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嚴重誤解首先體現(xiàn)在對柏克思想的定位上,依《保書》,在柏克思想的認定上并無所謂保守主義傳統(tǒng),柏克所保守的是英國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即柏克保守的內(nèi)容是自由,故柏克是“自由的柏克”而非“保守的柏克”,保守主義只是自由主義大傳統(tǒng)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在《保書》對柏克思想的定位中我們可以看到,柏克意義上的保守主義實質(zhì)上就是自由主義,柏克實際上是一自由主義者而非保守主義者,柏克所保守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主義價值。謹引數(shù)段如下:
“柏克的英國保守主義是要維護英國傳統(tǒng)的自由……沒有自由的傳統(tǒng),就沒有英國的保守主義;
不保守‘自由’,保守就不能成為一種主義。”[①]“柏克究竟要保守什么呢?柏克要保守的是英國人的自由傳統(tǒng),保守捍衛(wèi)這種傳統(tǒng)的英國憲法及其所確立的分權制度和法治。柏克他創(chuàng)立的保守主義在保守什么的問題上,絕非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一切舊事物都塞進‘保守’的籮筐,而是極端挑剔,只保守自由及其傳統(tǒng)!盵②]“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自由主義傾向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領域,而且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領域和道德二文化領域。柏克是自由主義者,因為他是保守主義者;
柏克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是自由主義者!盵③]“保守主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傳統(tǒng)主義加上古典的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實質(zhì)是自由主義,是自由主義與傳統(tǒng)主義的結合!盵④]“保守主義的關鍵不在于保守與否,而在于保守什么!乜藙(chuàng)立的保守主義保守對自由親和的制度,保守對自由友善的傳統(tǒng)。在這一點上,保守主義是一成不變始終如一的!盵⑤]“一個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只能是該社會的自由傳統(tǒng)的保守者……沒有自由的傳統(tǒng)根本不是保守主義的保守對象!J刂髁x與自由主義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就是自由的傳統(tǒng)。不保守這種傳統(tǒng)的保守主義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保守主義。離開了對自由的擔當,離開了自由的傳統(tǒng),保守主義就難有立足之地!盵⑥]“保守主義在根本上是人類自由主義大傳統(tǒng)的一部分。在西方如此,在東方也是如是,在過去和現(xiàn)在如此,在將來亦將如此!盵⑦]
由以上所引可見,《!窌鴮乜怂鶆(chuàng)立的保守主義定位為自由主義。這不僅是對柏克思想的錯誤定位,也是對保守主義的嚴重誤解。吾人須知,一種主義所獨具的思想特征是此種主義之所以成為此種主義的根本自性,無此自性就無此主義,至于此種主義中與其他主義交叉相同部分,只是此種主義的涵蓋內(nèi)容,不決定此種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故我們稱保守主義為保守主義,乃因保守主義在思想上有其獨具的自性特質(zhì),正是此自性特質(zhì)決定保守主義之所以為保守主義,至于保守主義中的某些自由主義內(nèi)容則是保守主義的非本質(zhì)特征部分,不影響保守主義之為保守主義。正如自由主義中有某些保守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內(nèi)容不影響自由主義因其獨具的自性特質(zhì)而為自由主義一樣。如果保守主義果真如《!窌f實質(zhì)上是自由主義,是自由主義大傳統(tǒng)的一部分,那保守主義就無其獨具之自性特質(zhì),就不可稱為一種區(qū)別于其他主義的主義,亦即就不該有保守主義之名存在。而《保》書在論述保守主義時又往往將保守主義同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區(qū)別開來論述,認為“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構成了當代世界上三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⑧]此又將保守主義區(qū)別于自由主義,承認保守主義是一種獨特的主義。通觀《!窌,這種概念上的不清與邏輯上的含混隨處可見。之所以如此者,是因為《!窌鴽]有把握住保守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不了解保守主義的根本特征。那么,保守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與根本特征是什么呢?要了解保守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與根本特征就必須先了解自由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與根本特征,因為保守主義是從對自由主義的批判中產(chǎn)生的。
我們知道,自由主義是近代的產(chǎn)物,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約論就是以人為基點而不是以神為基點來解釋政治社會與國家政府的起源,以人意而不是以神意來解決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基礎問題。亦即是說,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思想理念,是從對中世紀的反動中產(chǎn)生的,是對中世紀傳統(tǒng)的一種現(xiàn)代批判。故自由主義的內(nèi)容不管多么繁多駁雜,自由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與根本特征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現(xiàn)代性。我們可以說自由主義就是現(xiàn)代性在近代以來政治生活中的體現(xiàn)。而保守主義則是對自由主義的反動而起,故保守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與根本特征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傳統(tǒng)性,傳統(tǒng)性就是“中世紀價值”,對“中世紀價值”—的向往追求構成了保守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反觀《!窌,似—自由主義為保守主義定位,即是以現(xiàn)代性為保守主義定位,看不到保守主義的自性特質(zhì)定在傳統(tǒng)性而非現(xiàn)代性,從而嚴重誤解了保守主義。
對保守主義的誤解并非自《!窌迹四耸甲髻刚,《!窌徊贿^是在重復或發(fā)揮哈耶克的思想。[⑨]哈氏在《我為什么不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一文中認為保守主義表達的只是—種守舊恐新的心態(tài),落實在現(xiàn)實政治中形成走“中間道路”的策略,頂多只具有防止社會“進步之輪”旋轉(zhuǎn)太快的“制動裝置”作用,而不能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目標、原則和方向;
即保守主義只是一種謹慎的改革態(tài)度,沒有實質(zhì)性的理念內(nèi)容。故哈氏“懷疑是否真的存在著一種所謂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東西。保守主義可能常常是一種具有實際效用的箴言,但是它卻無從為我們提供任何能夠影響長期發(fā)展的指導原則”。[⑩]在這里,哈氏的誤區(qū)亦是《!窌恼`區(qū),即認為保守主義只是一種對待政治變革的態(tài)度,沒有自己獨立的學理系統(tǒng),故不能為社會與政治的發(fā)展提供實質(zhì)性的指導原則。此言若謂保守主義不能為法國大革命以來社會與政治的發(fā)展提供實質(zhì)性的指導原則不可,因為法國大革命以后的社會已步人現(xiàn)代性社會。此現(xiàn)代性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就是自由主義,而保守主義則是傳統(tǒng)性的體現(xiàn),當然不能為現(xiàn)代性社會的發(fā)展(即自由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實質(zhì)性的指導原則。但是,若謂保守主義是一種對待變革的態(tài)度,只是一些“具有實樂效用的箴言”,而無實質(zhì)性的理念內(nèi)容,即不存在“保守主義哲學”則不可,因為保守主義之所以能成為一種“主義”,就一定會有其實質(zhì)性的理念內(nèi)容,有其獨到的學思理路,即有其學理上的系統(tǒng)表現(xiàn)——保守主義哲學。哈氏與《!窌淖畲笳`區(qū)就在于看不到一種學說或主義的存在價值取決于該學說與主義的內(nèi)在理路和學理系統(tǒng),而不取決于該學說主義是否在現(xiàn)實中得到實現(xiàn)。更不取決于該學說主義是否能為現(xiàn)實政治的發(fā)展提供目標、方向與原則。也即是說,不能用功利主義的眼光來評判學術,以成效論“主義”;
更不能步黑格爾的后塵,認為凡存在的即合理的,不存在的即無合理存在價值。職是之故,保守主義不能在法國大革命后的歷史中實現(xiàn)其價值,不能為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指導性原則(此原則由自由主義提供),并不能否認保守主義有其實質(zhì)性的理念內(nèi)容,有其獨到的學思理路,有其學理上的系統(tǒng)表現(xiàn)——保守主義哲學,即不能否認保守主義是一種不同于自由主義的“主義”,盡管這種代表傳統(tǒng)性的“主義”不能為現(xiàn)代性社會提供符合其現(xiàn)代發(fā)展的目標、方向與原則。哈氏與《!窌园寻乜怂淼谋J刂髁x納入自由主義,正是因為看不到保守主義的價值不取決于為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提供目標、方向和原則所致,亦即完全用現(xiàn)實存在的現(xiàn)代性價值(自由主義價值)來衡量并消融保守主義價值所致。那么,保守主義的實質(zhì)性理念內(nèi)容是什么呢?要了解保守主義的實質(zhì)性理念內(nèi)容,就必須先了解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征及其與自由主義基本特征的區(qū)別。
