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蔭芍:進退皆是憂——李先生慎之片斷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一、最初印象
一九六四年我出校門后被分配到新華社教育處?在辦公室跑腿當干事,李先生在業(yè)余外語學校當教員,同屬一個系統(tǒng)。初見時他不茍言笑,很少與人說話。聽老同志說,他\"狂傲\"、\"兩只眼睛長到頭頂上,目空一切\(zhòng)"。也有的說,他\"很有才華,在國家機關(guān)做國際形勢報告,很受歡迎\"。他上班匆匆準時而到,下班匆匆而去,嚴格遵守時間。后來又聽說,他是摘帽大右派,曾當過周總理的國際問題顧問,難怪有那樣的表征。我當時想,是了不起,可惜犯了錯誤。
一九六五年春,處里要辦取名\"學習園地\"的墻報,領(lǐng)導讓我向他征稿,他寫了一首律詩,我感到他有相當高的國學水平。這是我第一次和他接觸。
二、文革風浪•第二次接觸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我隨以朱穆之為團長的房山縣農(nóng)村\"四清\"工作團回到機關(guān),我請假去山東老家探親,等再返北京,大字報已鋪天蓋地,文革已經(jīng)開始了。
我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政治運動,心里云山霧罩,不知道東西南北。副社長繆海棱也貼了一張大字報。緊接著,副社長鄧崗貼出反擊他的大字報,其中有\(zhòng)"在繆海棱看來,編委會這只船就要翻了\"之語。不久,文化革命委員會成立了,因為陶鑄來講過話,派性鬧起來之后,人們稱為\"陶記文革″。聽傳達說,陳伯達下令:\"新華社一個字也不能少發(fā)\"。陳伯達、姚文元還在人大召見過兩大派頭頭,江青、王力等也來過新華社講話。雖然亂轟轟一片,但由于有陳伯達的話,編輯部門的工作照常進行,而干部處、保衛(wèi)處、教育處等行政部門因無事可做,整天\"放羊\"。進入七月底,造反派把吳冷西、朱穆之、廖海棱、鄧崗、穆青、石少華等領(lǐng)導揪出來戴高帽子游街,眼前呈現(xiàn)電影上看到斗土豪劣紳一樣的畫面,看來\"史有前例\"。
這期間,除了\"破四舊\"以外,還要\"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他是有名氣的摘帽右派,當然也在\"橫掃\"之列。記得有天中午,先生被雙橋外語訓練班的學員捉來批斗。他站在一張條凳上,兩只胳膊架在后邊,做\"噴氣式\"狀,腰彎得不能再彎。一位姓陳的年輕人舉著一把亮錚錚的刀高喊道:\"你保留這個干什么,不是想殺人變天是什么?回答!\"他滿臉大汗,有口難辯,也不許他辯。后來聽說,那把刀是他隨從周總理訪問尼泊爾時國王馬亨德拉贈送的紀念品,是從他家抄來的,同時被抄出來的還有筆記本,貼在墻上供人批判,至今還記得有\(zhòng)"關(guān)山望斷京華路\"的哀嘆,還有\(zhòng)"寒蟬仗馬\"的語匯。我曾請教過謹言慎行的蘇仲湘,他說\"寒蟬仗馬\"就是擺設(shè)的意思。當時只能從字面上理解,現(xiàn)在明白了,那是先生的觀察結(jié)論。
進入八月底九月初,有關(guān)方面?zhèn)鬟_中央領(lǐng)導指示,北京要清理\"地、富、反、壞、右\"及一切有歷史問題者,要把北京清理得像\"玻璃板一樣干凈\",\"讓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他當然是清理對象,發(fā)配地是信陽步校。當時教育處里,除靠邊站的領(lǐng)導,余下的就是老者和婦女,唯我是青年男性。于是我被指定為帶隊者之一。在禮堂聽完傳達后,先生叫住我訴說他的情況。這就是我第二次和他接觸。他沒有談他的革命經(jīng)歷,也沒談他怎么被劃為右派,只談反右以后的惶惶心情。還談到四個孩子都沒有成人,他走后一家人怎么生活。他感到很無奈,心情是凄涼和痛苦的。我問他,你的情況是不是給領(lǐng)導說一下?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三個字:\"不用了\"。
