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寬:另類屈原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1
大概是2000多年以前,當時還沒有行為藝術(shù)這一說,一個男子,在江邊無目的地走著,穿著怪異,形容枯槁,嘴里不時還自言自語,他既憤怒又不是青年只好叫做——憤老。一個打魚的認出他來問道:嘿,哥們兒,你不是那個原來經(jīng)常上電視的三閭大夫嗎?怎么現(xiàn)在混的這么背。憤老忿忿道: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在官場混不下去了。打魚的心腸挺好,開導(dǎo)他:老哥,都什么年頭了,人背不能怪社會啊,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混水摸魚?眾人皆醉,正好方便下手?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玩什么深沉?自討沒趣不是?憤老一點沒聽進去,只認個死理: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后來憤老越來越想不開,當時江邊沒有好心的民警,他一個猛子扎進汨羅江里再也沒有浮上來。
話說這位憤老可不一般,雖然年紀不小,可長得極帥,又打小愛穿奇服,而且作得一手好詞,主要作品都收在他的個人專輯【九歌】和【離騷】里,所以有很多“飯屎”,在那個年代屬于師奶殺手級的人物。聽說偶像跳到江里了,那些中年婦女悲痛欲絕,說什么也不能讓自己的偶像讓王八給吃了,沒別的辦法,只好用棕葉包了一些糯米飯,扔到江里,求求那些蝦兵蟹將別碰自己的偶像。這后來被人叫做粽子,好事者發(fā)現(xiàn)別有一番滋味,就把這門技藝發(fā)揚光大,在里面包進了豬肉、紅棗、蓮子、鴨蛋黃等等,作得地球人都愛吃,自然再也舍不得往江里扔了。縱情口腹之欲不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所以教科書告訴我們,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余生也晚,故有一事很長時間一直搞不明白,愛國倒沒錯,但愛國干嗎非得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就跳江呢?面對敵人入侵,就算領(lǐng)袖昏庸,以他的號召力也完全可以保存力量,發(fā)動人民群眾,上山打游擊,組織敵后抗秦根據(jù)地么……
2
前一段時間關(guān)于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鬧得紛紛攘攘。讓我又想起了屈原同志,六國早就統(tǒng)一了,關(guān)于屈原同志愛國主義到底成立不成立怎就沒什么人追究呢?也許因為政治學角度講國和民族相比有更多的政權(quán)概念。其實想通了這也不奇怪,簡單的邏輯三段論就可以論證。誰都知道屈原是偉大和高尚的,那么什么最偉大,最高尚呢?當然是愛國,所以屈原當然應(yīng)該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從我識字以后看的一些書中,可以知道他年紀很輕就出名了,【史記】里說他少年得志“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那時他推算起來大概才二十歲來歲,和現(xiàn)在一個叫謝霆鋒的孩子差不多,所以比較任性些想來也是自然的。史料記載,因為小屈同志年紀輕輕就這么得寵,惹人嫉妒,一個壞人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進讒,于是懷王“怒而疏屈平”。不過我想沒那么簡單,懷王真要這么沒水平,想來當初也不會如此重用小屈。小屈根子上的問題可能還是不了解外交是內(nèi)政的延續(xù)的道理,犯了不講政治的路線錯誤。
犯錯誤不要緊,誰不犯錯誤呢?關(guān)鍵是犯錯誤要改,徹底檢討自己的思想根源,只要檢討的深刻,領(lǐng)導(dǎo)和組織總會原諒你的,再加上又根正苗紅乃“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畢竟還是可以改造的好同志嘛。哪怕他對組織的決定保留意見也好,但屈原同志的年少得志使他過于自負了,他堅信并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組織和領(lǐng)袖才是荒唐的。由于他堅持這種可怕的念頭,他一次次和回頭是岸的機會失之交臂,最后在孤憤中自絕于人民。
他的文學才華使他充滿人生困惑,順帶顧影自憐、發(fā)牢騷的言論流傳后世。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閱讀,總會覺得那種口吻非常熟悉。
3
我有一個哥們是辦青年雜志的,他跟我說,在雜志社里最頭疼的差使就是給派去主持“知心大姐”一類給年輕人回答人生困惑的欄目,比被派到昆侖山上一個人看雷達站還痛苦。把他們雜志幾十年以來的舊刊物翻來看一看會發(fā)現(xiàn),從著名的“潘曉討論”到現(xiàn)在讓年輕人困惑的問題,翻來覆去就是那么幾條。剛從學校出來,好不容易剛變成熟一點,悟出了埋頭賺錢才是人間正道,工作又逼著你思考所謂人生問題。用上三五年時間把這些困惑都思考一遍,人也快瘋了。于是撤下來,再換一個愣頭青上去,又有一批年輕人到了思考人生問題的年齡,接招的還是那些關(guān)于人生誘惑和原則之間的選擇問題,只不過:主語從高加林、潘曉變成了呂日周、上海寶貝;
賓語從該不該拍生產(chǎn)隊長的馬屁換成了該不該拍公司經(jīng)理的馬屁?謂語從應(yīng)不應(yīng)該削尖腦袋進城變成了應(yīng)不應(yīng)該削尖腦袋出國?