二 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在基本特征上的區(qū)別
關于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征,各種論述保守主義的書均有論及,現(xiàn)稍作摘錄,再進行概括。Heam shaw在《英國保守主義》一書中指出保守主義有14個特征:[11]
1.尊重過去的傳統(tǒng);
2.認為社會是一有機體;
3.自治體的聯(lián)結;
4.制度具有延續(xù)性;
5.反對革命;
6.謹慎或漸進的改革;
7.國家以宗教為其基礎;
8.統(tǒng)治的合法性權威來自神圣的淵源;
9.義務對權利具有優(yōu)先性,即義務優(yōu)先原則;
10.群體與個人一樣重要;
11.對國家的忠誠;
12.強調(diào)國民的共識;
13. 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
14. 實踐性的政治。
Russell Kifk在《保守主義的心靈》一書中指出保守主義有 6個特征:[12]
1.信仰超越的秩序,相信這種超越的秩序同良心一道統(tǒng)治著社會。認為政治問題本質(zhì)上是一宗教問題和道德問題,堅信宇宙中存在著一種人類理性或哲學不能探究與測度的偉大力量,而真正的政治是一種理解與運用超越于人類心智之正義的藝術,狹隘的理性不能滿足人的這種追求超越正義的宗教需要;
2. 喜歡事物的多樣性,相信人類存在的神秘性,反對狹隘的一致性、平等主義和激進的功利目標,反對社會中的“邏輯主義”(“Logicalism”);
3.相信文明社會需要等級秩序,認為在人們之間抹去自然的差別,就會導致寡頭統(tǒng)治的產(chǎn)生。不反對上帝面前最根本的平等和法律面前的平等,但激烈反對身份地位的平等,認為身份地位的平等是對人的奴役;
4.主張自由與財產(chǎn)緊密聯(lián)系,認為取消財產(chǎn)占有的私人形式,極權國家就會產(chǎn)生。衡量經(jīng)濟的標準不是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進步,而是經(jīng)濟的占有形式;
5.相信傳統(tǒng)禮俗構成社會,不相信知識淵博的學者和精明的經(jīng)濟學家可以按照抽象的計劃建構社會。傳統(tǒng)、合理的成見、過去的習俗都可以抑制人的無政府沖動,并能夠抑制求新者爭奪權力的沖動;
6.反對激進的改革,主張謹慎的改革,認為謹慎的改革才是保證社會不至崩潰的方法,故謹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
Hugh Cecil(塞西爾)在《保守主義》一書中指出了保守主義的10個特征:[13]
1.人性中天然的守舊傾向、希望改革前進又害怕改革前進危險的矛盾心態(tài)、懷疑陌生事物追求穩(wěn)妥的審慎態(tài)度,以及對習慣傳統(tǒng)的偏愛與成見構成了保守主義的心理基礎;
2.強調(diào)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宗教可以使國家及其世俗權力具有神圣性;
永恒性與尊嚴,能夠把個人對國家的服從變?yōu)榱x務;
統(tǒng)治權是神授的代理權,政治的目的與國民的天職就是服從宗教教義,故保守主義最重要的職能就是維護并支持宗教,宗教是保守主義賴以存在的基礎;
也是歐洲文明賴以存在的基礎;
3. 反對平等觀念,認為等級和地位的差別是實際存在的和必要的,是歐洲文明——紳士精神——的基礎;
4.人類社會是一有機體而非機械體,即是一有許多奧妙之處的機體,故必須同過去保持連續(xù)性;
盡可能使變革逐步進行和盡可能不去打亂原來的正常秩序;
5.國家權力帶有某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質(zhì),反抗國家的權力必須被認為不僅是有害的而且是褻瀆神靈的行為,故保守主義贊成盡可能地限制人民積極反抗的權利;
6.國家高于并先于個人,國家創(chuàng)造個人,個人依賴國家而存在;
7.保守主義繼承了維護國家權威的王黨主義傳統(tǒng),其政治具有“父道政治”的性質(zhì),其主張在不傷害個人的前提下國家應該對社會事務進行干預,即國家應該救濟窮苦之人、應該監(jiān)督控制貿(mào)易、應該制止奢侈行為、應該消滅不道德行為、應該維護宗教的真理等,其干預社會的方法之——濟貧法——不是出于社會正義的觀念將社會財產(chǎn)強制拉平來進行改革,即不是出于平等主義的正義觀來進行改革,而是出于宗教道德情感來進行改革,即出于基督教信仰激發(fā)出的對同胞弱者之同情仁慈心來進行改革,故國家首先是慈父(仁愛治國),然后才是法官(公正治國);
8.保守主義在政制上保守的核心是君主制,認為君主制是值得保存的制度,因為人們善于將感情集中傾注在一個人身上,相信國王體現(xiàn)著國家的偉大權力的尊嚴、歷史的悠久和文明的燦爛,因而君主制能夠激發(fā)出國民的愛國熱情,(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故國王的職務不應該降為國家慶典中純禮儀性的職務,國王應該切實負起管理國家之責,公開地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9. 承認世襲原則具有合法性,故保守主義不僅支持君主世襲制,亦支持上院世襲制,主張加強上院的世襲權力,反對英國議會制度中下院的黨派性,即反對政黨政治;
10.保守主義的重要任務是確立國教,維護教會國教地位,即在宗教信仰上采取全國性行為,主張全國人民共同信仰基督教,并且國家要承認宗教或教會與國家為一體,國家有服從宗教真理的義務;
國教的本質(zhì)是人人都具有同樣的宗教信念,故在學校教育中就不能實施排除宗教教育的純世俗教育和不具某一教派特點的純基督教教育(因為二者會導致反宗教傾向和獨立教派傾向),而應該由國家代表父母為其子女選擇國教信仰,以實現(xiàn)國家在政治范圍內(nèi)監(jiān)護人民宗教生活的職能,即國家在政教關系上必須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則。
Roben Nisbet(羅伯特•尼斯貝)在《保守主義》一書中指出了保守主義的10個特征:[14]
1.用傳統(tǒng)性反對現(xiàn)代性,即歌頌“中世紀的偉大”,用古代的封建原則反對自文藝復興以來盛行的諸現(xiàn)代性原則,主張恢復“中世紀價值”,故保守主義被譽為“對過去的先知”;
2.強調(diào)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中間性團體”的權利與自由,而不強調(diào)個人自由,即強調(diào)家庭、家族、階級、莊園、行會、商社、教會、修道院、慈善機構、大學、地方自治組織等“中間性團體”的權利自由(亦即親屬團體、經(jīng)濟團體、宗教團體、文教團體與地方利益團體的權利自由),認為“中間性團體”是抵抗極權統(tǒng)治的堡壘,而強調(diào)“中間性團體”的權利與自由正是“中世紀的產(chǎn)物”,是“中世紀價值”的體現(xiàn);
3. 保守主義反對用普遍的理性觀念、抽象的權利說、形而上學的自然法理論和邏輯的幾何公理來解釋人類社會及政府國家的起源,而是用歷史中的具體性與特殊性來說明人類社會及政府國家的起源;
4.國家的合法性不是來自于社會契約,而是來源于歷史與傳統(tǒng);
5.保守主義只承認具體歷史文化中特殊的人,不承認理性哲學作為出發(fā)點的抽象的人;
6.保守主義強調(diào)民族特性、民族精神、地方分權、自主組織、分散社團、人的自然差異以及由此差異帶來的身份地位階級的不同,故保守主義承認并追求事物的獨特性與多樣性,反對用普遍性與平等性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7.保守主義主張國教,因為國教有兩大功能:一是賦予政府、政治與社會聯(lián)系的神圣性,一是國教產(chǎn)生的強大教會可以限制國家的專制權力,故保守主義反對把宗教看作純粹個人的事;
8.保守主義反對自文藝復興以來出現(xiàn)的個人主義傳統(tǒng),認為這種傳統(tǒng)造就了“無根的”“無生命意義的”“毫無關聯(lián)的”單子式的個人和同質(zhì)的大眾,從而破壞了社會的聯(lián)系,導致了社會的混亂動蕩,為極權主義的產(chǎn)生準備好了群眾基礎,故保守主義主張群體(家庭、宗族、社團等)對個人具有優(yōu)越性;
社會是一人與人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體,并認為正是自由主義鼓吹的個人主義破壞了“中間性團體”,為極權主義的產(chǎn)生鋪平了道路;
9. 保守主義反對民主制,認為民主制是一種最無恥最大膽的專制主義,君主制尚能本能地承認社會的自主、權威、秩序以及構成社會的各種群體,而民主制則欲摧毀之、取代之,將社會的多樣性納入自己均質(zhì)的平均主義模式中;
10.保守主義反對進步主義(歷史進步觀),因而反對工業(yè)、商業(yè)、技術對人性的破壞、都市生活對家庭鄉(xiāng)情的破壞、貨幣流通形式的財產(chǎn)對土地不動產(chǎn)的破壞、婦女解放運動(女權運動)對女性天然家庭角色的破壞,故保守主義主張用“中世紀價值”以及世紀的社會經(jīng)濟模式來解決進步主義(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問題。
以上列出的保守主義諸特征,有的屬于對待改革的態(tài)度,如尊重傳統(tǒng)漸進改革等,不涉及保守主義的實質(zhì)性理念內(nèi)容;
有的與自由主義相通,如強調(diào)自由與財產(chǎn)權緊密相聯(lián),不屬保守主義獨有的特征;
故將兩者略去,簡要概括出保守主義的18個特征,亦即保守主義的18個原則(因其具有實質(zhì)性理念內(nèi)容故為原則)這18個原則是:
1.宗教為國家基礎原則(宗教賦予國家世俗權力以神圣性、永恒性與尊嚴);
2.政教合一原則(確立宗教的國教地位和性質(zhì));
3.信仰超越正義與秩序原則(政治中的正義與秩序來自超越之上帝而非人);
4.神圣合法性原則(統(tǒng)治的合法權威來自超驗的神圣世界,即統(tǒng)治權力神授的代理權);
5.傳統(tǒng)合法性原則(統(tǒng)治的合法權威來自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
6.世襲合法性原則(統(tǒng)治的合法權威性來自因長期占有和使用而獲得的繼承權);
7.社會有機原則(社會是一具有神秘性質(zhì)的生命延續(xù)體而非人依理性構造之機械組合體,故不能打碎社會另造社會,亦不能由單子式個人依其理性建構社會);
8.義務優(yōu)先原則(義務優(yōu)先于權利);
9.群體優(yōu)先原則(家庭、家族、群族優(yōu)先于個人);
