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行之:狡黠是一種智慧——從趙本山小品《不差錢》說起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趙本山小品非常值得研究,它既是一種藝術(shù)存在方式(作品自身),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民眾認同),某種程度上還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趙本山王國的運行軌跡)。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條件,目前只能對作品自身進行思想藝術(shù)分析,對民眾為什么認同這些作品做文化意義上的探討,至于第三個方面,即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尚有待于提供更多事實材料,這些事實材料目前還沒有進入人們的視野,或者說還處在朦朧的有待于進一步發(fā)展的狀態(tài)。
我這里只淺顯地涉及第一方面的內(nèi)容。
前幾年趙本山曾經(jīng)連續(xù)在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表演被人稱為“忽悠” 的系列小品(《賣拐》,2001年;
《賣車》,2002年;
《功夫》,2005年),我們固然可以說它們來源于生活,是民間社會道德滑落的反映,但是就我個人來說,對這類作品始終懷著一種警覺,擔心它起到展示丑惡、贊賞丑惡、鼓勵丑惡的消極作用,因此我不認為“忽悠”系列是最好的作品,盡管它們給我們帶來了笑聲。我甚至開始擔心趙本山在《紅高粱模特隊》(1997年)、《拜年》(1998年)、《昨天•今天•明天》(1999年)、《送水工》(2004年)等非常成功的小品中的寶貴因素會逐漸流失,就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不差錢》。
我很喜歡這個作品,之所以喜歡,不是因為它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寄意,也不是因為它有多么堅固的道德支撐(事實上這兩者在作品中都很薄弱),而是因為它從始至終貫穿著非常值得注意的品質(zhì)類型:狡黠。
在展開這個話題之前,我必須指出趙本山、小沈陽、毛毛和畢福劍的表演都很到位,這是一個作品成功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任何所謂的品質(zhì)都沒有意義?梢韵胂笠幌拢偃绫硌葸@個作品的不是趙本山、小沈陽、毛毛和畢福劍,會有如此賞心悅目的效果嗎?
下面我們就進入作品情境,具體考察一下狡黠在這部作品中作為一種品質(zhì)的價值意義。
年輕時候閱讀俄羅斯作家契訶夫的小說,很為他所塑造的俄羅斯農(nóng)民和社會底層小人物一種獨特品質(zhì)感到新奇,后來我把這種品質(zhì)歸結(jié)為狡黠!敖器铩边@兩個字的本意是狡猾和詭詐,《三國志•魏•鄧艾傳》中有“逆賊姜維連年狡黠,民夷騷動,西土不寧”的描寫,表述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兩個字的字義在今天已經(jīng)有了很大延伸,增添了狡猾、聰明、靈動的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為了褒義詞匯,就像陜北人說某人聰明用“怪慫”這個詞一樣,北京話中的“猴兒精”也有這個意思。
狡黠是《不差錢》中趙本山、小沈陽和毛毛(扮演的角色,以下不做說明)心理氣質(zhì)中的重要成分,這種心理氣質(zhì)是從畢福劍(扮演的角色,以下不做說明)的強力地位的對比中產(chǎn)生出來的——當這三個小人物的命運都能夠被畢福劍決定和左右的時候,畢福劍就成為了一種超級存在。在這種存在面前,小人物只能想方設(shè)法矮化自己,討得得對方的歡心,他們分別用老到的人生經(jīng)驗(趙本山)、被強調(diào)了的崇拜心跡表露(小沈陽)和認真而乖巧的能力表達(小沈陽和毛毛)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價值,以此影響甚至于操縱畢福劍的心理,讓其接受他們,從而得到他們所期望的那種認可。
在我看來這就是狡黠。
這里面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噱頭:趙本山先是設(shè)定了毛毛與畢福劍的“姥爺”關(guān)系,小沈陽得到在畢福劍面前展示才能的機會,同樣申明自己“也有一個姓畢的姥爺”,及至最后,毛毛和小沈陽都得到了畢福劍的賞識,同意一起去“金光大道”表演,趙本山很不甘心,提出一起去,理由呢?“其實我也有一個姓畢的姥爺”。
這個噱頭所蘊含著的社會學內(nèi)容極為豐富——價值的實現(xiàn)必須依仗于強力的認可和支持,否則價值就不成其為價值。強勢是價值的唯一裁判者,在這個裁判者面前,生存技能比生存信念本身更為重要——趙本山來到“蘇格蘭餐廳”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小費買通小沈陽,暗示其用點高價菜“就說沒有”的方式維持面子又要達到對畢福劍產(chǎn)生殺傷力效果;
個人尊嚴可以降低到忽略不計的程度——在“確認”虛假的“姥爺”關(guān)系以后,毛毛馬上趴下給畢福劍磕頭,趙本山在隨后的情節(jié)中反復提醒這種特殊關(guān)系的存在;
才能(毛毛和小沈陽的演唱表演)構(gòu)成小人物生存的基礎(chǔ),沒有任何人敢在這上面松懈。我們的欣賞甚至可以延伸到舞臺以外的地方,想到毛毛和小沈陽為了獲得存在的可能在見到畢福劍之前下了多么大的功夫,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欣賞到了他們令人叫絕的表演。
我之所以看重《不差錢》,最重要原因在于它用藝術(shù)邏輯準確地演繹了生活邏輯,而生活邏輯不是抽象的,不是寫在書本上的,它是生活本身鑄造出來的,它嚴酷而冰冷,沒有人能夠違拗。那么,生活邏輯又是怎樣一種邏輯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觀點。
馬斯洛認為,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內(nèi)在力量是動機,動機由多種不同性質(zhì)的需求組成,他把各種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一、生理需求,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所謂飲食男女者也;
二、安全需求,人類保障自身安全的需求;
三、情感需求,友誼、忠誠、愛情的需求;
