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座教堂】金陵十三釵教堂是哪座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他們可以被驅趕,可以貧困,可以偏安一隅乃至與世隔絕,但精神依然要尋求安放,他們要保留住通往天堂的路徑。 在美國我拍得最多的建筑是教堂,有數十座。我是無神論者,喜歡教堂。作為一種建筑,教堂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民間紛繁復雜的建筑智慧,你很難看見兩座長相雷同的教堂;同時作為某種讓我著迷的精神象征,它所負載的信仰的力量讓我震驚。
一座教堂也許只是一個美的形式,無數座教堂一起,就從形式變成了內容,既抽象又實在,就像看見千萬人一起彎腰,禱告,向一個共同敬畏的神靈說,我將與人為善,我渴望安寧的來生。我一座接一座地看――在這個充滿基督教的國家,永遠有你看不完的教堂。
正常的事實是,很多教堂都是很好的建筑師設計出來的。在任何一個居住區(qū)里,教堂都無疑是最重要的公共場所。房屋居所是自己的,你可以隨便怎么整都行,教堂的建造卻必須群策群力,所以我看見鎮(zhèn)上的教堂幾乎都是最好的建筑,材料是,造型也是,一個小鎮(zhèn)的智慧都集中在這同一座建筑上。甚至地理位置也是最好的。
對一個新興的小鎮(zhèn),最先出現的建筑通常就是教堂。因為身體可以露宿野地,靈魂不行,他們必須先把主供奉在一個安全、舒適、正大的所在。他們在最具天時地利人和之處擇定方位,所有人都把木頭運過來,商討,設計,丁丁當當一陣猛干,他們的耶穌基督在此落戶了,然后他們以此為中心,緊密地團結在十字架周圍。
對美國小鎮(zhèn)來說,教堂有點像中國的居委會。的確如此,這是小鎮(zhèn)最大的公共空間,大家來禮拜祈禱,開始前和結束后可以展開社交,大大小小的事情在出門之前就已經解決了。而政府的職能單位市政廳、鎮(zhèn)政廳,往往小得可憐,我見過的很多小鎮(zhèn)上很多管理部門只有一間小房子,要不是門前掛著“CITY HALL”的小牌子,你會以為這地方無為而治。它的確也不需要駭人聽聞地巨大,它只是個服務部門。
我是個無神論者,不能切身地體會他們對主的虔誠和敬畏,但那虔誠和敬畏本身是我所喜歡的。我總以為,有虔誠和理想總比沒有虔誠和理想要好,有敬畏總比沒有敬畏要好。因為我們無所敬畏,所以肆無忌憚,其結果證明的恰恰不是人的偉大,而是人的不堪和毀滅性。虔誠和敬畏不一定要皈依某種宗教,它只是個信仰問題,比如,你也可以信仰最基本的善,由此你有了基本的善惡判斷,也就有了必要的規(guī)矩和準則。
只要見過教堂,能拍下來的我都盡量拍下來,如果相機打開得遲了,車行疾速一閃而過,那就只好遺憾了。最遺憾的是錯過了南達科他州的一座小教堂,非常小,小得都算不上一間小房子,小得都容不下三個人同時站進去,在南達科他州印第安人保留區(qū)里的一片曠野上,在路邊,一個陡峭的急轉彎從教堂前面經過,等我看見它時,車子已經開始拐彎,當時天不好,風和雨和黑云朵壓在頭頂,我不好意思讓車停下來,只能最大限度地扭轉脖子去多看幾眼。實話實說,當時我感到震撼,不是因為它的小,而是因為它的存在。
自從白人帶著槍炮和現代文明來到北美大陸,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和驅趕,從他們當年縱橫馳騁的北美大陸遼闊的疆域萎縮成了現在的印第安人保留區(qū)。他們不得不把坐慣了馬背的屁股移到汽車上,他們很不開心。為了保留草原、山林、野牛、游牧、自由和自己的文化,印第安人與白人爭斗了幾百年,人口和土地同時急劇減少,現在他們像蒲公英一樣分散在保留區(qū)的一個個角落里。我看見的就是其中一朵或者兩朵小蒲公英。離教堂不遠有幾間很小的舊房子,甚至還有一間學校,小得如同模型。
――即便如此,他們依然需要一個教堂,不管它有多小,必須有。有和沒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有希望和寄托才可以繼續(xù)活下去。我想如果小房子里的人同時出來做禮拜,不管幾個人,也只能一個一個來。一個人進去,祈禱,完畢,出來后另一個再進去。如是,一個接著一個,仿佛輪回,在這片可以忽略時代的曠野上,歲月悠長,十字架永遠垂直著問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