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卓:聯(lián)省自治與湖南省憲法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ā幭瓤趾蟮暮先
說湖南人什么事都要爭個先,這話不假。以鼓吹洪憲帝制為后人詬病的楊度楊皙子,在清末留學日本時,原也是個激進的革命份子,曾作《湖南少年歌》抒懷詠志,其中最為人知的幾句是:“中國于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慎于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那種以天下為己任,救中國舍我其誰的氣概,真?zhèn)是湖南人倔騾子精神的最佳寫照。而時過境遷,皙子先生挺身為袁世凱稱帝鳴鑼開道,卻又是不遺余力,毫不愛惜自己的羽毛,管他世人如何說三道四,我自一條道走到黑。至于他后來秘密加入共產(chǎn)黨,垂暮之年再次否定自己的一生所為,則更是令人大跌眼鏡。這些不用多說,因為此文不是為了評說楊度其人其事,只是以楊皙子為例,引出民國初年湖南人的一段往事。
此事恐怕今日之湖南人知者不多,卻的的確確是八十余年前湖南領先中國其他省區(qū)的一樁大事呢。那便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鬧得全國沸沸揚揚的湖南省自治憲法,就是要由湖南人自己對自己省內(nèi)的事務說了算,而且還有一部省憲法作為法理依據(jù),什么北洋政府、廣州護法軍政府,都不能再隨便插手進來。咦?那豈不成了“獨立王國”了?不錯,當年年輕氣盛的毛潤之毫不隱晦這一點,他甚至還給起了個“湖南共和國”的名稱,他說:“我們主張‘湖南國’的人,并不是一定要在字面上改一個名稱,只是要得到一種‘全自治’,而不以僅僅得到‘半自治’為滿足!蹦瞧鋵嵾是因外省人張敬堯督湘以來,將湖南禍害得天怒人怨,他一旦被驅(qū)除,湖南人覺得再也不能讓外人左右自己的命運了,這樣一種強烈情緒的表達而已。
毛潤之認為實行全國總建設一時還完全無望,最好的辦法是“索性分裂去謀各省的分建設”,先和正處于混亂中的“大中國”脫鉤,待十年二十年各省“分建設”好了,再搞“徹底的總革命”,才是“進于總解決的一個緊要手段”。毛潤之這種驚世駭俗的見解,在當時正代表著一股強勁的思潮,那就是自辛亥革命建立民國以來,一直暗流涌動,時而風行各省,時而遭打壓而式微的“聯(lián)省自治”運動。
此時正當民國九年(1920年),湖南乃至全中國正處于又一個十字路口,是各省由自治而聯(lián)合,走自下而上和平統(tǒng)一之路,還是沿襲自古以來大一統(tǒng)的觀念,由強者以武力削平群雄,重建真正集權(quán)的中央政權(quán)以號令全國,人人都在期盼,各省都在揣測,看誰敢率先打破僵局,而且是怎樣來打破這僵局。果然,敢實干的又是湖南人!剛剛趕走張敬堯重掌湖南軍政大權(quán)的譚延闿,7月22日向全國發(fā)出了“祃電”,宣布湖南自治了,今后省長要湖南人自己選舉了,不再由中央政府任命了,還要制訂省憲法了!譚延闿說,這就叫作“湘人治湘”。
。ǘ┞(lián)省自治的由來
要說清聯(lián)省自治這回事,還得回頭看看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都發(fā)生了一些什么情況。
辛亥革命起自武昌起義,新軍暴動,手里握著幾條槍桿,可力量既稱不上強大,組織更談不上嚴密,何以聲勢越來越大,最后逼得朝廷不得不下詔退位?都說是袁世凱乘機要挾,嚇唬住了頭發(fā)長見識短的隆裕太后,才得以冒了這肇建共和之名,竊取了大總統(tǒng)的寶座。但究其實是各省督撫見風使舵,紛紛宣布獨立脫離了朝廷,才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分崩離析之勢,令朝廷徒嘆奈何,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乖乖下臺。各省督撫原都是由朝廷任命的,為什么在危難之時不力挺主子,卻要落井下石呢?除了不愿作殉葬品謀自保權(quán)位的私心之外,受制于地方勢力的挾制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其實在慈禧太后所做出的最后一次欲挽救清王朝的努力中,實已種下了各省在事急時自行其是的禍根,那就是以立憲為目的設立的各省諮議局,其中為首領的均為地方名流耆宿,而不是按清朝立國以來一直對封疆大吏實行的回避本籍原則。未發(fā)生動亂時,諮議局議長不過是個擺設,實權(quán)完全掌握在外籍的督撫之手,但一旦出現(xiàn)辛亥年那樣的政治危機,朝廷的權(quán)威盡失,“王綱解紐”,外籍督撫駕馭地方無所憑依,不借重本地名流聚集的諮議局,又當何如?而本地人自然以置身事外各保桑梓之地為第一選擇,那也就由不得督撫獨斷專行了。換句話說,一旦皇上的指揮不靈了,地方大員的執(zhí)政合法性就不再出自皇權(quán),而是要轉(zhuǎn)而看地方勢力的眼色行事了。這種時候,只要不是伯夷叔齊那樣的死硬派,宣布獨立就是唯一識時務的明智之舉了。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們也可以把辛亥革命看作是對中央集權(quán)的否定。那么合乎邏輯的發(fā)展前景就應該是地方分權(quán)了?事情卻遠不是這么簡單。
