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繼學:經濟體制改革需要一場大辯論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如果沒有誤判,那末社會各界誰都知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如果沒有一個思想理論的大辯論、大總結、大提升,沒有后續(xù)的充分理論準備,改革將難以深入發(fā)展,就是已經取得的成果也將難以鞏固。人們大凡都沒有反躬自問:為什么去年那場在理論上毫無新意的“朗顧之爭”,在經濟學界甚至在整個經濟社會都產生了如此大的反響?這實際上是一個導火索,一個關于改革路徑分歧乃至沖突的導火索。那場爭論,很可能就是目前正在形成的關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場大辯論的先導。
如果到互聯網上去瀏覽一番,幾乎所有的BBS上討論的主題,博客網站上的大量文章,都是關乎改革,關乎國計民生,關乎勞資關系,關乎貧富對立,關乎反腐倡廉。幾乎所有話題討論到最后,都無不涉及到改革與發(fā)展方向的大是大非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一路走來。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從大一統(tǒng)的公有經濟演變成具有獨立所有權的企業(yè)綜合成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鑒,是史無前例,是創(chuàng)新造異。在實踐中探索道路,提煉理論,這是不得不作出的選擇。但是,摸石過河似乎歷時過長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確實是到了應該也必須進行大總結的時候了。一宗又一宗的經濟事件都表明,改革的理論研究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實踐本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對于理論指導可謂呼庚呼癸,翹首久待。這是千真萬確的社會性共識。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最近的一次講話,正好印證了這一判斷。他指出,“只有善于科學總結經驗、注重認真學習經驗,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好、發(fā)展好。社會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也是在總結經驗中不斷前進的。善于總結和學習經驗,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tǒng),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1]
我以為,為要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行科學總結,一場大討論、大爭論、大辯論是勢不可免的。真理愈辯愈明。沒有一場大辯論,就不可能有科學總結,辯論本身就是總結。如果將總結理解為少數權威領導下的幾個秀才、幾個理論工作者(用時髦的話說是理論精英)進行的分析研究與概括,那就大錯特錯了?茖W總結,必然是群眾性的,社會性的,特別是在不同學術流派的交鋒中進行的。
改革初期,由于百廢待興,為了集中精力推進經濟改革與發(fā)展,為避免過多的紛爭,“不爭論”或許是一種無奈的選擇。25年多來的發(fā)展,雖然也伴隨著學者們的探索、爭論,但始終沒有一場富于總結性的辯論。
經濟體制改革向何處去?從來都是社會各界特別是經濟學界嚴正關注的焦點。無論持何種觀點,無論何種流派,關注改革的方向,都是學者社會責任感的的表現,都是學術良知的閃耀,因而都應受到尊重。
人們大概不會忘記,為了阻止社會主義發(fā)展市場經濟,北京大學經濟系一位副教授于1992年10月12日深夜為計劃經濟自愿殉葬。他用了一種極端的行為表達了自己對于改革方向的堅持。值得稱贊的著名經濟學家駱耕模,一生都執(zhí)著地堅持社會主義產品論,他甚至認為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只是一種“勞動券”,任憑世事變遷,依然故我。
整個1990年代以來,一直是主流經濟學主導經濟體制改革的天下。其中功過是非自有歷史論定。應該說,這一時期,學術界對于各項改革觀點、措施的爭論,沒有停息過。其中關于“下崗”問題,失業(yè)問題,經濟過熱問題,經濟全球化問題,股份制改造問題,民進國退問題,農民負擔問題,社會貧困問題等等的看法,尤其分歧很大,常常在爭論中形成尖銳對立。
2004年,還演繹了一場由十一位被稱之為經濟學“知名學者”聯名支持郎咸平的學術聲明。盡管對此看法不一,但至少在訴求方式上還富于“創(chuàng)新”意味。據說,郎先生本人對此表現得十分冷淡,他的回應是,“對于左派沒有任何興趣,這整個爭論不能以意識形態(tài)作為爭論的焦點,因為自己也根本不是左派,只是一個資本主義熏陶下的經濟學者,所以說他是左派是很可笑的,而且他也不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如果有人反對,他也樂于應戰(zhàn)! [2]
“朗顧之爭”以來,中國經濟學界的爭論乃至對峙突然變得十分尖銳,在我看來已經形成了對主流經濟學的反擊浪潮。主流經濟學家中的骨干人物,在面對反擊時表現得依然十分強硬,他們的觀點沒有絲毫的退步。其實,反擊主流經濟學的陣容中,不僅有左派,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有主流經濟學內部的某些流派(朗咸平本人不就是從“堡壘內部”殺出來的?)。說句心理話,我對于目前的這爭論還是心存憂慮的。從雙方的極端言論來看,大大超出學術范圍。比如,我不和“無恥的人”爭論呀,點名“三綱五常”誤國論呀,等等。在某些范圍,它甚至成為一種批判、一種討伐。有個以“中國”某某學科命名的網站,甚至還發(fā)了篇將以新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改革思路稱之為“黑綱領”的討伐檄文[3],給人猶如身回文化大革命之感。