我建議他與其周而復(fù)始這樣折騰不如,不如每期雜志上只要把屈原同志問太卜鄭詹尹的問題列上,差不多都概括了。當時他被下放,三年沒有機會向偉大領(lǐng)袖匯報他的“美政”規(guī)劃,郁悶的不行了,以至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他向鄭詹尹一口氣問了一堆問題: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
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
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他想從鄭詹尹口里知道,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這些疑問與其說是問鄭詹尹,不如說是屈原同志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如同哈姆雷特的著名質(zhì)疑一樣令人驚怵。用有點學術(shù)的語言來說,那些質(zhì)疑發(fā)自陷于悲劇之境的震驚和困惑,它們代表性地、夸張地表達了個體的赤字之心的天真,在面對世界的荒謬困境時所反映出的真誠的痛苦和掙扎的努力。
我建議他每期雜志把鄭詹尹在給逼得沒辦法的情況下,堪稱心靈雞湯的經(jīng)典回答也印上:“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庇矛F(xiàn)在的時髦話來說,我選擇我快樂,當然這話象沒說一樣。我的建議顯然也不會被采納。
但屈原同志絕就絕在,象我剛才說的那種雜志是專給青春期有點“成長的煩惱”的年輕人看的。他又不是那些剛從大學畢業(yè)走上社會毛頭小伙子,剛到一個單位,不知天高地厚,從書上看來兩條道理,到哪兒都想碰碰。他很早就出來混了,什么場面沒見過,都一把年紀了,要是現(xiàn)在的人都該面對“59歲現(xiàn)象”了,他還在為那些小兒科的問題想不開。一般人深具慧根,勇猛精進,比他年紀輕的多就悟出來,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為什么要追問什么終級意義呢,吃飯睡覺皆為般若,賺錢泡妞都是修行。
4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小說,閻真的《滄浪之水》。書名大概來自【漁父】中的清濁之辯。故事的主人公池大為無職無權(quán)時,“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沒有什么東西需要他承受”。他決定暫時擱置知識分子的良知而要“重新做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取得職權(quán)以便“做點好事”。以他的智商和能力、通過韌的戰(zhàn)斗,他終于做到了。他是一個社會的成功者。
按照現(xiàn)在這樣的思路,屈原的故事完全應(yīng)該是另一個樣子。他可以暫時委屈自己的個性,上門賠罪并獻上厚禮讓上官大夫,佞臣靳尚和懷王寵妃鄭袖等人放松警惕,同時痛哭流涕的向懷王檢討自己一時胡涂,從而獲得懷王的寬大。而后吮癰舐痔重新獲得懷王的信任,官復(fù)左徒。找機會量身設(shè)計頂級時裝來討好鄭袖,拉攏鄭袖形成同盟,挑撥波大無腦的鄭袖和靳尚之間的關(guān)系,不動聲色的在要害部門培植親信,逐步運用權(quán)術(shù)和鄭袖的枕邊風使上官大夫,靳尚在懷王面前失寵。當時機成熟找一個機會借懷王之手制他們于死地,至此屈平同志官至令尹,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秦軍逼迫日近,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戒驕戒躁、韜光養(yǎng)晦、謙虛謹慎、等待時機。故事再往下發(fā)展,懷王三十年,秦人誘騙懷王會于武關(guān)。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力主懷王入秦,屈原看出陰謀但不加勸阻,結(jié)果懷王被扣不得返回,頃襄王接位,三年后懷王死于秦。聞懷王死訊,舉國發(fā)喪之機,屈原請命舉兵討秦。大軍城外夜宿,這天晚上,屈平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王者昏庸,不能親政,我等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
不若先擁立屈平為王,然后再行討秦”迅速得到響應(yīng)。一覺醒來,親信將士早已準備好的登基冠冕,為屈原加上,屈原辭而不受,最后在眾將士以國家大義為重的再三請求下,屈原承天意于國家危難之際,班師回郢。兵不血刃,控制都城,早已準備好的禪代詔書詔告天下宣布襄王退位,屈平登基。屈平立馬施展手腕,整頓朝綱,啟用賢人,獎率三軍,一戰(zhàn)大敗秦將白起。再往后也許歷史會完全改寫,最后屈原的后人并吞六國,一統(tǒng)天下,定都長沙,史稱楚始皇。
這是多好的一個電視連續(xù)劇腳本啊,只要再加上一些多角戀愛就完全符合現(xiàn)在觀眾的欣賞趣味。當然這樣的故事不可能在屈原身上,他的性格使他不能成為這樣的偉人,他不屑于對社會通行的游戲規(guī)則作哪怕一時的妥協(xié),他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他的邏輯是失去作人原則,贏得世界又怎樣?所以他贏得的只是自己的原則,失去的卻是整個世界。用現(xiàn)在的成功學理論來解釋,他的情商實在太低了。
而在《滄浪之水》中,當身居高位之后的池大為準備大施拳腳重建理想時,卻又被殘酷的生活真相所擊敗,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以再也不能回到那個充滿信念和理想的池大為,在“大勢所趨別無選擇的口實之中”成為了一個“被迫的虛無主義者”。當小說的結(jié)尾,“池廳長”把從父親就開始珍藏的《中國歷代文化名人素描》輕輕地放在泥土上,卻沒有勇氣去正視那些臉龐。當看到這里每一個有知識分子情結(jié)的人都會感到那種發(fā)自靈魂深處的痙攣。
所以達人有云,千萬不要讀死書。書本上寫著要正直,要坦白,要堅持真理,要隨時準備和一切謬誤與不公正斗爭,不過如果你真相信這些,不要說春秋戰(zhàn)國年代,就是現(xiàn)在太平盛世,隨便到哪個單位,都會讓你跌的滿地找牙。
人世間的游戲規(guī)則是造物主睡眼瑆松的時候制定的,他在制定這一切的時候就把它的合理性也寫入憲法了。只有不怕虎的初生牛犢,才敢追問,這世道憑什么這樣?當然他很快就會受到教訓,因為跟上帝較真,煩惱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鄭智化的一首歌里唱道“頭腦壞掉,才能活的很好!