辛亥革命畢竟是以民族革命的名義進行的,“驅(qū)逐韃虜”是首要目的,而中國人心目中的大一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建立共和”當然也還要團結(jié)在一個頭頭之下,形成一個整體才覺得心里有底。于是臨時大總統(tǒng)孫文只能讓位于袁氏,“臨時約法”應運而生,袁大總統(tǒng)在北京執(zhí)掌了名義上號令全國的中央政府。美好的愿望,未能產(chǎn)生預期的結(jié)果,袁世凱不愿受國會約制,殺宋教仁于前,謀黃袍加身于后,眼看著剛剛建立的共和制度危如累卵,孫中山和他的“中華革命黨”也好,梁啟超、蔡鍔等進步黨人也好,只能重披戰(zhàn)袍,為“再造共和”而流血犧牲了。袁氏皇帝夢破滅,驚怖而死,卻留下了南北兩個政府對峙的僵局,把中國帶入了軍閥混戰(zhàn)的災難之中。
湖南謀自治,并非唱獨角戲,當時“聯(lián)省自治”的呼聲正響徹全國,儼然要把中國引上美利堅合眾國式的聯(lián)邦國體軌道。說起聯(lián)省自治,最初被稱為“聯(lián)邦主義”,其實由來已久,孫中山遠在光緒年間已有對未來推翻清朝后中國根本制度的設想,他說:“……惟在聯(lián)邦共和之名下,夙著聲望者,使為一部之長,以盡其材,然后建中央政府以馭之,而作聯(lián)邦之樞紐!毙梁ツ暾䴔(quán)鼎革,民國建立,孫中山與他旗下的國民黨人為了限制袁世凱日益擴張的權(quán)力,更是不斷鼓吹地方自治思想。比如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辦《民國雜志》作為喉舌,戴傳賢在該刊發(fā)表《中華民國與聯(lián)邦組織》,明確說:“中國文化之發(fā)達,由于地方分權(quán),而文化之退步,由于中央集權(quán)!泵^直指謀求專制獨裁的袁世凱。而原來組建共和黨、進步黨在議會里與國民黨對壘的梁啟超,在看穿袁世凱稱帝野心后,也逐漸有了新的想法。他在游覽歐洲之后,發(fā)表《歐游心影錄》抒發(fā)感想,極力推崇地方分權(quán)思想,已與當年在國會中高舉中央集權(quán)旗幟與國民黨議員斗爭時大異其趣了。還有一幫名流學者,都在鼓吹聯(lián)省自治,其中為今人所熟知的有:蔡元培、胡適、熊希齡、蔣百里、章太炎,甚至還有北大的教授李四光等。其論調(diào)不外乎是鑒于國家憲法遲遲不能制定,就不如轉(zhuǎn)而另辟蹊徑走地方分權(quán)之路,由各省制自治憲法,自行施政,自管軍事、經(jīng)濟、教育,進而聯(lián)合成一國,可釜底抽薪,永遠免除重蹈中央政府被獨裁者控制而為害全國的覆轍!奥(lián)省自治”這個口號,是浙江人章太炎提出來的,為的是強調(diào)“聯(lián)省”而非“聯(lián)邦”,以防被“統(tǒng)一派”斥之為“分裂”,可見“聯(lián)治派”用心之良苦。
至民國九年時,聯(lián)省自治的呼聲格外強烈起來,究其原因是因為武人長期專權(quán),各省人民都不勝其苦,卻又看不到消弭戰(zhàn)禍重享和平的前景,于是日益對南北兩個所謂中央政府徹底失望,而自謀保全家園之道的結(jié)果。正是“求人不得,不如求己”。特別是在袁世凱洪憲稱帝丑劇落幕,猝死之后,北洋政府府院相爭,段黎交惡,繼而段祺瑞為脅迫國會通過對德宣戰(zhàn),制造流氓圍毆國會議員案,再至張勛率辮子軍入京,扶廢帝溥儀復辟,再到段祺瑞為擴充皖系實力,不惜以中國路礦之權(quán)為質(zhì),向日本舉借“西原貸款”,終于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山東不但未從戰(zhàn)敗國德國手中爭回,反而落入宿敵日本之手,激起國人憤怒,爆發(fā)了愛國學生為主體的“五四運動”……。種種不堪回首的痛史告訴國人,寄希望于只知專制不知民主的北洋政府,只有國權(quán)的一步步淪喪,戰(zhàn)亂絲毫未見平息之跡象。那么南方的廣州護法軍政府呢?桂系軍閥陸榮廷與孫中山的大元帥府從貌合神離到公開對抗,粵桂兩家已經(jīng)呈分道揚鑣之勢,而粵軍內(nèi)部陳炯明也傳出與孫不和的消息。拋開主義不談,孫大元帥要北伐,逐鹿中原,問鼎神州;
段總理要直搗廣州,飲馬珠江。兵鋒所向,無不以華中華南為戰(zhàn)場。黎民何辜?又要遭兵燹之災了!看來只有走聯(lián)省自治一途,各省自選首腦,自定憲法,以民眾的意志和法理的力量阻止外軍的侵入,才是釜底抽薪杜絕內(nèi)戰(zhàn)之禍的唯一途徑!
