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東:20世紀日本“亞洲主義”的困境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20世紀的日本是非西方國家中最早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國家。在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日本與亞洲國家的關系開始復雜起來。亞洲主義在這一過程中反映著日本與亞洲的關系。日本的亞洲主義(亞細亞主義)最初是產生于民間的一種理想主義,一般認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這一思想的轉折點,原因是日本開始能夠打敗過去的崇拜國“中國”。同時作為亞洲的一員,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又擊敗了歐洲國家的俄羅斯。因此,也就是日本的思想界產生了“君臨亞洲”的企圖,取代日益沒落的中國和印度等國家,而稱為亞洲的“盟主”。在日本侵略戰(zhàn)爭發(fā)展進程中,亞洲主義不斷地走向現(xiàn)實而被吸收到日本政府的“大東亞共榮圈戰(zhàn)略”當中,成為日本侵略亞洲的意識形態(tài)之一。值得深思的是,日本“亞洲主義”是怎樣惡性發(fā)展為亞洲侵略主義的?或者說是怎樣被亞洲侵略主義者所利用的?而20世紀下半葉,日本也沒有好好反思自身的亞洲主義存在的問題,由“脫亞入歐”到“脫亞入美”使日本對亞洲的看法并沒有真正改觀。同時,戰(zhàn)后50年來,日本國內總有人為戰(zhàn)爭的失敗鳴冤叫屈,為侵略戰(zhàn)爭作辯解甚至鼓吹所謂“大東亞戰(zhàn)爭”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其中,“大東亞戰(zhàn)爭肯定論”自戰(zhàn)后以來一直陰魂不散,而且越演越烈。[1]

  一般學者認為日本是在“入亞”和“脫亞”中處于搖擺狀態(tài),但是從20世紀的日本歷史來看,亞洲主義是20世紀日本的一種畸形思想。這種畸形的亞洲主義思想不僅在日本的20世紀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同時對20世紀的亞洲歷史產生巨大影響?偟膩砜,日本亞洲主義的影響是消極的,究其原因在于日本“亞洲主義”的困境。本文試圖說明這一問題。日本亞洲主義的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

  

  19世紀末的日本是亞洲開始走上現(xiàn)代化的唯一國家,這一過程是與對外侵略征服結合起來。日本在亞洲文化“復興”過程中片面強調本國的“先行者”作用;
主張日本文化絕對“優(yōu)越論”,墮入狹隘民族主義的泥沼而不可自拔。這一切,連同日本戰(zhàn)略亞洲主義中的“日本責任論”與“亞洲解放論”,加上福澤諭吉“脫亞論”思想影響,催使日本文化亞洲主義發(fā)生右轉異化與可悲的變數(shù),演化為亞洲侵略與“大陸政策”的文化理論源頭。這種異變恰與日本加緊實施“大陸政策”與亞洲侵略政策前后一致。[2] 這些構想最終發(fā)展為“大東亞共榮圈”戰(zhàn)略,“團結包括日滿華的東亞、南亞,進而包括了印度東洋諸民族,驅逐英美的東亞侵略,而構筑大亞洲一體的基礎,其軌道是什么呢”日本體現(xiàn)了三千年東洋文化的精髓,且于支那印度的大陸文明和太平洋海洋文明的中心點上成立其國,至近代又攝取了西洋的文化科學,不斷融匯東西方文化,終于成了東洋的中心勢力,因此,極有資格給東洋文化的近代化帶來期望并為之鋪設軌道。”[3] 團結東亞各國是假,而掩蓋侵略是真。因而,1938年日本首相近衛(wèi)主張建立“東亞新秩序”,發(fā)起所謂“東亞聯(lián)盟運動”,使侵略性的亞洲主義全然浮出水面。“以滿洲為東亞的重工業(yè)地帶,支那為東洋的輕工業(yè)地帶,日本為東洋的高度產業(yè)地帶的東亞協(xié)同體建設,其可能性隨著事變的行進、隨著事變本身所具有的歷史必然性,而被描繪出來了。日支協(xié)同紐帶的建設,使得“沒有資源的國家”日本的苦惱,以及作為民族國家通過民族工業(yè)來實現(xiàn)社會統(tǒng)一和向近代國家發(fā)展的支那的苦惱,都將逐漸得到解決。而且,如果這種協(xié)同體紐帶關系得以建設起來,那么,代替舊世界之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秩序,在東洋將會出現(xiàn)民族國家之間新的國際秩序吧!盵4]