四、獲得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社會和他人認可,希望有地位、有威信,被別人信賴和贊賞。五、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實現(xiàn)個人理想和抱負、最大程度發(fā)揮個人能力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fā)展的境界和程度。我把馬斯洛的觀點延伸一下:個體人格發(fā)展的境界或者程度決定著社會發(fā)展的境界和程度,反過來說,社會發(fā)展的境界和程度直接決定著個體人格發(fā)展的境界和程度。盡管有人說馬斯洛離開社會條件、離開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實踐來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結(jié)構(gòu),其理論基礎(chǔ)是存在主義的,即人的本質(zhì)是超越社會歷史的,抽象的“自然人”,因此他的觀點沒有普遍意義,我卻不這樣認為。正如大多心理學家和普通讀者所共認的那樣,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準確反映了人類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的共同規(guī)律,能夠概括我們不同階段的人生處境,并且能夠被我們的內(nèi)心經(jīng)驗所證實。
具體到小品《不差錢》,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有什么實際意義?在哲學層面,人類個體生存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猶如存在主義哲學表述的那樣,我們都是在偶然時間、偶然地點被偶然地“拋”到這個世界中來的,這里沒有我們自身的意愿。20世紀40年代出生在德國和21世紀出生在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人,與同年代出生在南美國家秘魯和美國的人,在被“拋”到這個世界的一剎那間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區(qū)別來自從此以后完全不同的“選擇”,這個過程最終決定著你是一個屠殺猶太人的納粹黨徒還是一個在哈佛大學讀書、信奉民主和自由的年輕學子。存在主義哲學用一句話表述了這種規(guī)律:人在行為中證實自己。
人類行為的動機是從哪里來的?最主要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求(我們可以一一對應(yīng)馬斯洛所描述的五個層次),人就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根據(jù)不同處境進行選擇從而確定自己的本質(zhì)的。那么,趙本山、小沈陽和毛毛面臨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求處在馬斯洛描述的五個層次中的哪一個階段呢?我認為處在“獲得尊重”和“自我發(fā)展”的階段,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穩(wěn)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承認”,“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實現(xiàn)個人理想、抱負,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這也是目前大多數(shù)這個人所處的階段。
值得指出的是,趙本山、小沈陽和毛毛心里非常清楚,他們生存和發(fā)展需求的滿足只能來源于畢福劍,也就是那個超級存在。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構(gòu)成助力的東西往往也正是構(gòu)成阻礙的東西,所以,在《不差錢》中才頻繁地出現(xiàn)了對畢福劍“死亡”的詛咒。這種不動聲色的宣泄補償了小人物精神付出的巨大代價,使他們的心理達到了某種脆弱的平衡。如果沒有這種宣泄,小人物的所言所行就成為了純粹的“自賤”,那不是趙本山的本意——趙本山所有小品都沒有這種“本意”,他總是在想方設(shè)法維護小人物的尊嚴。
這就是狡黠,這就是智慧。
趙本山、小沈陽和毛毛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會心的一笑,根源就在于他們的人生處境對應(yīng)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人生處境,他們的處世之道滿足了人們面對困窘的“突圍”心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趙本山小品表現(xiàn)出的那種出類拔萃的狡黠和智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欣賞他,把他飾演的人物作為艷羨的對象,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我們從來到這個世界那一天起,就不可避免陷入到了“選擇”的境地——你必須不斷“選擇”和“決定”,你是在“選擇”和“決定”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本質(zhì)的。然而選擇的代價又如此巨大,在很多種情況下,“選擇”其實是一種非選擇,一種被我稱之為“強力”的東西早就為你設(shè)定了人生范圍乃至于精神高度,你會常常感覺生活在藩籬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如果試圖擺脫精神痛苦,試圖活得有一點兒尊嚴,你就必須智慧。
用小沈陽的話問一句:為什么呢?
假設(shè)畢福劍不因為中央電視臺“金光大道”的節(jié)目成為超級存在,他還能夠獲得那種強力地位嗎?小人物趙本山還用得著去“鐵嶺最貴的飯店”宴請畢福劍嗎?毛毛還用得著攀附已經(jīng)去世的“姥爺”嗎?小沈陽還用得著埋怨趙本山“太摳”、沒有誠心誠意招待畢福劍嗎?他還用得著也去攀附“姥爺”嗎?
正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存在,所有弱小都得重新制定生存法則,否則你將“不在”;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狡黠才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智慧,只有這種智慧能夠與強力抗衡,使人有可能作為真實的存在而存在。換一句話說,狡黠是一種條件,不具備這種條件,你很難得到馬斯洛所說的“穩(wěn)定的社會地位”,你的“個人能力”也很難獲得社會承認,你無法“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你更無法“實現(xiàn)個人理想、抱負,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只有趙本山小品——《不差錢》尤為突出——把狡黠變成了智慧,他如魚得水,應(yīng)對自如,在很多時候,他用種種令人叫絕的農(nóng)民式的狡黠把強力玩弄于股掌之中……他讓人們領(lǐng)略到了深藏于心靈深處的智慧竟然如此令人著迷,他最大程度讓人們感受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從未真正實現(xiàn)過的精神滿足……趙本山小品之所以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chǔ),原因就在于此。
當一個世界強大到讓所有人都感覺渺小得如同“不在”的時候,狡黠既是生存手段又是精神支撐,“草泥馬”最近在“馬勒戈壁”橫空出世,宣示的不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嗎?
2009-3-3,凌晨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