問題是,北洋政府段祺瑞和廣州的孫中山大總統(tǒng)都不吃“聯(lián)省自治”這一套,老段迷信武力統(tǒng)一是一貫的,而孫大炮也早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理想,轉(zhuǎn)而信奉“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論,一心要北伐,以建立新的號令全國的中央政府。湖南因其所處的地理中心位置,不可避免地又將成為南北軍隊交鋒的角逐場。從民元到民九(1911—1920),北洋勢力三度禍湘,先是湯薌銘,次為傅良佐,再為張敬堯,湖南人深受其害,早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再承受刀兵之災,湖南人是絕不情愿的了。為求免禍而祭起自治這個“法寶”,靈不靈先不說,總算是一套臨時抱佛腳的辦法。死馬醫(yī)不活,不過仍是死馬,若醫(yī)都不醫(yī),死馬斷無復活之理,又怎能心甘?前清翰林出身,當過湖南省諮議局議長的譚延闿,從辛亥年就任湖南都督始,之所以屢仆屢起,總是位子還沒坐熱,就又被敵對勢力逐走有如喪家之犬。他個人痛定思痛,也覺得哪怕是出于保屁股下的位子起見,也只有宣布自治這一條道,誰會愿意老夾在狹縫之間,過著風箱里的老鼠般的日子呢?所以他一旦借助趙恒惕、程潛的軍事實力,假廣州“護法”軍政府之威,重歸故里執(zhí)掌湖南督軍兼省長的大權(quán)之后,馬上就毫不猶豫地打出了自治的旗號,為的就是改弦更張,跳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
譚延闿在“祃電”中說:“……鄙見以為吾人茍有根本救國決心,當以各省人民確立地方政府,方為民治切實辦法。近年海內(nèi)明達之士,對于國家之組織,尤主張聯(lián)邦合眾制度,或主張地方分權(quán)制度……湘人此次用兵,純本湘人救湘,湘人治湘一致決心……采用民選省長及參事制,分別制定暫時條例,公布實行……”。譚延闿真要搞“湘人治湘”了!他還要制訂湖南省自治憲法呢!南北勢力都在觀望,湖南人卻已激動起來,各種論調(diào)一齊出籠,誰都想為家鄉(xiāng)未來的命運畫出自己的藍圖,毛潤之那“湖南共和國”的說法自然也在其列。
(三)譚延闿的“攘外”與“安內(nèi)”
無庸諱言,譚延闿的自治,與學界、商界,乃至一般老百姓心目中的自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這里面有個“在朝”與“在野”的區(qū)別,在朝者除了謀長治久安之外,不讓外人插手的真實目的,不能說沒有保個人權(quán)位的私心;
而在野者欲得到參政議政的發(fā)言權(quán),也即是要獲得一定的民主權(quán)力,才是他們最為急迫的訴求。所以馬上就有了“要自治不要官治”的呼聲出現(xiàn)在本省的《大公報》上,那是該報主編龍兼公所言,直指譚延闿想借湖南人的家鄉(xiāng)觀念,為他們一批本省籍的官僚政客包辦湖南政治開路,弄得譚延闿好不尷尬。
譚延闿也有他得力的支持者,就是當過“國務總理”的湖南人熊希齡。熊希齡是湘西鳳凰人,前清進士出身,曾被袁世凱網(wǎng)羅進所謂“第一流人才內(nèi)閣”,卻又暗做手腳,誣其在任“熱河都統(tǒng)”時盜賣避暑山莊國寶,意在逼其簽字解散國會,為袁氏掃清稱帝的障礙。此時熊希齡閑居北京,是在京的頭號湖南籍名人。熊希齡在譚延闿的“祃電”之后,立即通電支持,還約請了梁啟超為湖南草擬了一份《湖南自治根本法》草案,供譚延闿參考。熊希齡給譚延闿支招曰:“此舉宜于南北統(tǒng)一以前辦成,并須經(jīng)過全省人民總投票,基礎方能穩(wěn)固,各省自可響應,然后聯(lián)省立國,可以刷新,不致為中央權(quán)奸所把持,湘亦可免為南北之戰(zhàn)場。”熊希齡的方案基本上還是主張尊北京政府為正朔的,既主張省長民選,又要由省議會牽頭,會同學商各界聯(lián)合舉薦三人為候選者,再交中央選擇任命,方可生效。熊希齡的這一套方案在湖南一公開,就被《大公報》等報紙逐條駁斥,稱其為“陳詞濫調(diào)”,意在欺騙輿論。
龍兼公與毛潤之等人也擬了一份省自治法草案,公布在《大公報》上,題為《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憲法會議”制定“湖南憲法”以建設“新湖南”之建議》。這個文件佯作恭維譚延闿為首的湖南省政府“實在是一個革命政府”,認為應抓住這“千載一時的機會”,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開人民憲法會議,而人民憲法會議代表,必須實行直接的普選,每五萬人中產(chǎn)生一個。再由人民憲法會議制定憲法,根據(jù)憲法產(chǎn)生正式的湖南議會、湖南省政府以及縣、區(qū)、鄉(xiāng)自治機關(guān)。(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只有這樣,“新的湖南乃建設告成”。這個文件發(fā)表時,簽名者多達三、四百人,一時間湖南省教育會、學聯(lián)、商會、報界等各團體聞風而動,召開“籌備自治運動之各界聯(lián)席會議”,討論憲法會議選舉和組織法要點,對譚延闿造成了頗大的壓力。