  太平洋戰(zhàn)爭之后,亞洲主義又被“大東亞共榮圈”思想所利用,鼓吹當時戰(zhàn)爭乃是一場“黃色人種革命”,而日本則儼然成為“解放亞洲”的“救世主”!霸谌毡緵Q定重要政策的過程中,解放亞洲并非主要目的,‘自存自衛(wèi)’才是其經常性的目標!盵5] 共榮圈有兩個基本的支柱:一是南進強占殖民地,一是與德意聯(lián)手形成“軸心體制”。從本質上說,“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近代以來實施的一系列亞洲政策的結果,是“大陸政策”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xiàn)。1943年11月,在戰(zhàn)爭局勢已呈現(xiàn)敗相的時候,于東京召開的大東亞會議其《大東亞共同聲明》這樣講到:“世界各國各得其所,相互依存相互協(xié)助共求萬邦共榮之樂,此乃確立世界和平的根本要素。然英美為本國繁榮之故壓抑其他民族國家,又特別對大東亞實行無所不為的侵略榨取,暴露了奴化大東亞的野心,而最終試圖從根本上顛覆大東亞安定。大東亞戰(zhàn)爭之原因正在于此。大東亞各國相互提攜以完成其大東亞戰(zhàn)爭,于英美的桎梏之下解放大東亞保全其自存自衛(wèi),基于以上綱領建設大東亞,期望以此貢獻于世界和平之建立!盵6] 確立世界和平是假,其出發(fā)點是乘英、法等面臨德國的長驅直入自顧不暇之際,奪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亞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勢力實現(xiàn)從“東亞”向“南亞”的擴張,妄圖建立一個大日本帝國。但是,由于戰(zhàn)線太長,加上陷入了中國戰(zhàn)區(qū)不能自拔,為了解決擴大戰(zhàn)爭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問題,日本打出了“共存共榮”的旗號。這樣,一方面可以在亞洲國家抓壯丁,解決日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有可以對亞洲各國的掠奪正當化,還可以以假象蒙蔽日本人民。

  無論如何,這是一次失敗的區(qū)域主義嘗試。因此,有的日本學者主張“亞洲共榮圈”,就會使亞洲國家想起“大東亞共榮圈”的惡夢。因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實質就是要亞洲各國絕對服從日本的天皇制領導,為日本貢獻各國的資源,以保證日本與西方殖民主義者爭霸的實際需要,圈內各國如不服從便遭膺懲、屠殺。大東亞共榮圈的欺騙性、侵略性昭然若揭。”[7] 因此,在東亞區(qū)域化進程中,日本并不積極。而是仍幻想“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充當“亞洲盟主”。如果不能夠深刻反省歷史問題,日本也就走不出亞洲主義的困境。“如果不充分反省走向‘大東亞共榮圈’的一系列的途徑,在90年代突然提出新亞洲主義的前景時,不僅難以引起共鳴,而且還值得懷疑。最近日本的亞洲論的特征是表面上大量引用歷史,實際上卻缺乏自我批評和歷史回顧!盵8]

  

  獨特性與脫亞意識

  

