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中“荼”=“茶”?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一般認為, “荼”字有兩種讀音,分別為“屠( tu)”、“茶(cha)”。偶讀《班馬字類》,發(fā)現(xiàn)“荼”字另有讀音為“舒(shu)”,并附注云:“茶: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荊、荼是征,音舒。”
《班馬字類》由宋婁機編撰,稱為《史漢字類》!鞍囫R”指班固、司馬遷。本來司馬在前,班固在后,倒稱“班馬”起于杜牧之詩,因音韻之故。史家稱其書采《史記》、《漢書》所載古字、僻字,以四聲部分編次。而考證訓詁,辨別音聲,於假借、通用諸字,臚列頗詳。
《史記》記有以“荼”(音舒)為名之小國、人名
查到“荊、荼是征”出自《史記》卷二十《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之序言:太史公日: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膺,荊、茶是征”,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qū)區(qū)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況乃以中國一統(tǒng),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內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師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集解】《毛詩傳》曰:“膺,當也!编嵭眨骸罢鳎!薄舅麟[】“荼”音“舒”。“征”音“澄”。
其中“戎、狄是膺,劑、荼是征”意思是:抵御抗擊北方的戎、狄,討伐懲罰南方的荊、荼等小國?梢娖渲小拜薄被颉笆妗睘樾!八麟[”即唐司馬貞所撰《史記索隱》,指索引,對古籍的注釋考證。
在《史記》卷二十《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中,筆者還看到另一處元狩四年(前119年)欄記到“荼”字:四年六月,丁卯,侯董荼吾元年。【索隱】劉氏“荼”音大姑反,誤耳。今以其人名余吾。余吾,匈奴水名也。
此處董荼吾為人名。 “索隱”則寫到“荼”通“余”,匈奴有水名名“余吾”。據(jù)相關記載,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六月丁卯,封匈奴降將董茶吾為散侯,置散侯國,在陽成。散侯國傳三世:侯董荼吾一一安漢——賢。征和三年(前90年),董賢有罪,散侯國除。董荼吾又稱董舍吾,說明此“荼”與“舍”音相近,可能通舒。
《周禮》之“荼”(音舒)與“舒”同義
列為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周禮》,在“冬官考工記第六·弓人”有以下記載: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
筆者理解此“荼”音舒,義通“舒”,作舒緩、徐緩解,與句中“寬緩”字義相吻合。
《荀子》、《禮記》之“荼”(音舒)意為玉佩、玉板
作為玉佩、玉板解的,筆者查閱到兩則:一是《荀子·大略》記載: “天子御埏,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楊驚注: “荼,古舒字。玉之上圓下方者也!贝颂幹拜薄,系古代官員上朝時佩帶之玉板。鄭玄注:“荼,古文舒假借字。”可見古代兩字通用。二是《禮記·玉藻》記載: “天子搢挺,方正于天下也;諸侯荼,前詘后直,讓于天子也;大夫前詘后詘,無所不讓也!
多義字莫搞“泛茶論”
以上足見“茶”在古代是常用字,多義且多音。如漢印“張荼”之“荼”等,很難考證其真實含義,不能輕易認定此“荼”即茶。
本文似乎與茶文化無關,但對從事茶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來說,無疑可打開視野和思路,在閱讀、梳理古文時,多加甄別,莫搞“泛茶論”,不能以“荼”代“茶”。如陸羽等古人均認為,《詩經》之“荼”不是茶,但當下很多著述都振振有辭作茶之解,筆者已發(fā)表《(詩經)七“荼”皆非茶》,并考證《詩經》誕生之地系無茶區(qū),當時作者并不認識茶。
參考文獻:
[1][宋]樓機著,李曾伯補,班馬字類(附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頁清道光廿九年(1849)影印版.
[2][漢]司馬遷撰.史記.第850頁.199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同上.第870頁.
[4]周禮·儀禮·禮記.第134頁.1989.長沙:岳麓書社.
[5]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3298頁1986-1993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6]同[4].第399頁.
相關熱詞搜索:書中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