譚延闿本與國民黨有著密切關(guān)系,于是邀請了一批屬于國民黨系的人物,抵達長沙來“襄贊”湖南自治,也就是來提供意見與幫助的意思。其中有張繼、吳稚暉、章太炎等。章太炎在宋教仁被刺案后,策動討袁,遭袁世凱關(guān)押,深恨北洋政府之專權(quán),這時候成了一個極端的地方分權(quán)論者。他不但主張各省自治的聯(lián)邦制度,而且主張中央僅保留一個虛設的政府,連國會也不必設,甚至外交問題都應經(jīng)各省首腦副屬方能生效,他說:“或云外交大權(quán)中央不能專主,則應敵為難。不知今日所公患者,不在外人之迫協(xié),而在中央之販賣路礦,以偷一時之利耳。中央之所販賣者,其實還在各省,而非中央自能有之……今使事涉某省者,皆由該省督軍省長副署負其責任,督軍省長去人民近,茍有奸私,事易宣露……故外交權(quán)歸于各省,則販賣自止,而應敵反易,外患亦可漸息矣。此種聯(lián)省制度,為各國所未有,要之中國所宜,無過于此!遍L沙的報界聯(lián)合會,也請來了一位國際級的重量人物,那就是美國學者杜威。他當然贊成中國的聯(lián)邦制應仿效美國,湖南不妨先行制訂一個臨時省憲作為全國的榜樣。
要有一部省憲法,這點大家都同意,可由哪個機構(gòu)來討論產(chǎn)生,卻是爭議的焦點。章太炎反對由省議會制憲,因為那樣代表性不夠廣泛,可他也不贊成由人民直接制憲,他認為那是辦不到的事情。他建議由全省七十多個縣議會,再加上商會、教育會、農(nóng)會、工會及各社會團體共同制憲。而省議會自然不甘放棄主導制憲的權(quán)力,力主要由自己召集制憲會議。在北京的熊希齡也來湊熱鬧,派出了自己的代表赴湘,將一份《湖南省自治大綱》印刷很多份,分送省內(nèi)各界要人,作為研究自治法的藍本,同時召集了全省各界名流四十余人,籌備召開自治會議。譚延闿眼看著要“艄公多了打爛船”,趕緊在9月中旬在湘軍司令部以私人名義召集了第一次自治會議,與會者計三十余人,議定由省政府指派十個人,再由省議會推舉十一人,組成省憲起草委員會,開始制憲工作?缮鐣弦坏弥擞,立刻輿論大嘩,堅決反對制定省憲由官紳包辦。省議會方面見風使舵,也轉(zhuǎn)而反對上述省憲起草委員會的組成方式,主張由全體省民推舉制憲委員,來組成代表廣泛民意的憲草委員會,顯然是受了《大公報》毛、龍方案的影響。譚延闿沒想到省議會會出面反對,只得致函議會,表示同意將起草省憲的事務交由省民憲法會議來解決,惟應如何召集組織,只能交給省議會這個立法機關(guān)負責主持。這樣一來,原定由省政府與省議會合制憲草,就變成了全由省議會獨家出面打理了。
省議會爭到了制憲主導權(quán),卻馬上又陷入了內(nèi)部的意見分歧之中。有人說,在搞省自治之前,先應恢復縣自治,而且要完善一套縣自治草案,再在縣自治的基礎上進而議省自治問題;
有人大批特批熊希齡的《自治法大綱》,并擬出了自己的長達上百條的省憲草案。省議會勉強協(xié)調(diào),召集了專題會議一次,推舉出十一人為理事,負責研究草案條例。但這時社會上的輿論更進一步轉(zhuǎn)為對省議會的不信任,指出此屆議會任期已滿,在法理上已經(jīng)失去民意代表之效力。譚延闿不是個性格強悍的人,凡事總采取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曾被譏為“混”型政客,他自己反自嘲說“混之用大矣哉”。他原來以為這難辦之事已有省議會代庖了,正樂得躲個清靜,沒想到又橫生此枝節(jié),正在不知所措之際,人民已經(jīng)不耐煩了,在“雙十”國慶日舉行了上萬人的大游行。省會的三十多家團體聯(lián)名向省政府遞交了“敦促盡速制憲”的請愿書,指責政府和議會“或則徒托空言,或則各執(zhí)己見,或則存心敷衍”,要求由人民直接制憲。
譚延闿宣布自治,進而要制定省憲法,為的是造成湘人治湘的局面,為自己披上一層法理的鎧甲,使南北兩個以中央政府自居的強勢集團不能輕易染指湘境,也就是主要以“攘外”為目的?伤麤]想到的是,此議一開,眾說紛紜,各種看法和政見互為抵牾,湖南內(nèi)部矛盾大爆發(fā),使他窮于應付,“安內(nèi)”尚且不暇,甚至似乎比“攘外”還難!事情延宕到當年的10月份,湖南內(nèi)部仍是莫衷一是,在北京的熊希齡看著著急,發(fā)來通電勸告湖南鄉(xiāng)親們,說:“……今當吾湘粗定,南北政府均無能力干涉之時,大好機會,倘不利用,迨至事過境遷,或推代表請愿于中央,而中央不理,甚至求見當?shù)蓝豢傻,或集公民開會于地方,而地方不準,甚至結(jié)社出版而不可行,吞聲忍泣,雖悔莫追……切望諸公注重根本,迅勸各界互相容讓,速告成功,方合民族自決之精神,免貽再誤桑梓之大罪,同心協(xié)力,是在諸公!彼@番話實有所指,因廣州護法軍政府內(nèi)部桂系失勢后,陸榮廷已出現(xiàn)投向北洋方面的跡象,而段祺瑞正欲利用此一對己有利之形勢,發(fā)動南征而“統(tǒng)一”全國。譚延闿也知時不我待,趕緊向全省各縣發(fā)出電報,征求對省議會擬定的憲法會議組織法的意見,以便迅速確立湖南的自治地位,作為對北京政府剛剛頒發(fā)的“統(tǒng)一令”的抵制?伤麤]想到,后院先已失火了——湘軍內(nèi)部發(fā)生了兵變!