  亞洲主義的困境關鍵在于日本人所以為的自身的獨特性及由此產生的“脫亞意識”!叭毡咀19世紀60年代同近代西方接觸以來,直至今日仍長期為自己的獨特性這一問題而煩惱。問題的中心是日本人究竟屬于亞洲人還是歐美人。從19世紀的世界來看,當時,現(xiàn)代化、財富和權力都是歐洲人的所有物,亞洲人和‘落后’是同義詞。在那種情況下,是‘亞洲人’還是‘歐美人’的矛盾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在沒有明確答案的情況下,日本人在‘并非亞洲人’和‘典型的亞洲人’之間徘徊!盵9] 這一思想斗爭中,日本人產生了強烈的“脫亞意識”。這一意識認為,日本是一個獨特性的國家,日本同歐洲一樣是世界的領導者,同時,作為亞洲的一員,日本是一個優(yōu)等民族,比其他任何亞洲國家都先進,都進步。“脫亞意識”正是源于日本對自身特殊性的認識,這一認識到當今的日本影響仍然很大!懊搧喴庾R”本質上強調“日本應該是亞洲的領導者”,其他亞洲民族都是劣等的。日本民族應該蔑視其他落后民族,也就培養(yǎng)了日本民族的妄自尊大和沙文主義。因此,與其他落后的亞洲民族區(qū)別開來是日本對外關系的抉擇,“迄今為止,日本同亞洲兩次斷離過關系。在近代史上,日本一直是把亞洲作為落后地區(qū),或是回避,或是以指導者身分出現(xiàn)在亞洲面前。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日本和歐洲同時產生了同亞洲拉開距離的過程。換言之,日本不只是簡單地被東、西兩個文化分裂開,而且如同歐洲是西方一般,日本是‘亞洲的西方’!盵10]

  最早提出“脫亞”思想的是日本的思想家福澤諭吉!爱斀袷澜缃煌ㄖ辣憷,西洋文明東漸,所到之處風靡草木。我日本國土雖在亞細亞之東,但其國民之精神已脫亞細亞之固陋而移之于西洋之文明,然其不幸者有近鄰一曰支那,一曰朝鮮。我國與其猶豫而待鄰國之開明,共興亞洲,不如脫其伍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與惡友相親不免共惡名,故當出自內心而謝絕惡友!盵11] 從此,日本的入亞思想一直處于受排斥狀態(tài),而脫亞思維占絕對地位,并且在20世紀歷史進程中,日本經歷了兩次強烈的“脫亞意識”,從進入21世紀初的情況來看,日本也還是沒有改變的跡象,并且更加強烈。

  第一次“脫亞意識”:是從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到二戰(zhàn)結束,這一時期被稱為“脫亞入歐”。“19世紀80年代日本的‘脫亞’思想,與其說是脫離亞洲的政治撤退,不如說是對亞洲的思想意識上的否定,那是因為不久后日本帝國對海外統(tǒng)治的第一個階段開始了,1895年向中國的一部分,1905年向朝鮮伸出了魔爪,簽訂了‘第二次日韓協(xié)定’。在思想意識上否定了亞洲后,日本馬上開始玩弄曖昧而夸大的華麗詞藻,制造出‘東亞的理想’、‘東亞的覺醒”之類的具有感情色彩的、意思模糊的詞句。這些詞本身把亞洲貶為純粹落后的地區(qū),使日本人負有給亞洲帶來活力,拯救亞洲的使命感。自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向亞洲發(fā)出了獨特的信號,即排除西方帝國主義和白人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多民族大聯(lián)邦的‘大東亞共榮圈’!盵12] 不與落后的亞洲各國為伍,更嚴重的是由蔑視亞洲發(fā)展到侵略亞洲。因此,具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和極端狹隘民族主義色彩。“‘大東亞共榮圈’假扮的理念無法掩蓋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而建立在亞洲諸民族的假扮代表的邏輯之上的帝國日本,其“大東亞戰(zhàn)爭”只不過是一場使亞洲諸地域·民族對于日本喪失信賴的戰(zhàn)爭!盵13]