10.國家優(yōu)先原則(國家優(yōu)先于人);
11.“中間性團體”優(yōu)先原則(“中間性團體”的權利自由優(yōu)先于個人的權利自由);
12.追求多樣性原則(強調(diào)自主性組織、地方分析、分散社團、本土風格——“小旅館與休息處”,反對社會中的邏輯主義,即反對法治將社會一體拉平的齊一性與民主對人的同質(zhì)化);
13.追求獨特性原則(強調(diào)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獨特的歷史文化與制度具有不可改變的本位性價值與首要意義,反對政治上的普遍性價值與一體化);
14.追求等差性原則(強調(diào)人因自然的不平等造成社會等級秩序與身份地位的不平等,因而主張這種“自然的貴族等級制”,反對將人同等看待打破等級秩序的平等主義);
15.父道政治之干預原則(國家可以出于仁慈愛民的理由在不傷害個人的前提下對社會事務進行干預,此種干預是一種“仁慈的權威主義”);
16.以特定歷史之具體性與特殊性解釋社會國家起源與政治制度性質(zhì)原則(反對以普遍抽象的形上學理論、自然法理論和功利主義理論解釋社會國家的起源與政治制度的性質(zhì));
17.反對民主制推崇君主制原則;
18.反對進步主義提倡中世紀封建價值原則;
反觀自由主義,有很多地方與保守主義相左,現(xiàn)謹據(jù)格雷 (John Gray)、霍布豪斯(L.T.Hobhouse);
李強各自所著之《自由主義》專書,扼要概括出自由主義的特征:[15]
1.個人主義(主張個人相對于任何社會集體而言,都具有道義上的首要性,并認為個人是社會的中心,社會制度只不過是人類個體行為的結果,故堅持個人至上,強調(diào)個人的利益、價值、權利和自由,強調(diào)個人必須得到最高的尊重,強調(diào)尊重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原則,而所有的社會制度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一原則,如國家的目的是保護個人的權利與自由,法律的作用是保障私有財產(chǎn)下的個人獨立性);
2.平等主義(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道德地位,人類道德價值的差異與法律秩序或政治秩序沒有任何關聯(lián);
社會政治地位與身份的獲得不依靠任何繼承資格,不應為獲得此種地位身份設置任何人為障礙;
故強調(diào)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權利,即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反對因人的自然之不平等而導致的社會地位身份的不平等,因而反對任何體現(xiàn)貴族精神的等級制);
3.普遍主義(肯定人類種屬上的道德統(tǒng)一性,認定特殊的歷史聯(lián)合體和文化形式只具有次要的意義,并認為理性與自由是人類社會中的通則,適應于一切人類。這是因為自由主義認為人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是相同的,人們在種族、國籍、宗教、性別、階級方面的差別不會影響人們的基本道德與知識特征,不同的人都會去追求共同的自由價值。由此可見,普遍主義的基礎是一種超越歷史文化的抽象人性觀,不管是自然法理論的天賦人權還是功利主義的快樂原則都是建立在普遍人性超越具體歷史文化之上的,故自由主義在此普遍人性的基礎上強調(diào)人的普遍價值、道德的普遍主義、法律的普遍有效性、人類歷史的普遍趨向,相信對自由民主的要求非局部文化圈的要求乃全人類的要求,非歷史中的一段插曲乃歷史的目的與歷史全過程的要求。鑒于此,霍布豪斯堅信自由民主具有普世性,將來每個民族都會接受自由民主的價值而形成自由民主的“世界國家”);
4.向善主義(肯定所有社會制度和政治安排都可以得到糾正和改善,相信人性和人類環(huán)境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社會取得成就,一切都是可能的未來,人類事物可以得到無止境的完善和無限的進步。向善主義懷抱著對人性的樂觀信仰,用基于某種抽象原則的哲學理念來批評現(xiàn)狀,改變現(xiàn)實、設計未來,具有相當激進的批判性精神氣質(zhì)和變革社會功能;
現(xiàn)代社會政治上的進步,諸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都是向善主義帶來的改革結果,故自由主義的向善主義即是進步主義);
5.世俗主義(以人為中心來解釋社會國家的起源,以為社會國家起源于人的意志——社會契約——而非神的意志,國家權力以民意為基礎不以宗教為基礎沒有神圣性,政治中的正義與秩序來自人而非超越的上帝,故自由主義所信奉的新教是世俗化了的沒有上帝的宗教,而所謂自由化即是世俗化);
6.非國教主義(nonconfolmism,認為宗教是純粹個人信仰之事,應該與政治分開,故主張政教分離與宗教自由——信仰某一宗派與建立某教派的自由,反對宗教的國教地位與性質(zhì));
7.放任主義(即不干涉主義,政府不干預市場經(jīng)濟秩序與社會政治事務,國家只是守夜人與公斷人的職能,不是經(jīng)濟秩序的設計人與政治事務的參與人,故管理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
8.機械主義(認為社會是由個人簡單組成的集合體,而非有機的共同體,故個人可以通過社會契約——個人意志——組成社會國家,也可以通過社會契約——個人意志——解散社會國家,普選制與全國公決就是機械主義在現(xiàn)實政治中的體現(xiàn));
9.權利優(yōu)先原則(主張保障人的自然權利——天賦人權——為政治社會建立的目的,公民的政治權利是政治權力存在與運作的基礎,通過社會契約說將古代自然法中的道德義務要求變?yōu)闄嗬埱?:
10.民意合法性原則(統(tǒng)治的合法性來自被治者的同意——人民同意,而非來自超驗的神圣世界與歷史文化傳統(tǒng);
因為主權在民,民意就具有最高的合法性,民意是民主政府的唯一合法基礎);
11.推崇民主制反對君主制(將民主奉為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宗教,君主制被視為萬惡之源);
12.反對一切中世紀價值(即鼓吹工業(yè)、商業(yè)、金融、市場、技術、都市化、各種解放運動以及法治、人權、平等等一切現(xiàn)代性價值)。
以上列舉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基本特征,對二者的這些特征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在理念內(nèi)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即二者各自具有自己獨特的實質(zhì)性理念內(nèi)容,這些理念內(nèi)容正好相反,如保守主義強調(diào)宗教為國家基礎,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以人為中心的世俗主義;
保守主義強調(diào)政教合一,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政教分離;
保守主義強調(diào)神圣合法性與傳統(tǒng)合法性,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民意合法性;
保守主義強調(diào)世襲原則,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選舉原則;
保守主義強調(diào)社會有機體原則,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個體數(shù)量簡單集合為社會的機械主義;
保守主義強調(diào)義務優(yōu)先,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權利優(yōu)先;
保守主義強調(diào)群體、國家、中間性團體優(yōu)先,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個體優(yōu)先;
保守主義強調(diào)社會的多樣性與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性,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消除這種多樣性與獨特性的普遍主義;
保守主義強調(diào)建立在自然等差性上的等級秩序,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建立在理性齊一性上的平等主義;
保守主義強調(diào)仁慈的干預主義,自由主義則強調(diào)放任主義。保守主義以特定歷史之具體性來解釋社會國家的起源與政治制度的性質(zhì),自由主義則用抽象的形上學理論、自然法理論和功利主義理論解釋社會國家的起源與政治制度的性質(zhì);
保守主義推崇君主制,自由主義推崇民主制;
保守主義反對進步主義提倡中世紀封建價值,自由主義主張向善主義反對中世紀封建價值?傊痪湓挘罕J刂髁x保守傳統(tǒng)性,自由主義張揚現(xiàn)代性。
從以上比較可知,哈耶克關于保守主義只是一種謹慎改革態(tài)度而無實質(zhì)性理念內(nèi)容的看法是錯誤的,保守主義像自由主義一樣具有非常豐富的實質(zhì)性理念內(nèi)容,并且已經(jīng)在此理念內(nèi)容基礎上建立了保守主義的哲學體系,如柏克的哲學體系。所不同者,保守主義所指向的目標在傳統(tǒng),方向在過去,原則在中世紀價值,而自由主義指向的目標在現(xiàn)代,方向在當前與未來,原則在現(xiàn)代性價值。吾人已知,一種學術得以成立的理由不在其是否在現(xiàn)實中落實,不在其是否為社會提供發(fā)展(前進、進步)的方向,(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不在其是否向現(xiàn)代性靠攏,即不在其是否追隨社會進步的邏輯,而在其是否有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學理系統(tǒng)與理念內(nèi)容。保守主義固不能(亦不屑)為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提供符合現(xiàn)代性要求的目標、方向和原則,但這并不能否認保守主義有自己獨到的目標、方向和原則。保守主義獨到的目標、方向和原則就是傳統(tǒng)性的目標、方向和原則,這正是保守主義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學理系統(tǒng)與理念內(nèi)容。哈耶克作為自由主義者看不到這一點,或看到亦不承認這一點,這不能不說是哈耶克對保守主義的最大誤解。至于《保》書,認為保守主義是自由主義的一部分,保守的是自由主義傳統(tǒng),而看不到保守主義有其保守的獨特理念內(nèi)容,是受哈氏之誤而再誤。就柏克而言,其所保守的正是以上所列的保守主義原則,這正是柏克之所以成為保守主義開山鼻祖的原因,故柏克創(chuàng)立的保守主義保守的是上述保守主義原則中的傳統(tǒng)性,而非自由主義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代性。此一問題將留待后文詳細論述。