幾個月前的驅(qū)逐張敬堯戰(zhàn)役,乃是湘軍幾個派別聯(lián)合行動的成果,可譚延闿當上了省長兼湘軍總司令,屬于他一派的人物自然多占據(jù)要位,而趙恒惕、程潛二派的軍人們就暗存不服心理。這種心理又被一直想要北伐的廣州護法軍政府方面所利用,孫中山為掃清北伐進軍路線上的障礙,暗派周震鱗到湖南策動程、趙派軍人,干擾譚延闿的自治進程。程派軍人終于發(fā)起兵變,先在平江以索要欠餉的名義槍殺譚延闿親信,繼而有李仲麟調(diào)動軍隊,喊出“除宵小,清君側(cè)”的口號,實則對譚延闿形成逼宮之勢。譚延闿為了穩(wěn)住趙派,宣布將湘軍總司令的頭銜讓給趙恒惕,可老趙卻堂而皇之地說,公職豈可“私相授受”,硬是逼得譚延闿召開全省軍政要員擴大會議,公開讓職于趙,才接受下來。
譚延闿知道立憲以自保的最佳時機已經(jīng)喪失,知趣地自下臺階,又將省長之位讓給了民政長林支宇,然后離湘出走,去了上海,寓居觀風以待時機。他后來的行為果然說明,政治人物之間沒有永遠的敵友之分:正是策動推翻譚延闿的周震鱗,引薦他反投入孫中山的北伐陣營,譚即宣布放棄“聯(lián)省自治”的政治主張,服膺以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這便使譚謀湖南自治其實不過是出于自保自固,而非真有此種政治理想的真相暴露無遺。
。ㄋ模┏窍轮吮瞥鰝省憲法
譚去趙代,湖南換了一朝“天子”,可夾在南北勢力間的危殆地理位置不會改變,趙恒惕仍要面對“攘外”的難題。所以他宣稱“繼承譚公未竟之志”,繼續(xù)推行制定省憲,就一點也不奇怪了。程派的軍官李仲麟等并不給老趙面子,繼續(xù)憑武力鬧餉,不聽新任湘軍總司令的命令?哨w恒惕卻不是譚延闿那樣的性格,加上他本來手中掌握的軍力就強于譚,于是立刻以鐵腕鎮(zhèn)壓嘩變,殺了李仲麟一干人等,將程派徹底粉碎了。至此湘軍一統(tǒng)于趙,已不再有譚、程二派的地位。趙恒惕先解決了武裝方面的“安內(nèi)”問題,接著來在文治方面施展手段,要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制憲問題。他操縱代省長林支宇的省政府,與自己控制的湘軍總司令部一起,“軍民兩署”協(xié)議定下“制定湖南省自治根本法籌備章程”,決定由省政府聘請具有專門學識之學者,負責擬出省憲草案,再交由各縣議會推舉的審查員審定,并提出修改意見,最后交全省人民直接投票公決。譚延闿在位時,社會上攻擊他的人說他是“官紳包辦”制憲,而這時趙恒惕干脆來了個“軍人干政”,卻沒有誰敢再出來反對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于是就三緘其口,干脆什么也不說了吧。
這時的湖南,因連年兵災,加上空前大旱,已是民窮財盡,百業(yè)凋敝。部隊鬧餉,實在也是拖欠過于嚴重,不得已而為之的。從譚延闿手中接過代省長職務的林支宇,囊中羞澀無法應付軍人要糧餉,民政缺資金的困窘局面,勉強支撐了四個月,就棄職出走了。趙恒惕經(jīng)省議會推選兼任臨時省長,于是干脆將制憲的主導權(quán)抓在了自己的手心里。
趙恒惕請來了省內(nèi)外的學者名流李劍農(nóng)、蔣百里、彭允彝、王正廷等十一人作省憲起草委員,打開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的大門,讓他們在那里精心思索,仔細研討,經(jīng)一個月完成了全部草案的擬訂工作,其時已到了民國十年(1921年)4月下旬。接著就進入了憲法草案的審查程序。譚延闿制憲是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由誰起草上卡了殼,趙恒惕卻是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審查問題上難產(chǎn)。原因是湖南從來是分中、西、南三路,這次審查憲草也按此劃分,分別委派了湘中、湘西、湘南三路省憲籌備處主任,對分屬三個部分的各縣審查員加以組織和召集。這個做法本為照顧各方利益,卻不想反成各方畛域之見暴發(fā)的起點。在審查過程中,部分人基于路界成見,各爭利益,互不相讓,特別是在省議員的分配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另一個爭論要點,是究竟采取省長獨任制,還是模仿瑞士聯(lián)邦的政務委員合議制?也就是選出七名省政務委員,其中一名為省政務院院長,其余兼任各廳廳長,共同對省務負責。贊成者極言此制迎合民主潮流,既可泯除首領之爭,又可免被野心家利用,既能遇事審核周詳,又可免除相互推諉之弊,還能提升人民的參政意識。而反對者卻堅決要求采取類似美國總統(tǒng)制的省長獨任制,說只有那樣才能在外力脅迫下果斷應對,否則不待內(nèi)部爭論清楚,人家早已越過省界闖進家門了!這一爭就爭了三個月,尚無結(jié)論。其間北京的熊希齡親蒞湖南,出席并主持了懇談會,協(xié)調(diào)之下,主合議制的一方才勉強放棄自己的主張。其實趙恒惕雖不直接表態(tài),他當然是反對合議制的,遇事一大堆的人說三道四礙手礙腳,怎比得上他一人決斷痛快?而主張合議制其實也多具譚延闿、程潛派色彩,他們已經(jīng)在軍事上失去了發(fā)言權(quán),怎會不想從政治上爭一些回來?
雖排除了合議制,但其他細節(jié)上的分歧仍不少,一時還難以達成共識。但就在這個時候,卻發(fā)生了所謂“援鄂之戰(zhàn)”。原來湖北一直在北洋系的督軍王占元統(tǒng)治之下,鄂人對他的橫征暴斂極為痛恨。此時鄂人羨慕鄰居湘人得以自治,也一心想來他一個“鄂人治鄂”,于是派出代表向湘、川兩省求援,請求派兵幫助他們驅(qū)逐王占元。按說湖南自治,基于湘人自決的原則,出兵干涉鄰省事務,乃屬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開罪于北洋系,后果叵測。但趙恒惕之所以動心并鋌而走險,實在是有他不得不爾的難處:本省財政極度困難,軍隊卻難以裁抑,軍官們都視所部為私產(chǎn),你裁誰的兵就是逼誰兵變。而來借兵的湖北人恰好提出了十分誘人的條件:湘軍出兵幫助湖北驅(qū)王之后,可以在鄂南駐軍兩個師,其軍餉全由湖北方面提供,湘軍方面還可以掌握漢陽兵工廠,使軍火得到可靠的供應。這個誘餌實在是太大了,老趙實難拒絕,心想一旦事成,不但可將湖北拉入聯(lián)省自治的范圍,使湖南從此與北洋軍閥之間有了緩沖地帶,而且還順帶著將湘軍的勢力伸展出了省界,還連餉械都由人家給包了!趙恒惕于民國十年秋季在長沙誓師,發(fā)兵北渡洞庭,攻入湖北境內(nèi)。王占元在湖北確實盡失人心,難敵湘軍鋒芒,掛印逃走,趙恒惕躊躇滿志,眼看武漢指日可下。沒想到北洋政府立刻委派吳佩孚任兩湖巡閱使,揮軍入鄂,與湘軍接戰(zhàn)。湘軍不敵,一潰再潰,退出湖北不說,連湖南自家的北大門岳陽都沒有守住,眼看北洋的鐵蹄又將踐踏三湘大地了!