臨近國慶節(jié),又聽傳達,說是接到中央領(lǐng)導指示,先生不走了。革委會主任張海濤在大會上說:\"當時決定去是對的,現(xiàn)在不去了也是對的\"。開大會之前有個小會,負責清理工作的孫書銘說,周總理在機場迎接外賓時對新華社記者說了一些關(guān)于他的話。我猜想,取消此行可能是總理決定的。
三、\"五七\"干校及其以后的交往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新華社在山西永濟辦了\"五七\"干校,教育處幾乎連鍋端。
走的那天,全社八百多人的隊伍和行李足足裝了一列車。六九年的除夕和七零年的元旦是在火車上度過的。臨行前,領(lǐng)導指派我到各家去看看準備情況。先生夫婦的準備非常簡單,只有行李卷和過冬的衣物。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的四個子女已有三個上山下鄉(xiāng),僅剩下一個十三、四歲的小斯奇在家。他們夫婦已經(jīng)決定不在一個連隊里了,各自帶什物。我問他們,斯奇一個小孩子自己怎么過活?他們夫婦誰也沒有回答,只是相對無言,沒有任何感情的表露。我感到他們的堅忍和無奈。
北京站月臺上寒風凜冽,\"爺娘妻子走相送\",親人們在互相告別,\"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樂曲震耳欲聾,歡送的鑼鼓聲掩不住告別的哭泣。
先生夫婦因為不是一個連隊的,分上兩個車廂,他們的女兒爾柔從東北鄉(xiāng)下回來送行,一會兒跑到母親跟前,一會兒跑到父親跟前。
我和先生在\"五七\"干校同住一個宿舍,時間長達一年零十個月。他向我談到送別的情形說:\"爾柔對她媽媽說,我不愿意做一個沒有爸爸的孩子,對我說,我不愿意做一個沒有媽媽的孩子\",說著,他哭了。他曾對我說過,他們夫婦之間感情甚篤,當年國共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之前,他從重慶到達延安,恰燕京大學的同學加戀人張貽這時也到達延安。廖承志知道后,親自安排了房子,從此他們成了夫妻。
他們的女兒伊白插隊就在距干校不遠的臨漪縣,有時來看望父母,在父親這邊住兩天,又在母親那邊住兩天,三個人從來沒在一起過。后來,他們的二女兒爾柔從東北轉(zhuǎn)來和伊白一起插隊,來干校時也和伊白一樣,一家四口從來沒有團聚過。
他們的兒子三達從東北到干校探親,老遠看到他父親,緊跑幾步一下?lián)涞礁赣H的懷里,先生摟著兒子的頭哭了,有淚無聲。他摘下眼鏡擦擦,裝作沒事人似的。
還有遠在北京的小斯奇,他們不可能不牽掛,可又有什么辦法!一家人相聚何以為期?他們茫然不知。
在干校校舍沒有建起來之前,八百多人的隊伍分駐在東伍姓和孫常兩個村。先生和我住在東伍姓村干部武長緒家里。晉南屬黃土高原,冬夜相當冷,睡覺時被子棉衣全壓在身上,到天亮還暖和不過來。山西是產(chǎn)煤大省,可晉南的百姓燒不上。
開始,干校食堂沒有菜吃,只有窩頭就咸菜。后來弄些蘿卜,用鹽水一煮灑些明油就是美味。就這樣一直堅持到蔬菜收獲的季節(jié)。也許李慎之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他從不擇食。
七零年麥收前,干校從老鄉(xiāng)家搬進新起的窯洞,我和李慎之仍然住在一起,直到一九七一年十月我奉調(diào)回京。
他枕邊有一部《人境廬詩草》,不時翻閱。我們還議論過林則徐、魏源、黃遵憲、梁啟超等近代史人物。我知道他隨周總理參加過日內(nèi)瓦會議。他說過,這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做為國際問題顧問,他就睡在總理的隔壁?偫矸浅2賱冢胍顾恢X,來回踱步的聲音他都聽得到。有一天總理對他說,會議有個約定,不對新聞界傳送消息?墒牵@里的情況應(yīng)當告訴我們的人民,你能不能想個辦法?于是他就以觀察家的名義發(fā)表了文章。先生說,他是在《人民日報》上第一個以觀察家的名義寫文章的人。就是這次,我對他說,你知道嗎?六六年九月總理在機場迎接外賓時對記者說,新華社有個李-慎-之,告訴他,國慶節(jié)期間不要出門就是了。他哇的一聲抱起枕頭把頭埋在被子里哭了。
