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古剎白馬寺】 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馬寺,位于13朝古都河南省洛陽城東12公里處。它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東靠漢、魏時期的洛陽故城舊址。白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中華第一古剎”,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1900多年前,漢明帝派大臣到“西天取經”,首次將佛教正式引入東土,并在洛陽誕生了中國第一座官辦佛寺
據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元宵節(jié),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6丈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早上,他召集群臣作解。博士傅毅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陛下不如派人去西方求佛,定能保我漢室江山千秋萬代。于是,漢明帝決定派大臣蔡 、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佛經。
第二年,蔡 一行從洛陽出發(fā),踏上了“西天取經”的征程。他們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大月氏國,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佛祖釋迦牟尼像,并誠懇邀請攝摩騰、竺法蘭到中國弘法布道。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攝摩騰、竺法蘭與蔡 等一行,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達洛陽。漢明帝極為高興,對印度高僧十分尊重,親自接待。次年,他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3里御道之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該僧院取名為“白馬寺”。從此,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這里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fā)源地。
白馬寺作為中國官方正式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中國最早的傳經道場,也是聞名遐邇的中國古代佛教文化中心。在白馬寺,誕生了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第一部漢文佛律《僧
戒心》,收藏有最早傳入中國的梵文佛經《貝葉經》,最早來中國弘法的西域高僧就居住于此。洛陽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王朝的京都,歷代高僧及國外名僧常來此覽經求法,因而奠定了白馬寺作為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的獨尊地位,對佛教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的傳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于白馬寺得名,文獻記載諸說并存。除上述較為流行的“白馬馱經”之說外,還有出自南朝《高僧傳》的“白馬繞塔悲嗚”之說,佛經記載的“佛祖所乘白馬”之說,等等。筆者原來以為,白馬寺是因為唐僧師徒從西天取得真經、由小白馬馱回、唐僧在此翻譯而得名。其實,唐僧取經之事在時間上晚了東漢幾個朝代近600年。
白馬寺雖然在歷史上幾經毀建,但故址沒有改變,諸多歷史遺存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白馬寺在東漢初首建時,是印度式的建筑風格。東漢末年,董卓火燒洛陽,白馬寺第一次被毀。白馬寺最繁榮的時期是唐代,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武則天命薛懷義為住持,大興土木,廣修白馬寺殿閣,寺內僧眾多達300余人,有“跑馬關山門”之說。此后,歷代屢毀屢建。到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太監(jiān)黃錦在原址上重修,形成今天的基本規(guī)模和格局。
新中國成立后,各級政府多次撥?钪匦薨遵R寺。如今,5重大殿和4個大院列于南北中軸線上,兩旁偏殿互相對稱,共占地4萬平方米。雖不是創(chuàng)建時的形制,但白馬寺的故址沒有改變,東漢時的臺、井依稀可見。
白馬寺山門建于明代,現在山門上的“白馬寺”匾額為趙樸初老人所題。3個并列的門洞以磚和青石券砌而成,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名,據考證為東漢遺物。山門前的兩匹石馬,原系宋代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神道之物,是兩件優(yōu)秀的宋代石雕作品,于民國年間由當時的白馬寺住持搬遷至此。
入山門,東西兩側有兩通碑:西側是“斷文碑”,傳為宋代翰林學士蘇易簡撰;東側是《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為元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所立。兩碑之北是東西對稱的鐘樓和鼓樓。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墻,分別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之墓。
白馬寺第一重大殿是天王殿。天王殿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據說,古代白馬寺的石榴樹上,每年農歷4、5月份開滿白花,如玉似雪。大的石榴,一個能有7斤重,是皇帝賞賜宮人、宮內相互轉送的珍貴之物。第二重大殿是舉行重大佛事活動的大佛殿。大佛殿東南角懸掛一口明代大鐘,重1250公斤。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12.5公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會立刻響起來,這就是著名的景觀“白馬鐘聲”。
元代重建的大雄殿,為白馬寺的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內的3主佛、2天將、18羅漢都是元代“夾 干漆”造像,連同天王殿的彌勒佛,共計24尊,都是從北京故宮的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罕見,其中18羅漢為國內僅存一套。殿內東西山墻上,有木雕千佛壁龕,供有5056尊壁佛。
第四重大殿是接引殿,第五重大殿是建于清涼臺上的毗盧閣,也是白馬寺最北的一重大殿。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后來,兩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譯經傳教。至東漢以后,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宗派。各派間相互聯系,互為影響,互有紛爭。猶以禪宗派,成為匯合各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作為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的白馬寺,對于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后的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士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白馬寺建成第二年,漢明帝又在山門東南200米處建起一座9層高的齊云塔,成為中國最古老的佛塔之一
位于白馬寺山門東南200米處的齊云塔,創(chuàng)建于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據史載,一次,漢明帝在白馬寺會見印度高僧,攝摩騰問漢明帝:“寺之東南何館室?”漢明帝說,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個土丘,高丈余,人們將它鏟平,但接著又長起來。其上不時發(fā)出金光,百姓皆以為奇,稱其為“圣!薄V林艽詠,經常祭祀,然情由未知。攝摩騰說,《金藏》上記載,釋迦牟尼去世后,阿育王要造8萬4千座寶塔安放佛骨舍利,東土中國應有19處。陛下所言“圣冢”,即為其中之一處。于是,在白馬寺建成的第二年,明帝下詔,在“圣冢”之上按照高僧所傳印度佛塔樣式,建起了一座9層高木塔,號曰“齊云”?上Ш髞睚R云塔被毀于雷火,F塔是一座密檐式方形磚塔,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重修,塔高35米,共13層,底部長、寬各8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齊云塔造型獨特,從各個方向、角度看都不一樣。遠看,中間大、上下小;近看,從上往下縮小。南看,塔往北倒;北看,塔往南倒;東看,塔往西倒;西看,塔往東倒。齊云塔蘊藏的是佛教的一個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齊云塔下,還有一個奇特之事:站在離塔約20米處用力擊掌,便可以聽到從塔身發(fā)出、好似蛤蟆的“哇哇”之聲。當地有一種離奇的說法,說在齊云塔下壓著一個被僧人制服的蛤蟆精,此聲便是由它發(fā)出。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象。建于公元1350年的北京天壇回音壁,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題頭照片:白馬寺內景。
相關熱詞搜索:白馬寺 古剎 中華 中華第一古剎白馬寺 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北京第一古剎的寺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