都說文人清談誤國,可有的時候文人們的言論也還是能造成一定的輿論壓力,挽狂瀾于即倒,得以“一言興邦”的。救趙恒惕與湖南省憲于大軍壓境之際的,就是一幫文人。熊希齡、梁啟超等不忍坐視湖南自治的局面功敗垂成,進而使全國的聯(lián)省自治進程歸于破滅,紛紛發(fā)動輿論,制止北軍深入湘境。梁啟超并親自代黎元洪寫了一封致吳佩孚的信,說全國人民望聯(lián)省自治若饑若渴,年來湘軍即以此為號召,故不可與之作殊死戰(zhàn),當適可而止云云。吳佩孚果然駐馬長江南,與趙恒惕簽訂了“湘直停戰(zhàn)協(xié)定”。仗雖沒再打下去,但北軍在家門口虎視眈眈,總是令湖南人不寒而栗,自知這個“城下之盟”難保不被隨時撕毀。回想熊希齡預言的“……大好機會,倘不利用,迨至事過境遷,或推代表請愿于中央,而中央不理,甚至求見當?shù)蓝豢傻,或集公民開會于地方,而地方不準,甚至結(jié)社出版而不可行,吞聲忍泣,雖悔莫追……”,參與制憲的湖南各界人士無不唏噓感嘆,只能倉促審結(jié)定稿唯恐不及,但求能免除逼到眼前的外禍就念阿彌陀佛了!湖南省自治憲法于民十9月獲審查完畢,共十三章一百四十一條,擇其要者,有如下規(guī)定:
湖南為中華民國之自治省,以現(xiàn)有土地為區(qū)域,省自治權(quán)屬于省民全體;
全省公民凡年滿卅歲以上,(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皆得被選為省議員,省議員任期三年,設議長一人,副議長二人,閉會時設常駐委員會;
省長由省議會選出四人交由全省公民總投票決選,以得票最多數(shù)者為當選,當選后得受國政府之任命;
凡湖南公民年滿卅五以上在湖南居住五年以上者得被選為省長,現(xiàn)職軍人被選為省長時,須解除本職方得就任,省長任期四年,期滿改選,可連選連任一次;
省長之職權(quán)包括: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執(zhí)行法律之命令,統(tǒng)率全省軍隊管理全省軍政,任免全省文武官吏;
省長有重大犯罪行為,議員可提出彈劾;
省務院下設內(nèi)務司、財政司、教育司、實業(yè)司、司法司,省長為省務院長,各司長為省務員;
中華民國現(xiàn)行法律及基于法律之命令與本法不相抵觸者,仍得適用于本;
國憲未實施以前,應歸于國之事權(quán),得由省議會議決執(zhí)行。
這套憲法的要害,仍在軍政不分,規(guī)定省長統(tǒng)率軍隊,并能任免全省文武官吏,當然是趙恒惕利用了眼前的危局,為自己抓取更多實權(quán)的動作。湖南人這時候已經(jīng)顧不得是否會留下省長獨裁的隱患了,不管怎么說,總比讓北軍再次禍湘為好!于是這套省憲法就交由全體公民投票表決了。投票日定在12月11日,票上只有可決與否決兩個選項,并不再能修改其中條款。于是終于以絕對多數(shù)票獲得通過,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開紀錄的地方自治憲法。
繼而是省議會的改選,此乃行憲之第一步。從民十一3月底起,經(jīng)過激烈的選戰(zhàn),誕生了新的湖南省議會,時至6月底。其實普通百姓多不識選舉為何物,參與意識不強,更兼選民資格調(diào)查粗率,登記造冊缺乏精確統(tǒng)計,就給操縱議員選舉留下了很多空隙。因有譚延闿派的民康社、林支宇派的湘社加入競爭,與趙恒惕派的新新社成三足鼎立之勢,誰奪取了議會多數(shù)派的地位,誰就在未來的省長選舉有更大之勝算,于是各自行為都相當出格,甚至可說是駭人聽聞!當時買票、搶票成風,已不是一般的所謂拉選票的概念。長沙的各選舉場有公開貼出招貼,寫明“一張票吃點心,二張票吃飯,四張票吃酒,十張票與洋一元”的價格,來為自己一方拉票的。還有的地點尚未開始投票,票箱里已經(jīng)有了八千多張選票的。下面各縣的選票基本上都被鄉(xiāng)紳掌握,哪派要票需從掌握選票的鄉(xiāng)紳手中去買,價格從一二角錢到一兩元錢不等,于是掌握選票的鄉(xiāng)紳也大發(fā)其財。等到正式投票時,更有大打出手的,毆斗、搶奪票箱、砸毀票箱的事件屢有發(fā)生,甚至在安化縣還發(fā)生了團防局武裝奪取選票的事情,真是聞所未聞。于是省會各公團提出這樣的選舉“殊為自治之玷”,要求一律廢除,重新選舉。就連舊的省議會也向全國發(fā)出通電,對選舉結(jié)果提出質(zhì)疑。
質(zhì)疑歸質(zhì)疑,想推翻省議員選舉的結(jié)果卻不是易事,因為趙恒惕派已成省議會多數(shù)派,也就是說當政者已經(jīng)達成了自己的初步目的,被統(tǒng)治者想動搖其統(tǒng)治談何容易?接著進行正式省長的選舉時,更可看出趙恒惕的用心:原來按已通過的省憲規(guī)定,省長候選人由省議會選出四人,交由全體省民總投票決選;