三 柏克思想的分水嶺——法國大革命
柏克思想前期后期變化非常大,其分水嶺是法國大革命。
在法國大革命前,柏克雖然也有不少保守主義思想,如尊重傳統(tǒng)、漸進改革、政治謹慎等,但基本的傾向是自由主義,如強調(diào)國家不能干預經(jīng)濟、反對專制權力不受約束、反對對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壓迫、主張宗教寬容、強調(diào)不受侵犯的獨立財產(chǎn)權是自由的基礎,等等。但是,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柏克受到非常強烈的刺激,認為這場革命是人類曠古未有的巨禍,是對人類整個文明的毀滅。于是對法國大革命進行反思,思想為之巨變,創(chuàng)立了自己獨特的保守主義學說。柏克對法國大革命反思,實際上是對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進行反思,因為法國大革命追求的正是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只不過法國的自由主義比英國的自由主義更激進罷了。通過對法國大革命反思,柏克雖然仍堅持對財產(chǎn)權的尊重和對政治專制的否定,但卻放棄了自由主義的許多基本原則,并站在“中世紀價值”的立場上對自由主義的許多原則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保守主義學說。法國大革命后,柏克在精神氣質(zhì)上從輝格黨變成了托利黨,柏克已不再是自由的柏克而成了保守的柏克,保守“中世紀價值”成了柏克后期思想(大革命后思想)的首要任務。故我們講保守主義的柏克,是講《法國大革命反思》及其以后思想所代表的柏克,而非其前期思想(大革命前思想)所代表的柏克。然而,《!窌床坏桨乜怂枷氲姆炙畮X,看不到柏克思想前期后期的巨大差別,而是將柏克思想一鍋煮,將其前后期思想混同起來,籠統(tǒng)地說柏克是自由的柏克,柏克保守的是自由主義傳統(tǒng),似乎法國大革命后悲天憫人的柏克同年輕時與斯密討論市場秩序的柏克是同一個柏克。《!窌鵀榱藦娬{(diào)柏克是自由主義的柏克,步哈耶克的后塵,專門提醒柏克屬輝格黨,而輝格黨是自由黨,故柏克是自由主義的柏克!侗!窌裕骸皬摹h籍’上看。他(柏克)是個輝格黨人,不是托利黨人。輝格黨在近代英國政治史中始終扮演著從王權那里爭取自由的角色!梢哉f,輝格黨的傳統(tǒng)是自由主義傳統(tǒng)的同義詞。輝格黨的柏克也就是自由主義的柏克。”[16]
在這里,《!窌嬖谥粋誤區(qū),即將一個人的“黨籍”同這個人具體的思想內(nèi)容與精神氣質(zhì)混同起來。不錯,柏克在“黨籍”上確實屬于輝格黨,但自法國大革命后柏克在思想內(nèi)容與精神氣質(zhì)上完全脫離了輝格黨,甚至反對輝格黨,不惜與許多堅持輝格黨原則的老朋友斷絕私人關系。我們在進行思想定位時,不能看其形式上所屬的“黨籍”,而應看其具體思想的內(nèi)容與精神氣質(zhì)的性質(zhì)。故依此標準,大革命后柏克在形式上雖屬輝格黨,按其思想內(nèi)容與精神氣質(zhì)則屬托利黨,故屬于輝格黨的柏克完全可以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保守主義者而非自由主義者。關于柏克后期思想不屬輝格黨而具有托利黨保守主義的性質(zhì),已是保守主義研究中的共識,下面不妨引數(shù)段權威論述予以證明。尼斯貝在《保守主義》一書中指出:“柏克本人清楚地知道,法國大革命實際上是一場歐洲革命!诎乜松砩,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與輝格黨哲學或進步哲學截然對立的歷史哲學的輪廓;
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對于封建主義以及其他歷史形成的結構,如父權家庭、地方共同體、教會、行會和地區(qū)之重要性的敏銳論述,在自然法哲學的影響下,這類論述幾乎已經(jīng)從十七和十八世紀歐洲政治思想中消失殆盡!盵17]“就英國的保守主義而言。其中毫無疑問地有著某種被柏克——一個忠誠的輝格黨人——歸之于托利黨的東西,托利黨歷史較為久,并受到君主制度以及相當程度的貴族制度的偏愛!盵18]
塞西爾也在《保守主義》一書中指出:“一般人認為柏克是個輝格黨人,但這確實是嚴重的誤解。柏克一輩子都具有守舊傾向。他早年是個反對提高王權的輝格黨人。然而,卻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從輝格黨轉(zhuǎn)向托利黨方面,在《法國革命感想錄》(即《法國大革命反思》)一書發(fā)表之后,我們必須把他看作托利黨人而不是輝格黨人。直到1790年為止,只要國王和教會的地位問題成為爭論焦點,柏克總是攻擊而不是維護它們,但在 1790年之后,他就始終一貫地站在教會和國王的一邊了。”[19]
看到以上論述,我們還能說柏克在思想內(nèi)容與精神氣質(zhì)上屬于輝格黨嗎?我們還能說大革命的柏克是自由主義嗎?我們還能說創(chuàng)立保守主義的柏克保守的是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嗎?《!窌斡诎乜嗽缙谂c自己的自由主義立場,看不到法國大革命是柏克思想的分水嶺,才同一般人一樣將柏克看作是終生奉行自由主義原則的輝格黨人,這不能不說是對柏克思想的嚴重誤解。
如果別人的研究還不足以說明柏克在思想內(nèi)容與精神氣質(zhì)上不屬輝格黨的話,那就用柏克自己的話來說明柏克不屬輝格黨吧。英國非國教牧師普萊士(Richard Price)博士認為自光榮革命后英國人獲得了選舉國王的權利,而柏克認為這不是事實,并認為這是輝格黨原則,申明啟己不屬于推崇這種原則的輝格黨人。柏克在《法國大革命反思》中說:“由于革命獲得了選舉我們國王的權利,這種說法是如此之遠非事實,以至于倘若說我們過去曾經(jīng)享有過它的話,那么英國民族在當時就必定會為他們自己、也為子孫萬代而極其鄭重地永遠譴責它并放棄了它。這些先生們根據(jù)他們的輝格黨原則,可以隨意地無論怎樣評價他們自己,但是我決不想被人認為是一個比索美爾斯勛爵更好的輝格黨人。”[20]
在這里,柏克自己已經(jīng)將輝格黨原則看作“他們的”了,已不想被人認為是輝格黨人了,《保》書還有什么理由違背柏克的意愿將柏克再強作輝格黨人呢?至于哈耶克將柏克看作是“自始自終的老輝格黨人”,[21]又不知從何說起也。筆者只能斷定哈氏未能讀懂《法國大革命反思》一書,否則決不會犯如此錯誤。
四 柏克保守主義思想舉例
只從保守主義的一般特征或原則上,以及只從柏克思想的前后期區(qū)別上并不能具體說明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內(nèi)容與特質(zhì),故不能充分證明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為充分證明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有必要對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內(nèi)容和特質(zhì)進行闡述,下面主要依據(jù)柏克法國大革命后的思想來具體舉例說明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內(nèi)容與特質(zhì)。
1. 柏克強調(diào)宗教乃社會國家存在的基礎,宗教使國家具有神圣生與權威性,即使世俗統(tǒng)治具有神圣合法性。柏克認為“從本性上講,人是一種宗教性動物”,故宗教符合人的本性,構成了歐洲歷史與文明的獨特精神——“宗教精神”,并構成了“公民社會的基礎,是萬善萬福之源”。以宗教作為國家的基礎,即意味著“莊嚴地宣布國家大廈及其官員的職責是神圣的。宣布其為神圣,為的是一切管理人問政府的人明白他們代表著上帝本身,對他們的職能和使命應懷有崇高的、可敬的觀念;
為的是他們的希望能飽含神圣性;
為的是他們能免于一時的蠅頭小利的吸引,免于庸俗之輩轉(zhuǎn)瞬即逝的諛辭的吸引,而去關注他們本性中的那個永恒部分所蘊含的堅定而永恒的存在,去關注他們?yōu)槭澜缌粝仑S富遺產(chǎn)時所能贏得的那種永恒的美名和光榮”。
柏克進一步認為,只有宗教才能使國家官員意識到“他們行使的權力是處在權力委任層次較高起點上的權力,意識到只有與既是意志又是理性的永恒不朽的法律相契合權力才能正當”,因此,“為了防止國家大廈的臨時占有人和終身租賃人對從先人那里承受來的或應該傳續(xù)給后代的東西漫不經(jīng)心”,就必須“宣布國家和法律為神圣”,就必須“像委任圣職那樣把權力托付出去”。柏克堅信:“上帝既然把我們的本性交給我們,讓我們通過德性臻于完善,那么,實現(xiàn)完美的必要手段也是出自上帝的意愿;
因此,國家出自上帝的意愿,國家與一切完美事物的本源和原初典型之間的聯(lián)系出自上帝的意愿。上帝的這種意愿是一切法律的法律,一切君主的君主。我們這種團體性的忠誠、禮敬,我們對至高統(tǒng)治權的這種認可——我說這是國家本身的神圣化——是萬眾稱揚的崇高祭壇上的珍貴祭品。[22]
由上可知,柏克關于宗教是國家基礎與國家權力神圣合法化的觀點與自由主義相去甚遠,自由主義的世俗化傾向最多只相信沒有上帝的新教或上帝不管事的新教,認為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基礎來自人的同意而非上帝的意愿,而柏克則真誠地相信國家必須建立在宗教基礎上,國家權力來自神圣的上帝才具有合法性,這已經(jīng)同中世紀教會通行的國家觀沒有什么區(qū)別了。所以柏克保守的是中世紀的傳統(tǒng)性價值而非自由主義價值,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