他并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狂傲,只是易于直抒胸懷,生活中也是性情中人,除了內(nèi)心的苦悶以外,和一般人沒什么兩樣。大約是七零年十一月份,朱穆之被發(fā)送到\"五七\"干校來,安排在我們房間里住。領(lǐng)導交代說,對他在生活上不要歧視。他像戰(zhàn)爭年代一樣,背著一個薄薄的被子卷,還有一件大衣。我曾和朱穆之在房山縣搞過四清。我說,你這樣夜里是要凍壞的。先生沒說什么,抱被子給他,朱堅持不肯。先生說過,在新華社,朱能改別人的文章,別人改不了他的文章。對于朱他是贊佩的。后來我跟他議論過,像朱穆之這樣穩(wěn)重的高級干部是怎么變成階級斗爭對立面的。他說有的老干部說,共產(chǎn)黨有對立面斗,沒對立面關(guān)起門來自己斗。他和喬冠華、熊復都是重慶《新華日報》的老同事。他說喬冠華很有才氣,當年寫國際評論,毛主席赴重慶談判時,表揚他\"你的一篇文章等于我們一個師打了一個大勝仗\"。他說,五七年挨整的是我,文革初期是喬冠華,他被斗倒去賣小報,后來是熊復。熊復文革初期代理過新華社社長,講過八條意見被斗垮。
先生善飲。過中秋節(jié)時,干校破例弄來汾酒。酒后他是很風趣的。他模仿北京老太太的世俗生活:\"來,丫頭,院兒里涼快,陪媽呆會兒\",學得惟妙惟肖。他還講起由小同學們根據(jù)諧音給他全家取的綽號,說完哈哈大笑。思想上的苦悶似乎一掃而空。也許這是苦中作樂吧。
雖然他早已離開國際問題業(yè)務(wù),但仍然始終關(guān)注著國際形勢。在我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前后,他注意來自各方的報道,尤其是《參考消息》,看看放下,放下拿起來再看。我問他, 你看能成功嗎?他說能成功,臺灣在聯(lián)合國的席位已經(jīng)沒有實際意義了。后來他的話果然應(yīng)驗了。
林彪事件之后,總社發(fā)來電報,要調(diào)幾個人回去,以張海濤為首,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十月底回到北京,十一月七日去了山東分社。在總社期間,軍管小組組長張紀之曾接見我們,談話中說到還要從干校陸續(xù)調(diào)回一些人來,其中說到\"像李-慎-之,有一技之長,還是要用的\"。在北京暫留期間,有一天晚上我去看李斯奇,這是離開干校前先生托付我的。斯奇一人在家,他的話不多。我告訴他,給你爸爸寫信,他回北京是有希望的。我到濟南不久,收到先生的來信,說斯奇把話轉(zhuǎn)給了他,還關(guān)心地問我女兒的眼疾治療情況和家庭生活。
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到總社參加記者學習班,那時干校已解散,先生夫婦已經(jīng)回到北京。有天晚上我去看望他,開門的是他的夫人張貽。我大約坐了一個多小時,敘敘以往。那時他已經(jīng)在參編部做譯文校對工作了。那天風很大,走時他穿著大衣送我到公共汽車站,上車前我說,多做少說吧。他點頭。在長期的接觸中,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慎之不慎\",禍從口出,雖然我也有不慎的毛病。
四、改革后的交往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他的訪南(南斯拉夫)詩抄,還知道他隨鄧小平訪問美國,在社科院當了領(lǐng)導,還是中國政治學會會長。這期間我讀到他發(fā)表在雜志上的不少文章。他的文章古今中外,縱橫捭闔,不僅知識頗豐,見解也高深獨到?磥硭槕(yīng)時代潮流,干得不錯。忘記是哪位同學告訴我,先生打聽過我的下落。在這種情況下,我于九三年十月給他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分別后這些年對他了解的情況,還有我自己的一些情況。