可此時趙恒惕恰恰利用了議員改選時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以選民教育未普及,對候選人才能判斷難以確實為借口,改為由省議會提出七名候選人,交由全省縣議員決選!縣議員只有兩千七百余人,當然比兩千多萬選民好控制多了!果然,趙恒惕在9月的省長選舉中,以1581票的絕對優(yōu)勢當選,終于當上了中國首位“民選省長”。
。ㄎ澹┳o憲、修憲與廢憲
不管怎么說,1922年誕生的湖南省憲法,在中國是首開紀錄的。它確實成了全國人民息戰(zhàn)罷兵、各保其境的希望所在,于是四川、兩廣、江浙、云貴、湖北、福建、安徽等省蜂起擁護與效仿,對南北兩個欲以武力統(tǒng)一全國的政府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橫梗在中間的湖南,真成了雙方開戰(zhàn)奪取最高權(quán)力的最大障礙!也正因為此,湖南的自治注定難以久長,即使有一部省憲作為護身符,仍難免刀兵之災。
在民十一年2月,就曾有孫中山照會湖南方面,欲借道北伐的事情,被趙恒惕以剛剛通過的省憲法抵擋了回去。孫中山只得繞開這只攔路虎,準備轉(zhuǎn)經(jīng)江西入鄂,但又被也堅持要走聯(lián)省自治路線的陳炯明以財務拮據(jù)為由,拖住了后腿。孫中山曾與陳炯明當面爭執(zhí),陳炯明力陳應先定廣東省憲,以確立民治的基礎,進而使廣東成為全國的“模范省”,然后再議國憲,循序漸進地推進統(tǒng)一的主張。孫中山與這個死硬的“聯(lián)治派”話不投機,終至徹底反目兵戎相見,5、6月間廣州成為戰(zhàn)場,陳炯明叛孫,炮轟總統(tǒng)府,卻不久敗走。趙恒惕與陳炯明之間是時有信使往還的,對于湖南的自治及制憲,陳炯明也是極力贊成并且十分羨慕的。待到孫陳交惡局勢逆轉(zhuǎn),趙恒惕心知不妙。而戰(zhàn)火終于燒進湖南境內(nèi),卻是起于趙恒惕與譚延闿之間的矛盾。譚離湘后,對湖南的制憲過程仍十分關(guān)注,而趙也一直在表面上對譚尊為老長官,顯得恭謹有禮?删驮谑∽h員的改選和正式省長的選舉上,譚趙之間的矛盾表面化了:各縣的賄選成風,無庸諱言是被趙派所主導操縱,譚派受到壓制,進而在省長選舉中使同為候選人的譚延闿敗在趙恒惕手下,二人間便漸成水火之勢了。譚延闿也就是這個時候投入孫中山陣營的,他還在孫陳交惡時遣說客回湘,動員趙恒惕抄擊陳炯明的后路,當然被趙堅拒,于是譚乃運動湘西蔡巨酋、陳渠珍部叛離趙恒惕,轉(zhuǎn)投廣州政府。趙恒惕派兵討伐蔡、陳二部,自此挑起了湘軍內(nèi)部的戰(zhàn)爭。湘軍中頗有一批原不屬于趙派的將領,貌似中立出面調(diào)停,其實在助蔡抗趙,意圖迎譚返湘。趙手下的一批實力派團長,在唐生智的率領下,聯(lián)名通電宣布誓死“護憲”,社會各團體也成立了省憲維持會,并發(fā)動大游行,要求驅(qū)蔡護憲,拒譚入湘。趙恒惕覺得民心可用,向群眾發(fā)表公開演說,稱省憲為保障湖南利益之公器,有破壞者即為公敵,決以武力驅(qū)除之云云。這不啻對譚延闿發(fā)出了討伐令。譚延闿則干脆由韶關(guān)率借來的兩營滇軍入湘,直抵湖南腹地衡陽,宣布就任孫中山委任的湖南省長兼“北伐討賊湘軍總司令”,并打出了“省憲修正事務所”的招牌,與省會長沙的趙恒惕湖南自治政府分庭抗禮。趙恒惕痛心疾首,發(fā)表通電斥責曰:“……夫吾湘托命于省憲旗幟之下,在國憲未成立之前,不受任何方面之干涉,久為國人所共喻?v令省憲有未盡完善之處,不難依合法程序,提案修正。今以一紙電文破棄之,而復出于首倡制憲之湘人,此誠吾湘之大不幸事也!蹦顺闪⒆o憲軍總指揮部,決心與出爾反爾的譚延闿血戰(zhàn)到底。
譚延闿憑自己在湘多年積累下的人脈關(guān)系,迅速網(wǎng)絡了大批湘軍將領與部隊,分三路進逼長沙。趙恒惕也調(diào)兵遣將以應敵,擺開了廝殺的架式。譚軍先敗退耒陽,繼而趙軍一部嘩變,使譚軍張輝瓚部得以圍困長沙。兩軍以省會為戰(zhàn)場,拉鋸戰(zhàn)持續(xù)半月之久,長沙毀于雙方炮火之民房不計其數(shù)。湖南人本欲以自治拒客軍入境,用省憲保護自己不卷入內(nèi)戰(zhàn)漩渦,卻不料反因省憲問題陷于本省軍隊的殊死戰(zhàn)爭之中。此時吳佩孚的北洋軍占據(jù)著湘北的岳陽和常德,不斷要求趙恒惕放棄湖南自治,接受北京政府任命,然后北洋軍可加入趙軍一方打擊譚軍。趙恒惕雖在萬分危急的關(guān)頭,倒也知道一旦公開借助北軍,就失去了湖南省憲的法理依據(jù),所以一再婉拒,弄得吳佩孚大發(fā)雷霆卻無可奈何。就在此時,陳炯明叛軍再圍廣州,孫中山急令譚延闿回援,這才解了長沙之圍。湖南“護憲”戰(zhàn)爭達三月之久,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尚在其次,真正受到致命打擊的則是原來對省憲的上下一致的信仰。譚派、趙派從此分道揚鑣,涇渭分明。特別是一部分譚派的軍人,因此產(chǎn)生了投向廣州方面以北伐完成統(tǒng)一的想法,使湖南自治不但受到強大的外力壓迫,更有了來自內(nèi)部的武力威脅。