2.柏克強調(diào)宗教的國教地位與性質(zhì)而主張政教合一。所謂國教,是指通過法律確認某一宗教為國家的官方宗教,以及某一教會為國家的官方教會,使全國人民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與國家為一體,國家支持國教教會的宗教事務,以國教教義進行全民教育,實行政教合一的原則。在政黨政治下,任何黨派均不能否定或更改國教及其教義,未經(jīng)國家同意,國教教會亦不得隨意更改其教義、教規(guī)和儀式。在英國,國教是圣公會,圣公會保留了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宣布國王對宗教具有至尊地位。在《法國大革命反思》中,柏克懷著崇教的心情謳歌了英國國教,指出了英國國教在英格蘭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柏克說:“請允許我談談我們的國教吧。主張國教是我們的第一個成見——不是一個缺乏理性的成見,而是一個含有深邃、廣大智慧的成見。在我們心中,國教是第一性的、終極的和最具中心性的東西。因為,立足我們現(xiàn)有的宗教制度,我們一直在遵循著早已確立的、仍然普遍存在著的人類成見意識。這種意識不但像一名高明的建筑師建構起了雄偉的國家大廈,而且為確保這座大廈免遭玷污和毀滅,并確保其免受欺詐、強暴、不義和專橫等一切不法之物的侵害,使其成為神圣殿堂!盵23]“為使自由公民們有一種不無益處的敬畏之情,由國教將國家神圣化這種做法也是必要的。因為,對他們來說,宗教與國家聯(lián)接在一起,宗教就變得比受臣服條件約束的僅局限于私人感情和家庭事務的社會更重要,更不可或缺。一切掌有某些權力的人都應該向那個偉大主人、創(chuàng)造者和社會的構建者解釋他們在那種信托關系(代理上帝行使權力的關系)中的所作所為!盵24]“為避免邪惡,我們宣布國家是神圣的,任何人都不應該夢想通過顛覆來改革國家。……正是基于某些這樣的原則,多數(shù)英格蘭人民根本不認為—-個宗教性的國家組織是非法的,相反,他們倒認為,如果沒有這么一個組織,那很難說是合法的!盵25]“此一原則(建立宗教性國家組織的原則)貫穿于他們(英格蘭人民)的整個政體之中。他們認為其國教并非方便假借之物,而是認為與其國家有本質(zhì)聯(lián)系。也即是說,它不是一種異質(zhì)的可分離的東西——為適應情況而附加的某種東西,不是出于工時的方便可以保留或棄置的工具。他們將其視為整個政體的基石,認為它與政體及政體的每一部分之間的聯(lián)結牢不可破。在他們的頭腦中,教會和國家是形影不離的觀念,提及這個而不同時提及那個的情形幾乎是沒有的!盵26]“我們建立的教育制度就是為了符合、鞏固這種觀念(教會和國家形影不離的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教育全部掌握在牧師手中。自嬰兒到成人,各階段的教育都是如此!殡S我們年輕貴族和紳士出國的那些人有四分之三是牧師,我們認為我們是把我們的紳士托付給了教會!盵27]
“對古老的教會制度模式和風尚,我們固守不舍。自十四、十五世紀以來,對其所作的變動微乎其微。在這個問題上與在一切其他問題上一樣,我們堅守古老的既定原則,從來不會完全徹底地偏離舊習,也不會一下子拋棄傳統(tǒng)。(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古老制度是有利于道德和風紀的……有了這種哥特式、僧侶式的教育(這是基礎),我們可以像任何其他歐洲民族那樣,有權充分而及時地分享一切科學上的、藝術上的文學上的進步。我們認為,不鄙棄先人留給我們的知識恩惠是取得這種進步的主要原因之一!盵28]
由以上所引可知,柏克要保守的國教是十四世紀就存在的“古老的教會制度和風尚”,即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
柏克所要保守的宗教觀念是“宗教與國家聯(lián)接在一起”,統(tǒng)治者受上帝委托的“統(tǒng)治權為神授代理權”的古老觀念,柏克所要保守的原則是建立“宗教性國家組織”國家方能合法的原則,柏克所要保守的教育是為鞏固國家與教會合為一體的牧師們手中的“哥特式、僧侶式教育”,所有這些,都是所謂“中世紀價值”,即傳統(tǒng)性價值,而非如自由主義所強調(diào)的非國教主張,政教分離、宗教徹底私人化與個體化的現(xiàn)代性價值,故柏克只能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
3.柏克強調(diào)社會國家是一神圣而神秘的有機延續(xù)體,反對流行的社會契約說。洛克以后,社會契約說成了歐洲政治思想上的共識,政治思想家們爭相用社會契約說來說明社會國家的起源及其性質(zhì),為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進行抗爭。然而,柏克沒有追隨這種時代思潮,而是提出了自己獨特的關于社會國家是神圣有機體的學說。柏克說:“國家不是一個只與地區(qū)幅員和個人短暫聚集有關的概念,而是一個在時間上、人數(shù)上和空間延伸的連續(xù)性概念。因而國家不是一天、一群人的選擇結果,不是激憤、輕率的選擇結果,而是若干世紀、若干代的慎重選擇結果,是某種比憲法優(yōu)越千百倍的東西造就的結果,是由獨特的環(huán)境、時機、脾氣、性情、以及長時間內(nèi)才能顯露出來的道德習慣、政治習慣和社會習慣造就的結果!盵29]
“不應該把國家等同于買賣胡椒、咖啡、白布、煙葉或其它小玩意的貿(mào)易活動中合伙人之間的相互約定,國家決不是為了獲得短暫的細小利益而形成的產(chǎn)物,更不是任何政治黨派憑其狂想就可以取消的東西。我們必須以敬畏的心情來看待國家,因為國家與那些屬于生物肉體存在的事物不一樣(屬于生物肉體存在的事物在本性上如朝露泡影、轉(zhuǎn)眼即逝),國家是屬于所有科學與藝術范圍內(nèi)的合作關系,是屬于所有道德與至善領域內(nèi)的合作關系。在任何一個單一時代都不能達到這種合作關系的目的,因為這種合作關系不只是活著的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也是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以及將出生的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按照神圣不可侵犯的誓約而認可的永恒不變的契約(這種神圣不可侵犯的誓約包含了所有肉體的屬性與道德的屬性),每一特定國家中的每一契約只是建立永恒社會的最原初、最偉大的契約中的一個條款,這一特定國家中的契約以其較低的本質(zhì)聯(lián)結著較高的本質(zhì),并以其可見的世界聯(lián)結著不可見的世界。這一神圣的法律(即約定)是凌駕于人之上的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優(yōu)越性;
因此,這一神圣的法律就不會屈從人們的意志,而必然是人們?nèi)シ䦶倪@一法律的意志。一個大國的政府機構在道德上無權隨心所欲地決定為了暫時的改進可以完全斬斷他們必須服從的社會共同體的紐帶,也無權為了眼前的利益使政府機構運作的基本原則陷入反社會、反文明、反聯(lián)系的混亂中。這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這種需要人不能自由選擇。若人能自由選擇,人只能確定這種需要(按照永恒不變的神圣契約服從社會共同體紐帶的需要)在人考慮問題時居于頭等重要的優(yōu)先地位。”[30]
“我們?nèi)祟愃幍奈恢帽仨氂梢粋神圣的智慧來安排與指導,這樣做是依據(jù)造物主的意志,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意志,造物主通過其安排,使我們的行動在現(xiàn)實上要符合指定給我們的地位所決定的屬于我們的身份。我們對人類負有充分的義務和責任,這不是任何自愿的特定契約產(chǎn)生的結果,而是從人與人的聯(lián)系中產(chǎn)生的結果,是從人與神的聯(lián)系中產(chǎn)生的結果——這種聯(lián)系不是我們所能選擇之物。所有的契約,即我們與任何特定個人締結的契約或人類中的一群人與另一群人締結的契約,其效力都必須源自這種先在的義務和責任。我們進人世界的方式是隱秘而難以思議的,產(chǎn)生這種自然之神秘過程的本能不是我們自己造就的。從事實上看,子女并沒有同意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但是,盡管如此,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已預先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承擔的義務;蛘咭部梢哉f,父母的聯(lián)系暗含著他們子女的同意,因為在每一理性存在物身上所假定的同意與事物預先就安排好的秩序相一致。人處在這種與他們父母相聯(lián)系的社會狀態(tài)中,并按照這種與他們父母相聯(lián)系的方式進入了社會。人因此獲得了社會聯(lián)系中的所有利益,也因此要承擔他們社會狀態(tài)中的所有義務。如果維系社會的紐帶是由這種作為國家要素的自然聯(lián)系織成,如果在社會建成之初,繼而在社會建成之后,社會及其聯(lián)系都獨立于我們的意志之外,因而不取決于我們的任何約定,那么,我們就要受到我們稱之為國家的這種社會聯(lián)系的約束,而這種擔負社會聯(lián)系職能的國家我們可以名之曰‘集眾愛之大成’。如果沒有強大本能的要求,我們就不會把令人畏懼的強制性義務變?yōu)槲覀儙еH切感激之情去履行的義務。我們的國家不只是自然地理位置中的產(chǎn)物,在很大程度上國家是由我們生于其中的古代延續(xù)下來的秩序和制度組成。決定我們必須對國家盡義務的關系是我們處在社會的文明的聯(lián)系中!盵31]
“這一政策(英國憲政傳統(tǒng)的政策)是效法大自然的幸運結果,而大自然是沒有思慮又高于思慮的智慧之源。我們政治體制的安排,恰好與宇宙的秩序相對應的對稱,恰好與一個由暫時部分構成的永恒實體之指定的存在方多相對應和對稱。在這里,由于某種了不起的智慧的安排,將這個偉大的神秘的人類團體熔鑄在一起的整體,從來沒有老年、中年或青年,而是在一種不可變更的永恒狀態(tài)中,沿著由經(jīng)常發(fā)生的腐爛、沉落、革新和進步組成的變化的總路徑向前推進。這樣,通過在管理國家中堅持大自然的方法,在我們改進了的東西中從來不是全新的,在我們保留的東西中從來不是全過時的。這樣選擇遺產(chǎn),我們便賦予了我們的政策架構以血親的形象,用我們最親密的家庭紐帶將我國憲法維系在一起,以我們家庭感情的懷抱收養(yǎng)我們的基本法,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墳地,我們的宗教不可分離;
并以它們結合在一起的互相反哺的慈愛熱情來珍惜它們!盵32]
柏克還進一步認為,國教有維系社會有機體與國家共同體的作用,因為國教使國家神圣化,具有超越的權威與尊嚴,可以防止人們“自以為有權隨心所欲地毀棄其社會的整個原有結構,截斷繼承權的傳續(xù)或糟踏遺產(chǎn)。這樣做就是在冒險;
他們留給后人的可能是一堆廢墟,而不是安居之所。如此,國家便陷于毫無原則的隨意變更狀態(tài),其變更的頻率、程度和方式將由飄忽的奇想或時尚來擺布。結果是國家的整個鏈條和連續(xù)性被打斷,這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的連結不復存在,而人也因之變成了夏天朝生暮死的飛蠅”。[33]