在對待社會經濟問題上,經濟學家呼吁每個公民需要冷靜,需要理性,為什么理性的經濟學家在辯論中表現得如此理性出位?去年,我曾以《交鋒擂臺:就同一經濟問題論道經邦》[4] 為題,點破了由“朗顧之爭”引起的關于改革問題辯論局面,并特別強調,任何學派、任何觀點都可以在同一個經濟問題上發(fā)表看法,進行爭論,抒發(fā)自己對改革問題的立場與觀點。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我的憂慮決非是憑空想象,在某些問題上某些人對對方的質疑大大超出了學術范圍不說,甚至已經達到要追究對方司法責任的地步、已經達到革命對反革命斗爭的地步。這不僅有違儒家風范,也太離學術爭論之譜。我從不懷疑,無論那個學派,無論那種觀點,在堅持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發(fā)展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某些學派,不注重經濟關系的分析,醉心于經濟現象的描述與應用對策的設計,他們的方案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如果硬說他是蓄意為之,未免有些泛政治化。
藉此,我再次呼吁經濟學界的各門各派,諸子百家,投入到目前這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辯論中來,就一同問題論道經邦。在這場辯論中,百花齊放,求同存異,形成共識,從而構建和諧學術。
作為呼吁者,我不揣冒昧依列出以下十個在我看來爭議最大,分歧尖銳,又關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大事大非的問題,以為拋磚引玉,就教方家。
第一,在改革的根本路徑上,可謂各不相同,甚至有南轅北轍之殊異。在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之間的廣泛地帶,各種觀點都有一定市場。我們究竟應該應當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如何評估我們已經形成的體制的利與弊,而這種選擇與“社會主義”性質又有何種內在關系,等等,都是經濟體制中最為基礎的問題。
第二,在所有制的問題上,更是冰炭難以同爐。在完全私有制與完全公有制之間的各種觀點,都有一定的利益集團基礎,都有一定階層基礎。有一點可能為大多數同仁所接受,就是全盤私有化不適合中國國情,一大二公三純的公有制也不適合目前的中國國情。
第三,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里,“社會主義”內涵是什么,它對市場經濟有什么樣的改變或者校正?或者說它對于一般市場經濟給予了什么樣的規(guī)定性?而這一切,西方國家會不會誤讀?我們已經加入了WTO,這表明我國要以國際市場經濟的普遍規(guī)則行使。當我國的代表團趕赴西方國家游說時,我們文本、我們的語言表述,都是盡力地將自己的體制描述得與西方“正版”市場經濟毫無二致。目前,整個經濟社會都正在期待,煎熬地爭取西方國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許,西方國家關于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不那么公平,對于發(fā)展中國家更可能有歧視,但在這個規(guī)則制訂、修改中,我們幾乎沒有話語權。我們的經濟基礎還不足夠強大,因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驗還難以為世界各國所認同,離進入國際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還有十萬八里。
第四,國企改革,是迄今爭論最為激烈的領域。國企即公有制企業(yè),過去我們稱之為的全民所有制企業(yè),一致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民進國退,私進公退,國企在國民經濟中比例大大下降。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國資大量流失,國有企業(yè)職工大量“下崗”,國企在許多領域中影響力減弱甚至消失,成為社會各界嚴厲批評的重點。
第五,由于中國是農業(yè)大國,長期以來的“三大差別”給農村、農業(yè)與農民帶來的負面影響巨大,所以三農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的關注的熱點。從改革初期的“中國農村問題調查小組”,到后來有更多學者轉入農業(yè)經濟研究領域,三農問題專家應該在經濟學學者中所占比例最大。三農問題在直接層面上,是農民的經濟負擔、農民的經濟收入問題;
進一步分析可追溯到農民的公民身份問題,即公民的平等權利與公正問題;
而引起這一切的最后根基卻在于土地所有制問題。正因為如此,有關土地私有化的爭論,一直都是尖銳激烈,火藥味十足。[5]
六,公平優(yōu)先還是效率優(yōu)先?公平與效率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發(fā)展,也一直是普羅大眾最為關切的問題。對待這一問題的解決,學界的觀點可以歸結為三種:一種觀點是強調效率,強調市場的力量,強調經濟效益。一種觀點則強調公平,強調政府的干預,強調社會效益。一種觀點則認為,當著貧困、落后成為主要矛盾時,必須效率優(yōu)先,而當頭社會矛盾突出,貧富差距拉大時,則必須公平優(yōu)先。公平與效率,一個古老而又彌新矛盾,幾乎是一個具有無窮解的命題,但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它又注定只有一個解。