  第二次“脫亞意識”:是冷戰(zhàn)時期,這一時期被稱為“脫亞入美”。二戰(zhàn)結束以后,由于美國占領,日本喪失外交權長達六年半之久,實行對美“一邊倒”的追隨外交路線。1951年和1954年同美國簽訂了《日美安全條約》和《共同防御援助條約》,使駐日美軍合法化,并組建了日本防衛(wèi)力量。1952年,日本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55年9月,參加了關貿總協(xié)定。1956年12月,日本加入了聯(lián)合國。這一時期日本是作為美國的一個并不平等的盟國而恢復主權國家的地位并重返世界外交舞臺的,因此,日本對外思想主要是“脫亞入美”,對美一邊倒的追隨外交,日美關系成為戰(zhàn)后60年日本的核心關系。而與亞洲各國的和解也因為冷戰(zhàn)而成為亞洲對峙中的“橋頭堡”,強調自己作為“西方世界”的一分子,與亞洲各國的“脫離狀態(tài)”。同時,因為日本在戰(zhàn)后成長為“經濟大國”,在走向“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的過程中,大國主義意識,民族優(yōu)越感使日本再次強調自己的特殊性。“脫亞意識”仍舊非常強烈,更甚于“脫亞入歐”。

  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開始思索自己的亞洲主義。但是“日美關系”仍是日本的第一選擇,所以對亞洲仍然是“脫亞”思維,而“入亞”觀念形不成氣候。“當冷戰(zhàn)結束后,‘堅如磐石的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面具被摘下后,日本的資本、技術、組織能力和活力的對外流出更加增多,在此期間,探求歷史事實和意義的活動也開展起來。什么是日本?什么是亞洲?這些問題重新浮現(xiàn)出來。對獨特性的再次注目集中在尋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西方和日本、日本和亞洲之間的新和諧上!盵14] 實際上,這些問題就是一個國家如何處理好國家利益、區(qū)域利益與全球利益的關系。因此,為了解決日本亞洲主義的困境,也為了避免歷史的重演,有必要同時解決“日本的亞洲”和“亞洲的日本”的問題。一般來說,“亞洲的日本”觀念只不過是觀念領域中的一個姿態(tài)而已。在亞洲,日本的角色是局限在追求日本國家利益上的,但是,日本的存在和作用很可能僅僅反映了日本國內構想的國際關系和作為亞洲一員的獨特性的內涵。“大東亞共榮圈”構想所形成的沙文主義和對外侵略與日本國內的種族歧視是相聯(lián)結的。同樣,無論出現(xiàn)怎樣美麗的有關現(xiàn)代亞洲新秩序的辭藻,都友必要把它們同在日本國內所解釋的“秩序”的現(xiàn)狀進行比較。[15]

  

  狹隘民族主義

  

  從20世紀,日本亞洲主義的困境來看,不平等的、侵略性的、政治軍事層面的亞洲主義是不受歡迎的。而平等的、共贏的、文化經濟層面的亞洲主義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軍事侵略性的亞洲主義根源在于日本的狹隘民族主義。20世紀的日本歷史了印證“狹隘民族主義”的危害。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日本,隨著經濟自由體制的改革,社會問題也隨之尖銳。無論社會主義、自由主義都沒有在日本獲得統(tǒng)治思想的地位。成為日本主流的是文化上狹隘化的國粹主義與政治上絕對化的國家主義。國粹主義思想起于十九世紀末,直至二戰(zhàn)盛行于日本。在國粹主義流行日本的同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國家主義思想也逐步強化。日本國粹主義與國家主義的發(fā)展也與洋學的發(fā)展緊密相聯(lián)。日本近代以來最初接受的是蘭學,接著轉向英美學,最后落實于德國學。德國學在日本的興起,為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及法西斯主義的形成起有重要的思想推動作用。譬如,穗積陳重(1856-1926年)曾在英國學習法學,畢業(yè)以后又主動要求轉學,前往德國學習法學。學成后(所學為歷史法學)為東京大學法學部主任、教授,參加過民法典等的起草工作。山縣有朋有《變則設獨逸學校議》,他分析德國政體說:“獨逸乃立憲君主政體,用君主內閣之組織,君主與內閣獨立于議院政黨之外,議院不能制國家之全權”。他認為日本國情與德國相近,主張在英學與德學之間作適合日本的取舍,“今如依然不改舊日之教育制度”重視英學而輕視德學,其必有違日本之國情,而終釀“日本之內亂”。學習德國也促使日本與德國共同走入極端民族主義與法西斯主義。[16]