由以上所引可知,柏克強調(diào)國家不是個人短暫聚集的結果,不是一天、一群人選擇的結果,而是若干世紀若干人選擇的結果,是環(huán)境和各種長期形成的習慣造就的結果。因而國家是一個在時間上、人數(shù)上空間延伸的連續(xù)性概念,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代人之間的合作關系,是道德與宗教領域內(nèi)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是建立在神圣不可侵犯誓約上的永恒不變的契約,聯(lián)結著可見的現(xiàn)實世界與不可見的神圣世界,是至高無上的神圣法律,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故政府無權斬斷這種多代人聯(lián)結而成的社會共同體紐帶,個人也無權自由選擇這種人類生存優(yōu)先需要的構成國家的合作關系。柏克還強調(diào),這種合作關系所具有的義務和責任,不是自愿契約產(chǎn)生的結果,而是人與人、人與神聯(lián)系中產(chǎn)生的結果,這種聯(lián)系人不能自由選擇,就像子女不能選擇與父母的聯(lián)系一樣,因此,構成國家的自然因素、社會及其聯(lián)系均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不取決于人的任何約定。亦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國家不是自然地理位置中的產(chǎn)物,而是在先在的社會文明聯(lián)系中由古代延續(xù)下來的秩序和制度組成。柏克還認為社會和國家是人效法大自然神秘智慧與宇宙永恒秩序的結果,大自然的智慧與宇宙秩序的安排將神秘的人類團體熔鑄為一個整體,使其沒有老年、中年、青年,處在一種不可變更的永恒狀態(tài)中,故人無權隨心所欲地毀棄社會的整個原有結構,截斷傳統(tǒng)和糟踏遺產(chǎn),因為這樣做會把國家的整個鏈條和連續(xù)性打斷,使這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連結不再存在,因而使人變成了夏天朝生暮死的飛蠅。由此可見,柏克反對社會契約論中的機械主義,即反對將社會國家看作是個人憑借理性和意志簡單地機械地組合成的集合體,反對個人按其意志簡單地機械地組合成的集合體,反對個人按其意志建立社會國家或解散社會國家,而社會契約論正是自由主義的根本理論,社會國家有機體的學說則是保守主義的根本學說,柏克反對前者強調(diào)后者,故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
4.柏克強調(diào)事物的多樣性、獨特性與復雜性,以特定歷史之具體性與特殊性來解釋社會國家的起源與政治制度的性質(zhì):反對以形而上學的抽象權利理論與普遍觀念來解釋社會國家的起源與政治制度的性質(zhì)。柏克說:
“清楚明白的善的概念,我們一接觸到它時,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是一種欺騙,就像我們最后發(fā)現(xiàn)它確實是一種欺騙一樣。在我看來,這種清楚明白的善的概念在人類政府中并不意味著具有效用。心靈真正的天真單純只能加劇這種混亂狀況!盵34]
“判斷人類幸福或痛苦的依據(jù)是人類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關于他們權利的任何理論。這是在了解了人民的想法、愛好、習慣和所有多樣性的生活環(huán)境后所宜采取的必須行動。職是之故,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去反問自己:你所見到的社會是處于什么樣的特殊境況中?你怎樣去對待這些特殊境況?”[35]
“文明社會是習俗與習慣的產(chǎn)物,那么,習俗與習慣就是法律,即習俗與習慣必須限制和修改在其支配下形成的各種制度。每種涉及到立法、司法或行政的權力都是習俗與習慣的創(chuàng)造物,它們只存在于習慣中而不存在于其它事物中。政府不是依照完全獨立于它的非常清晰、抽象、精確和完善性的自然權利而建立的,這種自然權利所具有的抽象的完善恰恰是它在實踐上的不足之處。自由及其限制不能停留在任何抽象的原則上,世上最愚蠢的事情莫過于按照抽象的原則來討論自由及其限制問題了!盵36]
“建立國家的學問,或者改造、復興國家的學問,像每一種經(jīng)驗科學一樣,不是被先驗地決定和給予的。在國家中,經(jīng)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甚至潛在的目標,因此,關于政府的學問在性質(zhì)上是注重實踐的,它追求的是這些現(xiàn)實的目的,它需要的是經(jīng)驗,是那種任何人終其一生都不能獲得的長期形成的經(jīng)驗!盵37]
“這些理論家所鼓吹的權利都是些非常極端的權利。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權利是真實的;
但從道德和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些權利卻是虛幻的。人權具有某種適中的特性,不能被硬性定義,但不是不能被識別。這種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不同政治利益的平衡中——有時存在于善與惡的妥協(xié)中,有時存在于惡與惡的妥協(xié)中。政治理性體現(xiàn)的是一種計算原則(computing principle):以真實的道德為單位進行加、減、乘、除的具體運算,而不是以抽象的形而上學或數(shù)學為根據(jù)進行理論的邏輯推演。”[38]
“我不能再向前邁進一步,在形而上學抽象性的貧乏與單一中,按照抽掉具體事物相互聯(lián)系的簡單觀點去贊揚或譴責任何與人類行動有關的事情。事實上,正是被許多紳土們所忽視的具體環(huán)境使每一個政治原則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可識別的外在形式。環(huán)境是那種把有益的或有害的民事體制與政治體制提供給人類的具體存在!盵39]
“國家是獨特的環(huán)境、時機、脾氣、性情,以及只有在長時間范圍內(nèi)才能顯露出來的道德習慣、政治習慣和社會習慣造就的結果。一個像我們這樣的習慣性政府,從來不是任何立法者的作品,不曾是根據(jù)任何事先的理論建造的。接受博學深思的人關于政府建立的理論,然后假定政府是根據(jù)這種理論建立的,并指責政府不符合這種理論,在我看來,似乎是一種前后顛倒的推理方式!盵40]
“我們的職責是使我們的政府與那些組成這個強大而異常復雜的整體的各族人民的品格及其具體情況相適應。我相信,政府是一種實踐性事物,其建立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不是為了提供一幅整齊劃一的景觀以迎合異想天開的政治家們的構想。有人把自由政府學說加以離析解剖,似乎它是一個關乎形上自由和必然的抽象問題。抽象思辨,如果任其馳騖,就會毀棄人類社會的一切基礎,毀棄一切正義、教宗和秩序。故公共自由并非抽象思辨,(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因幾何學和形上學中的命題不容許有任何程度上的退讓余地,必須在所有環(huán)節(jié)上要么全正確,要么全錯誤。與此大不相同,社會的公共的自由像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其它事物一樣,視各共同體的風俗和情況之不同的錯綜變化、異態(tài)紛呈,在各種十分不同的程度上享有,具有無限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盵41]
從以上所引可知,柏克關于事物多樣性、獨特性與復雜性的思想,關于以特定歷史之具體性與特殊性解釋社會國家起源和政治制度性質(zhì)的思想,關于反對以形而上學的抽象權利理論與普遍觀念解釋社會國家起源和政治制度性質(zhì)的思想,實質(zhì)上是在反對自由主義的普遍主義,因為自由主義的普遍主義強調(diào)的恰恰是人類道德的普遍性與統(tǒng)一性,特殊的歷史聯(lián)合體和文化形式只具有次要意義,即強調(diào)普遍的人性與普遍的觀念超越于具體特殊的歷史文化之上,是解釋具體歷史文化與政治制度的理據(jù)。而形而上學的抽象權利理論與依靠普遍觀念解決政治問題的思想正是普遍主義的理論基礎,柏克反對形而上學的抽象權利理論與政治上的普遍觀念就是反對社會中的“邏輯主義”,就是反對任何政治理念的非歷史性與普世性,就是保守政治制度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保守歷史文化的具體性與特殊性,即就是反對自由主義的普遍主義。由此觀之,柏克只能是保守主義的柏克,絕不可能是自由主義的柏克。
5.柏克強調(diào)等差性原則,即強調(diào)現(xiàn)實社會中實際存在的不平等,認為按照這種不平等建立的等級制度是一種“自然的貴族制”,具有人性與文化的基礎,是歷史演化的結果,故熱情謳歌這種“自然的貴族制”和社會等級制度。
“真正的合乎自然的貴族制在國家中并不代表各別的利益,或者說并不與國家相分離。它是任何公正地構成的社會大團體中的基本組成部分。這種真正的合乎自然的貴族制由一個法律所確認的合法的階級構成,被認為是一種普遍的社會通則,必須被作為事實上的真理來接受。貴族制具有以下特征:貴族生長在一個受人尊敬的特殊地位和環(huán)境中,從其童年時期起就看不到人類粗俗卑賤的行為;
他們被教導要尊重自我的尊嚴,習慣于在公眾的注目之下接受檢察官的監(jiān)督;
他們很早就知道要重視公眾輿論;
他們主張在大的社會中必須立志高遠,以致能夠從大局著眼審視人與事務的無限多樣的結合;
他們有閑暇悠游涵永地讀書沉思,談學交往;
他們不管出現(xiàn)在何處都能吸引聰明之人與飽學之士為他們效力;
他們習慣于在軍隊中指揮士卒和服從上級;
他們被教導在追求榮譽和履行職責時要置生死于度外、不怕艱險;
他們經(jīng)常保持著高度的戒備和警惕,經(jīng)常深謀遠慮而未雨綢繆,這使他們不會輕率地犯下錯誤,并使他們即使在犯下輕微錯誤時不致釀成嚴重后果;
他們被引導去防范與控制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最關心的是他們自信自己是他們同胞行為的指導者,他們是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介者在世間采取行動;
他們作為法律與正義的管理者為人類承擔著責任,因而他們進入了人類恩人的行列;
他們是高深學術的研究者,是諳熟自由與藝術的專家;
他們是與眾不同的富裕商人;
他們的成功來自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他們具有勤勞向上、遵守秩序、講求規(guī)則、始終如一的美德;
他們富于教養(yǎng)與風度,習慣于按照交換中體現(xiàn)的公正原則來為人處世;
所有這些都是我所說的‘自然的貴族制’(natural aristocracy)中的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特色,沒有這些特色就不會有民族和國家!盵42]
柏克進一步認為:“文明社會必然會產(chǎn)生這種貴族制,因而產(chǎn)生這種貴族制的文明社會狀態(tài)即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這是一種比原始松散的生活方式更真實、更合理的狀態(tài)!盵43]柏克的理由是:現(xiàn)實的人不是自然狀態(tài)中的自然人,而是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文明人的特征是人具有“人文特性”,“這種人文特性是人的靈魂,喪失入文特性入即不成為人。因此,不從人文的角度去對人進行理解,不承認這種具有人文特性的人在社會秩序中比眾多單個的人更有價值,是對人的最可怕的篡奪!惫拾乜苏J為人處在文明社會中的時間比處在原始自然狀態(tài)中的時間長,人在漫長文明社會中形成的人文特性也就成了人的一種自然,因而具有人文特性的人所從事的“人為制作亦是人的一種自然”。貴族制人類文明社會的產(chǎn)物,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人按照其人文特性所進行的“制作”,故貴族制是一種 “自然的貴族制”。在這里,柏克所說的“自然”實際上就是“文明”、就是“文化”,就是中國《易經(jīng)》所說的“人文化成”,而所謂“自然的貴族制”實際上就是“文明的貴族制”、“文化的貴族制”、“人文化成的貴族制”。[44]