5
屈原卓爾不群的酷在于,他執(zhí)著的追問人生,他相信自己內(nèi)心的召喚和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是真實的,他相信不經(jīng)過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生命的意義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
他準備為此付出代價。
回過頭來看,他所向往的“美政”假設(shè)今天真要實行起來,恐怕充其量不過是類似薩達姆,金正日一類領(lǐng)袖,對其子民“慈父般”的統(tǒng)治。但這并不重要,就好像柏拉圖、歐文和圣西門,他們在頭腦里構(gòu)造的理想社會其實不適合現(xiàn)代人居住。但他們凝視未來時心之所善,九死未悔的執(zhí)著卻被人千古傳頌。
我有時候在想,之所以某一群猿最后變成了人,除了馬克思告訴我們它們愛勞動以外,一定是它們中有一批不安分的家伙,它們不停的騷擾同類的寧靜生活,喋喋不休的告訴大家,不要滿足于祖祖輩輩的習慣,除了爬在樹上摘鮮果,彼此抓虱子放在嘴里嚼以外,還有另一種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可能,值得大家去追求。
在我們的先民還沒聽說過【人權(quán)宣言】,不知民主、科學為何物的年代,他從沒把自己看作君王的奴仆,他用“芳草、美人”來比喻自己的才華情操和君王的賞識,以至于被學術(shù)界聯(lián)想豐富的同志嗅出了同性戀的氣息。他自居君王和國家的領(lǐng)路人,用后來學術(shù)界時髦的話來說叫“彌賽亞”情結(jié)。所以他被自己感動的一塌糊涂,用很多詩來歌頌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
當遭遇打擊,他沒有在生活的慣性中沉淪,更沒有轉(zhuǎn)而匍匐于權(quán)威面前,象文革中的我國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一樣,挾起尾巴,低頭認罪,以茍延殘喘。在經(jīng)過痛苦的反省,他選擇的是對時代進行激烈的思考,提出真實的異議,捍衛(wèi)忠于自身認識的權(quán)利。
他是那樣的不合時宜。
6
歷史是人寫的,而且是成熟的大人們寫的,大人們總是希望孩子把聽話的好孩子作為榜樣,作母親的最愛教孩子唱的歌就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于是各朝各代的統(tǒng)治者和他們編纂的教科書善意的把我們的屈原同志塑造為了忠君和愛國的楷!言嵡翍Z??俏夜??飛獻非蟾魴越夥擰⒂掠諤亓⒍佬、坚持稇孝思考的先?=裉煺媸檔那??灰磐?耍?揮恤兆雍桶??裊訟呂礎(chǔ)?
如果可憐的屈原知道這些,他在天之靈一定恨不得再跳一遍汨羅江。
我在想有一天當自己有了孩子,我該做什么?我會給他做好吃的粽子,給他講另一個版本的屈原的故事。愛國是要的,但我還會告訴他:
要堅持原則,但要自省,什么才是你自己的原則?不要拘泥那些別人告訴你的偽原則。
有無數(shù)格言為人生提供答案,這些答案你不妨多記一些,可以用來教導(dǎo)別人,但自己千萬別太當真,當你遭遇了問題,這些答案都沒有用,你必須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一遍。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不費腦子就可以從別人手里接受的主義,如果那些讓所有其他人都如癡如醉的大道理不能說服你,你完全可以不去理睬它。
當然面對妥協(xié)不妥協(xié)的選擇還是要慎重,這是你唯一必須要注意的,因為所有代價都需要你自己一肩承擔,就像屈原爺爺一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