  分析日本思想界,可以看到狹隘民族主義在社會實踐上的惡果、極端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的張狂是日本前期現(xiàn)代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思想原因。因此,“被納入日本政府外交戰(zhàn)略當中的大亞細亞主義實際上已成為日本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它以‘大東亞共榮圈’的形式出現(xiàn),在‘興亞’和‘解放亞洲’的招牌下,肆意踐踏亞洲文明,攫取亞洲國家的利益。其亞洲認識的價值取向完全以日本的國家利己主義政治目標為準則!盵17] 日本的狹隘民族主義很難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區(qū)域主義”的關系,而“國家利益至上”的日本的狹隘民族主義對亞洲造成了嚴重的歷史災難。同時,“日本在建構‘國家利益觀’時缺少一種戰(zhàn)略思維與組織機制。這一缺陷曾使戰(zhàn)前日本的外交政策產生‘脫軌’現(xiàn)象,同時,它也是戰(zhàn)后日本外交‘捉襟見肘’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何在確立自己國家戰(zhàn)略利益的同時又能照顧到周邊國家的利益,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近代日本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因此,在與亞洲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日本就選擇了‘一國利益優(yōu)先’的原則。因此,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最終只能走進死胡同!盵18]

  法西斯主義不僅給日本的現(xiàn)代化進程帶來了失敗的厄運,而且也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記憶!皣业淖灾餍院徒洕l(fā)展能夠有利于確立新的獨特性,但是,與此同時,一個國家必須有客觀正視過去歷史的胸懷。”[19] 這是日本必須正視的歷史問題,法西斯主義的亞洲觀必須清除。東亞區(qū)域化的發(fā)展需要一個共生的東亞,東亞國家要成為一個共同體不是狹隘民族主義所能完成的。日本的亞洲主義必須檢討,以利于東亞區(qū)域化的進程。

  

  結 論

  

  第一,法西斯主義的亞洲主義是行不通的。

  與近現(xiàn)代世界上出現(xiàn)的其他許多思潮相似,日本亞洲主義有其內在邏輯發(fā)展過程:早期表現(xiàn)為抵御列強的“亞洲同盟論”與“中日連攜”思想;
以后演繹出文化亞洲觀點;
最后則異變?yōu)榕c“大陸政策”相連的侵略主義理論。日本的亞洲主義,其中含有一定的客觀歷史進步因素。然而也要明確:對歷史上日本的亞洲主義不能評價過高。日本亞洲主義倡導者即使在提出亞洲主義之初,在主張“聯(lián)合”與“提攜”同時,也并未將尊重主權、互利互尊這些起碼國際原則寫入理論,更談不上運用于他們的實踐;
況且日本主政者在強調“抗擊英美”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將侵略中國與亞洲之心真正放下。有此端緒,日本亞洲主義發(fā)展趨向則只能是或悖其初衷,或付諸東流,或向右異變。[20] 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災難歷史時刻警醒亞洲人民,永遠不要法西斯主義。20世紀的日本“亞洲主義”最終異變合流為法西斯主義和侵略主義,給現(xiàn)代日本和亞洲人民帶來極大禍害。這不能不說是這種社會思潮最大的悖論,也是亞洲人民莫大的悲哀。由此給亞洲現(xiàn)代化建設和亞洲現(xiàn)代化文化遭到空前的浩劫。法西斯主義的亞洲主義是行不通的。