此外,柏克還從人性與環(huán)境習慣相互作用的角度論述了社會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批評了平均派的觀點。柏克說:“構建古代共和國的立法者們知道,他們的事業(yè)異常艱巨,僅僅用大學生的形上學、稅吏的數(shù)學和算術那樣的工具是無法完成的。他們不得不與人打交道,因此,他們必須研究人性。他們不得不與公民打交道,因此,他們必須研究公民生活環(huán)境所賴以存在的那些習慣有什么效用。他們明白,這種后天習性對先天本性的作用會產(chǎn)生出新的計量結果。因此,根據(jù)出身、教育、職業(yè)、年齡、住在城鎮(zhèn)還是住在鄉(xiāng)村、取得和安排財產(chǎn)的方法及至財產(chǎn)自身的性質(zhì)等因素之不同,人們之間就會出現(xiàn)許多差異,可以說其結果使人們像動物一樣,有許多不同的種屬;谶@樣的原因,他們覺得他們自己有義務在國家中把公民各歸其類,各處其位,從而與他們特定的習性相適應;
必須把恰如其份的權利分配給他們,以便保證他們能獲取其具體情況所要求的東西,并使每一類人獲得相應的力量,以便在普遍地存在于一切復雜社會中的不同利益的沖突中保護自己!盵45]
“凡是企圖使人平均的人,絕不會使人平等。在由各色公民組成的一切社會里,某類公民必定是在最上層。因此,平均派只不過是改變或顛倒了事物的自然秩序而已;
他們承擔著的社會大廈,乃是把結構的堅固性所需要放在地上的東西置之于空中!盵46]正因為貴族制是一種自然的合乎人類本性(人文特性)的等級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柏克在《法國大革命反思》一書申懷著悲愴的激情為法國的貴族及貴族制辯護。柏克說:“我發(fā)現(xiàn)你們法國貴族中的大部分人是有著高尚的精神并有著精致的榮譽感的,不管是就他們個人而論還是他們整體而論;
他們對自己的整體保持著監(jiān)督的眼光,他們的教養(yǎng)相當不錯,他們心地善良、有人情味、熱情好客;
他們的談話坦誠而開放,有一種軍人的調(diào)子,頗富文學意味,尤其喜好他們自己的母語作家。許多人有著遠高出于他們行業(yè)的抱負。至于他們對待地位較低階級的舉止,在我看來是溫良和善的;
毆打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地位最低下的人,都是聞所未聞的事,而且被認為是極不光彩的。其他形式欺壓社會下層人民的例子也很少見,至于對平民的財產(chǎn)或個人自由加以侵犯,我從未聽說過他們有哪二個人干過。貴族是社會秩序中一件優(yōu)美的裝飾品,貴族制就是一個優(yōu)雅社會的科林多式建筑的雕花柱頂!形覀兊暮霉穸际菒鄞髻F族的’,這是一位聰明善良的人(西塞羅)說的話。這種對貴族帶有幾分偏愛的傾向,確實是一顆開明仁慈的心靈的一個標志。只有在自己的內(nèi)心里不存在使人高尚的原則的人,才希望夷平一切人們用來建立社會輿論、使暫時的尊敬得以成為永恒的那些體制。只有那種懷有乖戾、惡意、嫉妒的心性而厭棄現(xiàn)實中道德形象的人,才會高興看到那曾長期在光輝和榮譽中繁榮過的東西夭折。我不愿看任何東西被毀壞,不愿看到社會中產(chǎn)生任何空白,不愿看到大地上有任何廢墟。我的研究和觀察并沒有向我展示法國貴族有任何不可救藥的過錯,你們的貴族不該受到懲罰,但貶黜就是一種懲罰了!盵47]
由以上所引可知,柏克推崇體現(xiàn)人文特性與文明精神的“自然貴族制”,認為這種貴族制產(chǎn)生于自然秩序,是民族和國家存在的基礎,比無差別的眾多單個人組成的原始松散生活方式更有價值;
并認為社會等級制度形成的人的差異,相當于動物中的種屬關系,能夠?qū)抑械墓穹譃椴煌念,并按不同的類分配權利,使不同的類獲得其具體情況要求的東西,從而能在復雜的社會利益沖突中保護自己的利益,故社會等級制度有其現(xiàn)實需要上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是社會秩序中的優(yōu)美裝飾品,是支撐優(yōu)雅社會的科林多式建筑的雕花柱頂,是使人變得高尚的制度,是使尊敬成為永恒的體制,凡開明仁慈的心靈都會偏愛這種制度,不希望這種制度被毀壞。由此可見,柏克推崇的這種等差性原則與自由主義推崇的平等主義原則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自由主義的平等主義認為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道德地位,政治秩序與人的道德差異無關,社會地位身份的獲得不靠繼承資格,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權利,即在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生活中人人平等。所有這些,都是柏克所推崇的等差性原則所要反對的。柏克要保守的是建立在道德差異上的貴族制和社會等級制,要反對的是將人的道德差異與社會區(qū)別一體拉平的平等主義,故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
6.柏克反對民主制而肯定世襲君主制,《法國大革命反思》一書,就是從批判民主制開始的。英國的非國教派牧師普萊士在論述英國人的政治思想時,認為根據(jù)1688年光榮革命的原則,英國人民已取得了三項基本權利,這三項權利共同構成一個體系,是英國政治思想的基礎。這三項基本權利是:
(])人民有選擇自己統(tǒng)治者的權利;
(2)人民有撤換行為不當統(tǒng)治者的權利;
(3)人民有建立自己政府的權利;
[48]
這三項權利用今天的話來說,即是民主權利。這些民主權利其實并非最早由普萊士提出,普萊士只不過是在重復洛克《政府論•下篇》中的思想。我們知道,洛克在《政府論•下篇》中主張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礎來自組成社會的每個個人的同意,政府權力實質(zhì)上是一種建立在社會契約上的人民委托權,一旦政府違反了人民授權時的契約,人民就有權撤回同意,推翻政府而重建政府,這就是洛克有名的“人民同意說”與“人民革命說”。這“兩說”是洛克對英國“光榮革命”的總結,是輝格黨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亦是民主制的根本價值,普萊土實際上是在重申這種民主制的價值,肯定人民有選擇、撤換自己統(tǒng)治者和建立自己政府的民主權利。
然而,柏克則反對這種民主制價值與民主權利,即反對“人民的選舉對于主權者的政權合法存在乃是必要的”的思想,[49]反對“人民選舉乃是權威唯一的合法來源”的思想。[50]具體說來,反對英國國王的最高統(tǒng)治權力——國王陛下的王冠——出于人民選擇的思想,而認為英國國王的最高統(tǒng)治權力乃出于世襲、出于傳統(tǒng)、出于習慣,而非出于抽象的民主原則。柏克說:“這一學說應用到現(xiàn)今英國在位的君主身上,要么是毫無意義,要么就是肯定了一種最沒有根據(jù)的、最危險的、最非法的和最違憲的立場。按照這種政治上的精神醫(yī)生的說法,假如國王陛下的王冠并非出于人民的選擇,他就不是合法的國王,那么,大不列顛的國王——他肯定并不是由于任何形式的人民選舉而得到他的高位的——就不比篡位者更好,他們在統(tǒng)治著(不如說掠奪著)我們這個可憐世界的表面,而沒有任何一種權利或資格得到自己人民的效忠。但是,不管這里或那里一千年以前的國王可能是怎樣的,不管英國或法國的統(tǒng)治王朝可能是以怎樣的方式開始的,但今天大不列顛的國王卻是按照自己國家的法律、根據(jù)固定的繼承規(guī)則而成為國王的。盡管一個國王可以為了他本人而遜位,但他卻不能為了君主制而遜位。”
“王位繼承始終都是一種法定的世襲繼承制,世襲原則卻以一種永遠的不朽性經(jīng)歷了一切輪回而生存了下來。這就是我們的憲法精神,它不僅存在于它那規(guī)定了的進程中,而且也存在于它那全部的革命中。無論是誰出場或怎樣出場,也無論是由法律還是由武力獲得王冠的,世襲的繼承制都能夠繼續(xù)下去,而被人們所采納。這個君主國可以保存萬世一系,并可以被后裔所贊同的古老方式保持下去。沒有任何經(jīng)驗曾教導我們,除了一種世襲的王位之外,還有其它的渠道或方法能夠使我們的自由得以經(jīng)常地延續(xù)下去,并作為我們世襲的權利而保持其神圣性。”[51]
在這里,柏克反對人民有權選舉最高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反對民意合法性原則而主張傳統(tǒng)合法性原則與世襲合法性原則。民意合法性原則源自洛克,是民主政治與自由主義的基礎;
傳統(tǒng)合法性原則與世襲合法性原則源自柏克,是君主政治與保守主義的基礎。柏克反對以民意作為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唯一基礎,而主張傳統(tǒng)的合法性與世襲的合法性,并且主張君主制萬世一系,故知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法國大革命后,柏克除對極端的民意合法性原則進行批評外,還對民主政治的許多原則和內(nèi)容進行了批判。首先。柏克認為民眾沒有政治智慧與政治能力,需要更高的權威與智慧來指引。柏克說:“如果我們相信粗陋的民眾,在缺乏更高權威或更高智慧的影響下也能行動起來,振作起來,并能沿著固定的、恒定的方向趨向某個目標,那么,就等于相信大海在沒有巨風吹拂的時候也會漲潮,也會洪波涌起,駭浪滔天!盵52]
復次,柏克認為人民沒有改變社會結構和國家制度的權利。柏克說:“如果人民中的大多數(shù)人希望改變整個社會結構,我們能夠承認他們有這樣的權利嗎?他們說他們可以改變他們所處的整個結構,他們今天可以把君主制改為共和制,明天又可以把共和制還原為君主制。他們可以經(jīng)常像這樣來回改變。他們是國家的主人,因為在本質(zhì)上他們與國家合而為一,他們就是國家本身。……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權利。在關聯(lián)到任何責任、職守、 約定或義務的事物中,少數(shù)沒有只按自己意志行動的權利,多數(shù)人同樣也沒有只按自己意志行動的權利。國家制度一旦產(chǎn)生,就建立在某種明示或默示的約定上。如果沒有取消約定,就沒有一種現(xiàn)存的權力.可以去改變這種國家制度。不管別有用心的人為了腐蝕人民的心靈怎樣去奉承人民,把人民吹得天花亂墜,人民中大多數(shù)人的表決只能改變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能改變事物的道德本性!
