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對華報道_看《華爾街日報》如何揭示美對華貿易逆差真相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中美貿易不平衡由來已久。美方長期抱怨中國對其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并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 其實從全世界范圍看,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不是絕對平衡的。專家指出,即使經濟全球化對各國貿易流量分布有某種均衡效應,也不可能形成各國同時滿意的絕對平衡格局。各種權威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國際貿易不平衡是一種常態(tài)。
況且,美方所宣揚的對華貿易赤字其實“水分”很大。這背后,統(tǒng)計學方法上的差異以及復雜的理論與現實原因都不斷加劇著“數字游戲”的難度,讓兩國間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
如何有效駁斥龐大的美對華貿易赤字說?這是中國新聞從業(yè)人員,尤其是外宣工作者面對的―道難題。讓“自己人”理解容易,要想說服外國人就太難了!
《華爾街日報》2010年12月17日刊載的一篇文章在這個問題上似乎走出了一條捷徑。
這篇《并非真正的“中國制造”》以美國最為成功的高科技產品之一――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為例,通過專家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剖析了iPhone的全球貿易鏈,指出中國只是承接了產品的最終組裝工序,但貿易額卻全部加在了中國頭上,無端增加了中國的出口和貿易順差。一款地地道道的美國產品,在“環(huán)球旅行”之后卻搖身一變成為完完全全中國的出口,美國鼓吹的對華貿易逆差真相昭然若揭。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案例經典,認知度高
蘋果公司的iPhone系列產品在全球擁有不計其數的粉絲,最新系列的iPhone4手機更是創(chuàng)下了銷售奇跡,大量蘋果迷對其趨之若鶩。選擇這樣一款在全世界知名度極高的產品來展開話題,顯然能輕而易舉地吊起普通讀者和廣大消費者的胃口,也更容易讓他們認可。
試想如果文章的“主角”換成玩具、服裝、家電等中國大宗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雖然也符合報道主旨,但效果相對地就會打折扣。這些國際貿易的傳統(tǒng)標的物已經反復在對外報道中被引用、分析,很難再有新意。它們受關注的程度是遠遠無法與代表著時尚高端電子消費品的iPhone相提并論的。
2.數據權威,解讀到位
經濟、貿易解讀類報道離不開客觀的研究成果。數據的權威與否直接關系著報道的成敗。而就對外報道而言,寫作的質量則關系著報道的影響力。
文章開篇就指出有研究表明,蘋果公司的熱銷產品iPhone去年給美國造成了19億美元的對華貿易赤字。這一論斷顯然讓任何人都無法理解:在全球市場銷售異;鸨膇Phone一定讓蘋果公司“數錢數到手軟”,怎么可能還出現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呢?
文章立即話鋒一轉,仍引用研究者的分析,指出“赤字”是用衡量全球貿易的傳統(tǒng)方法統(tǒng)計出來的,并不能反映全球貿易的復雜性,因為產品的設計、制造和裝配往往是由多個國家分工合作而完成的!19億美元”實際上夸大了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給人們造成了誤導。
文章引用亞洲開發(fā)銀行研究所的研究員Yuqing Xing和NealDetert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iPhone的大部分零件是在亞歐大陸多個國家生產,而中國所做的只是裝配和運輸這最后一步。但貿易統(tǒng)計數據仍然把它當作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這就是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關鍵所在!
文章引用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2010年10月的一次講話對以上的分析作了小結―一所謂的“中國制造”實際上只是“中國組裝”,產品的商業(yè)價值其實是來自多個國家。如果將貿易統(tǒng)計方法進行修訂,以反映各國實際貢獻價值的多少,那么根據美國的數字,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將大幅減少。
文章詳細解剖了“19億美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然后再按“多國分工制造”的標準重新計算,得出了美國去年因iPhone而賺得4810萬美元貿易順差的新結論!
《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緊緊扣住兩位專家的研究報告展開分析論證,還引述了加州大學針對iPod的一項類似研究成果作為佐證,同時穿插了世貿組織官員和溫家寶總理的有關論述,保證了報道的客觀性和權威性。
相關熱詞搜索:華爾街 逆差 對華 看《華爾街日報》如何揭示美對華貿易逆差真相 美媒揭露對華貿易逆差真相 紐約時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