  第二,亞洲論述的復雜性。

  歷史上,日本對亞洲的看法經歷了一個巨大轉變。近代以前,日本以華夷秩序為核心,尊中華文明。由于日本處于東亞文化圈的邊緣地位,日本的民族覺醒較早,而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更使日本驚醒,而開始尋求新的“華夷秩序”。這也是日本亞洲主義的“源頭”,希望建立以日本為尊的華夷觀。進入近代,隨著國力的日盛,日本的現(xiàn)代化進程是以西歐模式為模板,侵略擴張、占領殖民地成為日本國際秩序觀的核心內容,而亞洲成為侵亞抗歐的“口實”,“亞洲門羅主義”由此不斷膨脹。因此,有的日本學者認為日本的區(qū)域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實際上,“亞洲門羅主義”就已經開始了日本式的區(qū)域實踐!按髺|亞共榮圈”戰(zhàn)略的實踐使亞洲人民強烈地反感日本的亞洲主義。以日本為霸主的亞洲觀念也達到頂峰,這種轉變仍沒有根本的改觀。戰(zhàn)后仍不能反省自己的亞洲主義,因此,日本的亞洲主義仍然會使亞洲人民感受到侵略戰(zhàn)爭的威脅。

  亞洲是歷史的,是在一定社會價值權力體系支配下歷史形成的。于是,亞洲又是價值的!皝喼抟惑w”的論述有一定事實基礎,同時是一“價值建構”、一“文化建構”。亞洲論述羼雜著眾多的價值觀念,如全球化與地域、趨同論和多元文化、西方普遍性與東方特殊性、西方霸權和民族主義、地區(qū)意識和民族國家。由于有日本的歷史教訓,亞洲主義的論述應該更為順暢。這也是亞洲學者必須注意的課題。

  第三,“文化亞洲”是新亞洲主義的合理路徑。

  日本學者子安宣邦認為“文化概念的東亞”應該是亞洲主義重構的資源!八^文化概念的‘東亞’,是一個將中華主義文明一元化指向相對化而構成的地域概念。它立足于以中國為文明起源的廣泛地域的共通性上,同時又是試圖繼承地域內多元文化發(fā)展的文化地域概念。不過,也不得不某種程度上保存一些本民族、本國中心主義”。因此,“這是一條將‘East Asia’地域概念放在使概地域生活者多層交流成為可能的關系架構中去的路徑。也是一條把‘East Asia’當作立足廣義的文化共通性基礎上的地域概念,通過這個概念的廣域性不斷把本國本民族中心主義相對化,又將此概念放在經濟及文化的多樣化生活領域,進而在空間上亦是多層次相互交流的關系架構中去的路徑。同時還是一條不將‘East Asia’作為國家關系而實體化,而是作為使生活者相互交流成為可能的關系架構,即讓它成為方法上的地域概念的路徑?峙逻@才是從被帝國日本霸權主義污染了的‘東亞’走出來,于我們手中建起新的‘東亞’概念的路徑吧!盵21]