柏克進一步認為民主政治是培養(yǎng)野心的溫床,會導致永無休止的殘酷權力爭奪,使人人自危,國家受害。
“當在民眾的統(tǒng)治下權力過分行使不能有效地限制時,這種國家中存在的偉大的政治安排目標,以及實現(xiàn)過高的政治愿望所采取的方法,只能變?yōu)橐环N壞的目標和方法。民主國家是培育野心的溫床,不管在什么時候,只要國家具有民主的性質(zhì),立法者都會力圖去限制這種民主國家中存在的野心。但是,他們采取的方法是一種殘暴的方法,最終亦是一種無效的方法。說實在的,這種殘暴的方法是最猜忌的專制國家所發(fā)明的方法。放逐政治上的對手不會使自己的安全得到長期保障,不會從無休止的野心窺覷中拯救自己,更談不上保衛(wèi)國家——這是一種號稱強大的民主政體所固有的先天不治之癥!盵53]
此外,柏克還反對“把點人頭形成的大多數(shù)人看作人民的原則”,反對“據(jù)此原則認為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就是法律”的原則,[54]認為“絕對的民主制是世界上最無恥、最可怕的東西”,[55]君主制在防止濫用權力上遠遠優(yōu)于民主制,等等。所有這些,都暗示了柏克對現(xiàn)代性的抵制,因為民主制的價值就是現(xiàn)代性價值。一般來說,自由主義所蘊涵的現(xiàn)代性使自由主義天然傾向于民主政治,而柏克則用古代的君主制反對民主制,從這個意義上亦可以說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
以上從六個方面舉例說明了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與特質(zhì),除此之外,柏克的保守主義思想還很豐富,如柏克繼承中世紀阿奎那的思想認為自然法是上帝的永恒法、追懷中世紀的“騎土精神”,認為此精神是歐洲文明的基石,反對在政治領導中將私德與公德分開的現(xiàn)代性價值、主張用因長期占有或使用而獲得的習慣性權利反對抽象人權,用重情誼的柔性禮俗來批判直接殘酷而無遮飾的硬性法治,等等,所有這些,都可以進一步證明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但因本文已長,難再引證。好在本人與友人已將詳盡涵蓋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一書譯出刊行,有意者可自取閱讀,自作評判,此處就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柏克的保守主義有自己實質(zhì)性的理念內(nèi)容,有自己獨立的學理系統(tǒng),此實質(zhì)性的理念內(nèi)容與獨立的學理系統(tǒng)就是“中世紀價值”,其核心是“傳統(tǒng)性”,柏克要保守此“中世紀價值”與“傳統(tǒng)性”,故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如《!窌f是自由主義的柏克。
自由主義所代表的“現(xiàn)代性”與“中世紀價值”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性”根本對立,故柏克所創(chuàng)立的保守主義不可能是自由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自由主義之外并與自由主義抗衡的一種獨立思想傳統(tǒng)。柏克固不反對某些自由,但自由已成近代以來人們的共識,不足以作為劃分近代政治思想的標志,故柏克認同自由的價值并不能否認柏克是保守主義者。柏克之所以是柏克,柏克之所以偉大,柏克之所以能成為保守主義的不祧之祖,就在于柏克不被現(xiàn)代性所眩,能夠洞燭傳統(tǒng)性的深遠價值而珍惜之、保守之、弘揚之,能夠獨自一人在現(xiàn)代性的滔天巨浪面前巍然屹立,用人類的良知去抗拒整個時代潮流。在兩百來年的歷史中,柏克所揭示的保守主義價值并沒有在日趨現(xiàn)代性的世界中實現(xiàn),但這并非是保守主義無價值而是現(xiàn)代人不接受保守主義價值,但是,保守主義的價值已凝固為人類的集體記憶,一旦天道往還,現(xiàn)代性走到盡頭,此集體記憶就會在人們心中覺醒,傳統(tǒng)性就會成為人類的主導思想,指引人類走向另一個新的世紀。在今在,自由主義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現(xiàn)代性已失去了昔日的風采,保守主義一陽來復的時候也許不會太遠了。職是之故,我們今天讀柏克的書,并不是學術上的懷舊,本人辨析柏克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區(qū)別也并非是出于學術上的興趣,而是向世人表明:在現(xiàn)代性價值之外還有一種傳統(tǒng)性價值,此傳統(tǒng)性價值難說不是人類明天走投無路時的希望所在。歷史已向我們昭示,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往往會回到傳統(tǒng)去尋求資源、吸取智慧,而保守主義正是人類傳統(tǒng)中的豐厚資源與偉大智慧,正等待著21世紀的人們?nèi)ノ、去發(fā)揚、去落實、去以此為基點參與未來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
--------------------------------------------------------------------------------
[①] 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8頁。
[②] 同上書,第9頁。
[③] 同上書,第14頁。
[④] 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7頁。
[⑤]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9頁。
[⑥]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95頁。
[⑦]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51頁。
[⑧]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序言。
[⑨]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8頁,第30頁。
[⑩]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12月版,下冊,第206頁)。轉(zhuǎn)引自William Aylott Onton 著The liberal Tradition一書第一章:Liberalism and Coservati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5年版,第13~14頁。
[11] 轉(zhuǎn)引自William Aylott Onton著The liberal Tradition 一書第一章: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5年版,第13~14頁。
[12] Russell Kirk: The Conservative Mind, Sixth revised edition, Gateway Editions, Ltd. South Bend, Indiana. P7~8。
[13] 休•塞西爾:《保守主義》,杜汝楫譯,馬清槐校,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14] 羅伯特•尼斯貝:《保守主義》,杜汝楫,馬清槐校,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15] 約翰•格雷:《自由主義》,傅鏗、姚欣榮譯,顧曉鳴校,臺灣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出版。霍布豪斯:《自由主義》,朱曾注譯,商務印書館1996出版。李強:《自由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16]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9頁
[17] 羅伯特•尼斯貝:《保守主義》,邱辛曄譯,顧駿校,臺灣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版,第7頁。
[18]羅伯特•尼斯貝:《保守主義》,邱辛曄譯,顧駿校,臺灣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版,第10頁。
[19] 休•塞西爾:《保守主義》,杜汝楫譯,馬清槐校,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5~26頁。
[20] 柏克:《法國大革命反思》,何兆武、許振洲、彭剛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2~23頁。
[21]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12月版,下冊,第192頁。
[22] 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23] 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24]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25]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26]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27]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28]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29]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七章,第二節(jié):論習慣性權利與財產(chǎn)。
[30]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一節(jié):論社會的本質(zhì)。
[31]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二節(jié):論何謂“人民”。
[32]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二節(jié):論英國憲法。
[33]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34]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二章:謹慎是一種政治美德。
[35]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二章:謹慎是一種政治美德。
[36]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一節(jié):論社會的本質(zhì)。
[37]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一節(jié):論社會的本質(zhì)。
[38]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二節(jié):論何謂人民。
[39]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四節(jié):論社會秩序中的自由。
[40]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七章,第二節(jié):論習慣性權利與財產(chǎn)。
[41]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四章,第一節(jié):論與美洲殖民地和解。
[42]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二節(jié):論何謂“人民”。
[43]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二節(jié):論何謂“人民”。
[44]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二節(jié):論何謂“人民”。
[45]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三章,第二節(jié):論貴族與領導權。
[46] 柏克:《法國大革命反思》,何兆武,許振洲、彭剛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57頁。
[47] 柏克:《法國大革命反思》第162~165頁。
[48]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第七章,第一節(jié):論英國憲法。
[49]柏克:《法國大革命反思》,何兆武,許振洲,彭剛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5頁。
[50]柏克:《法國大革命反思》,何兆武,許振洲,彭剛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5頁。
[51] 柏克:《法國大革命反思》,摘自第15頁至28頁。
[52] 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蔣慶校,第五章,第三節(jié):論民眾代表的責任。
[53] 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第五章,第二節(jié)。
[54] 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第五章,第二節(jié)。
[55]柏克:《歷史文化中的超越心靈——柏克保守主義哲學精選集》,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宗教與國家。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