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并約我再到北京時見面,還給了我詳細住址和電話號碼。十一月,我到北京參加一個經(jīng)濟研討會,結(jié)束后去拜訪他。一進門他就拉住我的手,打量著我說\"胖多了,胖多了\"。我說現(xiàn)在吃飽了,他立即說,說這話\"五七年就是右派\",我說孩子們都有飯碗,吃飽了,他又重復說五七年這就是右派?磥硭麑Χ嗄甑挠遗稍庥鲢懶目坦。我談到在七四年的記者學習班上發(fā)言時說,新聞寫作要改進,不能\"老三段\":\"《人民日報》看消息,《參考消息》看仔細,地方報紙看標題\"。他又說,五七年準跑不了。我說那是政治的需要,哪有那么些的右派。我談到曾參加過的多次經(jīng)濟研討會,在談到厲以寧時,我說他被冠以\"厲股份\",他\"吃蘋果\"的比喻很形象。他說股份法可能只管七八年,擔心下崗職工多了會引起社會動蕩,他是有憂慮的。他說這些年認真思考了一些問題,然后問我,掙黑錢的人算不算罪人?我說掙錢要光明正大,掙黑錢,尤其是那些以權(quán)撈錢的人該殺。他憂慮地說,在歷史前進的關(guān)鍵時期,總是有人做出犧牲的,只是不知道是怎么犧牲的。明白人是不會犧牲的。我認為,做官不得撈錢,撈錢不得當官,既當官又撈錢是社會腐敗之癌癥,長此以往,不管好當官的,社會要倒退。
我問他,這些年來我看過你發(fā)表的一些文章,有沒有出書?他說此生沒有更大的奢求,只想在原來思考的基礎(chǔ)上寫一本十多萬字的哲學小冊子,以靜觀世界。說這話時他表現(xiàn)得很郁悶,也很沉重。他說,人老了,天人合一,就是回去,死是沒有痛苦的。他還說,他就說了那么一句話社科院副院長就不當了,就這樣,有人來就聊聊天兒,沒人來就讀讀書,思考思考。他說有人擔心他去美國不會回來了,這是天大的笑話,這么大年紀了,待在美國干嗎?中國是我的故土,我這不是回來了嗎?這樣生活挺好,沒有奢求,只想寫完那本小冊子。這次見面近三個小時。和上次一樣,他堅持把我送到老遠,直到路邊的車站。出樓梯時,我看見墻上還殘留著文革時的大標語:\"打倒林聿時\"。他和林同住在一座樓里。這個文革的痕跡還殘留著。
二零零零年六月,云南電視臺報道售書排行榜,榜上第二名就是他和何家棟合著的《中國的道路》。我捧讀再三,心想,那本哲學小冊子出來了嗎?我給他寫過信,沒有回信。不知他是不是病體難支,顧不上這些閑事了。讀《中國的道路》之后,我擬了一個提綱,提了若干問題,準備向他求教,不料信沒發(fā)出,卻得知他已經(jīng)去世了。
我對先生的稱呼開始是老李,然后是老李同志,最后稱慎之先生。先生是我最后寫信時的稱謂。記得我在信中寫道:\"先我之生,先我之學,先我之行,凡有先于我者皆尊稱先生,別無他意\"。
五、需要進一步考證的一件事
據(jù)我看到的一些資料,感到他似乎不知道他是怎樣被定為右派的。這件事涉及到周總理和喬冠華。事情是這樣:七零年中秋節(jié),干校弄來一些汾酒,長期做干部工作的劉之壽喝得有些醉意,他談到李-慎-之劃右派的情況時說,當時新華社拿不準,征求喬冠華的意見,喬說劃,又去找總理,總理也說劃,就這樣定下來了。我覺得,如果醉酒說話沒真事,那就是劉在說酒話,子虛烏有;
如果是酒后吐真言,那就另當別論了。我給李伊白寫過一個材料,但沒寫進這件事。經(jīng)過再三思考,還是寫信給李伊白,并建議她找朱穆之和劉之壽澄清一下。朱穆之當時是新華社的主要領(lǐng)導之一,應(yīng)該知道這件事?偫韼缀跏俏倚哪恐械呐枷,我不希望他有這種事,喬冠華的才華我也很佩服,也不希望他有這種事。但無奈歷史總應(yīng)該弄清楚真相。
先生不管高居廟堂還是身在江湖,\"進亦憂,退亦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他一生都在追求著。
作者簡介:郭蔭芍,河南省作協(xié)會員。1964年至1977年在新華社工作。1977年調(diào)至山東勝利油田,此后長年從事企業(yè)新聞、文化、教育領(lǐng)域的行政管理工作。1998年退休。(《往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