  從原型亞洲文明到太平洋亞洲文明的發(fā)展與文化亞洲主義有較大關系。整個東亞的文化現(xiàn)代化要經過“正題、反題、合題”三個階段,或者說“三級跳”的順序跳躍,才能使亞洲農業(yè)式的舊文化轉變成工業(yè)式的新文化,以推動農業(yè)東亞向工業(yè)東亞的轉型!叭壧钡牡谝徊绞,西學沖擊,傳統(tǒng)對西學的“被動”受容。在日本表現(xiàn)為從“攘夷”向“開國”轉化;
在中國有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因同處東亞,中國與日本于此第一步“跳躍”時,有較大的相似性,甚至可以說中國“跳躍”在先,日本接續(xù)在后。這可以從中國魏源《海國圖志》的出版與其在日本廣泛流傳獲得證明。問題的關鍵是“跳躍”的第二步,即對舊文化的解構與清理,此為文化建設“三級跳”過程中緊要的一步。東亞舊文化本質上是與工業(yè)文化相抵觸的農業(yè)文化。需投放極大的社會、思想力量對舊文化進行解構與清理,做最嚴厲的審視與反省。即把舊文化的一切觀念都置于懷疑與“打倒”之列,將舊儒學的所有信仰體系全然解散,使其難以對世界先進學理發(fā)生阻抗之力,而助西學大潮“長驅直入”。顯然,文化建設的第二步是革命而不是溫存;
是斷裂而不是接續(xù);
是疏離而不是情戀。這一步是文化建設的極其關鍵的一步,堪稱東亞的“宗教改革”,無論在人力與精神上都將付出犧牲。邁不出這一步,或這一步走得不充分,都將徹底斷送東亞文化建設的偉大工程。假如東亞文化建設順利完成上述第二步,緊接著即可做第三步的“跳躍”。我們可以將東亞文化建設的第三步跳躍稱為傳統(tǒng)“重造前提下的回歸”。到這一步,東亞的文化現(xiàn)代化可說接近完成。與西方相比較,東亞固有的社會與文化遺存決定其文化建設的第二步,“跳”得最艱巨,所用時間也當最長。日本文化亞洲主義,旨在否定全盤歐化思潮,重新發(fā)現(xiàn)“大和”文化源頭即亞洲文化,主張在保持亞洲文化精粹前提下,吸收西洋文化,以找尋日本文化現(xiàn)代化的本體道路,總體上說具有進步意義。東亞現(xiàn)代化不僅僅是經濟與政治的現(xiàn)代化,而且是文化的現(xiàn)代化。而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現(xiàn)代化的標志,即看其對本國本民族文化是否做了適應現(xiàn)代化的改造,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重建民族新文化。日本在進行其文化建設時,大體依照三步順序起跳的方式進行。不過第二步進行得并不充分。福澤諭吉等“明六社”同人曾對日本舊傳統(tǒng)作過批判,但力度不大,為時不久,不夠徹底。緊接著文化亞洲主義盛行,傳統(tǒng)迅速“回歸”,終使日本“現(xiàn)代”思想夾雜大量舊思想殘余,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刻有封建印記最深的現(xiàn)代工業(yè)國家。[22]

  “歷史不會停止前進,亞洲的區(qū)域合作,特別是東亞一體化已經提到議事日程,現(xiàn)實需要我們對復雜的歷史課題在理論上做出科學的分析與判斷”。[23] 時值新世紀之初,檢討20世紀日本亞洲主義的發(fā)展,尤其是檢視日本亞洲主義如何從亞洲聯(lián)合論走向亞洲侵略論的歷史,戰(zhàn)后日本亞洲主義的困境等問題,將有利東亞人民樹立健康的亞洲文化觀,增進理解與合作,使東亞關系日臻成熟,促進東亞區(qū)域化進程,由此將一個良性的、穩(wěn)定的東亞體系帶入新紀元。

  --------------------------------------------------------------------------------

  [1] 包霞琴:《戰(zhàn)后日本亞洲外交》,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頁。

  [2] 盛邦和:《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載于《歷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

  [3] [日]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頁。

  [4] [日]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頁。

  [5] 北岡伸一:《歷史的檢討與個人的責任》,《中央公論》1995年8月號,第35頁。

  [6] [日]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頁。

  [7]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294頁。

  [8] [澳]加文·麥考馬克:《虛幻的樂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189頁。

  [9] [澳]加文·麥考馬克:《虛幻的樂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10] [澳]加文·麥考馬克:《虛幻的樂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11] 福澤諭吉:《脫亞論》,載于《福澤諭吉全集》第10巻,巖波書店1960年版,第2387頁。

  [12] [澳]加文·麥考馬克:《虛幻的樂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頁。

  [13] [日]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頁。

  [14] [澳]加文·麥考馬克:《虛幻的樂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頁。

  [15] [澳]加文·麥考馬克:《虛幻的樂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頁。

  [16] 盛邦和:《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載于《歷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

  [17]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294頁。

  [18]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68頁。

  [19] [澳]加文·麥考馬克:《虛幻的樂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頁。

  [20] 盛邦和:《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載于《歷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

  [21] [日]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頁。

  [22] 盛邦和:《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載于《歷史研究》2000年第三期。

  [23]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37頁。

相關熱詞搜索:亞洲 日本 困境 主義 世紀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