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稼祥:從“大部制”改革,看三種“三權分立”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據(jù)報道,醞釀很久的“大部制”改革今日將露出水面:下午3時,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關于國務院機構(gòu)改革方案的說明。
關于“大部制”改革,在決策者看來,它可能是即將奉獻給國人的一頓政治大餐;
可在某些不領情的輿論看來,它不過是一碟噱頭小菜。以我之見,這項改革的意義,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它有“破”和“立”兩個方面的價值。
就“破”的價值而言,“大部制”是從行政權的意義上,對改革前“全權”政體的進一步打掃。了解一點中國史和世界史的讀者都知道,無論是1949年以前的中國,還是整個西方世界,實行的都是今天所謂的“大部制”。在中國皇朝時代,很少設置10個以上的部,最常見的就是戶部、兵部、禮部、工部、吏部,還有最高法院——大理寺,中紀委——御史臺,等等。設置幾十上百個部,是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實行大部制,不過是讓中國在行政權設置上回歸到正常狀態(tài),中國在成為正常國家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從“立”的價值看,有兩層意思可說,一層是政府理念方面的,“大部制”背后是“小政府”理念,這不能僅僅被看成是西方市場經(jīng)濟國家推行的“守夜人”國家觀念的中國版,更是道家無為政治的一個理想,這個理想,老子把它表述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另一層“立”的意思涉及分權理念,對此,中共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他說,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建立責權一致的大部門制改革是大勢所趨,“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 權”“三權分立”的思路將體現(xiàn)在國務院機構(gòu)改革過程中,大部制改革會圍繞“三權分立”進行。
這個“三權分立”還不是孟德斯鳩意義上的“三權分立”。三權分立有大中小三種,小三權分立就是鄭新立所說的行政權內(nèi)部的三權分立,它是一種行政體制安排,把行政權劃分為“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讓其各司其職;
中三權分立是孟德斯鳩意義上的“三權分立”,它是一種政治體制安排,指的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三種權力分開設立,相互制衡;
大三權分立指的是黨、議、行三種權力分開。改革前,我們實行的是蘇聯(lián)式全權體制,這種體制的特點之一,是黨權代替行政權,行政權代替議會權。這樣做的優(yōu)越性是干好事效率高,弊端是干壞事效率也高。
“三權分立”過去是一個違禁詞,現(xiàn)在成了官方用語,單這一點說,“大部制”就已經(jīng)邁了一大步。
2008年3月11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