而趙恒惕雖然一再拒絕吳佩孚介入湖南內(nèi)部的戰(zhàn)爭,但仍然難以避免北軍趁護憲戰(zhàn)爭之機插足湘境,除了湘北的門戶岳陽、常德早已落入北軍之手外,更有一部北軍深入湖南腹地,占據(jù)了衡陽。這樣一來,趙恒惕無異于在北洋軍監(jiān)管之下茍延殘喘,一舉一動都只能仰吳佩孚之鼻息了。果然,吳佩孚在民十三年(1924)以開戰(zhàn)相威脅,逼迫趙恒惕放棄自治以北附,省憲再度陷于朝不保夕的境地。章太炎等在上海發(fā)出通電,勸告湖南省議會及社會各界,當竭盡全力維護來之不易的湖南省憲法,激起了湖南人再度護憲的高昂情緒。請愿、示威、省內(nèi)報刊發(fā)表文章,不一而足,使趙恒惕也有了堅持交涉的更大信心。吳佩孚眼見民心不可欺,與趙恒惕反復談判后作出讓步,但一定要湖南方面對原有省憲做出相當?shù)男薷模拍艿靡岳^續(xù)保留。實際上吳佩孚之所以堅持要廢除、或者起碼要修改湖南省憲法,是因為這時北京政府正是由直系掌權(quán),曹錕賄選當上了大總統(tǒng),吳佩孚一定要維持一種全國政令統(tǒng)一的形象,當然就容不得湖南自行其是了。經(jīng)過一番掙扎與爭吵,湖南完成了“修憲”,使原來的立法、司法等自治權(quán)力大大縮小了,相互制約的省長與省務院制也取消了,更接近于省長獨裁了。而就在湖南修憲的過程當中,北京政變發(fā)生,馮玉祥囚禁了賄選上臺的總統(tǒng)曹錕,聯(lián)合奉系張作霖,重新抬出了段“執(zhí)政”段祺瑞,全國形勢又為之一變。趙恒惕解除了肘腋之患吳佩孚的威脅,卻修出了一個更利于自己獨斷專行的省憲,實在是一時的意外之喜。
自治也好,省憲也好,具屬“文治”范疇,問題是在當時的中國實力派無不崇尚“武功”,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誰打得贏誰說了算,要不怎么叫軍閥混戰(zhàn)呢。趙恒惕打“護憲”戰(zhàn)爭,對手下大將唐生智倚重頗多,所以戰(zhàn)后為了防范廣州革命勢力北上入湘,就將唐的湘軍第四師駐扎在湘南郴州、零陵一帶。而唐利用了湘南二十余縣財賦充裕的優(yōu)勢,急劇擴張了自己的軍力,竟在短期內(nèi)使第四師的規(guī)模超過了其他三師的總和!趙恒惕明知是養(yǎng)虎遺患,但也無可奈何,只能坐視唐生智擴軍。唐實力漸強后,自然產(chǎn)生取趙自代的念頭。可修憲時取消了原來省長不得連選連任的規(guī)定,為趙恒惕連任掃清了法理障礙,卻對唐生智的政治野心是一大打擊。于是唐生智與趙恒惕的矛盾又漸趨公開化了。趙恒惕對付唐生智的辦法是裁軍,以節(jié)省軍費為號召,要鑄劍為犁發(fā)展經(jīng)濟,不可謂不冠冕堂皇?蛇@只能加速唐生智反叛的步伐,他于民十五年(1926)春天發(fā)難,起兵進逼長沙。
趙恒惕情知難敵第四師的攻擊,派人到衡陽向唐生智表示,自己絕無競選下屆省長的意思,只希望唐生智以合法手續(xù),出而主持全省政局。唐生智也彬彬有禮地答復說,我沒有對趙省長逼宮的野心,只是想請趙省長到衡陽來檢閱第四師的軍容。趙恒惕哪敢赴這個鴻門宴?干脆宣布任命唐生智為省內(nèi)務司長兼省務院長,代行省長職權(quán),自己則向省議會提出辭呈,步譚延闿之后塵離湘出走了。唐生智于是從容地抵達長沙,正式接任了湖南代省長的職務。其實他這時早已與廣州政府方面暗中聯(lián)系上了,只是仍在表面上維持著湖南省憲法和自治的地位,為的是麻痹北邊的吳佩孚,不讓他在自己立足未穩(wěn)之際抓到把柄,提早攻入湘境。果然,蔣介石7 月9日在廣州誓師北伐時,唐生智也在長沙宣布廢除湖南省憲法,解散省議會,結(jié)束湖南六年的自治,正式站在了北伐的陣營中來了。
有人說,二十世紀中國喪失的最大機遇之一,就是與聯(lián)邦主義失之交臂。設若中國由湖南自治始,進而達成各省自治,再建立類似美國的聯(lián)邦制度,則我們在二十世紀遭遇的種種不幸或者大多可免。又有一句話說,歷史不可以假設,用在這里似乎暗指中央集權(quán)大一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命定之數(shù),誰也無法更改。其實聯(lián)邦主義或說聯(lián)省自治功敗垂成,僅差那么一口氣的根本原因,還在于軍權(quán)不統(tǒng)一于中央,同時各省卻又是軍政難分。自晚清以來的封疆大吏各掌其兵,留下了民國建立以后的軍閥割據(jù)隱患,而擁兵自重者不進而謀求更大的權(quán)力,讓他作一個謙謙君子,豈不是癡人說夢?聯(lián)省也好,聯(lián)邦也好,先得讓槍桿子置身事外,大家誰也不能威脅誰,才有平心靜氣議事的可能。否則有的人掌握強大武力,更多人卻手不能縛雞,光有一張嘴巴,能爭來平等的權(quán)利?“革命”是個富有激情的誘人的字眼,而“改良”總是讓人覺得保守,甚至反動,這卻是我們在二十世紀養(yǎng)成的偏見;蛟S,這個觀念一旦改變,我們回顧歷史,乃至于瞻望前程的眼光就也會大為改觀的吧。
熱點文章閱讀