與公平與效率相關的是貧富差距乃至對立的問題,毋寧說,貧富差距加大是公平與效率關系處理不當造成的結果,是其一個表征。
第七,關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一元論與多元化分配問題。兩者的沖突水火不容: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堅持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一元論;
堅持勞動價值論就排斥、否定多元化分配模式。所謂多元化分配模式,就是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公式”的現代表述。目前許多學者都辛勤地尋求解決方案:一種思路是修正勞動價值論(要么試圖完善它,要么試圖修改它);
一種思路是修正“三位一體公式”(重操庸俗經濟學家的舊業(yè),用活勞動、死勞動統(tǒng)一分歧);
一種思路是承認在公有經濟領域中堅持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一元論,而在私有經濟領域內行使“三位一體公式”。
第八,經濟體制改革與行政(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問題。行政(政治)體制改革滯后,這同樣是社會共識。經濟體制改革一直都在呼喚行政(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后者的改革為基礎,前者的改革不僅難以深入,而且已經取得的成果也難以保持。但是,一旦涉及到行政(政治)體制改革,一旦涉及到兩者之間的關系,便聚訟紛紜,狼煙四起。
第九,關于腐敗問題。腐敗應該說是中國社會目前最大的社會公害,反腐倡廉人人稱贊。但對于腐敗的理論認識,卻大不相同。有這樣一些流行觀點曾經廣泛受到質疑與批評。一種觀點認為,腐敗是效率的潤滑劑。一種觀點認為,高薪可以養(yǎng)廉。至于對腐敗本質的認識,主流經濟學通常用“尋租”理論予以解釋,而我則以“權力資本”觀點進行破譯[6]。
第十,改革的理論主導問題。究竟是以西方經濟學主導經濟體制改革,還是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導經濟體制改革?我想,能不能換一種新的思路,撇開學派之見,以一種新的理論綜合主導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選擇學派,只選擇科學,只選擇真理。
除去上述十個問題之外,我還認為,在當今中國,勞動關系的和諧是經濟社會最為本質的、也是最大的和諧。因而,重視勞資關系,建立勞資和諧關系,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一些敏銳的學者已經意識到,或許是由于改革過程中的某些負面影響所致,或許是個人觀察問題的觀念所致,有一種對改革懷疑甚至質疑的看法在滋生。如果不抱任何偏見,人們大概都不會懷疑改革開放以來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巨大成果。1978年至199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347億美元增至1萬億美元。以人民幣來計量,1986年,就突破1萬億元,到2004年,達到13.651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9·5%。這一增長速度高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從總量上看,中國經濟已經上升到世界的六位。從國際貿易上看,1978年,我國國際貿易在世界排名32位,2004年,全國外貿總額11547億美元,增長35.7%,貿易順差320億美元,現已上升到第2位,超過日本和德國,僅次于美國。更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壽命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現在中國人的上壽命已經超過韓國,接近日本。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盡管弊端甚多,但發(fā)展速度仍為人稱道。2004年上半年,中國有1900萬在校大學生,美國有1400萬,堪稱世界之最。現在在年輕人中,大學生入學率約為17%,已經達到世界認可的大眾化時代(15%以下是精英,15%以上是大眾化)。[7]
總之,經濟學界需求一場大辯論,通過大辯論實現大總結,通過大總結實現大和諧。
[1] 轉引自《政治局集體學習 胡錦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華網www.XINHUANET.com,2004年12月02日。
[2] 引自李健、王小衛(wèi)編著《出路——郎咸平引爆“國企改革”大辯論》,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
[3] www.cpeer.org/shell/main?appHandler=cencms&pageHandler=metainfo&id=ABC00000000000001193。
[4] 《交鋒擂臺:就同一問題論道經邦》,http://www.wayee.com/writing/lundaojinbang.htm。
[5] 詳見拙作《突圍三農:求教馬克思》,http://www.wayee.com/writing/review/3nQJMarx.htm;
《以人為本,求解三農新視角》,http://www.wayee.com/writing/3nong.htm。
[6] 參見拙作《權力資本四分析》,《當代經濟科學》1992年第5期。
[7] 數據轉引自宋養(yǎng)琰《必須將改革進行到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